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民间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271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民间传说
分类号: I276.3
页数: 8
页码: 628-6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的民间传说,其中介绍了郭守敬拜师、黄姑岩的传说、豫让桥、古松的故事及奶奶顶的由来的由来。
关键词: 邢台县 地方语 民间传说

内容

本县民间传说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既是民间文学作品,又是地方风俗的宝贵资料。这里有张果老的神话,有周公与桃花女的传说,有黄巢祭刀的口碑,有张角起义的故事,有历代正义斗争的史迹,有寓义深邃的趣闻……这些传说记录了本县人民征服自然的伟大创举,寄托着劳动人民除恶扬善的美好愿望。1988年4月,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本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编辑的《邢台县故事集》。该书集录了《白云山的传说》6则,《张果老的传说》7则,《灵霄山的传说》11则,《郭守敬的故事》10则,《王尚书的传说》5则,其他传说故事及趣闻笑话118则。现选录六则于后:
  一、郭守敬拜师
  相传,郭村有个常乐寺,寺里住着一个和尚。那寺是啥朝代盖的,谁也说不清,只知道那个和尚的法号叫静空。静空和尚是一只眼,大伙就称他为“独眼僧”。
  别看那和尚瞎了一只眼,肚子里的学问能用车载船装。最拿手的本事是观天看地,他抬头看看云彩,就知道啥时候刮风下雨,低头瞅瞅地上的石头、黄土,就能说出打井出不出水。那本事真叫神了!南来北往的不少人想拜他为师。可他很倔,无论是穷主富户,一律不收。这可急坏了一个人儿。谁呀?郭守敬。为啥?因为他家的房子和常乐寺紧挨着。他早就喜欢上“独眼僧”的本事儿啦。每天读完书就往寺里跑,想拜他为师哩。可“独眼僧”就是不收徒弟。郭守敬能不着急吗?只急得他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一天到晚象丢了魂儿似的,可又不敢跟家里人说。为啥呢?因为郭家是村里的大户,他爹是个举人,举人哪能看起穷和尚?压根儿就不许他和静空和尚接近。
  俗话说:心急生火。郭守敬自从知道静空不收徒弟的事以后,没几天就病了。他爹请医抓药,花了不少钱,病还不见轻。没办法了,就到常乐寺去求静空。静空到郭家,摸了摸郭守敬的头,翻了翻郭守敬的眼说:“你们都出去,我给他行行法事吧。”家里人一走,郭守敬腾地从床上坐了起来,眼里流着泪说:“师父,你把我想得好苦啊!你答应我当徒弟,为啥现在一个徒弟也不收呢?”静空被问住了。那是一年前的事,郭守敬到常乐寺去玩,见静空在后院摆弄竹筒子、木棍子,就凑上去观看,见木棍上刻着壕儿,竹筒上剜着眼儿。静空一会儿拿着它望天,一会儿拿着它量地,简直把郭守敬眼馋死了,还让郭守敬用竹筒照了照天。哪知,郭守敬从此就迷上了竹筒、木棍,一有空儿就到寺里去摆弄,口口声声叫静空师父。静空一直把他当个孩子,没想到一年前说句玩话,郭守敬倒当真了。
