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名僧法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千年古刹——邢台大开元寺》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347
颗粒名称: 八 名僧法相
分类号: K828.9
页数: 14
页码: 175-188
摘要: 本文讲述了名僧法相的佛图澄、慧可、彦琮、慧能、神会、虚照、海云印简、全一至温、耶律楚材、李之能、法祯等任务传记。
关键词: 名僧 法相 传记

内容

1、佛图澄慧可彦琮
  佛图澄(232-348)本姓帛氏,西域僧人。九岁在乌苌国出家,清真务学,两度到罽宾学法,西域人都称他已经得道。310年从西域来到洛阳时年已七十九。永嘉六年(312)二月石勒屯兵葛陂,准备南攻建业。这时佛图澄因石勒大将郭黑略的关系,会见了石勒,并随石勒来到襄国(邢台)。
  至此,佛图澄在襄国及后赵境内大力传播佛教,以佛教维系胡汉民族的团结,使襄国成为北方佛教中心,后来影响到全国各地。
  佛图澄在后赵弘法期间,先后修建寺庙893所,受业弟子数百人,被石氏父子尊为“大和上”。据《晋书·佛图澄传》记载,佛图澄在襄国时,最有名的当为敕龙取水,当时襄国城堑干涸,石勒问佛图澄解除缺水良方。佛图澄说:“今当敕龙。”虽然石勒以为佛图澄是在开玩笑,佛图澄说出理由,“水泉之源,必有神龙居之,今往敕语,水必可得。”当时,水源虽有数处,但都“久已干燥,坼如车辙”。佛图澄带领弟子数人来到泉源旁,自己坐于绳床之上,“烧安息香,咒愿数百言”。如此三日“水泫然微流”。此时,一条小龙“长五六寸许,随水出来”。不久,“水大至,隍堑皆满”。这也就是佛图澄咒龙之岗的来历。今天的达活泉一带即为当年佛图澄活动地域,泉北有营头岗,史书说为当年的龙岗。
  佛图澄在襄国时,留下了许多活动的遗迹,邢台北邻的内丘县有与佛图澄相关的地方多处。根据《畿辅通志》、《内丘县志》等载:“洗肠渊,在县西十三里,佛图澄洗肠于此。”在县西北四十里的且停山,曾建有迟尺相连的三座寺院,上院称“洗肠院”,中院称“梵云寺”,下院称“洪水院”,传说为佛图澄当年所建。
  在达活泉还有庙宇遗址,建于宋政和年间,名为广源庙。邢州都总管宋乃余为庙撰写《广源庙记》。说:在达活泉旧有一祠,为龙神祠,“佛图澄尝为石勒祈雨此”。
  并说:在宋代政和甲午年,自春天开始不雨,到了五月间,土燥苗枯,太原王公时为郡守,在当月辛丑日在达活泉边筑坛求雨,壬寅日致祭,癸卯天降甘露,岁遂大有。为此宋徽宗隆旨修建庙宇,赐名广源庙。
  佛图澄有很多的弟子,如法首、法祚、法常、法佐、僧慧、道进、道安、僧朗、竺法汰、竺法和、竺法雅、比丘尼安令首等。其中最著名的有道安和尚。
  《高僧传》说:道安初到邺地,入中寺遇佛图澄,澄一见安便加以赏识,相语终日。众人见安形貌不称,全都轻怪。澄告众说:此人远识,非尔等可比。安因事澄为师。澄讲学时,安每复讲。众人纷纷提出疑难,道安挫锐解纷,行有余力,四座都震惊。
  后赵建武十四年(348)十二月八日佛图澄卒于邺宫寺,年117岁。
  现在,每年的农历12月8日为竺佛图澄大师纪念日。
  慧可(487—593年)一名僧可,是中国禅宗的二祖。俗姓姬,虎牢人(今河南荣阳县)。他少为儒生时,博览群书。出家后,精研三藏内典。年约四十岁时,慧可从达摩学了六年,精究大乘的宗旨。
  天平初年(534)慧可到了东魏的邺都(今河南安阳市北),大弘禅法,有些学者不能理解他的学说,时常发生争辩。当时门下拥有千人的著名学者道恒,竟指慧可所说法要为“魔语”,密遣上足弟子和慧可诘难。但他的弟子听了慧可说法后欣然心服,反而不满于道恒。道恒因此更加怀恨慧可,甚至贿赂官吏,企图加以暗害。
