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方言谣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264
颗粒名称: 第六十二章 方言谣谚
分类号: H07
页数: 16
页码: 620-635
摘要: 本编记述了邢台县方言谣谚的情况,包括地方语、词汇、歌谣、谚语、歇后语、民间传说等。
关键词: 邢台县 方言 谣谚

内容

第一节 地方语
  一、语音
  本县地方语音属汉语北方语系,音节与普通话大多相近。但有些字、词读音特殊,与普通话不同,有的变换了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声母或前加了声母,有的变换了韵母,有的声母、韵母全变,有的即使未变声母或韵母,声调符号却有所变换。
  1、声韵全变部分
  2、变换声母及前加声母部分
  3、变换韵母部分
  二、词汇
  1、生活用语
  2、地名用语
  第二节歌谣(9首)
  十八的媳妇三岁的郎
  十八的媳妇三岁的郎,夜夜抱郎上大炕;“不是爹娘双双在,你作儿来我作娘。”
  十八的大姐三岁的郎,把尿把尿上了炕,半夜三更要吃奶,
  拍拍给他两巴掌,我是你的妻,
  不是你的娘!
  十八的大姐三岁的郎,
  错配姻缘怨上苍,
  说他是郎年太小,说他是儿不叫娘。
  (清前即在本县流传)
  要吃财主饭,拿着命来换
  要吃财主饭,
  拿着命来换。
  小跑又紧颠儿,
  还嫌走得慢。
  喝的刷锅水,
  吃的高粱面。
  五天一碗菜,
  三天头蒜。
  要想歇歇吧,
  骂你胡捣蛋。
  要想使工钱,
  立刻把脸变。
  (清代前即流行于本县)
  不平歌
  泥瓦匠,
  住茅房;
  纺织娘,
  没衣裳;
  卖盐的老婆喝淡汤;
  种粮的,
  吃米糠;
  磨面的,
  吃瓜秧;
  炒菜的,
  光闻香;
  编席的,
  睡光炕;
  卖油的娘子水梳妆。
  (清朝前即流行于本县)
  种庄田,真是难
  种庄田,
  真是难,
  大人小孩真可怜,慌慌忙忙一整年。这种税,那种捐,不管旱,
  不管淹,
  辛苦度日好心酸,两眼不住泪涟涟。告青天,
  少要钱,
  让俺老少活几年。
  (流传于清末民初)
  官兵剿匪
  兵剿匪,瞎胡闹,围村庄,放空炮;百姓哭,
  土匪笑。
  土匪来了吓一跳,土匪走了兵又闹,谁人敢睡安生觉?(流传于民国时期)
  大烟袋
  你别说这是根据地呀,鬼子他不会来!鬼子他会来呀老乡你听明白,依呀咳,听呀听明白。
  上一次鬼子来扫荡呀,狗日的搞破坏。
  放火把房子烧呀,
  他为非又作歹,
  依呀咳,为非又作歹。
  最可恨那二鬼子呀,
  逮住他该活埋。
  抢走我一双鞋呀.
  偷走我大烟袋,
  依呀咳,偷走大烟袋。
  (流行于本县抗日根据地)
  四劝歌
  一劝妇女快剪发,又好梳来又好刮,不怕乱头发。
  二劝妇女快放脚,又能跑来又能跳,鬼子杀不了。
  三劝妇女快上学,又识字来又提高,慢慢往上熬。
  四劝妇女讲卫生,
  锅碗瓢勺洗干净,预防生杂病。
  (流传于本县抗日根据地)
  送郎上战场
  擀面杖,两头尖,擀成大饼圆又圆。有葱花,有油盐,又是香来又是咸。哥哥杀敌上前方,把个饼儿带身边,
  饿了你就吃个饱,
  杀敌犹如虎下山。
  等到打垮反动派,
  回家咱们再团圆。
  (流传于解放战争时期)
  泥胎本是人手造
  怪哉怪哉真怪哉,大睁两眼拜泥胎。泥胎本是人手造,用水和泥垛起来,骨是木头肉是泥,麦秸麻头做金衩。垛个男的叫爷爷,
  垛个女的叫奶奶。
  徒有两腿不能走,空有双手不会抬,大睁俩眼看不见,为啥磕头敬泥胎?(流传于1945年后)
  第三节谚语
  农时节令:
  一年打俩春,黄土变成金。
  九里种高粱,伏里吃白米。
  九天的风,伏天的雨,吃了麦子存了米。
  七月立秋收晚茬,六月立秋收早茬。七打核桃八打栗,九月柿子红了皮。六月六,见谷秀。
  六月葱,不能捅。六月韭,臭死狗。五月旱不算旱,六月连阴吃饱饭。四月芒种前,五月芒种后(收麦)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小秋收)白露种山,秋分种川,寒露种沙滩。冰凌响,蔓菁长。
  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吃了夏至饭,一天短一线。
  出芽椿,落叶槐。(木质)夏至麦青杆,芒种见麦茬。谷雨花,大肥抓;小满花,不回家。麦收八十三月雨,谷收六月连阴天。杏花开,狼羔乖。
