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六十章 风尚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209
颗粒名称:
第六十章 风尚习俗
分类号:
K892
页数:
11
页码:
605-6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风尚习俗,概括了礼仪习俗、岁时习俗、社交习俗、娱乐、陋俗、忌讳、新风尚等。
关键词:
邢台县
风俗习惯
民俗
内容
第一节礼仪习俗
一、婚嫁
本县旧时各地婚嫁习俗不尽相同,一般有下述环节与仪式。
议婚:经媒人介绍男女双方经济状况、家属成员、生辰年月后,男方请阴阳先生占卜,如男女生辰八字无有“冲克”,男方则遣媒议聘。
订婚:经媒人说合男女双方同意后,互换写有生辰年月的“红帖”,男方择吉日由媒人持“红帖”和“四色礼”(头巾、上衣、裤子、鞋)送给女方,女方收下后回赠男方一些物件,即为订婚。
择期:按女方要求之条件,择良辰吉日,男方由媒人陪同,携钱、粮、物至女家,商定迎娶日期,俗称下彩礼。
娶亲:是日,男家门口贴红对联、“双喜”字,挂红绸、高悬红灯笼。早餐后,男方发花轿至女家,新郎单披红绸(至女家配为双披)、佩红花、戴礼帽。插单金花(至女家再配插为双花),随花轿、“领宾”(长辈人)、娶客(同辈四男四女)等或乘轿或骑马,吹吹打打,去女家迎娶。女家大门口则挂红绸,新娘由嫂子、姐妹或女友为帮手,梳妆打扮。一般着红衣、戴红花、怀揣铜镜、用红纱巾蒙面上轿,并由兄弟、嫂嫂、婶婶等亲友陪送,俗称“送客”。娶亲回程中,平原区须绕道而行,不走来时的路。新娘下轿后,过抱瓶、过马鞍,意为“平平安安拜天地时,由一德高望重老者诵喜歌,阴阳先生撒五谷。之后,新郎在前新娘在后通过红毯走进洞房。午间大宴亲友,晚间宴请乡邻。入夜有闹洞房之习,无论长幼男女,均可入洞房嬉闹。乡邻散后,新郎的嫂子持新条帚为新婚夫妇扫炕,边扫边吟“扫扫毡子,早生贵子”、“扫扫窗台,早日发财”等吉利之语。并铺好双层被叠在一起的被窝。更深后,新娘有夜餐(从娘家带来的极小的饺子),名为“带福进家二夫妻同饮交杯酒,方就寝。
认亲:翌日,新娘偕新郎回门,俗称“认亲”。之前,姑嫂用细麻绳为新娘开颜。午间,女方设宴招待新郎及陪同者。并有吃“二顿饭”的习俗,表示厚待。临走时,陪同者可“偷”去一些酒具、筷子等。
山区有做“四日”习惯。新娘“过门”的第四日,由父母及亲戚带礼品到新郎家,午宴后领闺女一同回娘家。
新中国成立后,婚嫁习俗逐年改革。男女自由恋爱,不坐花轿,不要彩礼,领取结婚证后,即到男家举行婚礼。主婚人、证婚人向来宾讲话,新郎、新娘讲恋爱经过。旅行结婚者逐年增多,婚礼向文明、简朴方向发展。近年,铺张浪费,索要彩礼之风又有所抬头。
二、丧葬
人死后,孝男孝女为其沐浴。穿寿衣、戴寿帽、着鞋袜、塞噙口钱、盖脸纸、卧草铺,以麻绳缠足,袖筒内装芝麻饼、麸皮。由家族中有声望者做祥奉,主管丧事。丧期一般分三、五、七、九日,多为三日或五日。定丧期后,即向亲友“报丧”,尤须先请“人主”(指女死者的父母、兄弟,男死者的岳父母、内弟等)到家,由祥奉向其陈述丧葬安排,经同意方实行。而后,于大门扇贴白纸,门口插“吊幡为孝眷做孝衣、孝帽、孝鞋。请阴阳先生、搭灵棚,富贵人家还要做香幡、纸幡、童男、童女、金山、银山、金斗、银斗、金桥、银桥、引魂马、灵楼等,并请乐班、戏班,请僧道念经(称“僧道对坛”)。棺材一般都要粉画,棺头、棺壁、棺后分别画有各色图案,棺前画”五蝠捧寿”,棺后画莲花。坟坑位置由阴阳先生测定。人死当日,子女们到土地庙诵经忏悔,名曰“报庙”,直至葬礼前一天,早、午、晚各一次,到土地庙压纸。
