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重要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千年古刹——邢台大开元寺》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331
颗粒名称: 五 重要文物
分类号: K872
页数: 26
页码: 89-114
摘要: 本文讲述了唐十六面经幢、后梁尊胜陀罗尼经幢、金代甲辰岁大铁钟、开元寺碑刻文化、开元寺塔林等重要文物。
关键词: 开元寺 重要文物 邢台

内容

1、唐十六面经幢在邢州开元寺的毗卢殿西南侧有一个通高七米多的石幢,幢身高3.73米,直径0.94米,幢身有十六面,每面宽19厘米,在幢身上部有莲花瓣一匝,莲上各刻有小坐像一尊。该幢建于唐代,因幢体为横断面为十六面形,所以大家都称作为唐十六面经幢。
  幢,是梵语“驮缚若”的译名,幢,又称宝幢,是佛、菩萨的庄严标帜。一般为绢、布等制成的伞盖状物,幢身周围,置八个或十个间隔,下附四个垂帛,或绣佛像,或加彩画,上面还有如意宝珠。到唐代时,随着佛教密宗的流传,将佛经写在上面。为了长久的保留佛经,人们以此形式制作成石幢,因幢体上刻有佛教经文,故称作经幢。经幢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即幢顶、幢身和基座,主体幢身多作四方、六角或八角形,有少数的园柱形,作十六面形的幢身的经幢更是少见,目前在国内保留下来的仅见邢州开元寺一例。
  邢州开元寺唐代十六面经幢,由基座、幢身和幢顶组成。基座共有五层,八角形幢基。先以一块四方形石板作基础,上刻有莲花纹饰的须弥座,自下而上起两层八角石构件,再上为石幢基,幢基呈八角形每面有石龛,龛内有坐佛或力士,幢基上又有一层刻有模仿丝织物的垂幔、飘带和吉祥结的八角石构件,基座形状稳重坚固。在基座上有十六面幢身,幢身上刻有尊胜陀罗尼经,因年久日长,文字大多剥落已经不可读。地方志书引明人归有光说“石在邢州开元寺,唐高宗淳化二年始自葱岭而来,经能减众恶,幢在西厩下,其西面剥落故书字与立石之年皆不可知,计必此经入中国未久,寺建于开元,是开元书也”。(参见《震川文集》)《金石分域编》:十六经幢“正书,额缺,存有大佛顶尊胜陀六字,下有节度副使李逄书七字,年号缺,存戌二月戊辰朔十日丁丑建十一字”。清人戚朝卿考证“仅按唐方镇表,至德元载始置泽潞沁节度,宝应元年邢州始隶泽潞节度,此有节度副使他泰题名,当在宝应间邢州隶泽潞节度以后”。唐宝应元年(762),邢州才从叛军收回不久,时任节度副使李逄在开元寺立十六面经幢,有祈求和平的意思。
  在幢身的上方每隔一面凿出一凹槽,共有八个,槽高16.5厘米,宽12.5厘米,根据专家的研究,当时这个凹槽应为嵌建木檐用的。在凹槽的上方还有一圈莲花,每隔一个莲花与莲尖相对雕有尖拱小龛,龛内雕坐佛一尊,雕工极为讲究。在幢身上覆有八角幢顶,八角起拱脊并在拱脊端雕一伏卧吉祥瑞兽,兽嘴衔有璎珞,璎珞是用珠和玉用绳穿成了像链条一样的装饰品,用于挂在颈项上的装饰。璎珞衬有简洁的线条垂幔,两兽之间的璎珞又用绳结系起,结成十六面垂。在幢顶盖下面浮雕有缠枝花纹、飞天仙人、狮子、吉兽与仙人共舞。在幢顶之上置浮雕相轮柱,柱上设有带孤楞八角盘,上又置双重仰莲构成的复钵,在钵顶上设有宝珠。
  根据《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中说:“佛告天帝,若人能书写此陀罗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楼上,乃至安置窣(su音苏)堵波中。天帝,若有苾刍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族姓男族性女于幢等上,或见或与相近,其影映身,或风吹陀罗尼幢等上尘落在身上。天帝,彼诸众生,所有罪业,应堕恶道地狱畜生,闫罗王界,饿鬼界,阿修罗身恶道之苦,皆悉不受,亦不为罪垢染污。天帝,此等众生,为一切诸佛之所授记,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天帝,何况更以多诸供具,华鬘涂香末香幢旛盖等,衣服璎珞作诸庄严,于四衢道造窣堵波,安置陀罗尼,合掌恭敬,旋绕行道,皈依礼拜。”对陀罗尼经的信仰源于佛教密宗的传入。唐代宗于大历十一年(776)曾下旨,令“天下僧尼每日须诵尊胜陀罗尼咒二十一遍”,由于皇室的大力推广,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十分流行,当时的习俗为念佛名或念陀罗尼围经幢顺时针行走七次,可以免去堕七次畜生身的苦难。建造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在宋元时期更加盛行,到明清时才日渐衰退。