  看到郭守敬这样,静空心思也不静了。这些天,他正为收徒弟的事伤脑筋哩。从心里说,他并不是不想收徒弟,人老了,咋能不思谋接香火的事?他拒绝那些南来北往的拜师人,是因为不了解他们的底细,怕他们学了本事黑了心。有的人虽说知道底细,可又不合适,这才放出话来,说:“无论穷主富户,一概不收。”现在,他见郭守敬诚心诚意要拜自己为师,心里一动说:“你们家是书香门第,有读不完的诗书,你跟我能学啥呢?”郭守敬见静空松了口,“扑通”一声跪下说:“师父,我要跟你学观天看地的本事儿!”静空装作生气的样子说:“学这干啥?不能戴乌纱坐官轿!”郭守敬说:“我不想当官,就想长大给人们解灾救难,办好事儿。师父,您就收下我吧!”郭守敬几句话竟把静空说乐了。为啥呢?话虽不多,句句说到了他心坎里。静空把郭守敬从地上扶起来说:“我收你当徒弟,在你爹那里,你该怎么说呢?”这确实是件难事。举人哪能同意儿子出家当和尚呢?静空拍着郭守敬的肩头说:“咱们一块想办法,你看这样行不行?”说到这里又到门外看了看,见外边没人,就小声对郭守敬说:“平时你在家里念书,每逢初五、初十到寺里拜佛,对外人讲是去躲灾,暗中我教你观天看地的本事儿。”郭守敬一听,赶忙要行拜师大礼,静空用手一挡说:“慢!你要依我三件事。”“哪三件?”“第一,学本事不能怕吃苦。第二,学了本事不能欺民贪财,要为民造福。第三,今生今世不能向别人透露我是你师父”。
  “这……这……”第三条,郭守敬可为难了,哪有徒弟不替师父扬名的道理呢?静空和尚见郭守敬吞吞吐吐不敢痛快答应,就说:“咋?这三条你做不到?”郭守敬说:“师父,别说三条,就是三百条我也能做到。可世上哪有不认师父的徒弟呢?”静空说:“这个道理我知道。我为啥不让你说我的名字,以后慢慢告诉你。你说说,能不能做到这三条吧?”郭守敬多聪明?他知道师父有苦衷,就痛痛快快答应了。
  行完拜师大礼后,静空叫郭守敬重新躺在床上,盖好被子,便打开门把郭守敬爹娘叫了进来。郭守敬的爹娘见郭守敬睁着眼躺在床上气色好多了,就问静空:“师父,小儿冲撞了何方神灵?”静空双手合十,闭着眼睛说:“他顽皮成性,被阴气缠身,鬼怪乱神。”守敬爹娘一听,吓得连忙施礼,说:“师父,一定要救小儿一命呀!”静空睁开眼说:“我刚给他做过法事,鬼怪阴气已散,只怕他们过几日还会再来疽”“这可怎么办哪!”郭守敬的娘呜呜啼啼哭了起来,郭守敬的爹也没主张了。静空一看是时候了,便不紧不慢地说:“贫僧有一办法,逢五逢十让守敬到寺里拜佛,就可躲过灾难。”到了这关节,只要能保住儿子的命,做爹娘的啥条件能不答应。
  从此,每逢初五初十,郭家就痛痛快快地送郭守敬到常乐寺住一天。守敬明着是拜佛躲灾,暗里就跟静空和尚学起观天看地的本事。
  静空和尚认定郭守敬是个可以继承自己事业的人,便把多年积累的天文地理知识,都传给他了。郭守敬学习挺刻苦,没几年功夫,就能自己观天看地、修河治水了,本事比静空和尚还大哩。
  后来,郭守敬出了名,入朝当了官。好多人都问他,本事是跟谁学的?他总是光笑不答。为啥呢?师父立着规矩哩,不能向外说。所以,到现在外人也不知道他师父叫静空。
  二、黄姑岩的传说
  中岩山上有座黄姑庙,巍巍矗立在悬崖绝壁上。庙里塑造着一位仙姑坐像,面容俊俏,二目慈祥,眺望着人间大好山河。
  东汉末期,太平道首大贤良师张角在中岩山上攻读天书、钻研兵法,计谋起义造反大事。他见中岩山山势峻拔,有心在山上建立营寨,作为今后屯兵之地。但又担心山势险恶,道路崎岖,人畜难攀,建筑营寨困难,冥思苦想,心神不定。