  慧可在邺城既受异派学者的迫害,其后即流离于邺卫襄(今河南安阳、汲县与河北邢台)之间,在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进行灭佛运动,慧可和同学昙林曾努力保护经典和佛像。据宋人陈振所撰《敕赐开元寺圆照塔记》记载,慧可在邺城与襄国一带弘化。周武灭佛停止后,他又回到邺都。隋开皇十三年(593)入寂。
  彦琮隋代译经家。(557-610),赵郡柏仁人,俗姓李。少时天资聪慧,12岁能诵《法华经》。东汉时,印度佛教传入中国,隋时已为兴盛。琮14岁入晋阳(今太原),与卢思道、元行恭等建斋房,讲“大智度论”。隋开皇十二年(592),琮奉诏入长安,住兴善寺,掌翻译事,并与陆彦师、薛道衡等人创着《内典文全集》。隋仁寿二年(602),文帝命其撰写《众经目录》,勘定了当时编辑佛经总集的标准,对后世经典具有很大影响。隋大业二年(606)批阅了《昆仑书》,修撰了《天竺记》,论定了翻译外籍的楷模,为沟通当时中外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彦琮卒于隋大业六年(610)七月二十四日,享年54岁,归葬故里宣务山。墓葬位于山之东坡,在山崖上凿成一棺形石室。此棺长5.2米,头高2.6米,尾高2米。石棺中有一洞,深2.5米,高0.8米,口宽0.75米。棺之左侧有石阶,拾级而上可达棺口。棺口处刻有“隋国译经法师彦琮遗身”和“大业六年七月二十四日无常”字样。
  2、慧能大师
  慧能大师,是中国禅宗六祖。俗姓卢,先世河北范阳(今涿县)人,他的父亲在岭南新州做官(今广东新兴县东),唐贞观十二年(638)慧能出生,幼年丧父,后随母迁移南海,当时家境十分贫穷,慧能只能靠卖柴养母。有一天,慧能在市中卖柴,听闻客店中有人诵读《金刚经》,便问此经何处得来,客人告诉他从黄梅东冯茂山弘忍禅师受持此经,因此有了寻师之志。他把母亲安顿后,于咸亨三年(672)到了黄梅东山,弘忍见着他即问:居士从何处来,欲求何物?慧能说:弟子是岭南人,唯求作佛!弘忍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当时中原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如何堪作佛?!慧能说: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和尚佛性与獦獠佛性无别;和尚能作佛,弟子当能作佛。弘忍遂命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
  据《坛经》记载,有一天,弘忍为了考验大众禅解的浅深,准备付以衣法,命每个人作偈呈验。当时神秀为众僧中上座,即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一时传诵全寺。弘忍看后对大众说:后世如能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并劝大众诵之。慧能在碓房间,听到僧诵读这一偈子,以为还不究竟,便改作一偈,请人写在壁上。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这句是较通行的记载,敦煌本《坛经》此句作‘佛性本清净’),何处惹尘埃!”众僧见到此偈后,感到十分惊异。弘忍见了,当即于夜间召慧能试以禅学造诣,并传与衣钵,即送慧能往九江渡口。临别又叮嘱他南去暂作隐晦,待时行化。