  经幢的性质是什么?学者刘淑芬研究很深入,他说:“佛塔分两种,一是生身舍利塔,一是法舍利塔,经幢属于法舍利塔。所谓的法舍利塔,是指在塔中放置佛经者,其法源自印度,印度系以香末为泥,作高五、六寸的小窣堵波,以书写的经文置其中,称之为“法舍利”。若其数渐积多,则建大窣堵波,总聚其中,以修供养。经幢系以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为主题,自然也属于法舍利塔。
  唐十六面经幢也是以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为主题,自然属于法舍利。学者刘淑芬研究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也说造窣堵波,在其中安置“尊胜陀罗尼”,此即为“如来全身舍利窣堵波塔”:佛告天帝:“……大帝,何况更以多诸供具华鬘、涂香末香、幢幡盖等衣服、璎珞,作诸庄严,于四衢道造窣堵波,安置陀罗尼,合掌恭敬旋绕行道归依礼拜,天帝,彼人能如是供养者,名摩诃萨埵,真是佛子持法楝梁,又是如来全身舍利窣堵波塔。另外,从有些经幢上刻有“如来法身偈”这一点上,亦可证明经幢为法舍利塔。”2、后梁尊胜陀罗尼经幢后梁尊胜陀罗尼经幢,原在大雄宝殿西侧,三十年代时刘敦桢先生来邢台开元寺考察和五十年代刘慧达先生在邢台进行地上文物调查时,发现后梁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的具体位置在唐十六面经幢和万安恩公塔之间。从遗留下的历史照片观察,在后梁经幢的北面有万安恩公塔,那时这里是一片空地,还可以看到邢台旧城的高大的城墙和东门楼。民国时期,后梁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保存有四层,残高有七米余。
  经幢最底层是三块条石组成的正方形基础,在石块上放置八角形须弥座,须弥座为一整块青石雕成,分三部分,下部呈八角形,中间为束腰,在束腰上的各面雕刻有阳线的花卉,在束腰的上部有仰莲花座。在第一层有幢高近二米、刻有《大佛顶随求尊胜陀罗尼经》经文。幢体上置宝盖,角饰饕餮环绶,口中系有璎珞八垂,此幢的珍贵之处在每一组璎珞垂幔上面都高浮雕着一组文殊、普贤及立佛人物,共有八幅。站在经幢仰视可以看到在幢底构图雄壮,气势弘大的盘龙纹饰,在盘龙的周围环绕有云气纹饰。
  经幢的第二层的幢体下部为仰莲座,幢体八面有造像,分上下两层,没有采用通常的开龛纳佛的做法,而是以高浮雕的手法雕刻而成。佛像突出幢身约有十公分,采用的题材带有背光的佛像,有结伽跌坐佛、倚坐佛、右舒自在观音、持柳枝露瓶立式观音等,无论是立是坐是倚,造像形象生动别具一格。
  第二层上复置宝盖,宝盖上面与第一层的宝盖雕刻内容基本相同。在宝盖上面是经幢的第三层,幢体也是座在一个仰莲上面,正面开有长形尖龛,龛内雕有主尊佛像,跌坐于高高的莲花座上。其他七面浮雕出合掌、执带的菩萨立像,艺术处理手法相当完美,佛像主次协调颇具匠心。此组经幢的上面更为独特,没有置放通常的宝盖,而是以一块方形的石盖替代,方形石盖上面镂刻出复杂的云纹,云纹不仅采用了高浮雕,还运用了透雕手法,作工十分的精细。
  第四层,在青石经幢体上用高浮雕的手法雕出金刚力士,从内容上看应该是四大天王和四力士,形象有持剑,有托塔。在四层上面有檐盖。
  1996年,为了更好地对经幢进行保护,搬迁至大雄宝殿的东配殿前。现在仅保留两层,刘慧达调查文中所记录的第三层、第四层幢身现已经不见了。
  在第一层幢身第八面最后一行,有‘大梁乾化’四字,《(民国)邢台县志》古迹寺观开元寺石幢条,记此幢情况较详:‘空本,梁乾化年间特进试鸿胪卿开府仪同三司萧国公,食邑三千户,赠司空,谥大辩,曾奉诏译经’。可能是根据旧志或幢的旧拓本抄录的,总之此幢有较确实的年代,幢身浮雕和线雕都很工致,题材内容也多变化,可以作为五代初期石幢的典型。
  空本和尚,同见于道光版《邢台县志》方外辞条中,考证空本和尚,无更多的文献记载,归有光在《震川文集》中说:余既午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于开元寺,又于寺后院此幢,题曰“大佛顶随永尊胜陀罗经之幢”前有序,而此无序。前曰“罽宾沙门佛陀波利奉诏译。”此曰:“特进试鸿胪卿、开府仪同三司萧国公,食邑二千户,赠司空,谥大辩正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翻译俱在梁永淳间,而有此不同,略见序文。