  这一天,张角为解心烦,徒步走下山崖,在半山腰中遇到一位姑娘。这姑娘衣裳褴褛,面容憔悴,赶着一群山羊,边走边放声痛哭,看模样甚是悲伤。张角走向前去,躬身施礼,问道:“这位大姐哪里人氏?为什么大清早在山梁啼哭?如有人欺负你,我张角替你出气。”姑娘听了,收住眼泪说:“俺是山西洪洞县人,母亲早丧,跟着爹爹放羊为生。不料村里有位大恶霸,他请来官兵,帮他霸占穷人的田地家园,还非要杀俺这群羊。爹爹死活不肯答应,就被恶霸活活打死。小女无奈,乘夜赶出羊群,顺着山路一股劲地往东跑,准备走遍天下,寻找为穷人出气的英雄豪杰。不知怎地,迷迷糊糊来到这里。”张角闻听此言,气得五脏六腑都要爆炸出来,咬牙切齿地说:“天子无道,官吏横行,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我虽不才,愿捐五尺身躯,举旗造反,为天下穷人出出这口气,等我一造反,一定要发兵洪洞,替你父报仇雪恨。”“你真是天下英雄,穷人的救星。”姑娘转悲为喜,向张角俯首作揖拜谢之后,又抬头望了望山势,说:“此山险要,是驻兵的好地方。你看此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进者能攻,退者易守,为何不在此地建筑营寨?”张角说:“山上石木都有,只愁砖瓦运不到山上。”“请英雄放心,这件小事,小女可以帮助。当年爹爹在世,我们在山顶盖房所用的砖瓦,都是用羊驮上去的。请你到明天等候接砖接瓦。”姑娘说罢,赶起羊群朝山路上走去。
  第二天太阳出山的时候,张角还半信半疑,一面等候,一面想着:一个弱小女子夸下海口,能不能办到呢?正想着,忽然听到山下“峰峰”的叫声,低头一看,满山遍野都是山羊,个个驮着蓝瓦青砖奔向山来。走到陡坡险要之处,都象长了翅膀,一跳而过,不一会儿窜到山顶。姑娘换了身打扮,身穿黄缎子小袄,葱绿色裤子,脚登大红缎子鞋,青丝披长发,在肩后,面似白玉,眸如秋水,身材苗条,行动潇洒,手提鞭子,追赶着羊群。并唱着动人悦耳的歌谣:发如韭,剪复生,吏不必可畏,头如鸡,割复鸣。民不必可轻。
  张角越听越入迷,看着羊群心里不知说啥是好。这姑娘赶羊送瓦,来去匆匆,不到三天时间,十万块砖瓦,驮到中岩山顶上,整整齐齐垛在张角面前。
  张角喜出望外,不知如何报答姑娘,急忙掏出一些银子送给姑娘。谁知姑娘一见银子脸一下子红起来,大声说道:“道长,我赶羊送瓦是帮助你举兵守山,为了穷人有出头日子,你送我银两,我怎么能要啊?”姑娘说着,扬鞭赶起羊群一溜风跑下山去。张角觉着很奇怪,从后边紧跟追来,只见姑娘轻如鹅毛上天,行走如锐箭离弦,跑到悬崖上,回首喊道:“张角牢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说罢,纵身跳下深涧。张角大吃一惊,急忙下崖搭救。这时,忽然空中现出一片红云,送天书的南华仙翁坐在云头上,喊道:“张角休惊,黄天助你除邪扶正,普救百姓,特派黄姑给你排难解忧,以后再有难处可向黄姑求救。”说完飘然而去。
  从这以后,张角用砖瓦在山上盖起一座大寨,举起义旗,打官兵反天子,为民伸张正义。为了感谢仙姑的帮助,张角让人在中岩山西边盖了一座黄姑庙,并在庙里塑了黄姑的神像,以供后人祭祀。从此,姑娘跳崖的地方,就叫成了黄姑岩。
  三、豫让桥