  春寒麦薄收。
  秋后划层皮,春天顶一犁。
  要得暖,椿树骨朵打成伞。
  惊蛰不开地,不过三五日(yi)。
  黄花开,快种麦。(野菊花)寒食麦子苫老鹄儿。
  枣芽发,种棉花。
  暑伏不种花,种花不回家。
  暑伏不种豆,种豆没落头。霜降摘柿子,小雪收白菜。霜降不刨葱,到时半截空。夏至不拔蒜,准得散了辫。
  天气物象: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冻破碓臼,五九半凌消散,
  八九杨花开,九九打扑甩,十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里一场风,伏里一场雨。
  七阴八下九不晴,十一十二找找零。
  二八月难坐街,阴凉里冷,日头地热。
  人怕横行,天怕澄晴。
  山戴帽不赶道,雾下山大晴天。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不怕一五下,就怕二六晴。
  云往东一溜风,云往西披蓑衣。
  云往南能行船,云往北瞎呼雷。
  天旱雨淋山,夜晴没好天。
  天河南北,娃不靠娘睡;
  天河东西,该穿冬衣。
  王八晒盖底,近日有大雨。
  石板出汗,雨水煮饭。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饭时雨,下到底。
  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
  雹打一条线,年年旧道串。
  雹打一条线,天旱一大片。
  蛤蟆叫唤水瓮浸,你要不信刨艾根(雨
  兆)。
  农林牲畜:
  一块石头二两油(坡地)。
  一年烧山,十年受穷。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三分栽,七分管。
  干榆湿柳,木匠见了走。
  干锄稷子湿锄花,不干不湿锄芝麻。
  马养三伏,牛喂三九。
  冬公鸡,夏草鸡。
  好地种面面,碱地种蛋蛋。
  沙地花生,粘土谷。
  枣树当年不算死,柳树当年不算活。
  养猪养羊,本短利长。
  种在犁上,收在锄上。
  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还钱。
  狼走岭,狐走眼,兔子绕个大圆圈。
  生打栗子,越打越迟。
  涝收柿子旱收枣。
  椿栽骨朵槐栽芽,杨柳栽在冰凌碴。
  壅水麦子走水麻。
  其它
  山看山,走半天。
  东山老虎吃人,西山老虎也吃人。
  羊毛出不到猪身上。
  阴阳没好坟,木匠没好门。
  远山高不过近山头。
  狗怕弯腰,狼怕招手。
  树大阴凉大,蛇大窟窿粗。
  看山跑死马。
  狼走千里吃人,狗走千里吃屎。
  剜进篮里才是菜。
  深山出俊鸟。
  蛆枣先红,破茧先臭。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人要脸,树要皮。
  丑病不瞒医。
  桃饱杏伤人,李子树下抬死人。
  病怕没名,疮怕有名。
  能干过头活,不吃过头饭。
  春焙焙,秋冻冻。
  姑舅亲,辈辈亲,大姨小姨蔓菁根。
  娘不死,儿不大。
  有假子,无假孙。
  第四节歇后语
  老鼠拉木锹大头在后边。
  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石鸡子上坡——各顾各。
  枣核解板——没几句(锯)。
  驴和牛抵头——全仗着脸上。
  拾麦子打烧饼——净赚。
  袖筒里袖棒槌直进直出。
  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大年初一拾兔子——有你过年,没你也过年。
  老太太吃烘柿一专拣软的捏。
  凉锅贴饼子——溜啦。
  仰摆脚吃炒面——满脸。
  仰摆脚尿尿一流到哪儿算哪儿。
  锥子剃头个师傅一种传授。
  秋后的蚂蚱——没几天蹦哒头了。
  一窝狐子——不嫌臊。
  腊月里的萝卜——动(冻)了心儿。
  三眼枪打兔子——没准儿。
  沙锅捣蒜——一锤子买卖。
  秫秸棍打狼——两头害怕。
  秋后的核桃——满人(仁)儿。
  茅坑的石头——又脏又硬。
  六根指头挠痒——多一道子。
  罐子里养王八——越养越小。
  屎克螂驮坯——犟支蹦。
  狗皮帽子——没反正。
  高粱地里带禾子——一道苗子货。
  老婆婆纺花——一股劲儿。
  脱裤子上房——对不住四邻。
