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饮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203
颗粒名称: 一、饮食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2
页码: 603-6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生活习俗中饮食习俗。
关键词: 邢台县 习俗 饮食

内容

旧社会,本县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富农手中,贫农、下中农无地少地,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遇上天灾,贫苦农民纷纷落难逃荒。民间有“年年防歉,夜夜防贼”之说。
  山区群众早晚以豆沫汤、菜饼子或炒面为主食,午间以熬菜或杂面条为主。丘陵区早晚以小米粥、红薯为多,中午以菜汤、窝头或红薯面饸饹为多。平原区生活水平稍高,早晚以玉米面粥、窝头为多,经济条件稍好的,隔三差五地能吃上面条、馒头、烙饼等。
  本县群众在粗粮细做上颇有特色。
  大婺煎饼:小米、绿豆轧碎去皮,浸泡后磨成浆,加花椒等佐料摊制而成。一次可摊制许多,凉干后可存放数月,农家视为美食。
  小鏊煎饼:稷米或小米轧面,加玉米面发酵,在铁制小鳌子上烤煎即成。
  饴馅:以红薯面、养麦面或高粱面蒸成窝头,用饸饹床子轧成条状,或和生面先轧后蒸亦可。掺榆皮面可增加韧性。
  捏钵:将绿豆、小豆、豇豆、黄豆等磨成豆瓣,浇凉水使其滋润,干后碾粉和为粥状,置捏钵筒压挤为条,煮后加卤可食。
  粘糕:大黄米(黍米)或小黄米(粘谷米)浸润后碾为细粉,掺玉米粉、梅豆、豇豆、大枣和成半干状,撒在蒸篦上蒸熟即可食。粘、甜、软可口,多在重大节日、盖房、娶媳妇、庙会期间食用。
  发面饽饽:亦称发面窝窝。有玉米面、谷面及有菜无菜之分。将煮熟的玉米粒、小米粉碎为面,和面后发酵,捏成窝头蒸熟即可。窝窝里塞红柿子,是本县山民食俗的一大特色。
  块垒:玉米面或谷面拌青菜和为块状,蒸之为馏块垒,煮之为搅块垒,炒之为炒块垒。适于老年人食用。
  炒面:玉米、黄豆、高粱、薯干、养麦等分别炒熟、粉碎,掺以柿糠、枣糠、柿皮面、黑枣面等制成。存放时间较长,系群众旧时习惯食用的代干粮。夹心面:俗称包皮面。丘陵区农妇手巧,有作夹心面条者(面条为白面皮,中夹红薯面),口感颇好。
  1947年,本县实行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初步改善了贫困农民的生活。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本县群众生活得以明显改善。一日三餐,干稀皆有,佐以菜蔬。食俗多以小麦面为主,辅以大米、小米等。鲜肉、鲜蛋、蔬菜消费量年年增加。不论山区、丘陵、平原,啤酒、白酒、带过滤嘴香烟需求量大增。
  当今,一些少年儿童已不知块垒、炒面为何物。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