  此幢梁乾化五年,葬僧大德而建。按梁太祖乾化元年六月被弑。再岁而末帝诛友珪自立,复称乾化三年。四年,唐庄宗取燕,势益强。会赵王镕南寇邢州,杨师厚救之,军于漳水之东,次年,庄宗入魏,梁、晋夹河之战方始。邢州未能一安忱,而闫宝等尚能及此,盖自晋、宋以来,至于五季,佛教日盛,故虽兵戈俶扰之际,其崇奉不一日废也。今于承平,而民间佛乃益衰,由此言之,非必儒者能辞而辟之,盖其兴废亦有数也。
  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之五、题跋《跋大佛顶随永尊胜陀罗尼经幢》。上海古籍出版社。
  从以上归有光记载看,开元寺后梁经幢“空本,梁乾化年间特进试鸿胪卿开府仪同三司萧国公,食邑三千户,赠司空,谥大辩,曾奉诏译经”与“特进试鸿胪卿、开府仪同三司萧国公,食邑二千户,赠司空,谥大辩正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相同,为此认为空本应为不空。
  不空和尚自幼小就来到中国,在大唐学习了汉文与中华文化,为他在华翻译佛经打下了基础。据唐圆照《贞元释教录》记载,不空和尚先后在长安、洛阳、武威等地译出《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等显密经轨总计111部143卷,其中绝大部分为密宗典籍,为密教的建立作出了贡献。他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彦琮并称为“五大译师”。
  又据记载:善无畏、金刚智、不空被尊为开创中国密宗的“开元三大士”,而不空和尚的影响更广,他“弘教数十年,备受朝野崇奉,或化河西,或居岭表,或居关内,或处王宫,……亲承圣旨,为灌顶师,妃主降阶,六宫罗拜;三朝宠遇,恒建道场。……授以列卿,品加特进,冠绝今古,首出僧伦。”大历九年(774),不空示寂,世寿70年,僧腊50年。唐代宗为之辍朝三日,在《追赠不空和尚诏》中说:“……本乎尚德,敬顺时典,可开府仪同三司,仍封肃国公,赠司空。谥曰大辩正广智不空三藏和尚”。(《全唐文》卷四七)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推测,开元寺后梁经幢是为不空和尚建立的纪念幢。3、金代甲辰岁大铁钟在开元寺观音殿前,保存有金代甲辰岁(1184)大铁钟。
  《金石分域编》记载,开元寺铁钟款,正书,大定甲辰岁,在开元寺中殿前东偏。开元寺中殿东偏,即开元寺观音前东偏,金代甲辰岁铸大铁钟并建有钟楼。元代对钟楼进行重修,1348年,沙门法祯撰文,李思明书丹,正度篆额立《开元寺钟楼记》。钟楼内有一口高三米余的大铁钟题名年款大铁钟,钟高3.2米,钟钮高0.5米,下沿周长7.5米,重约9.1吨,这就是铸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甲辰款大铁钟。大铁钟有二兽扭斗状纽,造形朴实,粗犷雄厚。上方有“皇帝万岁,皇后千秋”八字,钟壁自上而下用凸状线纵横分格,格中铸有两组图案。其上有日、月、人、兽、牛、鱼等十二种图案,为我国传统天文学上的黄道十二宫;其下有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等八卦图像,则为我国道家学说中常说的八卦。从这两组图案同时被铸在佛家寺院的大钟钟壁上,可以充分表现出我国自唐宋以来“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在钟壁中间,并凸铸数百文字,记载着当时铸钟监造人、资助人及铸钟工匠的姓氏、籍贯、身份等。
  根据钟铭记载开元寺大铁钟“时大定甲辰岁丁卯月庚申朔戊子曰巽特铸造”铸造,金大定甲辰岁为1184年,距今虽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到现在钟体保存仍十分完整,钟壁图案和文字清晰如初。由此可以看出在宋金时期邢台的冶炼铸造技术水准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技术水平,是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学和金、元时期邢州一带天文学流派、渊源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现在,金代大铁钟在全国范围内共保存有以下十二处:
  1.陕西省淳化县金代大铁钟,铸于金代大定29年。铁钟通高2.25米,口径1.71米,重2.73吨。
  2.山东省蒙阴县钟山寺金代大铁钟,铸于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重达1吨有余。
  3.山西平阳鼓楼金代钟楼,有金明昌七年(1196)铸造的1口大铁钟。2500余公斤
  4.甘肃省平凉崆峒山大铁钟,铸于大定二年(1161年),重达一万一千斤的大铁钟。
  5.河南省汝州市风穴寺宋代大铁钟,铸于宋宣和七年(1125年),重9999斤。被称为“风穴钟声”。
  6.济源市邵原镇金代延福院大铁钟,钟高2.6米,底围周长4.75米。钟身通体铸造铭文,铭文记载了金代承安四年和泰和元年驻守此地的军事官员的名字、官职以及都会首、工匠及施舍寺院、捐助人员名单等,反映了当时当地的军事管制制度。
  7.陕西荐福寺金代大铁钟,铸于金明昌三年(1192年),高3.5米,口径2.5米,周长7.6米,2万多斤重。
  8.陕西澄城金代大铁钟,铸于金明昌三年,该钟上锐下侈,上面是蒲牢纽,下面是八角弧形口,通高235厘米,口径153厘米,口沿壁厚12厘米,周长459厘米,重约4吨。钟身系灌铸而成,可分为七段四十五模:钮下最上一段,合铸一模,与钮连接,中留一孔;第二段,有四模,铸有四孔;第三段,又八模,每模阳铸四字铭文。即“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国泰民安,法轮常转,王子岁,明昌三年。三月甲辰,体日工毕。”前面四句十六个字是吉祥语,后面十六个字,是该钟铸造的年月日,“明昌”是金章宗执政的第一个年号,模铸有“问东北路石州铸钟匠人杨及其子第等七个人的姓名。第六段,共八模,每模铸钸莲花一组。第七段,共八模,模线与第六段相连接。似为同模,相互间隔的园形钟点与牡丹花分布于每个弧形角内。其下为加厚的八角弧形钟口。在该钟的铭文里,共发现60多个不重复的简化汉字,其中有11个与现在的简化汉字完全一样。即:党、贵、荣、张、顺、坚、蔺、宝、仙、济、弥,还有“汉鼎繁标宋年”(年,)“汉鼎繁标宋学”(学),“汉鼎繁标宋烁”(秋,)“汉鼎繁标宋开”(开)等异体字。这些简化汉字证明了我国的简化汉字至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从而推翻了以前汉字简化300年。
  9.河南少林寺金代大铁钟,铸于金泰和四年(1214年)。钟高2米、直径1.25米、重11000斤。
  10.山东史口镇金代大铁钟,此钟,高1.88米,钟口直径1.19米,钟壁平均厚度0.07米,重约1500公斤。钟顶端双交龙钮,肩上贝叶纹饰,肩下锦云纹,腹饰穗格纹饰。钟口呈曲形八角,钟口沿饰有“八卦”图案。1983年被垦利县文化馆收藏。据《博兴县,志》记载和有关专家考证,确认该钟系金代铸物,其年代约在金太宗天会十年至金完颜亮贞元四年(1132~1156年)之间。
  11.兰州兰园泰和铁钟,铸于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年),高约3米,口径约2米,重达万斤,大钟呈八角形,铸造精致。钟壁铸有铭文,分三排,每排分为十六方。第一排八方,系“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八大字。另八方为佛号。第二排为钟铭:“青山崇崇,白云溶溶。云山深处,时吼金龙。龙音唯哀,悲愿是从。悲愿者何?二界大雄。以悲愿故,音满太空。上摇玄府,下撼阴宫。仙闻生喜,鬼闻停凶。击落地狱,救苦无穷。创之者谁?海量珍公。铭之者谁?鹤发崆峒。于千万年,永震西峰。”钟铭后题名有敦武校尉,商酒都监、女奚刘都迥等官员,及寺僧海珍等僧人名。第三排为兰州城、定西等地布施男女姓名。
  邢台开元寺金代甲辰岁大铁钟。与上述的十一处金代大铁钟相比较,邢台开元寺大铁钟是最大,最重的一个,是全国保存金代大铁钟的钟中之宝,铸造年代亦为较早的,堪称铁钟之“王”。4、开元寺碑刻文化在开元寺内现在还遗存有大量碑刻,时代自唐朝至民国时期。这些碑刻对邢州的变乱和寺院的历史发展有比较详细的记录,是研究开元寺本身和金元时期邢州政治经济及佛教文化的重要资料。
  开元寺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上,产生了大量的金石碑刻文化,这些都在各版本的《顺德府志》《邢台县志》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1.文帝舍利塔碑。大业五年四月立,李百药撰,书人名缺不可辩。《京畿金石考》