  屎克螂搬家——滚蛋。
  老虎吃蚂蚱——小菜一盘。
  腿弯上的汗——蹬就干。
  屎克螂变蝉——一步登天。
  屎克螂摇耧——臭讲(耩)。
  对着镜子作揖——自己敬自己。
  老灶爷上天——好话多说。
  豆腐掉在灰堆里——没法收拾。
  黄鼠狼去尾巴——没有一根值钱的毛。
  养麦面打浆子——不沾。
  剃头担子——一头热。
  秃子进和尚寺——将就材料。
  蚂蚱吃高粱——顺着杆儿上。
  八月十五打糕——趁早(枣)。
  吃荆条房笊篱——现编的。
  第五节民间传说
  本县民间传说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既是民间文学作品,又是地方风俗的宝贵资料。这里有张果老的神话,有周公与桃花女的传说,有黄巢祭刀的口碑,有张角起义的故事,有历代正义斗争的史迹,有寓义深邃的趣闻……这些传说记录了本县人民征服自然的伟大创举,寄托着劳动人民除恶扬善的美好愿望。1988年4月,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本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编辑的《邢台县故事集》。该书集录了《白云山的传说》6则,《张果老的传说》7则,《灵霄山的传说》11则,《郭守敬的故事》10则,《王尚书的传说》5则,其他传说故事及趣闻笑话118则。现选录六则于后:
  一、郭守敬拜师
  相传,郭村有个常乐寺,寺里住着一个和尚。那寺是啥朝代盖的,谁也说不清,只知道那个和尚的法号叫静空。静空和尚是一只眼,大伙就称他为“独眼僧”。
  别看那和尚瞎了一只眼,肚子里的学问能用车载船装。最拿手的本事是观天看地,他抬头看看云彩,就知道啥时候刮风下雨,低头瞅瞅地上的石头、黄土,就能说出打井出不出水。那本事真叫神了!南来北往的不少人想拜他为师。可他很倔,无论是穷主富户,一律不收。这可急坏了一个人儿。谁呀?郭守敬。为啥?因为他家的房子和常乐寺紧挨着。他早就喜欢上“独眼僧”的本事儿啦。每天读完书就往寺里跑,想拜他为师哩。可“独眼僧”就是不收徒弟。郭守敬能不着急吗?只急得他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一天到晚象丢了魂儿似的,可又不敢跟家里人说。为啥呢?因为郭家是村里的大户,他爹是个举人,举人哪能看起穷和尚?压根儿就不许他和静空和尚接近。
  俗话说:心急生火。郭守敬自从知道静空不收徒弟的事以后,没几天就病了。他爹请医抓药,花了不少钱,病还不见轻。没办法了,就到常乐寺去求静空。静空到郭家,摸了摸郭守敬的头,翻了翻郭守敬的眼说:“你们都出去,我给他行行法事吧。”家里人一走,郭守敬腾地从床上坐了起来,眼里流着泪说:“师父,你把我想得好苦啊!你答应我当徒弟,为啥现在一个徒弟也不收呢?”
  静空被问住了。那是一年前的事,郭守敬到常乐寺去玩,见静空在后院摆弄竹筒子、木棍子,就凑上去观看,见木棍上刻着壕儿,竹筒上剜着眼儿。静空一会儿拿着它望天,一会儿拿着它量地,简直把郭守敬眼馋死了,还让郭守敬用竹筒照了照天。哪知,郭守敬从此就迷上了竹筒、木棍,一有空儿就到寺里去摆弄,口口声声叫静空师父。静空一直把他当个孩子,没想到一年前说句玩话,郭守敬倒当真了。
  看到郭守敬这样,静空心思也不静了。这些天,他正为收徒弟的事伤脑筋哩。从心里说,他并不是不想收徒弟,人老了,咋能不思谋接香火的事?他拒绝那些南来北往的拜师人,是因为不了解他们的底细,怕他们学了本事黑了心。有的人虽说知道底细,可又不合适,这才放出话来,说:“无论穷主富户,一概不收。”现在,他见郭守敬诚心诚意要拜自己为师,心里一动说:“你们家是书香门第,有读不完的诗书,你跟我能学啥呢?”郭守敬见静空松了口,“扑通”一声跪下说:“师父,我要跟你学观天看地的本事儿!”静空装作生气的样子说:“学这干啥?不能戴乌纱坐官轿!”郭守敬说:“我不想当官,就想长大给人们解灾救难,办好事儿。师父,您就收下我吧!”
  郭守敬几句话竟把静空说乐了。为啥呢?话虽不多,句句说到了他心坎里。静空把郭守敬从地上扶起来说:“我收你当徒弟,在你爹那里,你该怎么说呢?”这确实是件难事。举人哪能同意儿子出家当和尚呢?静空拍着郭守敬的肩头说:“咱们一块想办法,你看这样行不行?”说到这里又到门外看了看,见外边没人,就小声对郭守敬说:“平时你在家里念书,每逢初五、初十到寺里拜佛,对外人讲是去躲灾,暗中我教你观天看地的本事儿。”郭守敬一听,赶忙要行拜师大礼,静空用手一挡说:“慢!你要依我三件事。”
  “哪三件?”