葬礼前一日夜深人静时,孝眷携纸裸、酒浆,由孝子抱“引魂马”,点谷草火把到村外十字路口“送魂”,祈祷死者“骑马归天”。
死人须于农历单日入殓。殓前掏出“噙口钱”。孝男孝女往棺内掷“垫背钱”,届时以铁锹顶房梁,由承重男抱头,抬尸入殓。
出殡日晨,吹顿呐,鸣鞭炮,僧道设坛奏乐,将棺材置于灵棚内之高脚凳上(名曰“小起高”)。灵柩前设“神主”匣,供灵牌于内。上午,亲朋携带祭品到灵前上祭。祭品分干祭、湿祭,干祭指钱币、布料等,湿祭即馒头“供饷”。乡亲们也到灵前吊孝。
在丧葬过程中,一切均须经“人主”同意。如儿辈忤逆不孝,“人主”可以斥骂,甚至拷打。
时近中午,“人主”上供烧纸,再查看死者的穿戴,妥善后才允许钉棺盖起灵。
起灵时,一人担酒浆及下葬用品走在前边,边走边撒纸钱。之后是抬灵楼的及抬金童、玉女、金山、银山一类随葬品的和吹鼓手。此时由一人抱来死者的枕头、铺草,在灵车前焚燃。灵车前是男孝眷,长子摔“孝盆”、执“孝棒”,其余人等执纸裸。灵车后为女孝眷,其女儿(或儿媳)紧拽棺材后尾。棺材入穴后,吹鼓手奏安葬曲。孝男、孝女男左女右,绕墓穴三周,孝子先填三锹土,填墓人方才埋土。
回村前,“人主”为孝子、孝女、孝媳披挂素色布匹,俗称“挂孝”。至家中,孝子、孝女、孝媳依次下跪,以刀切供品,由乡邻抢食,名曰“抢富贵”,之后,孝子将老人灵牌供于上房,再跪谢“人主”、厨房、库房(临时掌管丧葬财务者),名为“谢祭”。之后,阴阳先生持烧红的犁铧,浇醋水于其上,沿门贴黄符、撒五谷,以“拉吉利,驱殃邪”。开罢“回灵席”,则葬礼完毕。
上述仪式,均为富户人家所为。贫穷人家一切从简。本县另有不少丧葬积习,如老人健在,子或媳死亡,不能入坟;男人健在,女人早亡,不能入坟,只能暂柩另处。单身汉死后,则找一早亡未婚女子配骨,称为“阴婚”。
葬礼后三日,孝男、孝女、孝媳于天亮前到坟地烧纸、添土、插孝棒,名为“复三”。自葬礼之日起,七天为一祭,称“一七”、“二七”、……直至“七七”。“百日”一祭,“周年”一祭,直到三周年,孝男、孝女、孝媳方能脱孝。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一些旧习,但近来大操大办之风又有回升。
三、生育
头胎婴儿出世,先向其姥姥家“布喜”。用新筛子抬盛有三升白面的红包袱,生男孩者,另放一本书,生女孩者,放一束花。生男孩者,其家大门首高挑三尺红布,以示喜庆,挂一张搭有三支箭的弓、一本书,预示孩子长大后文武双全;一束葱、一束蒜,预示孩子聪明,能写会算。生女孩者,其大门环系红布条,表示“记门”。
婴儿出生第三天,姥姥为其做“三日”。“布喜”时抬去的白面,由姥姥亲手烙成大饼,切成饼条送给乡邻,意为孩子“命硬”。送孩子一顶帽、一身衣服、一件护襟、一双鞋,衣兜、鞋窝均装钱,一为初次见面礼,二祝孩子大富大贵。另送孩子一只红布枕头,内装绿豆,待播种时做为种子下地,谓之“扎根”。还送一只盛有芝麻盐的盘子,一只盛满鸡蛋的碗。“六日”、“九日”为直系亲属探望日,赠以礼品。“十二日”,亲朋友眷均携儿带女前来祝贺。孩子满月时,随母到姥姥家住“对月”。走时要在鼻尖或额头抹黑,来时抹白,意为“黑着走,白着来,孩子越长越白”。有的地方有贺“满月”之习,亲朋均要贺喜。
四、祝寿
本县称祝寿为“过生日”,多从父母花甲之年始。届时,晚辈们备寿糕、寿桃(面制品)及老人喜爱的食物,举家为其祝寿。香案上摆满各种礼品,燃寿香、寿烛、点寿炮。老人端坐太师椅上,接受晚辈的跪拜。午宴必备鸡、鱼,以示“人寿年丰”。主食为“长寿面条”,叫作“九九不断头”。有条件的,则请摄影师拍摄全家福照片。
第二节岁时习俗