  2.能大师碑。兵部侍郎宋鼎撰,南阳翟丞史维则八分书。大师卢氏,南海新兴人,居新兴之曹溪,天宝七年其弟子神会建碑于钜鹿郡之开元寺。《集古目录》
  3.曹溪能大师碑。唐蔡有粼书。《宝刻类编》
  4.开元寺尊胜陀罗尼经幢。石在邢州开元寺,唐高宗淳化二年自葱岭而来,此经能灭众恶,幢在西庑下,其西面剥落,故书字与立石之年皆不知,计必此经入中国未久,寺建于开元,当是开书也。《归有光集》正书额,缺存“大佛顶尊胜陀”六字,下有“节度副使李逄书”七字,年号缺,存“戌二月戊辰朔十日丁丑建”十一字。《金石分域编》
  5.钟离权草书石刻。钟离权草书在顺德府。《法贴神品目》钟离权诗刻石。宋皇口四年九月立。《金石分域编》
  6.敕赐开元寺圆照塔记。陈振撰,晁咏之正书。大观四年十月在开元寺观音殿前面南隅。《金石分域编》
  7.修开元寺圆照塔记。刘仲尹撰,张天和正书,闰崧篆额。大定五年八月在开元寺。《金石分域编》
  8.开元寺钟钟款。正书,大定甲辰,在开元寺中殿前东偏。《金石分域编》
  9.开元寺万安恩公塔。刘百熙撰并正书,赵安世篆额,庚戌正月是定宗皇后称制二年,在开元寺后塔前。《金石分域编》
  10.王恽撰,商挺正书,耶律铸篆额。至元十六年,直隶邢台。《寰宇访碑录》
  11.资戒坛碑。王磐撰,商挺正书,耶律铸篆额,至元十六年八月,在开元寺中殿前。《金石分域编》
  12.宏慈博化大士万安恩公碑。王思廉并正书,大德五年十二月。在开元寺后塔前。《金石分域编》
  13.普门宝塔甓垣记。王郁正书,泰定三年十月,在开元寺观音殿前。《金石分域编》
  14.岐王施长明灯记。至顺二年,在开元寺观音殿。《金石分域》
  15.开元寺历代住持垂训法名颂石刻。至元丙子中秋日。按此当在后至元,在开元寺后塔前。《金石分域编》
  16.重立钟离权诗石刻。正书,皇口九年立,至正八月四月重刻,直隶邢台。《寰宇访碑录》
  17.开元寺钟楼记。沙门法祯撰,李思明正书,成度篆额。至正八年六月,在开元寺资戒坛碑之南。《金石分域编》
  18.开元寺护国仁王佛阁记。沙门法祯撰,李思明正书,成度篆额。至正七年撰,八年立石,在开元寺正殿后园内。《金石分域编》
  19.常山王看转藏经记。衲无本正书,至正十五年十月在开元寺观音殿前。《金石分域编》
  20.开元寺累降圣旨碑。正书,有至正年号,在开元寺正殿后西隅。《金石分域编》
  21.开元寺累降圣旨碑。正书,猪儿年外狗儿年。在开元寺正殿后东隅。《金石分域编》
  22.开元寺铜佛记。刻在开元寺后东北隅荆棘中。《金石分域编》
  23.重修开元寺碑。系董三秦书,清顺治十一年嘉平月立。民国版《邢台县志》
  24.重修开元寺殿阁碑。系嘉靖十七年立,王震书。民国版《邢台县志》
  25.开元寺悬大钟碑。系高钰书,民国三年甲寅月立。民国版《邢台县志》以上为各版本《顺德府志》《邢台县志》金石存目。
  1957年,北京大学历史系对邢台开元寺进行了调查,刘慧达在调查记录中列出开元寺所见碑刻存目共十五通。
  1.大金邢州开元寺重修圆照塔记。金大定五年八月(1165)。
  2.万安恩公碑铭并序。元庚戊(定宗皇后称制)二年正月(1250)。
  3.累降圣旨碑(白话碑)。猪儿年狗儿年
  4.累降圣旨碑(白话碑)。中统二年(1261)至元十三年(1276)至元十四年(1277)至元十六年(1279)
  5.顺德府大开元寺重建普门塔碑铭。至元十六年八月(1279)。
  6.顺德府大开元寺资戒坛碑。至元十六年八月(1279)。
  7.顺德府大开元寺宏慈博化大士万安恩公碑。元大德五年十二月(1301)。
  8.歧王施长明灯之碑,元至顺二年(1331)。
  9.顺德府大开元寺万安口下历代主持并垂训法名颂之碑。元至元二年(1336)。
  10.皇元护国仁王佛阁法堂之记。元至正八年(1348)。
  11.重刻钟离权诗跋。钟离权。宋皇祐四年(1052)九月刻有明崇祯三年(1630),梅元鼎跋。
  12.开元寺铜佛记。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
  13.重修开元寺山门两殿记。明崇祯三年(1630),梅元鼎书。
  14.重修开元寺毗卢千佛阁记。清康熙四年(1665),李京撰文,于施蒙书丹。
  15.重修开元寺碑。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耿寿平书丹。
  由于文革时的破坏,开元寺内立于原处的石碑已经被推倒。金石碑刻多数受到了损坏,散落在开元寺的周围。可见的碑刻有《唐十六面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后梁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顺德府大开元寺宏慈博化大士万安恩公碑》《顺德府大开元寺重建普门塔碑铭》《重修开元寺碑》《劝请万安大士建资戒坛碑》《民国重修顺德府开元寺碑记》《明石佛记碑》《明重修开元寺毗卢殿记》《民国开元寺悬大钟碑》等,此外还有一些经幢残件。