  “第一,学本事不能怕吃苦。第二,学了本事不能欺民贪财,要为民造福。第三,今生今世不能向别人透露我是你师父”。
  “这……这……”第三条,郭守敬可为难了,哪有徒弟不替师父扬名的道理呢?静空和尚见郭守敬吞吞吐吐不敢痛快答应,就说:“咋?这三条你做不到?”郭守敬说:“师父,别说三条,就是三百条我也能做到。可世上哪有不认师父的徒弟呢?”静空说:“这个道理我知道。我为啥不让你说我的名字,以后慢慢告诉你。你说说,能不能做到这三条吧?”郭守敬多聪明?他知道师父有苦衷,就痛痛快快答应了。
  行完拜师大礼后,静空叫郭守敬重新躺在床上,盖好被子,便打开门把郭守敬爹娘叫了进来。郭守敬的爹娘见郭守敬睁着眼躺在床上气色好多了,就问静空:“师父,小儿冲撞了何方神灵?”静空双手合十,闭着眼睛说:“他顽皮成性,被阴气缠身,鬼怪乱神。”守敬爹娘一听,吓得连忙施礼,说:“师父,一定要救小儿一命呀!”静空睁开眼说:“我刚给他做过法事,鬼怪阴气已散,只怕他们过几日还会再来疽”“这可怎么办哪!”郭守敬的娘呜呜啼啼哭了起来,郭守敬的爹也没主张了。静空一看是时候了,便不紧不慢地说:“贫僧有一办法,逢五逢十让守敬到寺里拜佛,就可躲过灾难。”到了这关节,只要能保住儿子的命,做爹娘的啥条件能不答应。
  从此,每逢初五初十,郭家就痛痛快快地送郭守敬到常乐寺住一天。守敬明着是拜佛躲灾,暗里就跟静空和尚学起观天看地的本事。
  静空和尚认定郭守敬是个可以继承自己事业的人,便把多年积累的天文地理知识,都传给他了。郭守敬学习挺刻苦,没几年功夫,就能自己观天看地、修河治水了,本事比静空和尚还大哩。
  后来,郭守敬出了名,入朝当了官。好多人都问他,本事是跟谁学的?他总是光笑不答。为啥呢?师父立着规矩哩,不能向外说。所以,到现在外人也不知道他师父叫静空。
  二、黄姑岩的传说
  中岩山上有座黄姑庙,巍巍矗立在悬崖绝壁上。庙里塑造着一位仙姑坐像,面容俊俏,二目慈祥,眺望着人间大好山河。
  东汉末期,太平道首大贤良师张角在中岩山上攻读天书、钻研兵法,计谋起义造反大事。他见中岩山山势峻拔,有心在山上建立营寨,作为今后屯兵之地。但又担心山势险恶,道路崎岖,人畜难攀,建筑营寨困难,冥思苦想,心神不定。
  这一天,张角为解心烦,徒步走下山崖,在半山腰中遇到一位姑娘。这姑娘衣裳褴褛,面容憔悴,赶着一群山羊,边走边放声痛哭,看模样甚是悲伤。张角走向前去,躬身施礼,问道:“这位大姐哪里人氏?为什么大清早在山梁啼哭?如有人欺负你,我张角替你出气。”
  姑娘听了,收住眼泪说:“俺是山西洪洞县人,母亲早丧,跟着爹爹放羊为生。不料村里有位大恶霸,他请来官兵,帮他霸占穷人的田地家园,还非要杀俺这群羊。爹爹死活不肯答应,就被恶霸活活打死。小女无奈,乘夜赶出羊群,顺着山路一股劲地往东跑,准备走遍天下,寻找为穷人出气的英雄豪杰。不知怎地,迷迷糊糊来到这里。”
  张角闻听此言,气得五脏六腑都要爆炸出来,咬牙切齿地说:“天子无道,官吏横行,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我虽不才,愿捐五尺身躯,举旗造反,为天下穷人出出这口气,等我一造反,一定要发兵洪洞,替你父报仇雪恨。”
  “你真是天下英雄,穷人的救星。”姑娘转悲为喜,向张角俯首作揖拜谢之后,又抬头望了望山势,说:“此山险要,是驻兵的好地方。你看此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进者能攻,退者易守,为何不在此地建筑营寨?”张角说:“山上石木都有,只愁砖瓦运不到山上。”
  “请英雄放心,这件小事,小女可以帮助。当年爹爹在世,我们在山顶盖房所用的砖瓦,都是用羊驮上去的。请你到明天等候接砖接瓦。”姑娘说罢,赶起羊群朝山路上走去。
