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六十一章 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256
颗粒名称:
第六十一章 宗教
分类号:
B9
页数:
6
页码:
615-6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宗教,分别概括了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等。
关键词:
邢台县
宗教
文化
内容
县境内宗教流派较多,古代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近代又传入天主教、基督教等。现今境内的佛教已无活动,道教徒只有一二人。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则呈发展趋势。
宗教信仰自由,是人民政府的一贯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邢台县委统战部主管宗教政策,县人民政府民政局设民族宗教事务科。“文化大革命”中,执行“极左”政策,宗教活动被迫停止。1978年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又得以继续贯彻。1983年5月县政协成立后, 设宗教工作组,团结全县宗教界人士,参加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保障正常的宗教活动。具有文物价值的庙宇已重新修葺。
本县各教会均归属邢台教区。
第一节基督教
基督教又称耶稣教,1903年传入邢台。
义团运动发生后,鉴于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外国的传教活动出现新趋向,主要是从兴办慈善事业入手,扩大教会影响,邢台基督教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传入的。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基督教在北京的传教会差派两名牧师到邢台考察,随后派四名美籍牧师来邢传教,分别主持各项教务活动。传教活动与慈善事业同时展开,陆续在西大街西头修建了礼拜堂、医院、学校、图书馆等楼房10余栋,房舍200余间。
光绪三十二年(1906),福音医院首先建成(即今邢台军分区处),翌年又建礼拜堂。宣统三年(1911)设宏道学堂。民国二年(1913),吸收教徒81人,成立了“直隶顺德长老支会”,即“邢台长老会”。民国四年(1915),又建成德泽女医院。至此,基督教在邢台的影响逐渐扩大,民国十一年(1922),教徒发展到210人。
“五四”运动后,一些中国基督教徒主张中国教会独立,摆脱外国控制。在此思想影响下,民国十六年(1927),邢台教会自立,选举出第一个中国牧师主持会务。同年加入中华基督教会,并成立“顺德区会”,经济完全自理。民国十七年(1928),教徒达297人,设三个支会。“七•七”事变前,日军已侵入我国东北,人心惶惶,基督教乘机大搞布道活动。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四乡教会兴旺,布道活动形式多样。如文字布道、家庭布道、监狱布道、店舖布道、市场布道等。又组织工、商、学、绅查经班,设礼拜堂10余处,布道村达30余,形成传道高潮,教徒增至600人。
日军占领邢台后,烧杀抢掠,城关居民纷纷逃到基督教会院内避难。教会在露天搭棚, 大灶煮粥救济难民,并乘机传教。至1940年,基督教邢台会堂教徒发展到680人,设耶稣教堂三处。1940年11月,由于同盟国对日宣战,邢台宪兵队为打击美国教会势力,曾抓教会长老、执事等人,并扣押教会中的美国人,邢台基督教会一度消沉。
日本投降后.邢台城解放,曾遭受该教会欺压、剥削的群众,对教会头头进行了斗争, 将其教堂封闭。1947年2月,为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退还了礼拜堂,恢复了教务活动。 1950年7月,邢台教会热烈响应中国教会的自治、自养、自传的原则,开展了三自革新运动。1951年春,成立了革新委员会,发表宣言,订立爱国公约,从此坚持不接受一切外来津贴,割断了与西方教会的关系。1954年,成立了邢台市基督教三自爱国小组。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基督教徒被称为“牛鬼蛇神”,教务活动被迫停止。
1978年后落实了宗教政策,本县基督教恢复活动。到1988年底,全县布教村45个, 教徒600余人。
第二节天主教
清光绪十一年(1885),天主教正定教区主教公署派遣法国籍神甫包儒略到邢台,在城内北长街建住房一所,进行教务活动,自此天主教传入本县。光绪二十年(1894),扩建成临街5间的小教堂及10余间附属建筑。后在心长建教堂一座。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月, 邢台一带义和团烧毁了城内天主教堂,包儒略逃往天津租界,本县教务活动暂停。
光绪二十七年(1901)九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包返回邢台,耗用白银4,000两,重建了比较完善的教堂。光绪三十年(1904)建“顺德道济所”,专门治疗眼疾。民国二十一年(1932),在该所基础上建成“顺德公教医院”(今邢台眼科医院)。附设孤儿院、养老院。又在天主教堂内举办“义德学校”。民国二十二年(1933),成立了“顺德教区”。脱离正定教区管辖,信徒发展到14646人。