本县民间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龙头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鬼节、冬至、腊八日等。新中国成立后,又规定了一些新节日。尚保留下来的传统节日有:
一、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系岁之元、月之元,四季之首,是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农历十二月下旬即开始筹备,家家扫房洗尘,二十三日祭送灶神,二十四日起杀猪、宰鸡、买酒、办年货、做年糕、豆腐等。即是家境不济,也要尽全力筹措。
除夕夜接灶神,拜祖宗,合家吃年夜饭。是夜放爆竹,守灯不眠,名曰“守岁”。初一早晨家家吃饺子,饭后,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未成年的晚辈以“压岁钱”。拜年时.先给祖宗案磕头。而后,先给男的磕,后给女的磕。未出嫁的闺女不磕头。对卧床不起的病人不磕头。在较大村庄,兄弟、妯娌们率领自己的子女,成群结队沿街拜年。彼此相逢,男人抱拳作揖,互道一声“恭喜发财”,女人们则互相说笑,赠对方子女以糖果。即使双方有宿怨,一声问候也就尽释前嫌。这种活动一直持续到午时方休。午饭后不拜年。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现称元宵节。人们习惯在元宵夜观灯赏景,故又称灯节。本县元宵节多自正月十二日始,十六日达到欢乐高潮。
元宵节有吃元宵之习。元宵系一种糯米粉食,形圆音圆,取“团圆”之意。
元宵节尚有捏面灯的习惯。用蒸熟的粘米面捏成鸡、狗、鱼、龙之类的动物,脊背留一圆坑,用以插灯捻、浇食油,于当晚点燃。十六日晚上(有的地方在清晨太阳升起之前)有“烤杂病”之习惯,即在街上点燃柴草和破衣、烂鞋。烘烤全身,说是烧掉破烂,驱除百病。
元宵节期间,各种民间乡艺一起上街,走乡串村,互相演出,晚上村村户户都要挂花灯,有的村庄还要放焰火。
三、清明节
“清明”作为节日始于周代,系祭祀节日。是日,百姓吃冷食,不举烟火,故称“寒食”。此习俗今废。
每年“清明,,日,本县有携酒浆、做冥币、烧纸裸上坟祭祖之习。
四、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清康熙壬子年《邢台县志》载:“五月端阳节包角黍馈节,悬艾虎,饮雄黄葛蒲酒,小儿背缠五彩索。”
角黍即粽子,系用苇叶包粘米(黍米、糯米)、红枣、红小豆、红糖煮熟的菱角形食品。端午节吃粽子,相传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大诗人、政治家屈原。
“悬艾虎”源自“燕王扫北”的故事。燕王杀人如麻,路遇逃亡农妇,怀抱五六岁男孩,手拉二三岁男孩,问其何以如此。答曰:大的系邻人之子,父母双亡,无人照管,小的系我亲生。燕王听后甚为敬佩,折艾苗赠之,嘱农妇插于门楣,可免杀祸。消息传开,家家门头插艾。翌日正值端午,这一风俗便流传下来。
“五彩索”是用彩色布条缝制的带缨穗的小动物或五角形、三角形,内装高本(一种含香味的药材),俗称“香包”。自端午日起佩带在小孩的臂上或挂在胸前,据称可防瘟疫及蚊虫叮咬。
五、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三秋恰半”,称中秋节。
中秋节约有两千年历史。古时天子祭天仪式有“春朝日,秋夕月”之礼制。《周礼》载:“仲秋时分,天气渐凉,月下‘迎寒',击鼓吹龠。”
是日晚,月挂中天,家家在院中放上桌凳,摆出月饼、水果,一家人围坐一起,团聚赏月。此俗沿袭至今。
第三节社交习俗
一、见面
