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古刹概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千年古刹——邢台大开元寺》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324
颗粒名称: 四 古刹概览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16
页码: 73-88
摘要: 本文讲述了开元寺的建筑形式,建筑布局、天王殿、毗卢千佛阁、观音殿与滚龙石柱、大雄宝殿与药师佛的概述情况。
关键词: 开元寺 概述 情况

内容

1、开元寺建筑形式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佛教文化传入之前,中国的建筑已经成熟化,形成了一套具有科学性、艺术性的建筑体系。中国建筑是以木结构架构为主的建筑,可以这样说,佛教建筑也是在中国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筑融合了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
  中国佛教建筑最早的汉化佛寺是以塔为中心,四周以堂、阁、廊等围绕,成为方形庭院,内供佛像或舍利,为拜佛诵经之所。南北朝时,一些大寺院,仍采取塔为中心的布局。由于当时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一些贵族第宅改建为佛寺。改建时是以原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原有的廊庑环绕,有的还保留了原来的花园。此种风格布局成为汉化佛寺建筑的主流。
  寺,最初是指古代官署名。据《汉书·元帝纪》:“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后来演变为僧侣的居所为寺。佛教寺院,是安置佛像、经卷,供僧众居住以便修行、弘法的场所,简称寺,又名寺刹、僧寺、精舍、道场、佛刹、梵刹、净刹、伽蓝、兰若、丛林等。
  寺院空间布局大致有下面几种形式,有石窟寺式,如隆尧宣雾山隆胜寺;有以塔为主体的寺院,塔的前后均有殿宇,如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又有以阁为主体,如河北正定隆兴寺。
  禅宗寺院多是七堂伽蓝式,这种七堂式是以中轴在线的山门、佛殿、法堂、藏经等为主体,而在主体佛殿两侧建设库院与僧堂,形成了“山门朝佛殿,库院对僧堂”的格局,成为禅宗寺院的典型格局。中轴线的建筑主要是佛教礼仪性建筑,中轴两侧是僧人日常活动使用的建筑。目前在中原地区所见到的寺院多属于这种形式。
  邢台开元寺在唐宋及元代时是以塔为中心的寺院。元代末期,由于战争原因普门塔被烧毁,到明代重修时形成目前保留下的建筑格局。
  邢台开元寺由山门进入天王殿、毗卢殿、观音殿、大雄宝殿、护国仁法堂、丈室等,大殿阁楼多重,建筑之间以配殿、厢房及回廊相联形成多进式院落。在中轴线两侧建设有供僧徒生活的僧舍、斋堂、库、厨等,也有供在家居士使用的居士林,经实地的考察,明清时的开元寺僧舍应在法堂、丈室的东侧。元代时大开元寺为纪念高僧万安禅师,在丈室之西建有多重塔院,并以万安塔为中心,在塔后建有殿堂,这些建筑与中轴线相呼应形成了相对比较独立的院落。寺东还有多重院落,有卧佛殿、万佛殿等建筑。从几座大殿的分布来分析,还可以看出唐宋至元代大寺的规模和宏伟的建筑气势,如大殿之间的间距比同类寺院的跨度大,多在40米之间,特别是毗卢殿与观音殿之间的距离更大,显示在宋元以前开元寺是以塔为主体的寺院布局。
  2、开元寺建筑布局从现在开元寺保存下来中轴线一组建筑可知,寺院建筑虽然几经灾难,但轴线布局没有发生大的变动。古开元寺建筑现由照壁、瓦桥、山门、天王殿、毗卢千佛殿、观音殿、大雄宝殿组成,南北长约400米。在五十年代后期,古建专家刘慧达先生对邢台开元寺进行了调查,说“元代开元寺的规模要比现在的大,至少要包括现在寺北的碑群和殿基废墟”(《河北邢台地上文物调查记》刊于《文物》1963年第五期)。