  第二天太阳出山的时候,张角还半信半疑,一面等候,一面想着:一个弱小女子夸下海口,能不能办到呢?正想着,忽然听到山下“峰峰”的叫声,低头一看,满山遍野都是山羊,个个驮着蓝瓦青砖奔向山来。走到陡坡险要之处,都象长了翅膀,一跳而过,不一会儿窜到山顶。姑娘换了身打扮,身穿黄缎子小袄,葱绿色裤子,脚登大红缎子鞋,青丝披长发,在肩后,面似白玉,眸如秋水,身材苗条,行动潇洒,手提鞭子,追赶着羊群。并唱着动人悦耳的歌谣:
  发如韭,剪复生,吏不必可畏,
  头如鸡,割复鸣。民不必可轻。
  张角越听越入迷,看着羊群心里不知说啥是好。这姑娘赶羊送瓦,来去匆匆,不到三天时间,十万块砖瓦,驮到中岩山顶上,整整齐齐垛在张角面前。
  张角喜出望外,不知如何报答姑娘,急忙掏出一些银子送给姑娘。谁知姑娘一见银子脸一下子红起来,大声说道:“道长,我赶羊送瓦是帮助你举兵守山,为了穷人有出头日子,你送我银两,我怎么能要啊?”姑娘说着,扬鞭赶起羊群一溜风跑下山去。张角觉着很奇怪,从后边紧跟追来,只见姑娘轻如鹅毛上天,行走如锐箭离弦,跑到悬崖上,回首喊道:“张角牢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说罢,纵身跳下深涧。张角大吃一惊,急忙下崖搭救。这时,忽然空中现出一片红云,送天书的南华仙翁坐在云头上,喊道:“张角休
  惊,黄天助你除邪扶正,普救百姓,特派黄姑给你排难解忧,以后再有难处可向黄姑求救。”说完飘然而去。
  从这以后,张角用砖瓦在山上盖起一座大寨,举起义旗,打官兵反天子,为民伸张正义。为了感谢仙姑的帮助,张角让人在中岩山西边盖了一座黄姑庙,并在庙里塑了黄姑的神像,以供后人祭祀。从此,姑娘跳崖的地方,就叫成了黄姑岩。
  三、豫让桥
  邢台古城北面,有一座古老的石桥。石桥周围是一片洼地,那里泉水旺盛,芦苇丛生。每当秋末冬初,寒风乍起的时候,鹅毛般的芦花漫天飞舞,落在地上地白了,落在树上树白了,特别是那座石桥上,积得最多,连桥洞也塞得满满的。当地的人都说这芦花是掩埋豫让尸首的,豫让就是在这个季节死去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当地流传着一首歌谣:
  石板桥,襄子修,大笑一声自刎喉。
  襄子骑马桥上走。忠心一片报恩主,
  漆了身,吞了炭,芦花飞来掩尸首。
  豫让行刺要报仇。燕赵慷慨多悲歌,
  襄子袍上砍三刀,豫让名姓传千秋。
  那是在战国初期,诸侯国弱肉强食,互相吞并,连年争战。天下有本领的人到处游说去选择自己投靠的君主。当时有一个人名叫豫让,他读了很多书,而且非常骁勇,一身本领无用场,很想找到一个英明的国君,干一番事业。他先投奔范氏,没有被重用,再去投奔中行氏,中行氏也没有重用他。最后投奔到智伯那里,智伯对他大加赏识,用国士的礼节来对待他。豫让当了智伯的家臣,位尊禄厚,感恩不尽,一心想辅佐智伯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谁料在智伯去打赵襄子的时候,因天时失利,不但没有成功,反而战败身亡。赵襄子为了斩草除根,不但杀了智伯一家,所到处还杀了很多平民百姓。豫让气愤难忍,决心要剌杀赵襄子,为智伯和惨死的人报仇雪恨。
  一天赵襄子外出狩猎,防守空虚,豫让趁天黑时跟到襄子花园石墙下躲藏起来。襄子晚上回来,又乏又累,可是躺在床上翻来复去怎么也睡不着,不久前灭掉智伯的情景又浮在眼前。他一会儿为自己的国土扩大而高兴,一会儿又怕有人给智伯报仇而心惊。他想到外面散散心静静气,便翻身下床向外走去。不料刚到门口,发现一个黑影晃了一下不见了。他心里生疑,忙叫卫士到外面搜查,卫士在厕所里果然捉到了一个刺客。赵襄子一看,认出了是智伯的家臣豫让。卫士们要求襄子下令把豫让杀死。赵襄子却上前解开了豫让身上的绳索,将豫让扶起,并对卫士们说:“智伯一家全灭了,豫让还想为他报仇,就算成功了,也立不了功,得不到赏。他一心效忠君主,总算是个志士,把他放了吧。”襄子又将豫让款待一番,临走时,问豫让:“这回我放了你,咱们的仇总算解了吧?”不料豫让却淡淡地说:“你放我是私情,我报仇是大义,大义灭私。智伯的仇我仍然要报。”卫士们又要将豫让提出去杀掉,赵襄子马上制止说:“我已经说过放他了,不能说了不算。”卫士们只得将豫让放走。