  从开元寺石刻作品中,以唐代的石刻最为精美。唐及五代后梁的经幢为这一个时期的代表作。宋元时的石刻作品以书法最盛。其中有许多书法的珍品,如钟离权诗刻石、敕赐开元寺圆照塔记、修开元寺圆照塔记等。
  在开元寺内进行调查时,有一块唐代的经幢宝盖十分引人注目,经幢宝盖保存十分完整,八角装饰饕餮环绶,周系璎珞八垂,璎珞之上浮雕立佛等八幅。其中一幅有人物六人,左右各有侍者二人,中间两人相对倚坐,右侧一人手揖礼,左侧一人手抱婴儿。为一经变故事。《无量寿经优波提舍》说:“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只要全心念佛,喻义佛之本愿名号好比营养的母奶,而光明好比是慈母的双手,当我们称“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时,好像是一方面吸吮着母乳,一方面蒙慈母双手保护,将身心全部交付给佛,莫再作无谓的烦恼。
  在经幢的盖底刻云纹和四飞天伎乐人物,这也正是这个经幢宝盖的精华部分。
  自佛教传入我国后,带来了很多印度佛教艺术图像,飞天形象就是其中之一。飞天,据佛经记载,乾闼婆和紧那罗原来是印度古神话和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神话传说中说他们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恩爱的夫妻。后来被佛教吸收,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神。飞天传入我国后,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飞天艺术风格。其中以敦煌飞天最为著名,也成为敦煌艺术的标志和象征。按佛经所讲,飞天有三项职能:一是礼拜供奉;二是散花施香;三是歌舞伎乐。
  邢台开元寺四飞天经幢宝盖,是典型的中原式飞天风格,是以四个飞天伎乐人物为主要表现形式。这四飞天人物形象有中原“秀骨清像”的特点,脸为蛋形,直鼻秀眼,眉细疏朗,嘴角上翘,微含笑意,脖饰项链,腰系长裙,裸露半身。体态丰满俏丽,顺风横飞,翩翩起舞,姿态优美轻盈,如行云流水。翱翔天空的天人伎乐,手持乐器,形象生动,有吹横笛的,有把笙的,有吹六管荜篥的,还有吹九管横箫的。在天空中形成一组乐舞队列。如同诗人李白咏赞仙女诗那样:“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邢台开元寺四飞天经幢宝盖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的复合体。将佛教天人、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仙的形象,融合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飞天。特别是邢台经幢宝盖四飞天仙人肩披彩带,四周云气飘流,衬托着飞天迎风而飞翔,互相照应,自由欢乐,运用了浪漫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雕刻娴熟,人物体态丰满,线条流畅,疏密有致,是典型的唐代中期风格,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这对唐代飞天艺术、雕塑艺术、佛教文化的流传及唐代音乐研究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奇葩。5、开元寺塔林邢台塔林位于邢台市旧城西南隅三里的申家庄村南,因塔散布如林,故称塔林。塔林又称塔坟。邢台塔林是开元寺、天宁寺两寺僧人的墓地。原塔林分南北两处,南塔林为开元寺塔林,占地约三十亩,当地百姓称为大塔坟。北面有天宁寺塔林,占地约十多亩,天宁寺塔林又称为小塔坟。
  塔作为佛的象征(佛教中称塔为“浮屠”),而接受着佛教徒及百姓的膜拜。塔俗称“和尚坟”,最初是为了供奉佛骨而修造的。