  根据开元寺万安恩公塔“…在开元寺后…”位置的记载,1935年,古建专家梁思成等人到邢台进行古建筑考察时,对开元寺万安恩公塔进行了测绘。万安恩公塔也叫弘慈博化大士之塔,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一书中说:在河北邢台西门外开元寺元代塔院。塔平面八角形,在高基之上立平座勾栏及莲座,上立高瘦塔身,上出密檐七层。塔八隅均隐砌七层檐小塔,普柏枋下隐出惹草文饰,为金元特征之一。
  在《刘敦桢文集》有一张当时所拍摄的照片,从照片上可以看到邢台开元寺后梁经幢北面的万安恩公塔。从而我们大致了解元代大开元寺的北至的界线。如果我们把现在的开元寺每组大殿分解为四部分,每一部分为一个院落,也就是说在元代时,开元寺很可能是一个五进式组合寺院,或言为七进式寺院(加一组方丈院和护国仁法堂)。
  我们今天看到的开元寺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布局。为了更好说明这个时候的建筑与空间布局,以建国后邢台最早的航测地图(1956年)为依据,结合数据记载,复原明清以前大开元寺空间布局。
  在大开元寺的中轴线上,元代时是以轴在线普门塔为中心。由寺前广场、瓦桥、照壁、山门、天王殿、毗卢千佛殿(亦称毗卢千佛阁)、十三级普门塔、大雄宝殿(又称药师宝殿)、护国仁王佛阁法堂、丈室等建筑组成。
  按传统寺院的布局,在轴线建筑两侧应有两组附属建筑,形成主院和旁院,主院与旁院或纵横相联相通形成特定的空间布局。在寺院的西北侧有以万安塔为中心的一组建筑。据《弘慈博化大士万安恩公碑》记载:“世祖皇帝在潜藩,特旨丈室之西二十步有琦,为安厝之所。”二十步约合现在30多米,这里即为万安塔位置的所在。
  上世纪70年代,我们对万安塔进行调查时,发现这里还有一组建筑的基址,东西约20多米,南北12米,在土台上有柱础,柱础直径1.2米。这个建筑基址即为50年代刘慧达进行调查时所说的万安塔“北的废墟”。
  关于寺院东侧,史料上可供参考的材料很少,明成化《顺德府志》辞条下有“寺有石佛三丈余”。1994年,在修复开元寺施工时发现卧佛殿碑记和石佛残件。据碑文记载,卧佛殿位于毗卢殿东南25米,2006年10月18日大开元寺修复建设奠基时,在寺院二殿与三殿间的东侧发现有佛殿的建筑基址,即为卧佛殿的基址。有关详细情况还需进一步调查。又据开元寺僧人回忆,在卧佛殿北还有圣母殿和万佛殿。
  由保存下来的遗物与遗迹可以证实,元代的开元寺进深五百余米,南北宽近300米。如果包括寺院其它附属建筑和僧田,元代邢州大开元寺的规模可能还要更大一些。
  开元寺的钟楼与鼓楼设在毗卢殿前。每个大殿两侧设有配殿和配房。观音殿后西北角有万安井。关于此井,《邢台县志》记载说:“有万安师者,能使甘泉出,涸井斗米饱万人”。
  在古刹内现保存着大量的古代碑刻、经幢及建筑构件,其中以唐十六面幢和后梁乾化年佛顶尊胜陀罗尼幢最为珍贵。开元寺石刻较详细地记载了开元寺佛教渊源和中原地区的历史变革,是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历史及佛教文化的重要资料。
  此外在邢台开元寺寺前街,有居士林一座,原为明清时期所建亚圣观,至今还保留有门楼。亚圣观原有大殿3座,东西禅室各3间,到民国六年(1917年)时因大雨而坍塌,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开元寺寺僧仪果捐资重修,并辟为开元寺居士林(民国《邢台县志》)。
  3、山门天王殿据开元寺僧人与老人回忆,当香客从开元寺寺前街进入寺院时,首先要经过一座小桥(瓦桥),小桥的北面原有一座高大的照壁。照壁,民间亦称影壁(有人说大门里的称影壁,大门外的为照壁),照壁也称“罘罳”,乃复思之意。《释名》云:“罘罳,在门外,罘,复也,罳,思也”。来到影壁前就提醒这里是寂静清净之佛境了,也提醒出入佛寺之人,此墙是红尘与佛境的隔墙。
  照壁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附属建筑。照壁的设置,又从空间方位上控制了参观者的视野,烘托了寺院的神秘感,使人感觉环境的优雅和恬静,并使主体建筑以威严、庄重,亦雄伟而壮观,使寺院本身产生了一种宏大的气势,产生一种攫入的力量。
  照壁建在寺院山门的对面,照壁的设立是为了遮挡大门对面外的杂乱建筑物。如按古代风水学家讲,门前的照壁和院内的影壁,是为了使气流绕影壁而行,聚气则不散。所以影壁在建造上有一定规矩。常见的大多为一字影壁。