  豫让回到家里,虽然感激襄子不杀的恩情,但丝毫没有动摇为智伯报仇的决心。他的妻子对他说:“智伯家已经没有人了,你就是替他报了仇也没人领你的情。你不如去投韩家或魏家,到那里一样可以得到富贵。”豫让听完非常气恼,便一赌气撇下妻子走了。
  豫让心想,这次行刺没有成功,反让襄子手下的人都认识了自己,再想接近襄子就更难了。为了不让人认出他来,他便把头发和眉毛全剃光了,然后在脸上和身上涂上漆,披上一件破破烂烂的衣裳,化妆成一个长满癞疮的乞丐,到处讨饭,探听襄子的行踪。他说话的声音给一个朋友听出来了。那个朋友把他拉到家里,热情招待,畅叙别情。当他的朋友知道了他漆身改形的用意以后,便劝他说:“你要报仇,最好的办法是去投降赵家。赵襄子很需要人才,凭你的智勇和才干他准能用你,那时再找机会下手就容易了。”豫让听了朋友的话连连摇头,不赞成这个主意,反驳他的朋友说:“我最恨的就是这种人.既然投了人家就得效忠,要是回过头来又害人家,这就是最不忠实的人。我替智伯报仇,第一是为无辜受害的百姓,第二也是给那些反复无常心怀二意的人看看。”朋友劝豫让不下,留豫让不住,只得将豫让送了出来。
  从朋友家里出来,豫让觉得单是改变了容貌还不行,还必须改变说话的声音,于是他就吞了一口烧红的炭,把嗓子烧坏,变成了个哑巴嗓子,仍旧四处讨饭,寻找机会接近赵襄子。
  赵襄子在他的封地邢邑北边修了一座石桥,豫让估计赵襄子一定要先到桥上看看,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于是便事先躲在桥旁的苇塘里。谁知一连等了五六天都不见襄子的踪影。第七天头上,赵襄子的人马由远而近过来了,他便急忙从桥洞里钻出来躺在桥上装死,准备在襄子近前时,冷不防将他刺死。谁知事难遂愿,襄子骑马刚到桥前,那马蓦地惊叫起来,前蹄高举,直立着不往前走。襄子心想:马性最灵,突然受惊,准是见到可疑的东西,莫非又有刺客藏在这里吗?于是便大喊了一声:“捉拿刺客!”卫士们一听,一齐出动,在苇塘里四下搜索了一番,没有找见刺客的影子。他们将桥头上这个死尸踢了几脚,发现尸体还没有僵硬。卫士们觉着可疑,在身上一搜,竟搜出一把匕首,原来是个装死的刺客,便绳捆索绑提到襄子面前。襄子仔细一看,厉声喝道:“大胆豫让!上次饶你不死,这回你又来行刺,你纵然改形换面,也难躲过我的眼睛,这真是人容天不容啊!”说着将手一挥命令卫士:“将他砍了!”这时豫让放声大哭,直哭得河水悲咽,乌云翻滚,北风怒号,直哭得眼泪都变成了血。襄子见此情景,便喝问他:“你难道还怕死吗?”豫让冲着天大喊:“我不怕死,怕死就不来行刺!我哭的是我死了以后,再没有人替智伯报仇了。”赵襄子责问他:“你先是范氏的家臣,智伯灭了范氏,你为何不替范氏报仇?”豫让住了哭泣回答说:“君臣之间要看情义而定,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君主能对臣下亲如手足,臣对君主就应近如心腹;如果君主对臣像牛马一样看待,那么臣下就应该远远地离开他。智伯把我当国士看待,我当然要象天下的英雄那样去报答他。”接着他又对赵襄子说:“上次你放了我,我已感激万分,今天我不求再活,可是我两次报仇都没有成功,心中怨恨实在难平。我求你脱下一件衣裳让我砍上三刀,死也瞑目。”赵襄子心想:豫让忠义天下难得,如果自己的臣下也能这样替自己卖命该多好啊!于是便将自己的棉袍脱下来让卫士递给豫让。豫让接过棉袍放在地上,然后挥起宝刀,跳了起来狠狠地砍了三刀。笑着高喊:“我现在可以去见智伯了!”说罢,宝刀朝脖颈上一抹,含笑自杀了。
  豫让的尸首被扔在桥洞里,当晚,一夜寒风吹落了满塘的芦花,将桥洞塞得满满的。人们纷纷前来祭悼豫让。从此这座石桥便被人称做豫让桥。豫让刺赵的故事世世代代流传下来。
  四、古松的故事