1937年“七•七”事变后,教会又有大的发展。1938年,在“义德学校”基础上开办了 “义德中学”。1940年,完成了公教医院扩建工程。1945年前,天主教顺德区计有中外神甫 21人,修女29人,修士2人,其他职员8人,信徒20686人。县城建有耶稣圣心堂、若瑟堂、圣母堂,乡村建有心长、后东峪、河下、张尔庄、孔桥教堂及7处祈祷所。
1945年9月邢台城解放后,人民政府根据信仰自由的原则,对宗教人士及其财产予以保护。但群众据其勾结汉奸、残害百姓等罪行,对其进行了揭发控诉。神甫被迫赔偿了群众损失,教堂收归公有。顺德教区主教葛乐才和神甫朗本仁(波兰籍)被驱逐出解放区。 其他外籍神甫、修女等于1947年后先后回国。
新中国成立后,天主教重新开始了教务活动。1950年冬,作礼拜者有50余人,并发展新教徒5人。
在1963年展开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天主教被作为反动组织予以取缔,停止了活动。
1978年后,政府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实了宗教教产,对正常的宗教活动加以保护,天主教本着“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进行活动。1988年5月,全县布教村15个, 教堂6处,教徒319户,1000余人。
第三节伊斯兰教
元初,信仰伊斯兰教的西域回回官宦、军人与商人来到邢台,伊斯兰教遂传入本县。邢台最古老的清真寺(在邢台市靛市街),系元初所建。
明清两朝和民国时期,本县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人数增多。清真寺亦由元代的一所增为六所。1945年,本县有伊斯兰教教徒2000余人。属“格的木”派(俗称老教)。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尊重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及风俗习惯,广大穆斯林过着正常的宗教生活。政府还规定:回族职工在伊斯兰教“开斋节”放假欢度,“开斋节”、“古尔邦节”、 “圣纪”等节日调济增加穆斯林的油、面供应,春节等其他与汉民共度的节日里,为回民特供羊肉、牛肉等。
东汪乡七里桥为回民村,现有73户,320口人,全部信仰伊斯兰教,受顺德教区领导。
第四节佛教
东晋元帝大兴二年(319),石勒在襄国建立后赵政权,大兴佛事,建造寺庙,并将儿辈送入佛寺供养。从此,佛教在本邑大兴。
南北朝时期,魏太武帝灭佛,本邑佛教一度沉寂,以后又逐步复兴。东魏兴和三年 (541)建魏寺。北齐天保七年(556)建宁国寺。北齐天统元年(565)建宁国寺和长乐寺。
隋唐时期,邢台的佛教兴盛发达,修建了众多的佛教寺庙,现可考的有9处。城内规模宏大的开元寺和天宁寺皆建于唐朝初年。
五代时战乱频繁,邢台的佛教传播并未受阻,相继修建了多处寺庙。后梁时,天竺(今印度)高僧曾奉诏在邢台开元寺翻译佛经,进一步推动了佛教在我国北方的传播。
宋代,相继修建了凌霄寺、玉泉寺、福延寺、圣觉寺等。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用23 年时间建成了开元寺圆照塔。该塔原名大圣塔,大观三年(1190),由宋徽宗下诏赐名为“圆照”。
金代,本县佛教又有所发展,修筑了太平寺、温泉寺、万寿寺等。
元代,佛教达极盛时期,佛寺达上百所。当时,天宁寺被称为“邢州之刹”,元朝宰相刘秉忠曾在此寺出家。开元寺“木浮屠极壮丽,高广可容千余僧”,成为元朝皇室的御用大寺, 由宣政院直接管辖,元世祖曾两度至此,出现“受具足戒者十万”人的场面,后来,开元寺后代僧人倚仗最高统治者的权势,穷奢极欲,假宗教之名“多行不义”。元朝末年,僧人受戳, 工程浩大的圆照塔被焚毁,邢台的佛教从极盛走向衰败。
明清两代,本县地方上又先后修建了许多佛寺,有据可考者13所。但佛教之传播已开始滑坡。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众多佛寺圮塌荒毁。名盛一时的开元寺亦香火寥落。
新中国成立前,各寺院的僧人除日常课诵外,农历每月十五、三十日都要聚集僧众念经拜佛。每年四月初八的“佛诞日”和七月十五的“孟兰盆会”为佛教盛大节日。
新中国成立后,佛教寺庙先后关闭。僧人或年老圆寂,或还俗务农。
邢台县佛教寺庙分布(1945年)
第五节 道教
东汉灵帝时,张角创立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于中平元年(184)发动著名的黄巾起义,本县灵霄山是其重要活动据点。今灵霄山尚存一石柱,上刻“大贤良师座中岩”字迹。
唐代,道教盛行邢台。当时主要是“天师道”派,以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等为主要活动。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邢州刺史在龙兴观建石经幢,刻唐玄宗亲注之道德经。仙翁山栖霞观亦为唐代所建。
金元之际,全真道派传入境内,道教达全盛时期。同尘道人李志柔修练于仙翁山,并创建通真观。元代全真道华山派著名道士高志云在本县的弟子众多,并在城内建造了长春观。全真道派主张自我修炼,得道成仙等。
明代中叶后,本境道教转衰,但民间活动仍很活跃。嘉靖年间,鼎梅山(小西天)建“天仙玉女碧霞云宫”,规模宏大,供碧霞元君,每年正月至四月,晋冀鲁豫四省奉香者摩肩接踵。特别是三月十五日庙会期间,“鸣祉伐鼓,连镰逐队,男妇沓杂,人声喧沸岩谷”,数百年来,香火之盛“几与东岳泰山埒”。
明清时期,白云山、仙翁山、鼎梅山等均建玉皇庙,供奉玉皇大帝。清末民国初期,各道观已陆续衰败,全境道士约50名。
新中国成立后,道教庙观相继关闭。少量庙观如小西天、白云山、仙翁山等在旧庙会时,尚有香客自发奉香朝拜。“文革”时,庙观大多被拆毁。1978年后,仙翁山、白云山、小西天庙观陆续重修开放。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