  据回忆:开元寺的照壁为庑殿一字式,影壁上铺筒瓦,中间有用长方砖砌出框架,四角有砖雕,中间为浮雕龙纹,下砌须弥座。照壁磨砖对缝,砌工精细,雕刻精致,美观庄重。
  在中国传统寺院里,首先看到的是山门、天王殿等建筑,寺院中轴建筑的山门与天王殿为一组,称为前殿。山门,也称三门,是进入佛寺的大门的称谓。寺院的大门,大多是三门并立,中间一大门,两旁各一小门,故称为“三门”。《释氏要览》说:“凡寺院有开三门者,只有一门,亦呼为三门者,何也?《佛地论》云:‘大宫殿,三解脱门为所入处。’大宫殿,喻法空、涅盘也。三解脱门,谓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今寺院是持戒修道,求至涅盘人居之,故由三门入也。”由此可见,三门佛教建筑里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邢台开元寺也不例外,但与其它寺院不同的是,天王殿前有独立的山门,可能是因寺院为元代忽必列赐额为大开元寺而设置的。
  进入开元寺山门后,首先看到的是一尊高大的金刚力士像。在佛教中,金刚力士是手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护法神。据邢台老人的回忆,邢台开元寺的金刚力士像与其他寺院设置不同。通常在寺院里都是设置两尊力士像,而邢台开元寺只设了一尊。在调查时有这样一个传说,邢台开元寺在元代修复建设时,征求了在家守孝的刘秉忠的意见,可能刘秉忠考虑到邢台佛教为最早的流传地之一,可与洛阳白马寺相媲美,故采用了一尊金刚力士护法的形式,同时暗含在邢州建此伽蓝要一心一意为大元护法喻义。
  跨过山门后映入眼帘的就是天王殿。在殿前,原有两块石碑,一块是明崇祯三年立的《重修开元寺山门两殿记》,另一块是《开元寺铜佛记》,为明嘉靖四十三年所立。天王殿是三间悬山式建筑,据《开元寺铜佛记》记载,弥勒佛殿供奉的铸铜弥勒佛像,为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所铸。
  弥勒佛,梵文Maitreya的音译。据佛经说法,弥勒佛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修成正果后,住兜率天内院,他将继释迦牟尼佛在未来世的时候,成佛度众生。并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开创者。
  中国传统寺院的弥勒佛本尊,多安弥勒化身的布袋和尚坐像,左右分塑四大天王。弥勒来到中国后,是以五代僧布袋和尚为原型,布袋和尚名契此,生年不详,卒于公元916年。因体躯肥满,言语无恒,常以杖负布袋入市行乞,面现喜悦之相,百姓称他为布袋和尚。后梁贞明二年(916),寂于浙江奉化岳林寺东廊盘石上。临终遗偈,自称为弥勒化身;后人以他的形象,供奉于寺院的山门(参见《宋高僧传》卷二十一)。
  弥勒佛的塑像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每一位遇到烦恼的香客看到他都能释怀而笑,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墨客针对弥勒佛肚大过人、笑容满面这两个特点大做文章,写下了不少语言诙谐、饱含哲理的楹联。如“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或“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弥勒佛的笑是“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进笑出,笑自己原无知无识;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来观去,观他人总有高有低。”古往今来,弥勒佛点拨人生,给人们留下了有益的启迪。
  在弥勒佛两侧有四大天王塑像,佛教中关于“天”的说法有许多。天有六重,第一重就叫“四天王天”,四大天王所居的是第一重天,距人世所居最近。四天王的任务是各护一方世界,即佛教所说的须弥山四方的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故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在民间,根据四大天王所执的法器,四大天王还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