  塔是印度古音“塔婆”简称,意为坟墓。古印度时,许多苦行僧在荒山野外修行打坐,最后以“瑜珈”的姿态坐化。当人们发现他们时,便将泥土覆盖在他们的遗体上,形成一个圆丘,并在土丘上插把雨伞,以抵御风雨的侵袭,这便是“窣堵波”的原型。后经演变,窣堵波成为一个半圆形坟丘,它下有基座,顶上立有一根长杆,杆上串连着许多圆盘,称为“刹”。塔刹也是塔身上部的塔顶部分。刹是梵文的音译,它含有土田、国土、佛国的意思,所以佛教的寺院也称作刹。将塔顶部分命名为“刹”,则似乎带有佛教世界的象征意义。刹杆上的圆盘称之为相轮,是表现佛塔崇高、受人景仰的标志。相轮,传统俗名又叫“金盘”和“承露盘”。相轮的层数是多少不等的,少的三、五个,多的可达数十个,但都是奇数的。也有的佛塔是用相轮的多少来表示该塔的等级与高低大小,而一般来讲,大塔的相轮多而大,小塔的相轮少而小。
  邢台塔林,从塔林遗留下来的唐代遗物分析,始建于唐代,是开元寺和天宁寺两所古刹僧人敛葬遗骨的墓地,是为有贡献的僧人建造的墓塔群。按佛教仪轨制度,只有有名望、修行好的僧人、高僧圆寂后,才设建墓塔,刻石纪志,以昭功德。如万松行秀曹洞宗传人至元十六年百泉禹禅师墓塔,至元十八年圆融大师、通悟大师塔、至元二十五年通理大师都提点隐公塔、万寿天宁玉山长老塔、大德二年弘济大师之塔、安慧大师之塔、喜公庄王之塔等等。也有僧人圆寂后不入塔林的,这个例子仅有二人,一位是开元寺的万安禅师,一位是天宁寺的虚照禅师。两位大德圆寂后分别由元始祖忽必烈敕令在开元寺和天宁寺建造七级密檐塔和虚照禅师塔。
  在这里特别要说的一位高僧就是百泉禹禅师,禹禅师(?-1279),邢州开元寺僧人,是邢台大开元寺第五代住持,佛教文献中未见传记。仅从吴立民主编的《禅宗宗派流源》一书所附的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上可以知道,禹禅师为万松行秀的传人,是与雪庭福裕、华严至温、乳峰德仁、李之能居士为同门,是曹洞宗正宗传人。
  关于塔林的年代,目前可见的大多为元、明清时的墓塔。从一些较早的石塔分析,塔林应在唐代已经形成。在调查时发现,唐代的塔幢盖,上有飞天人物,形象生动,动静结合,雕刻精细,线条流畅,体态丰满,为大唐中期风格,距今已经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了。这证明了塔林的形成和开元寺、天宁寺两寺的建设年代基本相符。
  据传说,邢台塔林原有塔近千座,随着历史的变迁和人为的破坏,到五十年代时,南北塔林共有各种墓塔一百二十多座。有上年纪老人说,1956年时,邢台塔林的墓塔还保存着近九十多座。
  邢台塔林的墓塔多种多样。1935年著名的建筑学家刘敦桢先生到邢台进行古建筑考察,拍摄了大量的写真照片,并写出《河北古建筑调查记》一文,这篇文章后来收入到《刘敦桢文集》第三卷中,1978年由中国建筑出版社出版。从照片上可以看到,邢台塔林的墓塔多种多样,从材质上分有石塔和砖塔两种;从形状上分,有单层单檐塔、多层密檐塔、及喇嘛塔等;造型有柱体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椎体圆形等。这些墓塔形式、式样繁多,风格各异,造型古朴,挺拔俊美。据回忆说:“更为绝妙的是,其中有“风动塔”,看似岌岌可危,被风一吹,随风倾斜,摇摇欲坠,然其历数百年风雨不坍。“响灵塔”,风一吹来,呜呜作响,其声呜咽,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如簧之动,如笙之鸣。“钟鼓塔”,以掌击之,洞然有声,嗡嗡作响。另外还有“诵经塔”,以耳贴塔细听,则嘤嘤嗡嗡,一片声响,据说有时还可以听到断断续续的木鱼声和唪经声……”。
  由于文革时邢台塔林被破坏,无法进行实物分析研究,仅从遗留下的照片看,邢台塔林的大型墓塔以密檐式为主,塔的层次一般为一至七级,以三层、五层、七层为多,其次为石质墓塔,多为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石塔多以一仰式莲花宝座为基,上有石雕束腰式须弥座,塔身就置放在须弥座上,塔身为石柱体,正面有碑文,上刻有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和刻出大师的姓名、籍贯、生前的主要业绩、立碑人以及建塔的时间等;塔身上置石质雕刻的塔檐,有塔檐雕刻有简单的砖斗,塔檐之上覆石做瓦檐顶,石塔塔檐有单层、三层、五层、七层之分,顶上为小型石宝珠,作为塔刹。
  大型的砖墓塔,以仿木结构为主,下部有基座,上部基座有八角形束腰,有的束腰做双扇扇门,门的上部刻图案,周边安设门框。塔檐子做阑额、普柏枋,枋上施用斗,四转角各一朵斗,在建筑构造上多采取冀南地区民用建筑中的门窗、椽檐、斗拱、砖雕等,力图与周围的环境气氛协调一致。