本县百姓见面谈吐举止诙谐、风趣,传统有“闹婶子、耍大娘,奶奶挂在枣树上”之说。姑嫂、叔侄、妯娌、姐夫与小姨子之间,见面必得嬉闹、逗笑一番。同学、朋友相见,握手拍肩。若在村边或家门相遇,必邀至家中,盛情款待。特别是庙会之日,四方亲朋,必得一聚,觥筹交错,气氛甚为友好。
二、待客
本县人待客热情、厚道。若有客到,视为吉祥之兆。本村庙会,必及早通知亲友,以高朋满座为荣。招待客人吃饭,由家长相陪,以鸡蛋或肉卤面条为多,意为“六六大顺”、“拉扯不断”。上饭时用海碗,盛得满了又满。桌上另放一两碗,叫做“有吃的有看的”。为防止客人谦逊少吃,主人总要推推操操硬往碗里添饭。客人吃好后,主人才能放碗筷,且饭菜须有剩余。
客人如留宿,主人则将客房打扫干净,备好茶具,亲自为客人铺好被褥。如方便,主客则同床而卧,彻夜长谈。
客人告别时,让客人先行,送至大门外,主人一再叮嘱:“有空儿再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待客水平逐渐升级。名烟、名酒、名菜、名茶、易拉罐饮料等已成为招待客人的常见品。
三、认干亲
本县百姓旧有认干亲的习俗。两家老人相处甚好,而一方仅有一个儿子或一个女儿(另一方有数个),为使孩子兄弟、姐妹众多,家族力量强盛,双方即让儿女结拜为“干兄弟”、“干姐妹”。亦有孩子们征得双方老人同意而结拜的。
第四节娱乐
民间传统娱乐活动分乡艺、游戏两种。乡艺见文化编,兹不赘述。游戏形式有数十种,如碰拐、跳绳、踢健子、滚铁环、搁四丁、下六丁、三六九、狼吃羊、打秋千、抽陀螺、摔跟头、打棍儿、跳马、跳方城、滑滴溜(滑雪)、打水漂、弹玻璃球、打瓦、举砘子等。摘要介绍于下。
一、碰拐
双手扳起一条蜷起的腿,另一条腿弹跳着行动,与对方对撞。松开手、双腿着地者或倒下者为败。多在冬天玩耍,分双人赛、淘汰赛、擂台赛、团体赛等。团体以家族、街坊、友好
等为伍。
二、搁四丁
与下六丁、三六九、狼吃羊等,均是一种以石子为玩具的游戏。随意在地上划一尺许正方形,内分九个方格,是为“棋”盘。双方各执四粒颜色相异的石子,在各自的起步线一先一后轮流走步,以两粒石子逼住对方的一粒为“吃掉”。看似简单,若取胜也须煞费苦心。
三、抽陀螺
陀螺俗称“牛”。形状略似海螺.通常用木头制成,下面镶铁砂。玩时用布条拴成的鞭子缠绕陀螺,用力抽动使其直立旋转。有的用铁皮制成,利用发条之弹力旋转。该游戏可对赛,以滴溜制做精致、表面图案艳丽、旋转时间长久者为胜。
四、打棍儿
将一两头削尖的尺许木棍放在地上,手执另一木棍击其一端,使其弹跳。在一瞬间,再狠击一棍,使其向远处飞去。竞赛时,以木棍飞得远者为胜。
五、跳马
一人双手扶膝弯腰为“马”,另一人助跑后扶其臀部一跃而过。跳马人触动“马”头或将“马”撞倒为犯规,输者必须弯腰当“马”,让原当“马”的人来跳。以成功率高者为胜。
六、跳方城
随地划一丈许长方形,内分双排八个方格为城。玩者背对方城,将一石片抛进第一格内,而后一只腿弹跳,将石片依次踢进第八格,再从第二格、第三格重新做起。之后双手捂眼,双脚起跳,依次跳过八个方格,脚踩线或石片压线者均为犯规,取消该轮比赛资格。以完整地做完一系列动作为胜。
七、打瓦
将一尺许扁片石块竖起为瓦,离瓦丈余划一横线,人立于线外,手执巴掌大小扁片石块,或从胯下或从背后,将石块向“瓦”投去,在规定的次数中,以打倒“瓦”的次数多少分胜负。
八、举砘子
其实是一种举重活动。一根二尺余长、手腕粗的圆木串起两个或三个二寸宽的圆形石头,俗称碗子(是播种复土后用来镇压保墙的农具),以举起次数多或时间长久为胜。力气大者也有举轧场用的石滚的,也有举排子车下脚的。
游戏是人们业余生活之需要。旧时因条件所限,只得因陋就简。如今,新的业余体育、文化生活已大为改观,故上述传统游戏已不多见,有的已绝迹。
第五节陋俗
一、吸毒