  关于韦驮,常常在民间听到这样一句话:进门拜弥勒,出门拜韦驮。供奉于弥勒背后,面向开元寺毗卢殿的这尊像,就是寺院的守护神韦驮,他本是南方增长天王手下八大神将之首,相传释迦牟尼去世后,有罗刹鬼盗去佛牙舍利,韦驮奋起直追,抓获罗刹鬼,取回舍利。所以认为他是驱除邪魔,保护佛法之神,有他在此看护寺院,任何人都休想盗去寺院的一草一木。
  开元寺天王殿后有钟楼与鼓楼。鼓楼置鼓,钟楼悬钟,晨钟暮鼓成为寺院的一大景色。在宋元时,邢州开元寺的“圆照晨钟”“古刹春游”是北方重要的名胜。
  4、毗卢千佛阁开元寺的毗卢殿,亦称毗卢千佛阁,为三间悬山殿,进深三间,布瓦顶,四门洞开,座落在一八卦站台上,雄伟壮观。在殿前原有顺德知府李京撰文、于施蒙书丹《重修开元寺毗卢千佛阁记》碑。近年来,文物部门对毗卢千佛阁进行了重修,在清理地基时发现,毗卢殿原有八卦式站台,在站台的每个角部都有一石雕的龙头,从出土的原物看应为元代遗物。
  在开元寺内的毗卢殿中现只供一尊毗卢佛。佛教中说毗卢佛是三身佛中的报身佛像。根据《梵网经》所说:“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台,周匝千花上,复现千释迦,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毗卢佛的莲座是千叶莲花。每一尊莲瓣上有一尊小佛,那是应身释迦佛。
  毗卢遮那,意为“遍照护”“大光明”“大智慧”,亦称大日如来。是藏传佛教密宗崇奉的最高最主要的本尊,通常认为密宗教法是由他秘密演说的,因而尊他为密教始祖。其像在密宗殿中居中央位置,其形象类似于释迦牟尼的坐像。
  密宗是唐开元年间传入的,相传密宗始祖金刚智进入中土后,唐玄宗曾遣使者远迎,至洛阳沿途,金刚智宣传密教。开元八年(720)到达洛阳,玄宗亲自接见,此后经常随驾往返于长安、洛阳间。开元十一年(723)开始译经,至开元十八年(730)译出《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1卷;《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4卷;《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一品》1卷;《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法要》1卷。至开元二十四年(736)又译出密教经法仪轨等21部24卷。邢州和尚僧一行参加了译经。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七月二十六日,金刚智奉命回国,行至洛阳广福寺病倒,八月十五去世,葬于龙门,赠“大弘教三藏”称号。
  毗卢遮那佛的设置从唐代开始,与密宗的传入有关。开元寺毗卢殿很可能为唐开元年间始建,在寺院中专辟一殿供奉毗卢遮那佛,是与唐代信奉密宗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正为密宗传入盛行的时期,受到唐玄宗的推崇。
  说到密宗,在这里我们特别提到一位与密宗有很大关系的和尚,这个和尚就是僧一行。
  僧一行(673-727)原名张遂,河北邢州钜鹿人,为密宗的传人,还是一位译经家,许多密宗著作都是由他翻译传世的。一行除在佛教界有重要的影响,他还是一位天文学家,在青年时期勤奋好学,特别喜欢天文和数学。21岁时,到河南嵩山出家,继续钻研天文历法。后来,唐玄宗广召天下贤能之士,一行应召来到长安。721年奉命改制新历法。为了改革历法,又发起对子午线的天文测量。在全国12个地方同时观测,得出子午线一度为151.07公里。根据实测结果,于727年制定《大衍历》,并对后来的历法产生了很大影响。5、观音殿与滚龙石柱观音全称为观世音,又称观音菩萨。因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简称观音。观音传入中国大约是魏晋时期,观音是随着净土宗的盛行而日益深入人心的。魏晋时期,社会动乱是造成佛教信仰盛行的根源。当时,战争、天灾等原因,使邢州一带哀鸿遍野、苦难深重;人们希望脱离苦海,更加崇信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