  慧能到广东曹溪后,隐遁于四会、怀集(今广西怀集县)二县之间,过了十余年,至广州法性寺。当时正值印宗法师讲述《涅盘经》,因有二僧辩论风幡,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众僧争论不休。慧能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动!大家听了很为诧异。印宗便请他至上席,请问深义,慧能回答,言简理当。印宗便问: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非就是行者?慧能便出示衣钵,印宗欢喜赞叹,即集众在法性寺菩提树下为慧能剃发。又请名德智光律师等为他授具足戒(按法性寺即今广州光孝寺。寺中有六祖瘗发塔、菩提树、风幡堂、六祖殿诸古迹)。两月后,慧能即于寺中菩提树下,为大众开示禅门,说般若波罗蜜法。
  不久,慧能辞别众僧去曹溪宝林寺,印宗与千余人相送。延和元年(712)慧能回至新州小住,命门人建报恩塔。先天二年(713)圆寂于新州国恩寺,享年七十六。806—820年间赠以大鉴禅师谥号,柳州刺史柳宗元为撰《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碑并序》。元和十年(815)刘禹锡因曹溪僧道琳之请,又撰《曹溪大师第二碑》。从达摩六传而至慧能,故称为六祖大师。
  慧能圆寂后,先是建塔供养,《高僧传》记载,邢州南和人时任广州节度使宋璟,“来礼其塔,问弟子令韬无生法忍义。”宋公闻法欢喜。向塔乞示徵祥。不多时微风渐起,阴雨霏霏,异香到处。大宋平南海时,韶州周思琼尽焚其塔,但慧能的遗体未受到损坏,弟子方辩裹口涂漆于其上,形象生动逼真,于太平兴国三年(978)重建宝塔,改为南华寺,即今广东曹溪南华寺(古代的宝林寺)。
  3、神会和尚
  神会和尚 俗姓高,湖北襄阳人。童年从师学五经,继而研究老、庄,都很有造诣。读《后汉书》时知道有佛教,此后便倾心于佛法,到当地国昌寺出家。三十岁到三十四岁(697—701),他在荆州玉泉寺先从神秀学习禅法。后于700年到广东韶州从慧能习禅。神会去曹溪后,很受慧能器重。以后又北游参学。先到江西青原山参行思,继至西京受戒。景龙年间(707-709)神会又回到曹溪,慧能知道他的禅学已经纯熟,在示寂时即授与印记。
  神会北归以后,看见北宗禅在北方已很盛行,于是提出南宗顿教优于北宗渐教的说法,并且指出达摩禅的真髓存于南宗的顿教。他认为北宗的“师承是傍,法门是渐”,慧能才是达摩以来的禅宗正统。当时神会和尚的声望很高,许多名人志士都慕名前来向他问法,如南阳太守王弼和大诗人王维等。
  开元十二年(724)正月十五日,神会在滑台(今河南滑县)大云寺设无遮大会和当时著名学者崇远大开辩论,建立南宗宗旨;同时批评了当日最有声望的神秀门下普寂。普寂以神秀为达摩的正统,据李邕的《大照(普寂)禅师碑》记普寂临终诲门人说:
  吾受托先师,传兹密印。远自达摩菩萨导于可、进于璨、璨锺于信、信传于忍、忍授于大通(神秀)、大通贻于吾,今七叶矣。
  《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二
  当时神秀门下的声势很大,他们所立的法统无人敢加以怀疑。但神会却认为这个法统是伪造的,说弘忍不曾传法给神秀。神会提出了一个修正的传法系统。
  《续僧传》记惠可初遇达摩“年登四十”。敦煌本《历代法宝记》作“时年”。此处似亦当作“卅”俗姓姬,武牢人也。遂与菩提达摩相随至嵩山少林寺。达摩说不思法,此句疑有脱误。惠可在堂前立。其夜雪下,至惠可要(腰),惠可立不移处。达摩语惠可曰:“汝为何此间立?”惠可涕泪悲泣曰:“和上从西方远来至此,意说法度人。惠可今不惮损躯,志求胜法。唯愿和上大慈大悲。”达摩语惠可曰:“我见求法之人,咸不如此。”惠可遂取刀自断左臂,置达摩前。达魔见之“曰”:“汝可。”在先自神光,因此立名,遂称惠可。深信坚固,弃命损身,志求胜法,喻若雪山童子舍身命以求半偈。达摩遂开佛知见,以为密契,便传一领袈裟,以为法信,授与惠可。惠可传僧璨,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六代相承,连绵不绝。
