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459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5
页数: 7
摘要: 本文介绍了邢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灿烂,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还形成了独特的民间信仰、生产生活习俗和传统手工技艺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概括。
关键词: 邢台市 非物质 文化遗产 概述

内容

邢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灿烂,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自商祖乙建都于邢,在3500年的历史进程中,邢台人民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民间信仰、生产生活习俗和传统手工技艺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千百年来邢台人民的劳动创造与智慧结晶,熔铸了邢台先民生产生活的基本方式,传递着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信息,是祖先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被誉为“先商之源、祖乙之都、邢侯之国”的三朝古都邢台,是中华民族、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光辉灿烂的历史中,积累了极其丰厚的文化宝藏。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距今三千多年的东先贤商代遗址,享誉全国的邢窑白瓷文化,全国唯一的扁鹊庙和扁鹊中医文化,大唐帝国先祖陵,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丹的宋璟碑等。惟其历史古老,惟其底蕴深厚,惟其源远流长,才使这片土地上所展现出的文化异彩纷呈,独具特色,与众不同。除了这些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邢台人民还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比如民间故事、地方戏剧、曲艺、社火、庙会、手工技艺以及存在于民间的节庆礼仪、传统习俗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发展、锤炼、升华和提高,以口传身授的方式代代相传,流传至今。这些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地位,成为历史留给我们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朝气城市的又一份宝贵遗产。正是这些源远流长的活态文化,使我们在今天,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传统历史文化的风韵,领略到浓郁的非物质文化风情,使我们的心灵受到陶冶和震撼。
  在邢台大地,丰富的民间故事题材众多,流传广泛,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也为我们的城市增添了传奇色彩。邢台被人们称为“卧牛城”,在今天已是家喻户晓,其缘由就是这里世代相传的民间故事“卧牛城的传说”。相传古代邢台出现了一次大水灾,是神牛卧于城墙之上,才吓退洪水,救了全城百姓。邢台西部的天河山,是中国四大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地。这里不仅有流传广泛的民间故事,还有与传说相关的大量古地名和文化遗存。邢台各县还有很多民间歌谣,反映卧牛城石雕一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并被收入《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张果老是八仙之一,邢台广宗人,唐明皇李隆基敕封其为仙翁,改邢州五峰山为仙翁山,并为他修建了一座栖霞观,观后的山洞改为仙翁洞,后“仙翁古洞”被誉为邢台八景之有关张果老和八仙的传说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周公与桃花女的传说尤为神奇,周公迎娶桃花女的过程,逐渐演变成北方汉民族的传统婚俗礼仪形式,形成了具有民族传统的婚俗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邢台,还有很多涉及历代名人、地名由来等题材众多的民间传说,可以说邢台的每一个村庄,每一寸土地都有着美丽动听的故事,都是邢台传统民间文化的精华。邢台的传统戏曲艺术具有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地方剧种众多,剧目丰富。隆尧秧歌戏、巨鹿四股弦、威县乱弹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们历史悠久,声腔独特,曲调优美,成为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朵奇葩。此外,威县梨花大鼓、平乡丝弦、临城南调、任县吵吵、临西二呼噜等戏曲和曲艺品种,同样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是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非遗保护项目。广宗太平道乐、隆尧招子鼓、邢台县长信排鼓、广宗黄金鼓、内丘扇鼓舞、宁晋八仙七巧灯等一大批民间音乐和舞蹈项目,至今仍活跃在广大农村,成为群众自娱自乐和节日庆典的主要文化活动。这些都是邢台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自己演唱和表演的艺术形式,是这一地区劳动人民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审美追求的文化体现,集中表现了邢台人民热爱生活、勤劳勇敢、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
  邢台是名副其实的武术之乡,邢台梅花拳、沙河藤牌阵、临西潭腿、任县太极拳、曦阳掌太平拳、开河少林散手通背门等一大批武术项目,不仅习练者众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在武术门派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邢台梅花拳,以其在近代历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运动——义和拳运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被喻为“爱国拳”,至今仍焕发着勃勃生机和活力,在邢台习张果老骑驴石雕清风楼练者达3万多人,并已遍布国内十几个省份及世界五大洲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临西潭腿则是我们常说的“南拳北腿”的“北腿”,其历史可追溯至五代时期,以腿功见长,拳势古朴,功架完整,刚劲有力,一直为武术爱好者所钟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河藤牌阵,是非常罕见的我国古战场实战技击项目,其至今仅流传在沙河市的十里铺村,成为研究古代军事兵法的活化石。
  此外,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传统美术、手工技艺和民间习俗等众多项目。这些无比灿烂的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邢台历史的发展与进步,不仅蕴含着邢台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承载着邢台三千多年积淀下来的文明成果,也是邢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是邢台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对于具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邢台,保护和利用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传承民族文化,提升邢台文化软实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50多年间,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辉煌成就。