  任何外来文化传入我国后,都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观音传入中国时,造像以男菩萨的形象出现,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这时的观音不仅为一个男子汉,而且还留着两撇胡子。到唐宋后,观音完全变为女菩萨,而且是非常秀美妩媚的女菩萨。
  女观音身世说,最早见于宋代朱弁《曲洧旧闻》。其后,宋末元初的管道升著《观世音菩萨传略》成为完整的传记。后来又广泛流传《南海观音全传》、《观音得道》等一大批观音故事书。这些故事深入人心,促致使观音菩萨中国化,从而取代了印度佛典中的“正宗”的男观音菩萨。
  开元寺供奉观音始于宋代,宋代陈振在圆照塔碑记中说:“所见宝构层七,逾三百尺,龛中跌坐具足色身者何物何象?复有何法?既是泗州相何得来至此,此地亦何得住泗州相……”。什么是泗州相?泗州相就是观音相。
  说到泗州相,是与一位佛教高僧有密切的联系,这位高僧就是僧伽,因久居泗州,后来人们都称之为泗州大圣,又称泗州文佛。泗州有普照寺,是僧枷大圣的道场。泗州大圣之所以受到尊崇,据说他是观音的化身。
  为什么会在民间崇信观音?据《高僧传》载:“僧枷者,葱岭北何国人也。何国在碎叶国北,伽在本土少而出家,始至西京,次历江淮,龙朔初至临淮,就信义坊居民乞地下标识之穴土得石碑,乃齐香积寺,得金像,衣叶上刻“晋照王佛”四字,尝卧贺拨氏家,现十一面观音形,其家遂舍宅,其香积寺基即今寺也。中宗景龙二年,诏赴内道场,四年示寂,归葬淮上,多于塔顶上现小僧状。”这段文字用今天的白话文说:僧伽,是葱岭北面的何国人,何国的具体位置在碎叶国的北面,僧伽少年时期就出家了,后来来到大唐长安,行脚到江淮一带,龙朔初年,这是唐中宗的年号,即661年。在信义坊得到一块石碑,是齐时期的香积寺的旧物,并得到金像佛,上面刻有“普照王佛”四个字。僧伽在贺家接受供养时,现一十面观音像,然后全家舍家为寺,这就是香积寺的旧址,662年应诏作内道场,四年僧伽示寂,归葬到淮土,建塔纪念时常现小僧影像。
  这位和尚唐初至中原行化,后定居泗州,建香积寺,常显十一面观音形。其神职功能如亦是“求风者得风,求子者得子”。
  在《法华经》经中有这样记载,“中宗问万回师曰:僧伽大师何人耶?万回曰口是观音化身也。”宋《高僧传》和《景德传灯录》也都有这样的记载。
  从《开元寺圆照塔记》中可以知道,宋代时开元寺圆照塔最先称之为大圣塔,后来宋徽宗赐名为圆照塔,在圆照塔中供奉的就是“泗洲相”观音菩萨。
  观音殿又名大悲坛,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上首菩萨,表现一切佛的大悲心,所以是救世之最切者。观音菩萨的形象有多种不同。一是圣观音像,就一首二臂,结跏趺坐,手中或持莲花或结定印的尊严像,天冠中有阿弥陀佛像。又有“自在观音像”,就是一足盘膝,一足下垂,很自在的形象。像旁或有一净瓶,盛满甘露,瓶中插了柳枝,象征观音以大悲甘露遍洒人间。观音像两旁有一童男童女像,童女为龙女,因为《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中说有龙女成佛的故事,而观音又是住在南海普陀洛伽山,因此有‘龙女拜观音’的传说。童子即善财童子,因《华严经》中说善财童子为求佛法,参谒五十三位善知识,其中曾谒观世音菩萨而得到教益。
  观音殿,为明代人所建,原址为元代时万安菩萨所修建的普门宝塔旧址,塔毁后明代寺内已经无力再修宝塔,所以在原址建设了这座观音宝殿。
  观音殿为五间硬山殿,进深三间。这座大殿前廓有四根石柱,为明正德十三年(1518)修建观音殿时所雕,开元寺滚龙石柱为青石质,石柱上有八条游龙,中间两柱各有巨龙一条,东西两侧为幼龙,龙姿一条蜿蜒而下,一条盘旋而上;俯而向下,幼龙青云直上上游而折回,回首而凝视,形态动感强烈,变化多端,神态自然各异,有动有静。龙柱采用了高浮雕的手法,雕艺精湛,线条流畅;龙首龙体突出石柱之外,巨龙力度感强烈,气势磅礴;龙姿游跃腾舞,栩栩如生,矫健雄壮,是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珍品。