  邢台古城北面,有一座古老的石桥。石桥周围是一片洼地,那里泉水旺盛,芦苇丛生。每当秋末冬初,寒风乍起的时候,鹅毛般的芦花漫天飞舞,落在地上地白了,落在树上树白了,特别是那座石桥上,积得最多,连桥洞也塞得满满的。当地的人都说这芦花是掩埋豫让尸首的,豫让就是在这个季节死去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当地流传着一首歌谣:石板桥,襄子修,大笑一声自刎喉。
  襄子骑马桥上走。忠心一片报恩主,漆了身,吞了炭,芦花飞来掩尸首。
  豫让行刺要报仇。燕赵慷慨多悲歌,襄子袍上砍三刀,豫让名姓传千秋。
  那是在战国初期,诸侯国弱肉强食,互相吞并,连年争战。天下有本领的人到处游说去选择自己投靠的君主。当时有一个人名叫豫让,他读了很多书,而且非常骁勇,一身本领无用场,很想找到一个英明的国君,干一番事业。他先投奔范氏,没有被重用,再去投奔中行氏,中行氏也没有重用他。最后投奔到智伯那里,智伯对他大加赏识,用国士的礼节来对待他。豫让当了智伯的家臣,位尊禄厚,感恩不尽,一心想辅佐智伯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谁料在智伯去打赵襄子的时候,因天时失利,不但没有成功,反而战败身亡。赵襄子为了斩草除根,不但杀了智伯一家,所到处还杀了很多平民百姓。豫让气愤难忍,决心要剌杀赵襄子,为智伯和惨死的人报仇雪恨。
  一天赵襄子外出狩猎,防守空虚,豫让趁天黑时跟到襄子花园石墙下躲藏起来。襄子晚上回来,又乏又累,可是躺在床上翻来复去怎么也睡不着,不久前灭掉智伯的情景又浮在眼前。他一会儿为自己的国土扩大而高兴,一会儿又怕有人给智伯报仇而心惊。他想到外面散散心静静气,便翻身下床向外走去。不料刚到门口,发现一个黑影晃了一下不见了。他心里生疑,忙叫卫士到外面搜查,卫士在厕所里果然捉到了一个刺客。赵襄子一看,认出了是智伯的家臣豫让。卫士们要求襄子下令把豫让杀死。赵襄子却上前解开了豫让身上的绳索,将豫让扶起,并对卫士们说:“智伯一家全灭了,豫让还想为他报仇,就算成功了,也立不了功,得不到赏。他一心效忠君主,总算是个志士,把他放了吧。”襄子又将豫让款待一番,临走时,问豫让:“这回我放了你,咱们的仇总算解了吧?”不料豫让却淡淡地说:“你放我是私情,我报仇是大义,大义灭私。智伯的仇我仍然要报。”卫士们又要将豫让提出去杀掉,赵襄子马上制止说:“我已经说过放他了,不能说了不算。”卫士们只得将豫让放走。
  豫让回到家里,虽然感激襄子不杀的恩情,但丝毫没有动摇为智伯报仇的决心。他的妻子对他说:“智伯家已经没有人了,你就是替他报了仇也没人领你的情。你不如去投韩家或魏家,到那里一样可以得到富贵。”豫让听完非常气恼,便一赌气撇下妻子走了。豫让心想,这次行刺没有成功,反让襄子手下的人都认识了自己,再想接近襄子就更难了。为了不让人认出他来,他便把头发和眉毛全剃光了,然后在脸上和身上涂上漆,披上一件破破烂烂的衣裳,化妆成一个长满癞疮的乞丐,到处讨饭,探听襄子的行踪。他说话的声音给一个朋友听出来了。那个朋友把他拉到家里,热情招待,畅叙别情。当他的朋友知道了他漆身改形的用意以后,便劝他说:“你要报仇,最好的办法是去投降赵家。赵襄子很需要人才,凭你的智勇和才干他准能用你,那时再找机会下手就容易了。”豫让听了朋友的话连连摇头,不赞成这个主意,反驳他的朋友说:“我最恨的就是这种人.既然投了人家就得效忠,要是回过头来又害人家,这就是最不忠实的人。我替智伯报仇,第一是为无辜受害的百姓,第二也是给那些反复无常心怀二意的人看看。”朋友劝豫让不下,留豫让不住,只得将豫让送了出来。