清道光年间,鸦片、吗啡、海洛因等毒品相继传入本境。吸毒者初为城镇富豪人家,后波及到劳动阶层。当时官府明禁暗纵,甚至倒卖毒品,从中渔利。清末民初,吸毒者愈来愈多,邢台城设了很多烟馆,乡村也开始自种大烟,自制毒品,吸毒行为蔓延民间。“七•七”事变后,市面上很快出现了日本人和朝鲜人开设的各种字号的“土膏局”,公开销售海洛因(俗称白面)、烟膏,吸毒者剧增。许多人因吸毒倾家荡产,妻离子散,有的因吸食数量超出一定范围,造成惊厥乃至整个神经系统抑制,最后并发肺水肿引起呼吸衰竭死亡。
1947年8月,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禁烟总局指导下,县抗日政府成立了禁烟稽查队,严厉打击毒品商贩,对吸毒者进行教育,限期戒除。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禁鸦片烟毒的通令》,本县对烟毒活动再次进行了集中查处,此后吸毒者已绝迹。
二、嫖娼
在封建社会里,邢台城里有挂牌妓馆,有的贫家女子因生活所迫沦为娼妓。民国时期,邢台城公开设妓院200多处。日军占领邢台后,日本人设在城里的有“一、二、三”和“四、五、六”两处妓院,还有“平康里”等名妓院。且有不少暗娼。民国三十年(1941),日伪县财政预算收妓院捐税为羊肉税的三倍。1945年邢台城解放后,人民政府取缔了所有妓院和暗娼,受害妓女纷纷从良,得到新生。
三、赌博
清代赌博形式以掷骰子、抹纸牌、押宝为主。民国后又添麻将、牌九、骨牌等。民国时期,赌风盛行,县城和各大集镇均设有赌场,赌场以官府作靠山。农村亦有临时赌场。每逢春节,赌风大起。“久赌没胜家”,因赌博倾家荡产、铤而走险或沦为盗贼者屡见不鲜。官府明面禁赌,却又与赌场互相勾结,使恶习无法禁止。
新中国成立后,将赌博列为违法行为,赌风基本止息。但近年又有发展之势。
四、迷信
敬神:旧社会百姓多信天堂有神佛,地狱有鬼魂,故村村有庙宇,家家供牌位。民户中均供奉镇宅土地、天地、财神、家堂、灶王、马王、仓官等。于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均设供器、焚香、烧纸锞、行跪礼,以祈求佑护。
村中设镇村土地、井泉龙王、火神、南海大士、关爷、吕祖、岳王等庙。山间供山神土地。
抗日战争时期,本县山区根据地人民曾开展过砸神像、拆庙宇活动,破除了迷信。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普及,烧香敬神活动逐步减少,但近年此风又有蔓延之势。
看风水:旧时,人们相信“风水”,开门、建房、择墓地,都要请阴阳先生择“吉地”。新中
国成立后,取缔了阴阳先生,看风水之风基本煞住。但近年又有抬头。
求雨:本县旧有旱天求雨之积习。求雨有两种形式,一为“取水”:由会首率手执香炷的众人在龙王庙前叩头、进香。而后,到有潭水处灌一抱瓶清水,回村时沿街缓缓而行,口喊:“老天爷下雨吧!”村民沿户洒水、祈祷。
另一种仪式为“抬龙王”。众人在庙前叩头、进香后,用八抬大轿将龙王塑像供至临时搭建的神棚内,并唱大戏许愿。
本县还有晒龙王之俗,即把龙王塑像抬到烈日下暴晒,以此“酷刑”逼其降雨。雨后送龙王归位。新中国成立后,该活动消失。
请巫婆神汉:旧时,农村有难治之病,便请巫婆神汉。他们装神弄鬼,诈称“三皇姑”、“南海观音”、“拐老通”下界。看病时先设神案,边跪拜,边烧纸锞,边祷告。待“神灵附体”后,便以所谓神仙的表情、口气,胡谄病人之病症。之后,随手捏些纸灰、香灰、尘土之类,当作神仙所赐“仙药”,让病人服用。有的还画张黄符,让病人家属贴在房梁或门上。
另外,还有算命、相面、看好日等迷信活动。这些迷信活动现在虽然减少,但仍未根除。
五、买卖婚姻
