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道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263
颗粒名称: 第五节 道教
分类号: B95
页数: 2
页码: 619-6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道教东汉灵帝时至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其发展。
关键词: 邢台县 宗教 道教

内容

东汉灵帝时,张角创立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于中平元年(184)发动著名的黄巾起义,本县灵霄山是其重要活动据点。今灵霄山尚存一石柱,上刻“大贤良师座中岩”字迹。
  唐代,道教盛行邢台。当时主要是“天师道”派,以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等为主要活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邢州刺史在龙兴观建石经幢,刻唐玄宗亲注之道德经。仙翁山栖霞观亦为唐代所建。
  金元之际,全真道派传入境内,道教达全盛时期。同尘道人李志柔修练于仙翁山,并创建通真观。元代全真道华山派著名道士高志云在本县的弟子众多,并在城内建造了长春观。全真道派主张自我修炼,得道成仙等。
  明代中叶后,本境道教转衰,但民间活动仍很活跃。嘉靖年间,鼎梅山(小西天)建“天仙玉女碧霞云宫”,规模宏大,供碧霞元君,每年正月至四月,晋冀鲁豫四省奉香者摩肩接踵。特别是三月十五日庙会期间,“鸣祉伐鼓,连镰逐队,男妇沓杂,人声喧沸岩谷”,数百年来,香火之盛“几与东岳泰山埒”。
  明清时期,白云山、仙翁山、鼎梅山等均建玉皇庙,供奉玉皇大帝。清末民国初期,各道观已陆续衰败,全境道士约50名。
  新中国成立后,道教庙观相继关闭。少量庙观如小西天、白云山、仙翁山等在旧庙会时,尚有香客自发奉香朝拜。“文革”时,庙观大多被拆毁。1978年后,仙翁山、白云山、小西天庙观陆续重修开放。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