  从朋友家里出来,豫让觉得单是改变了容貌还不行,还必须改变说话的声音,于是他就吞了一口烧红的炭,把嗓子烧坏,变成了个哑巴嗓子,仍旧四处讨饭,寻找机会接近赵襄子。
  赵襄子在他的封地邢邑北边修了一座石桥,豫让估计赵襄子一定要先到桥上看看,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于是便事先躲在桥旁的苇塘里。谁知一连等了五六天都不见襄子的踪影。第七天头上,赵襄子的人马由远而近过来了,他便急忙从桥洞里钻出来躺在桥上装死,准备在襄子近前时,冷不防将他刺死。谁知事难遂愿,襄子骑马刚到桥前,那马蓦地惊叫起来,前蹄高举,直立着不往前走。襄子心想:马性最灵,突然受惊,准是见到可疑的东西,莫非又有刺客藏在这里吗?于是便大喊了一声:“捉拿刺客!”卫士们一听,一齐出动,在苇塘里四下搜索了一番,没有找见刺客的影子。他们将桥头上这个死尸踢了几脚,发现尸体还没有僵硬。卫士们觉着可疑,在身上一搜,竟搜出一把匕首,原来是个装死的刺客,便绳捆索绑提到襄子面前。襄子仔细一看,厉声喝道:“大胆豫让!上次饶你不死,这回你又来行刺,你纵然改形换面,也难躲过我的眼睛,这真是人容天不容啊!”说着将手一挥命令卫士:“将他砍了!”这时豫让放声大哭,直哭得河水悲咽,乌云翻滚,北风怒号,直哭得眼泪都变成了血。襄子见此情景,便喝问他:“你难道还怕死吗?”豫让冲着天大喊:“我不怕死,怕死就不来行刺!我哭的是我死了以后,再没有人替智伯报仇了。”赵襄子责问他:“你先是范氏的家臣,智伯灭了范氏,你为何不替范氏报仇?”豫让住了哭泣回答说:“君臣之间要看情义而定,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君主能对臣下亲如手足,臣对君主就应近如心腹;如果君主对臣像牛马一样看待,那么臣下就应该远远地离开他。智伯把我当国士看待,我当然要象天下的英雄那样去报答他。”接着他又对赵襄子说:“上次你放了我,我已感激万分,今天我不求再活,可是我两次报仇都没有成功,心中怨恨实在难平。我求你脱下一件衣裳让我砍上三刀,死也瞑目。”赵襄子心想:豫让忠义天下难得,如果自己的臣下也能这样替自己卖命该多好啊!于是便将自己的棉袍脱下来让卫士递给豫让。豫让接过棉袍放在地上,然后挥起宝刀,跳了起来狠狠地砍了三刀。笑着高喊:“我现在可以去见智伯了!”说罢,宝刀朝脖颈上一抹,含笑自杀了。
  豫让的尸首被扔在桥洞里,当晚,一夜寒风吹落了满塘的芦花,将桥洞塞得满满的。人们纷纷前来祭悼豫让。从此这座石桥便被人称做豫让桥。豫让刺赵的故事世世代代流传下来。
  四、古松的故事
  白云山东顶山峰下有一片三面环山一面临崖的草坪,草坪上长着三棵苍劲挺拔的参天古松。这就是白云山奇观之三棵松。
  三棵松植于宋代,雄壮茂盛,为白云山增添了色彩,也引起一些贪婪者的垂涎。
  白云山下有一家姓钱的财主。别看家里财大势大,为人处事却十分奸诈苛刻。这年钱财主的老娘病危将要咽气,钱财主想做一口上等棺材摆摆阔气,可又舍不得花大钱,左思右想就打起白云山三棵松树的主意。这事传到了山上看庙老道的耳朵里。老道看山多年,以古松为伴,听说钱家要砍树,几天几夜心神不安。他想出面阻止,苦于没有能力,放心不管吧,心中实在不忍,思来想去便使了个先发制人的办法。
  这天,道士下山化缘,借机请来一个铁匠,锻了两筐尺把长的钢钉,横七竖八地钉在三棵树的树杆上。从此,道士就日夜守候在松树下面。