  白云山东顶山峰下有一片三面环山一面临崖的草坪,草坪上长着三棵苍劲挺拔的参天古松。这就是白云山奇观之三棵松。
  三棵松植于宋代,雄壮茂盛,为白云山增添了色彩,也引起一些贪婪者的垂涎。
  白云山下有一家姓钱的财主。别看家里财大势大,为人处事却十分奸诈苛刻。这年钱财主的老娘病危将要咽气,钱财主想做一口上等棺材摆摆阔气,可又舍不得花大钱,左思右想就打起白云山三棵松树的主意。这事传到了山上看庙老道的耳朵里。老道看山多年,以古松为伴,听说钱家要砍树,几天几夜心神不安。他想出面阻止,苦于没有能力,放心不管吧,心中实在不忍,思来想去便使了个先发制人的办法。
  这天,道士下山化缘,借机请来一个铁匠,锻了两筐尺把长的钢钉,横七竖八地钉在三棵树的树杆上。从此,道士就日夜守候在松树下面。
  过了没几天。果然钱财主领着几个木匠上山来了,拿斧子大锯要伐松树。老道见了也不答话,只顾坐在树下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
  钱财主见状感到奇怪,忙问道:“老道你这是做什么?”道士十分虔诚地说:“昨夜三更,松仙托梦给我,说今日有强人来抢占他的仙境福地,他要回天庭找玉皇告状,请玉皇派十帝阎君捉拿强人。松仙一向待我恩重如山,小道特来拜别送行。”
  钱财主一听,心中半信半疑。传说白云山神仙灵验,要强行伐树怕有不测,不伐吧,又有点舍不得。他在树下转了一圈,两只三角眼一眨巴,就想了个坏点子,“对,还是马上把树伐倒为好,等玉皇下令就来不及了!”想到这里,他立马让木匠开锯,自己却躲在一边偷偷观看。
  两个木匠本不愿意替财主干这损人利己的活儿,刚才听道人一番言语,越发疑神疑鬼。说来也巧,两个人下锯才拉了几下,就听见锯条“嘶、嘶”地发出怪音儿,但见锯口一溜火星,光听锯响不见锯进。这一下可把木匠吓坏了,连忙禀告钱财主。财主近前侧耳一听,锯条声“死、死”好象在哭,顿时吓出一身冷汗。他命令木匠拔出锯条,仔细一看,锯条齿全磨光了。钱财主深信是松仙显灵了,急忙跪拜祷告,连声许愿:“小人有眼无珠,不知是仙家宝地,大胆冒犯,请仙家恕罪。小人愿为大仙建庙宇、塑金像,四时祭奠,万望大仙开恩!”拜罢,转身跑下山去。
  此后,松仙的故事就传开了,钱财主为减轻罪过,还真的在松树下边盖了座小庙,供起了松仙。这以后,再也没人敢打这三棵松树的主意了。
  五、拧劲柏的来历
  张果老山上长有上千棵古柏,体苍形异,翠绿如黛,把一座张果老山装点得如同仙境。这些古柏与普通柏树不同,一是皮纹拧劲,人称拧劲柏;二是树身下部都缺一块皮,下宽上窄,好象人手撕下的。这里有一段奇妙的传说故事。
  张果老山下有个村叫窦庄(现在叫景刘庄),传说古代这村有个小孩叫窦香,父亲早亡,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糊口,从小就替人放牛。一天,他放牛来到张果老山上,看到山洼里长着一片鲜嫩的韭菜。顺手用镰割了一把,正好又拾到几个鹤鹑蛋。他高兴地回到家里,
  和母亲一起包了一顿饺子。第二天,他又来到那个山洼时,不禁吃了一惊,“怎么刚割过的韭菜又长齐了?”他奇怪,又用镰割了一片,第三天去看,韭菜又长齐了。一连几天,每天割,每天长。小窦香很聪明,暗暗想:“这下边一定有宝。”他一心要找到这个宝贝,但他哪里知道这正是张果老的韭菜地呢?恰好张果老这几天到湖南访友,不在山上,这可便宜了小窦香。他回家拿起镰头,赶到山洼韭菜地里,一镰一镰刨了起来。当他刨到三尺多深时,只听“〓”地一声,镰头碰到一个硬物。他慢慢挖出,擦去泥沙,原来是一个旧瓦盆。这使他很扫兴,拿到家,随手扔在屋子里。一天,窦香割草换回一升高粱放在这个瓦盆里,母子俩端着瓦盆去碾棚碾面,谁知瓦盆的高粱倒出来,眨眼之间又长了上来,倒一点,长一点,总也倒不完。母子俩知道这是聚宝盆,高兴极了,把从盆里倒出的高粱一袋一袋地送给四邻八舍,穷乡亲都很感激。后来,小窦香往盆里放粮食,粮食取不尽,放衣服,衣服拿不完,全村人都为他得到这件宝贝而高兴。