  《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选自胡适校敦煌唐写本《神会和尚遗集》卷三
  在辩论中神会又说:“秀禅师在日,指第六代传法袈裟在韶州,口不自称为第六代。今普寂禅师自称第七代,妄竖和尚(神秀)为第六代,所以不许。”当时大云寺崇远质问他说:普寂禅师是全国知名的人物,你这样非难他,不怕生命的危险吗?神会从容地说:我是为了辨别是非、决定宗旨,为了弘扬大乘建立正法,那里能顾惜身命?他的坚强态度和言论惊动了当时参与大会的人。从此南北两宗的界线更加分明,争论也更加激烈了(《神会语录》第三残卷)。
  天宝四年(745)神会以七十八岁的高龄应请入住东都荷泽寺,这时普寂和义福都先后去世,由于他的弘传,使曹溪的顿悟法门大播于洛阳而流行于天下(宗密《圆觉大疏钞》卷三之下)。
  天宝八年(749)神会在洛阳荷泽寺又楷定南宗的宗旨而非斥北宗,且每月作坛场为人说法,抑清净禅,弘达摩禅(《历代三宝记》中《无相传》)。这时北宗门下信仰普寂的御史卢奕于天宝十二年(753)诬奏神会聚徒企图不利朝廷。唐玄宗即召他赴京,因他据理直言,把他贬往江西戈阳郡,不久移湖北武当郡。天宝十三年(754)春又移襄州,七月间又敕移住荆州开元寺。这些都是北宗的人对神会的报复(《宋高僧传》卷八《本传》、《圆觉大疏钞》卷三之下)。神会虽过着贬逐的生活,两年之间转徙四处,但他的声望并未下降。
  神会被贬的第三年,即天宝十四年(755),发生了安史之乱,安禄山举兵攻陷洛阳,将逼长安,玄宗仓皇出奔西蜀。副元帅郭子仪带兵征讨,因为军饷缺乏,采用右仆射裴冕的临时建议,通令全国郡府各置戒坛度僧,收取一定的税钱(香水钱)以助军需。这时神会尚谪居荆州,诬奏他的卢奕已被贼所杀,群议请他出来主持设坛度僧,于是他才回到洛阳。至德元年(756)神会已经八十九岁,当时洛阳寺宇已被战火摧毁,他实时创立寺院,中间建筑方坛,所有度僧的收入全部支援军费,对于代宗、郭子仪收复两京起了相当的作用。
  安禄山之乱平定之后,肃宗便诏他入内供养,并在他曾住过的荷泽寺中敕建禅宇给他居住,所以在后世称他所弘的禅学为荷泽宗。唐肃宗上元元年(760)五月十三日,神会寂于洛阳荷泽寺,年九十三岁。建塔于洛阳宝应寺,谥真宗大师。
  神会禅师多次入住邢州开元寺,并两次在寺内为慧能立《能大师碑》。(赵明诚《金石录》有记载)
  神会在邢州开元寺为慧能立《能大师碑》一事,有近代大师胡适进行考证,胡适记载说:“《宋僧传》的《慧能传》记‘会于洛阳荷泽寺崇树能之影堂,兵部侍郎宋鼎为碑焉’。赵明诚《金石录》七,第一千二百九十八件是‘唐曹溪能大师碑’,注云‘宋泉(鼎)撰,史维则八分书,天宝十一载二月’。(碑在邢州)《集古录》目作天宝七载。”
  关于神会到邢州开辟道场,除记载的《能大师碑》外,还有邢台沙河市广阳山漆泉寺唐碑证实。
  我们在对广阳漆泉寺进行调查时,发现保存了有许多碑刻文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唐广阳漆泉寺故觉神师碑铭记》。该碑原高二米有余,现已经残破成多块,从残存的文字可知,广阳漆泉寺住持僧人慧觉禅师,新罗人(古朝鲜国),来到中国后,23岁具足戒,僧籍为邢州开元寺。后从学于“荷泽寺禅僧曰神会”学成后来到广阳山漆泉寺,建设南宗道场。771年3月17日(大历六年)示寂。
  《大唐广阳漆泉寺故觉禅师碑铭记》的发现,有力的证明了神会在邢州一带的传法活动。
  4、虚照禅师
  虚照禅师 元代天宁寺住持。(1195-1252)法名宏明,自号虚照。生前行尊号“大比丘”时人称“再世慧能”。1238年住持邢台天宁寺,弟子百余人,著名的有刘秉忠、普安法师、颜仲复等。1252年在邢台天宁寺圆寂。受敕建虚照禅师塔。
  5、海云印简全一至温
  海云印简 元代著名僧人。(公元1202-1257年),曾为忽必烈讲说佛法并传戒。他重兴真定临济寺,时人称他为临济中兴名匠。嗣法者十四人,有语录曰《杂毒海》。元代著名政治家刘秉忠就是由他推荐给忽必烈的。
