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1946年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191
颗粒名称:
一、1946年前
分类号:
C913.3
页数:
2
页码:
597-5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46年前邢台县农民生活。
关键词:
邢台县
1946年前
农民人民生活
内容
封建社会里,本县农民大都无地少地,且生产手段落后,自然灾害频繁,加之地主盘剥,农民生活极其贫困,正常年景也是“糠菜半年粮”,如遇天灾人祸,便要卖儿鬻女,逃荒要饭。据清康熙《邢台县志》记载:“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邢民食蝗。”“元顺帝元统五年(1337),邢民大饥;六年(1338)又饥。”“明嘉靖八年(1529),邢民食蝗;九年(1530)大疫,民死;三十二年(1553)大水,饥甚,人相食;三十三年(1554)瘟疫,人多死;四十年(1561)蝗飞蔽天,大饥。”“明万历十四年(1586)大旱,大饥,瘟疫盛行,死者无数;十五年(1587)又大旱,瘟疫更甚,死者尤多。”“明崇祯十二年(1639)大旱,人相食;十三年(1640)瘟疫,死者无数;十六年(1643)二月三十日,妇女死者七百余人,老少男子死者三千余人,死而绝后者一百五十余家。”“清顺治十三年(1656)二月风霾,人有冻死者。”“清康熙九年(1670)冬,大寒,人有冻死者;十年(1671)大旱大烈,七月初二日,渴死者数百人。”民国年间,军阀混战频仍,地主盘剥更甚,苛捐杂税更多,自然灾害益惨,农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农民收入主要靠农业,那时水利条件差,生产工具陈旧,种地只有“望天收”。风调雨顺年,一亩好地的收成不满一布袋(60公斤),灾年收获更少,有时甚至绝收。穿衣均用土布、古棉,一补再补,褴褛不堪,常见衣不遮体者。隆冬时节,夹衣絮古棉,来年春后,掏出古棉改为夹衣。吃饭以粗粮和糠菜为主,除过节、生育、害病时吃顿细粮,多以糠菜团子、野菜汤充饥,吃谷子面窝头为改善生活。冬闲时为了节约用粮,有的一天只吃两顿饭。山区、丘陵一带农民,即使丰收年,也要采集野菜、树叶为代食品。如遇灾荒年,野菜、树叶被采光,只好以棉花壳、麦秸、秫秸、豆秸等填腹。或吃观音土(俗称干干土),吃后不易消化,无法排泄,人因而有死亡者。民国《邢台县志》载:民“食杂糠秕,有力之家皆豆褐,有终身不知肉味者。”民国《河北通志稿》载:邢台县“农人生活费,月二元五角;雇农工资,短工每日一角(饭费在外),长工每年三十元。”住室多系土坯、卵石结构,亦有部分草房,难以抵御风雨。舖无炕席,往往一家数人合盖一条破烂被子。引火以火镰击石,燃松油、菌麻籽油照明。以皂角、草木灰、粘土为洗涤剂漂洗衣服。
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侵占邢台,实行了疯狂的“杀光、烧光、抢光”政策。日军焚人门户器用,掠人金帛,抉人窖藏,淫人妇女,种种惨祸,令人目不忍睹。城镇乡村,四郊瓦砾,一望荆榛,衰草寒林,一片荒凉。1939年遇特大水灾,1940年严重干旱,1942—1944年,又是连年旱灾和蝗灾。日军占领区百姓背井离乡,四出乞讨,抛尸荒野,有家不能归者不计其数。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