  过了没几天。果然钱财主领着几个木匠上山来了,拿斧子大锯要伐松树。老道见了也不答话,只顾坐在树下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
  钱财主见状感到奇怪,忙问道:“老道你这是做什么?”道士十分虔诚地说:“昨夜三更,松仙托梦给我,说今日有强人来抢占他的仙境福地,他要回天庭找玉皇告状,请玉皇派十帝阎君捉拿强人。松仙一向待我恩重如山,小道特来拜别送行。”钱财主一听,心中半信半疑。传说白云山神仙灵验,要强行伐树怕有不测,不伐吧,又有点舍不得。他在树下转了一圈,两只三角眼一眨巴,就想了个坏点子,“对,还是马上把树伐倒为好,等玉皇下令就来不及了!”想到这里,他立马让木匠开锯,自己却躲在一边偷偷观看。
  两个木匠本不愿意替财主干这损人利己的活儿,刚才听道人一番言语,越发疑神疑鬼。说来也巧,两个人下锯才拉了几下,就听见锯条“嘶、嘶”地发出怪音儿,但见锯口一溜火星,光听锯响不见锯进。这一下可把木匠吓坏了,连忙禀告钱财主。财主近前侧耳一听,锯条声“死、死”好象在哭,顿时吓出一身冷汗。他命令木匠拔出锯条,仔细一看,锯条齿全磨光了。钱财主深信是松仙显灵了,急忙跪拜祷告,连声许愿:“小人有眼无珠,不知是仙家宝地,大胆冒犯,请仙家恕罪。小人愿为大仙建庙宇、塑金像,四时祭奠,万望大仙开恩!”拜罢,转身跑下山去。
  此后,松仙的故事就传开了,钱财主为减轻罪过,还真的在松树下边盖了座小庙,供起了松仙。这以后,再也没人敢打这三棵松树的主意了。
  五、拧劲柏的来历
  张果老山上长有上千棵古柏,体苍形异,翠绿如黛,把一座张果老山装点得如同仙境。这些古柏与普通柏树不同,一是皮纹拧劲,人称拧劲柏;二是树身下部都缺一块皮,下宽上窄,好象人手撕下的。这里有一段奇妙的传说故事。
  张果老山下有个村叫窦庄(现在叫景刘庄),传说古代这村有个小孩叫窦香,父亲早亡,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糊口,从小就替人放牛。一天,他放牛来到张果老山上,看到山洼里长着一片鲜嫩的韭菜。顺手用镰割了一把,正好又拾到几个鹤鹑蛋。他高兴地回到家里,和母亲一起包了一顿饺子。第二天,他又来到那个山洼时,不禁吃了一惊,“怎么刚割过的韭菜又长齐了?”他奇怪,又用镰割了一片,第三天去看,韭菜又长齐了。一连几天,每天割,每天长。小窦香很聪明,暗暗想:“这下边一定有宝。”他一心要找到这个宝贝,但他哪里知道这正是张果老的韭菜地呢?恰好张果老这几天到湖南访友,不在山上,这可便宜了小窦香。他回家拿起镰头,赶到山洼韭菜地里,一镰一镰刨了起来。当他刨到三尺多深时,只听“〓”地一声,镰头碰到一个硬物。他慢慢挖出,擦去泥沙,原来是一个旧瓦盆。这使他很扫兴,拿到家,随手扔在屋子里。一天,窦香割草换回一升高粱放在这个瓦盆里,母子俩端着瓦盆去碾棚碾面,谁知瓦盆的高粱倒出来,眨眼之间又长了上来,倒一点,长一点,总也倒不完。母子俩知道这是聚宝盆,高兴极了,把从盆里倒出的高粱一袋一袋地送给四邻八舍,穷乡亲都很感激。后来,小窦香往盆里放粮食,粮食取不尽,放衣服,衣服拿不完,全村人都为他得到这件宝贝而高兴。