买卖婚姻历史悠久。“买卖”二字,不仅是指索要彩礼,而且是指女方家长为图钱财强卖女儿。地主阶级抢亲、霸女的罪行,更是馨竹难书。指腹为婚、娃娃亲、童养媳等封建婚姻制度,使许多女子沦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禁止童养媳、禁止买卖婚姻。但50、60年代中,买卖婚姻时有发生,农村自由恋爱者亦有女方向男方索要财物的。70年代后期,买卖婚姻的价格亦水涨船高。女方索要“四大件”:即一蹬蹬(自行车)、二转转(缝纫机)、三听听(收音机)、四看看(手表)。进入80年代,人民生活迅速提高,“旧四件”之外又加上的“新四件”(电冰箱、彩色电视机、组合音响、双桶洗衣机)。各级人民政府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买卖婚姻之风至今未泯。
六、换亲转亲
换亲即双方各把自己的姑娘嫁给对方的儿子。多系双方男子因生活困难或长相欠佳,解决婚姻问题无望。这种婚姻纯属高压之下的包办。虽为数不多,却给双方姑娘造成婚姻悲剧。
丈夫死后,女方改嫁给丈夫的哥哥或弟弟为转亲。此举多在公婆要挟之下造成。一怕女人改嫁后带走孩子,使死者“绝后”,二为节省花销。这种做法严重地限制了妇女的婚姻自主权。
七、缠足
封建社会,汉族女人必须裹小脚,女孩从七八岁始,且越小越好,人称“三寸金莲”。民国以后,提倡放足,妇女裹脚之风衰退,新中国成立后杜绝。今小脚女小尚存,多为70岁以上老人。
第六节忌讳
本县旧时民间忌讳颇多,习惯认为如办事说话违背禁忌,就会闯祸、出乱子,甚至招致超自然力量的惩罚。有些人并不迷信神鬼,但为了免落他人埋怨,也将诸多忌讳奉若圭臬。
本县忌讳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节日的禁忌
正月初一不泼水、不扫地,不准损坏家具、盆碗。忌说“破”字。
正月初五忌讳走亲戚。
正月里妇女忌讳用针。如初一用针克男人。初三、十三、二十三用针家里出贼等。正月不剃头,据说剃头死舅舅。
清明节忌烟火。
二、禁忌的谐音
夫妻二人不分着吃梨,因“分梨”与“分离”谐音。
十三日忌出远门,因“十三”与“失散”谐音。
由于桑与丧谐音,民间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柳(坟头上有插柳习惯),院里不栽鬼拍手(杨树)”的禁忌谚语。
三、病人的禁忌
对病人忌说不吉祥话。探视时要在上午,忌在下午或晚上,给病人送的物品用单数,不用双数,尤忌“四个”(“四”与”死”谐音)。
四、婚丧嫁娶中的禁忌
姑娘出嫁忌孕妇、寡妇在场。
过门的闺女忌在娘家过年,即是离了婚也如此。过丧事人家的子女或亲友忌穿戴孝服踏入别人的家门,如急需见面,或脱下孝服去,或托人转告。女人不准在娘家生孩子,“在娘家掉滴血,妨死半道街”。
抱孩子忌说“沉”字,应说“重”,因民间有“死人沉”的说法。
人死后,讳言“死”字。老人去世,称老了、走了、不在了、去世了等,说“死”则视为对老人的不敬,这叫“为亲讳”。小孩子死了,称丢了、扔了、可惜了等。
五、日常生活中的禁忌
菜刀不许放在盆里。空水桶不准担着进家。铁锹、镢头不准扛着进家。
现在,科学日益昌盛,前述诸禁忌,大多已不攻自破,不为人重视了。
第七节新风尚
一、崇尚知识
80年代始,本县崇尚知识、学习科学技术之风日炽。靠科技致富的浆水镇前南峪,有板栗科技管理人才近百人。1988年辐射了三省八县143个乡村,为本镇及兄弟乡村培训技术人员3.87万人,先后派出技术人员3320人次,提供各类技术资料14469份,不仅本村板栗增产,亦推动了兄弟乡村的板栗增产。