  这件事被顺德府知府知道了,一心想赖掉这个宝贝。一天,知府带着一帮随从,前呼后拥地来到窦香家。知府一见窦香就大声骂道:“胆大歹徒,竟敢偷盗本府的聚宝盆,你要交出倒还罢了,若是不交,定死不饶。”窦香一听肺都气炸了:“这明明是我从山里挖出来的,怎么成了你的了?”知府说:“大胆刁民,山是官府山,就连你本人也是官府的。你私盗国宝,犯有死罪,还敢狡辩?将盆给我端走!”说完,几个狗腿子上前就要抢盆,窦香一看,什么也顾不得了,就一下子坐到瓦盆里。知府一见大怒,喝道:“快给我拖出去!”狗腿子上前一把拉起小窦香,眨眼间盆里又长出一个窦香,一连拉出五个,盆里还有个窦香,直把知府气得顿足捶胸,大骂不止。正在着急之际,一个衙役骑马飞跑赶来报道:“皇上出京,路过顺德府,命大人速去见驾!”知府知道事关重大,不敢耽搁时间,但他不肯舍掉宝盆,又不能连孩子带瓦盆一起带去面君,只好差亲信在张果老山上挖了一个大坑,连孩子带瓦盆一齐埋到山上。他怕忘了地方,在坑上又压了几块石头,并折了几枝柏树枝,拧了几拧,插在石头中间,才急急忙忙地赶回城里。
  张果老访友归来,看见韭菜地的聚宝盆被人挖走了,掐指一算,便知是窦香挖走的,并算出知府连人带盆埋在本山。他痛恨知府的贪婪残忍,就在山上施了法术。等知府送走皇上,赶回张果老山取宝时,只见满山石头缝里插遍拧劲柏枝。去哪儿找呢?知府不甘心放弃宝物,就叫士兵一人占一个柏树枝,下令必须挖出聚宝盆。这时一阵狂风吹来,飞沙走石,贪心的知府被一块石头砸伤,被人送回家里,不几天就死了。聚宝盆后来从柏枝下挖出,埋在山下一棵苦梦树周围。后来很多人找过,都没找到。这些拧劲柏枝,越长越大,越长越多,年长日久,就长成现在的拧劲柏了。
  六、奶奶顶的由来
  西上庄乡白凡石村南,有一座气势雄伟、挺拔突兀、耸入云端的险峰,名叫“奶奶顶”。旧县志上称作“栲栳红山”,别名“小西天”,是本县八大胜景之一。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真武道士应玉皇大帝之邀去赴宴。途中遇到一位老人。老人仰天长叹,泪流满面。真武问其缘故,老者哭诉:附近有个黑龙潭,潭里有一黑蛟龙,甚是凶狠残忍。恶龙时常兴风作浪,吞噬人畜,闹得方圆八百里百姓家破人亡。老者活音刚落,但见狂
  风大作,恶浪滔天,果然窜出一条黑色蛟龙,血盆大口中衔一小孩。真武气得七窍生烟,火冒三丈。他抽出神剑便砍,一声霹雳,震耳欲聋,神剑不偏不倚,直劈黑龙颈部。一道闪电掠过,那蛟龙倾刻坠落于地,一命呜呼。随即,黑龙的头上冒出一缕青烟,继而凝固成一座高山,就是现在的奶奶顶。奶奶顶与另一山峰的连接处,仅有一米来宽,今人称为大龙口。
  当青烟化作山峰时,真武道士不禁由一阵惊异变为一阵欣喜,他口中念念有词,将神剑点化为旗杆,插在山的顶端上,便急急忙忙赴宴去了。
  席间,真武道士绘声绘色地讲了途中所遇,并说他在山上插了一根旗杆为标志,这座美丽的山峰将永远归自己所有。
  三姑奶奶碧霞仙子听了真武的话,心里一阵酸楚,嫉妒极了。长久以来,她梦寐以求占据一座仙山,至今未偿夙愿。今日听说有这么一个好地方,便柳眉一皱,计上心来,她悄悄溜出宴席,来到山上,将自己的一只绣鞋埋在真武道士的旗杆下面,又悄悄地回到宴席上,不动声色地端坐在那里。
  宴罢,各路神仙纷纷站起要走,猛然间碧霞仙子拦住真武道士争执起来。硬说那座雄山原本是她的,不准真武道士霸占,说她有绣鞋埋在山上为证。真武道士听了心中不信,又将斩杀黑龙经过讲了一遍。怎奈碧霞仙子伶牙利齿,反诬真武道士是造谣、狡辩,官司打到玉皇大帝驾前。玉皇大帝派太白金星下界考察,结果真的在旗杆下挖出一只绣花鞋。真武道士立时目瞪口呆。碧霞仙子却洋洋得意。懵懵懂懂的太白金星,便将山权判给了碧霞仙子。从此,三姑奶奶就占据了此山,并给这座山起了个名字叫奶奶顶。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