  观音殿前有金代甲辰岁款大铁钟,金代还修建了一座庄严的钟楼,该钟历经八百年风雨保存完好至今,是研究宋金元时期天文学重要资料。6、大雄宝殿与药师佛从观音殿向后,可以看到一座大殿座落在高高的台基上,这就是大雄宝殿。这座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歇山式绿琉璃瓦顶,黄琉璃瓦剪边。顶上还铺有斜长方格琉璃瓦图形,檐下有五踩斗拱。刘慧达在五十年代调查时,说此大殿为“七间四注顶大殿,殿内平面用减柱造,形制稍早,疑为明建”(刘慧达《河北邢台地上文物调查记》1963年《文物》第五期)。在大雄宝殿的门口的西侧墙壁上有嘉靖年款重修药师宝殿的砖铭,上面记载:“重修药师宝殿南无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支菩萨嘉靖四年七月十九日立”。嘉靖四年(1525),距今已有485年的历史。
  大雄宝殿供奉佛像三尊,从重修砖铭记载,我们得知在明清时期,大雄宝殿殿堂供奉为“西方三圣”。西方三圣也叫阿弥陀三尊,即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
  关于药师如来。《药师经》中说药师如来在成佛时曾发下十二大誓愿,这十二大愿是:第一,自他身光明炽盛之愿。第二,威德巍巍开晓众生之愿。第三,使众生饱满所欲而无乏少之愿。第四,使一切众生安立大乘之愿。第五,使一切众生行梵行具三聚戒之愿。第六,使一切不具者诸根完具之愿。第七,除一切众生众病,令身心安乐,证得无上菩提之愿。第八,转女成男之愿。第九,使诸有情解脱天魔外道缠缚,邪思恶见稠林,引摄正见之愿。第十,使众生解脱恶王劫贼等横难之愿。第十一,使饥渴众生得上食之愿。第十二,使贫乏无衣服者得妙衣之愿。从愿中可以看到药师佛发愿要满足众生一切愿望,拔除众生一切痛苦,治无明痼疾,令众生身心安乐。据说信奉药师佛能够治百病,解除各种顽疾苦痛。正因为如此,药师如来受到广大群众的供奉和欢迎。
  在大雄宝殿的两侧有配殿和东西厢房附属建筑。据最后一位寺僧回忆说,东侧为伽蓝殿,供守护伽蓝土地之神像,古时又称土地堂。
  大殿西侧为祖师堂,奉达摩和本寺开山祖师。
  大雄宝殿后有佛阁护国仁法堂,法堂亦称讲堂,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在寺院中为仅次于佛殿的主要建筑,一般位于佛殿之后。
  法堂之建,始于晋道安、昙翼于上明东寺所造(《六学僧传·隋罗云传》)。唐百丈创制《清规》,不立佛殿,唯树法堂,则尤加重视。法堂之内应有佛像、法座、罘罳法被或板屏及钟鼓等。《释氏要览》下“佛堂置佛像”项下引《大法炬陀罗尼经》云:“法师说法时,有罗刹女常来惑乱。是故说法处常须置如来像,香花供养,勿令断绝。”法座亦称狮子座,于堂中设立高台,中置坐椅,名曲盝床(略称曲盝)。法座之后设罘罳法被(今多设板屏),或挂狮子图以象征佛之说法。曲盝之前置讲台,供小佛坐像,下设香案,供置香花。两侧列置听席等。左钟右鼓,上堂说法时鸣之。
  法堂的后面有丈室,即指佛教寺院住持方丈的住所。在禅宗寺院中,方丈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丈室多位于寺院中轴线的北端。

知识出处

千年古刹——邢台大开元寺

《千年古刹——邢台大开元寺》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邢台大开元寺》为国内第一部研究邢台大开元寺的著作。作者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历史文献资料,就开元寺历史延着发展的轨迹展开,系统性、通俗性对邢台的佛教文化流源,唐及宋金时期的邢州开元寺文化、元代大开元寺、明清顺德府开元寺和历史进程中的寺内各时代建筑遗留、重要的高僧大德、文化名人、古寺传说以及开元寺的修复建设——进行论述。以真实、科学的方法对邢台大开元寺的历史贡献进行定位,尤其是对中原禅宗文化和邢台曹洞宗历史的研究,进一步肯定邢台大开元寺对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贡献。本书采用了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编写方式,是广大文物工作者、佛教人士及大中专学生了解邢台佛教文化的优选书。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