至1988年,全县先后建立了培养农民技术人才的农学、林果、卫生、畜牧6个学会,养牛、养羊、养鸡3个研究会。各乡(镇)建科普协会,421个村设分会。28个乡(镇)、138个村建农民技校。个体户亦开办缝纫学校、司机学校等。参加各类学习者十分踊跃。全县出现了5个科技致富村,50个科技示范户。
1988年,全县通过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者达230人。910名干部通过了市级政治经济学、哲学等学科考试。事业、企业单位中建立了教育培训中心、职工学校。干部职工学知识、学技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二、农民经商办企业
1978年后,农民经商办企业之举逐年活跃。村办、个体办建筑材料业(石料采选、河沙开采、石灰石子加工、制砖、水泥及制品、玻璃及制品、建筑陶瓷)、矿石开采业(铁矿石开采、矿砂采选、红矿岩采选、石墨采选)、化学工业、皮毛及制品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饮料业、经营服务业等遍及各乡(镇),工艺美术、医药、橡胶制品、金属铸造、机械配件、建筑业、运输业、服装等行业亦占一定比例。
在这些企业中,工业硅、糠醛、煎盘全部出口,成为本县的名特产品。矿砂、石墨、裘皮制品等销往全国各地。矿砂20%出口,为本县产品赢得了声誉。
1988年,全县村办企业438家,总产值5602万元;联营企业356家,总产值1314元元;个体企业、摊点7391家,总产值5203万元。
三、建立自律组织’
1984年,太子井乡西柏山自发组织了村民“红白理事会”,统筹全村婚礼、丧葬事宜,使全村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文明又节俭,颇受群众欢迎。此举在全县反响强烈,1988年,本县80%的村庄建立了“红白理事会
1987年,皇寺镇西青山村民成立了“尊老爱幼协会”,全县乡村争相仿效。当年全县发展为100个。1988年发展为265个。
1988年,皇寺镇西青山建立了“妇女禁赌协会”,县政府大力表彰和推广了这一行动。
四、美化生活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已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强烈要求美化生活环境。不少机关、企业、乡(镇)村整修道路,统一规划新建房屋,粉饰墙壁,栽花植树,修建花坛、亭台、假山等,美化、净化环境。农户亦养植花卉,购置高档家具,彩绘门窗,装修门楼。群众穿着入时,青年人的四季服饰颇为时髦,姑娘中化装者不乏其人。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前南峪、朱温坪、南石门、南小郭、县农业银行先后获省级“文明村”、“文明单位”称号,12个村、12个单位受到市级嘉奖。
五、男到女家落户
80年代以来,在落实计划生育政策过程中,本县男到女家落户者逐年增多,各项权益均受到法律保护,已不再受歧视与非难。
中共邢台县委1982年19号、1986年38号、1988年20号文件中,明确提倡男到女家落户。凡男到女家落户者,女年满28周岁,小孩年满4周岁时,可照顾生育二胎指标,优先发放宅基地。其子女入托、入学、就医、就业均受优先照顾。女婿和岳父母之间视为直系亲属,女婿对岳父母有赡养的义务和继承财产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干涉阻拦。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