  在邢台市塔林公园里,现在还保存着大量的塔林石构件,这些石构件有塔座、塔身、塔刹及塔盖等。在这些石构件上不仅可以看到大量的与开元寺、天宁寺有关的历史资料,如与开元寺有关的圆融大师之塔、通悟大师之塔、宣公庄王之塔、普化大师之塔、弘济大师之塔、百泉禹禅师之塔、万寿天宁玉山长老塔铭、顺德府莲宗庵住持石函等,还可欣赏书法艺术和精美的石雕造型。塔林是研究邢台佛教、开元天宁两寺乃至中国佛教史的实物史料,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史、雕刻、书法、艺术史的珍贵资料。
  在开元寺的西北部,原有万安禅师的墓塔,六十年代初期,古建专家刘慧达对开元寺及万安塔作过调查,对万安恩公塔有着详细的介绍,现录入:恩公大士塔,塔在寺西垣外西北方的废墟上,平面八角形,七层密檐式,全高约22米,方向北偏东1度,台基自须弥座束腰以下,都被光绪二十年重修的花岗岩基座掩住,但其原状可据稍晚于它的天宁寺虚照塔推测,即须弥座之下应有基台部分。须弥座的束腰八角立间柱,各柱之间雕饰壶门,间柱上承普柏枋和斗拱勾栏所组成的平座。平座斗拱的安排,每面施补间一朵,用重拱计心四铺作并于华拱头出斗口跳的作法,转角铺作除于正侧两面各出斜拱二跳外,与补间同,平座以上用五重大小不等的莲瓣叠成莲座,承托塔身。
  第一层塔身的八个角柱,都砌饰成幢式小塔,小塔具备须弥座式的基台、塔身、五重密檐和刹柱等,很像是大塔的简化。这种作法为辽末金元以来河北省西、南部砖塔建筑所常见。为了适应幢式柱的变化,阑额变成一列浮雕的云头垂帐,近似明清建筑上的挂落版。普柏枋出头采用比较古朴的垂直截去式。斗拱结构与平座斗拱同,柱高与斗拱的比例约四比一。这是元代木建筑的一般特征。
  塔的四正面辟假券门,设门簪二,门扇是格子门式,下部裙版雕云头装饰,上部作锦纹版棂,四隅面开假芳窗,窗心雕锦纹格与门上相同,南面泉门上有四边嵌云纹的方形砖额,额面阳刻“恩公大士之塔”,撩檐枋以上出檐用木构,木檐椽有卷杀。第二层以上的塔身都非常短,无装饰,普柏枋上置简单的一斗三升,逐层收减,铺作本身无大变化,因为年久,木檐已残朽。
  塔的刹柱很高,约占全塔高的四分之一。有刹座、受花、复钵、相轮、仰月、宝珠等各部,保存完好。塔的造型挺拔俊秀,刹柱为之增加风韵不少。
  这座塔据顺德府大开元寺弘慈博化大士万安恩公碑,知是元宪宗元年(1251)世祖皇帝特旨为万安修建的,除清光绪时补修基座外,未经重修,所以仍不失为元初砖建僧塔的佳例。
  文革时期,万安塔作为四旧遭到了破坏,该塔用炸药连续炸几次才被炸倒。据说后来一些人打开了塔基地宫,知情人描述说,在地宫里面有一个莲花台,供养石佛一尊,佛前放置檀木盒,盒里面置银函,银函内置金函,金函里面放置雕玉船,船上放置一颗佛牙舍利。
  根据有关文献和现存在开元寺内的《顺德府大开元寺万安恩公碑记》记载,万安禅师在1243年“癸卯仲冬十有八日,大风昼晦,草木变色,师之示寂也。”万安禅师圆寂后,弟子将万安的全身龛于方丈室内,在百日内显现出祥瑞的景象,天上出现了五彩云,佛殿堂上光明交射,供奉的菩萨佛像庄严慈祥。
  1250年,元世祖应太师太保刘秉忠的奏请,旨准在方丈室之西二十步有畸的地方建塔。“二十步有畸”换算今尺约32米。并且特命大臣率兵士千人前去营葬,当众僧打开方丈室后发现龛内万安禅师面貌栩栩如生,发甲俱长,周身充满舍利,观者耸动无不感到惊奇。
  从以上记载可以推测出,当时万安禅师并没有火化,而是以真身入塔营葬。如果万安塔被毁时,知情人的描述确切真实,塔内供奉的所谓的石佛应该就是万安禅师的真身。

知识出处

千年古刹——邢台大开元寺

《千年古刹——邢台大开元寺》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邢台大开元寺》为国内第一部研究邢台大开元寺的著作。作者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历史文献资料,就开元寺历史延着发展的轨迹展开,系统性、通俗性对邢台的佛教文化流源,唐及宋金时期的邢州开元寺文化、元代大开元寺、明清顺德府开元寺和历史进程中的寺内各时代建筑遗留、重要的高僧大德、文化名人、古寺传说以及开元寺的修复建设——进行论述。以真实、科学的方法对邢台大开元寺的历史贡献进行定位,尤其是对中原禅宗文化和邢台曹洞宗历史的研究,进一步肯定邢台大开元寺对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贡献。本书采用了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编写方式,是广大文物工作者、佛教人士及大中专学生了解邢台佛教文化的优选书。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