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相继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审暨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工作的启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邢台市就组织开展了“三套集成”、文化志和戏曲志的编纂工作,保留了很多文献和口头资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功夫不负有心人,长期以来,很多有志之士克服重重困难,在艰苦的条件下致力于邢台民族民间文化的研究,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更有众多的民间艺人,醉心于这些祖宗留给我们的民间艺术,几十年痴心不改,徜徉其间,固守着这块净土,用自己的满腔热情,为子孙后代传承着这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然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邢台的文化生态也与整个社会一样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伴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进程,邢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不仅抢救保护了一大批濒危项目,促进了传承发展,而且逐步建立起日益完善的保护制度。近年来,按照国家的非物质文化保护政策,邢台积极采取了有力措施,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2005年7月,市文化局和市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邢台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2006年1月市政府又印发了《关于加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成立了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承担着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按照《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经过各县市申报和组织专家评审,一大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特色项目被纳入了保护范围,2007年和2009年3月,市政府公布了两批市级非邢台鼓乐大赛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邢台梅花拳、广宗黄巾鼓等49个项目被列入市级名录,成为重点保护项目。
  2005年上半年,《文化部关于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通知》下发后,邢台迅速行动起来,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各地了解特色项目,认真制作申报文本和申报录像片,并组织专家进行充分论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准备照片、文献等辅助资料,使邢台的申报工作取得圆满成功。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邢台梅花拳、隆尧秧歌戏、沙河藤牌阵3个项目入选。有了第一次的申报经验,邢台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随后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中,取得了更为丰硕的成果。
  2008年6月,在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邢台的广宗太平道乐、广宗柳编、隆尧泽畔抬阁、隆尧招子鼓和巨鹿四股弦被列入第二批遗产名录,威县乱弹和威县梨花大鼓被列入第一批扩展项目名录。全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达到了10个。2006年6月和2007年6月,河北省政府先后公布了两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邢台共有22个项目入选,除上述10个国家级名录项目外,其中还有内丘县牛郎织女传说、内丘神码、邢窑烧制技艺、沙河豆面印花技艺、内丘扁鹊祭祀(以上为第一批省级项目)、郭巨孝文化、清河县武松与武大郎的传说、邢台县长信排鼓、临城南调、广宗手工木旋技艺、沙河四匹缯布制作技艺、尧山文化等。2009年6月,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河北省政府公布了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邢台市又有柏乡汉牡丹传说、临城赵云故里传说、内丘庆源排鼓、广宗黄巾鼓、内丘扇鼓、柏乡招子鼓、临西和巨鹿乱弹、威县梅花拳、南宫开河少林散手通背门、临西潭腿、清河曦阳掌太平拳、宁晋泥坑酒酿造技艺、临西手工挂面制作技艺、广宗传统纺织技艺、南和抬黄杠、清河中华张氏传统祭祀、沙河九龙祭祀等17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为了进一步摸清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状况,目前邢台正在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不久,将有一大批尘封已久的民间文化瑰宝为世人所了解,并被纳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保护范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依靠口传身授的方式来传承,因此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至关重要。目前,全市有21人被省文化厅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同时还拥有5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有关部门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来推动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2004年春节组织举办了全市“擂鼓振雄风”鼓乐大赛,2006年组织了“邢襄流韵”元宵节地方戏曲展演,对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项目进行了集中展示,让全市人民领略了邢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之后,连续四年组织了系列集中宣传活动,增强了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营造了保护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
  非物质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历史发展的民间产物,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它们在时光的流逝中,时兴时衰,在特定条件下,还可能较长时间销声匿迹。二十世纪后半叶某些年代,它们中大部分几乎被批入法禁的深渊。但是它们没有死亡,也不会死亡,遇到适宜的气候,春风吹又生。民间的自发努力,许多项目复苏如旧。一批有识之士,对它们的过去,进行了深入地挖掘。这些项目,是历史的见证,可以比喻为化石,但又充满现实生命力,是活的化石。这就是我们这本书取名《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的原由。

知识出处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介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邢台人民创造了多姿多彩、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与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民俗活动紧密相联,生动深刻地体现了邢台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聪明才智。本书重点介绍的46个项目,大多已被纳入各级保护名录,涉及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武术、美术、技艺和民俗等诸多门类。书中还配有大量图片、以便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貌,领略邢台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绚丽多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