  普安法师 元代著名僧人。(1217-1264)俗名郝春玉,出家于邢台净土寺,《补续高僧传》有传。后受请入燕京华严寺。数年后得往昔在家挚友刘秉忠推荐,获元世祖忽必烈召见,留住内庭三年,多有赞益,赐“佛国普安大禅师”号,不久又“总摄关西四五路、河南、南京等路,太原府路、邢洛磁怀孟等州僧尼之事。”
  6、耶律楚材 李之能
  耶律楚材(1190-1244),出身辽皇室而仕于金,后来成了有名的政治家。他从万松行秀参禅三年,得到印可,号湛然居士。他随成吉思汗出征西域时,致书请行秀评唱天童正觉的《颂古百则》,行秀即在燕京报恩寺内从容庵撰出,楚材为作序刊行,即后来有名的《从容录》(《从容录序》)。
  李之能(生卒年代不详),元代人,号屏山居士。宏州(今河北省原县)人,承安进士。少年习儒,学业卓著。后在邢台偶遇行秀,在邢州净土寺虔心向佛。继则深入佛典,后至少林寺参学,撰成《<金刚经>注》、《<楞严经>注》、《少室面壁记》等,弘传达摩西来之旨。后半生致力于弘扬曹洞法门,“开发后学,大有功于宗乘”。
  7、法祯禅师
  法祯字蒙隐,号雪礀,俗姓蒋。定陶人,家世显赫。宋靖康年间,为躲避金兵南侵之祸,举家迁至寿春,从此就在那里住了下来。他的父亲蒋德性,担任军职,领兵攻取襄阳,因战功而封济阴侯。
  法祯从小熟读诗书,精通声律,博学多才,本当致意宦途,博取功名。然而,他从小体弱多病,特别是每次病一发作,就几乎死去,精通相术的人都说他是早夭之相。他的父母为保其性命,只好忍痛让他出家,以求佛祖保佑。
  法祯本性聪颖,蕙心纨质,年仅十七岁,已略通佛经大旨。后来,来到京城,在众多王公贵族府中开坛说法,声名日盛。1316年,元仁宗下旨,让他住持庆寿寺,后来又住持易州的兴国寺。
  法祯知识广博,文笔尤佳。仁宗命他翻译《菩提行释论》二十七卷,西夏僧人慧澄所译佛经,全由法祯推敲润色,无不精审。皇宫宝云殿中所列高僧八十八人之像,亦均由法祯作传,用金字书写其旁。
  元仁宗皇庆年间,诏令法祯等人,翻译《天觉护法论》。英宗即位,由法祯等三人为总督,对《大藏经》加以校对勘定,印行于世。
  法祯从开堂讲法以来,四十余年间,历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文宗、顺帝六朝,深受各代皇帝器重。每当皇室有盛大的讲法活动,总是以法祯为主讲,法祯的碑志诗文,几乎遍及海内。
  但他的文稿大多散佚,未曾刊出。至正七年,法祯为邢州大开元寺护国仁佛阁撰写碑文。

知识出处

千年古刹——邢台大开元寺

《千年古刹——邢台大开元寺》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邢台大开元寺》为国内第一部研究邢台大开元寺的著作。作者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历史文献资料,就开元寺历史延着发展的轨迹展开,系统性、通俗性对邢台的佛教文化流源,唐及宋金时期的邢州开元寺文化、元代大开元寺、明清顺德府开元寺和历史进程中的寺内各时代建筑遗留、重要的高僧大德、文化名人、古寺传说以及开元寺的修复建设——进行论述。以真实、科学的方法对邢台大开元寺的历史贡献进行定位,尤其是对中原禅宗文化和邢台曹洞宗历史的研究,进一步肯定邢台大开元寺对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贡献。本书采用了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编写方式,是广大文物工作者、佛教人士及大中专学生了解邢台佛教文化的优选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