  这件事被顺德府知府知道了,一心想赖掉这个宝贝。一天,知府带着一帮随从,前呼后拥地来到窦香家。知府一见窦香就大声骂道:“胆大歹徒,竟敢偷盗本府的聚宝盆,你要交出倒还罢了,若是不交,定死不饶。”窦香一听肺都气炸了:“这明明是我从山里挖出来的,怎么成了你的了?”知府说:“大胆刁民,山是官府山,就连你本人也是官府的。你私盗国宝,犯有死罪,还敢狡辩?将盆给我端走!”说完,几个狗腿子上前就要抢盆,窦香一看,什么也顾不得了,就一下子坐到瓦盆里。知府一见大怒,喝道:“快给我拖出去!”狗腿子上前一把拉起小窦香,眨眼间盆里又长出一个窦香,一连拉出五个,盆里还有个窦香,直把知府气得顿足捶胸,大骂不止。正在着急之际,一个衙役骑马飞跑赶来报道:“皇上出京,路过顺德府,命大人速去见驾!”知府知道事关重大,不敢耽搁时间,但他不肯舍掉宝盆,又不能连孩子带瓦盆一起带去面君,只好差亲信在张果老山上挖了一个大坑,连孩子带瓦盆一齐埋到山上。他怕忘了地方,在坑上又压了几块石头,并折了几枝柏树枝,拧了几拧,插在石头中间,才急急忙忙地赶回城里。
  张果老访友归来,看见韭菜地的聚宝盆被人挖走了,掐指一算,便知是窦香挖走的,并算出知府连人带盆埋在本山。他痛恨知府的贪婪残忍,就在山上施了法术。等知府送走皇上,赶回张果老山取宝时,只见满山石头缝里插遍拧劲柏枝。去哪儿找呢?知府不甘心放弃宝物,就叫士兵一人占一个柏树枝,下令必须挖出聚宝盆。这时一阵狂风吹来,飞沙走石,贪心的知府被一块石头砸伤,被人送回家里,不几天就死了。聚宝盆后来从柏枝下挖出,埋在山下一棵苦梦树周围。后来很多人找过,都没找到。这些拧劲柏枝,越长越大,越长越多,年长日久,就长成现在的拧劲柏了。
  六、奶奶顶的由来
  西上庄乡白凡石村南,有一座气势雄伟、挺拔突兀、耸入云端的险峰,名叫“奶奶顶”。旧县志上称作“栲栳红山”,别名“小西天”,是本县八大胜景之一。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真武道士应玉皇大帝之邀去赴宴。途中遇到一位老人。老人仰天长叹,泪流满面。真武问其缘故,老者哭诉:附近有个黑龙潭,潭里有一黑蛟龙,甚是凶狠残忍。恶龙时常兴风作浪,吞噬人畜,闹得方圆八百里百姓家破人亡。老者活音刚落,但见狂风大作,恶浪滔天,果然窜出一条黑色蛟龙,血盆大口中衔一小孩。真武气得七窍生烟,火冒三丈。他抽出神剑便砍,一声霹雳,震耳欲聋,神剑不偏不倚,直劈黑龙颈部。一道闪电掠过,那蛟龙倾刻坠落于地,一命呜呼。随即,黑龙的头上冒出一缕青烟,继而凝固成一座高山,就是现在的奶奶顶。奶奶顶与另一山峰的连接处,仅有一米来宽,今人称为大龙口。
  当青烟化作山峰时,真武道士不禁由一阵惊异变为一阵欣喜,他口中念念有词,将神剑点化为旗杆,插在山的顶端上,便急急忙忙赴宴去了。
  席间,真武道士绘声绘色地讲了途中所遇,并说他在山上插了一根旗杆为标志,这座美丽的山峰将永远归自己所有。
  三姑奶奶碧霞仙子听了真武的话,心里一阵酸楚,嫉妒极了。长久以来,她梦寐以求占据一座仙山,至今未偿夙愿。今日听说有这么一个好地方,便柳眉一皱,计上心来,她悄悄溜出宴席,来到山上,将自己的一只绣鞋埋在真武道士的旗杆下面,又悄悄地回到宴席上,不动声色地端坐在那里。
  宴罢,各路神仙纷纷站起要走,猛然间碧霞仙子拦住真武道士争执起来。硬说那座雄山原本是她的,不准真武道士霸占,说她有绣鞋埋在山上为证。真武道士听了心中不信,又将斩杀黑龙经过讲了一遍。怎奈碧霞仙子伶牙利齿,反诬真武道士是造谣、狡辩,官司打到玉皇大帝驾前。玉皇大帝派太白金星下界考察,结果真的在旗杆下挖出一只绣花鞋。真武道士立时目瞪口呆。碧霞仙子却洋洋得意。懵懵懂懂的太白金星,便将山权判给了碧霞仙子。从此,三姑奶奶就占据了此山,并给这座山起了个名字叫奶奶顶。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