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19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民生活
分类号: D669
页数: 4
页码: 597-6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1946年前、1946~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1978~1988年农民生活收入和吃穿概况。
关键词: 邢台县 人民 生活

内容

一、1946年前
  封建社会里,本县农民大都无地少地,且生产手段落后,自然灾害频繁,加之地主盘剥,农民生活极其贫困,正常年景也是“糠菜半年粮”,如遇天灾人祸,便要卖儿鬻女,逃荒要饭。据清康熙《邢台县志》记载:“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邢民食蝗。”“元顺帝元统五年(1337),邢民大饥;六年(1338)又饥。”“明嘉靖八年(1529),邢民食蝗;九年(1530)大疫,民死;三十二年(1553)大水,饥甚,人相食;三十三年(1554)瘟疫,人多死;四十年(1561)蝗飞蔽天,大饥。”“明万历十四年(1586)大旱,大饥,瘟疫盛行,死者无数;十五年(1587)又大旱,瘟疫更甚,死者尤多。”“明崇祯十二年(1639)大旱,人相食;十三年(1640)瘟疫,死者无数;十六年(1643)二月三十日,妇女死者七百余人,老少男子死者三千余人,死而绝后者一百五十余家。”“清顺治十三年(1656)二月风霾,人有冻死者。”“清康熙九年(1670)冬,大寒,人有冻死者;十年(1671)大旱大烈,七月初二日,渴死者数百人。”民国年间,军阀混战频仍,地主盘剥更甚,苛捐杂税更多,自然灾害益惨,农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农民收入主要靠农业,那时水利条件差,生产工具陈旧,种地只有“望天收”。风调雨顺年,一亩好地的收成不满一布袋(60公斤),灾年收获更少,有时甚至绝收。穿衣均用土布、古棉,一补再补,褴褛不堪,常见衣不遮体者。隆冬时节,夹衣絮古棉,来年春后,掏出古棉改为夹衣。吃饭以粗粮和糠菜为主,除过节、生育、害病时吃顿细粮,多以糠菜团子、野菜汤充饥,吃谷子面窝头为改善生活。冬闲时为了节约用粮,有的一天只吃两顿饭。山区、丘陵一带农民,即使丰收年,也要采集野菜、树叶为代食品。如遇灾荒年,野菜、树叶被采光,只好以棉花壳、麦秸、秫秸、豆秸等填腹。或吃观音土(俗称干干土),吃后不易消化,无法排泄,人因而有死亡者。民国《邢台县志》载:民“食杂糠秕,有力之家皆豆褐,有终身不知肉味者。”民国《河北通志稿》载:邢台县“农人生活费,月二元五角;雇农工资,短工每日一角(饭费在外),长工每年三十元。”住室多系土坯、卵石结构,亦有部分草房,难以抵御风雨。舖无炕席,往往一家数人合盖一条破烂被子。引火以火镰击石,燃松油、菌麻籽油照明。以皂角、草木灰、粘土为洗涤剂漂洗衣服。
  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侵占邢台,实行了疯狂的“杀光、烧光、抢光”政策。日军焚人门户器用,掠人金帛,抉人窖藏,淫人妇女,种种惨祸,令人目不忍睹。城镇乡村,四郊瓦砾,一望荆榛,衰草寒林,一片荒凉。1939年遇特大水灾,1940年严重干旱,1942—1944年,又是连年旱灾和蝗灾。日军占领区百姓背井离乡,四出乞讨,抛尸荒野,有家不能归者不计其数。
  二、1946~1949年
  1946年,中共邢台县委领导全县农民开展了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和大生产运动,95%以上的租地和债务减少了租子和利息。土政中,全县从地主手里收回土地14.7万余亩,房子6.7万余间,粮食10万多石,牲畜2000头,金子227两,银子9900两,银元12.2万元,其他物品多件,除金、银、钞外,全部分给贫苦农民,农民生活开始好转。
  三、新中国成立后
  1、1957年前
  新中国成立后,在全面完成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农村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大力恢复和发展农副业生产。1957年,农业合作化进入高潮,入高级社的农户达到99%,农民生活大为提高。吃的方面以粗粮为主,细粮较前增多。1957年,每人平均占有粮食203公斤,其中细粮76.5公斤,占37.7%。穿的方面仍以土布为主,棉布、化纤布已陆续进入农民家庭。一般农民,夏有单冬有棉,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住的方面也有改善,翻旧房、建新房户增多,质量也有提高,多为砖、瓦、条石结构。用的方面,“火镰取火”消失,以火柴代之;点灯普遍用上煤油,当年有14个村用上了电。竹皮暖水瓶、自行车、缝纫机开始进入农家;屋内陈设也有了立柜、新式桌子、椅子等。
  2、1958~1978年
  1958年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加上三年自然灾害,人民生活极度困难。每人每日平均口粮仅0.3~0.4公斤,少的只能吃到0.2公斤。到1960年,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活最困难时期。
  从1962年起,允许农民种自留地,开垦小片闲散地,部分开放自由市场,解散了公共食堂,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有所改善。1963年8月,本县遭遇特大洪水灾害,大面积庄稼被水冲、沙压,人民生命财产遭到严重损失。党中央十分关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真到东汪公社视察慰问。全国各地派来了医疗队,送来了大批救灾物资,使本县人民顺利度过灾年。到1965年,农民家庭略有存粮。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取消了自留地,关闭了自由市场,加上劳动分配上的“大锅饭”,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低,少部分村庄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
  1958~1978年,本县人民生活水平起伏不定,但在穿、住、用等方面还是有所改善,对鳏、寡、孤、独以及困难户在口粮上给予适当照顾,有的实行“五保”(保吃、保住、保穿、保治病、保零花钱),全县计有五保户上千户。1978年,农民生活开始好转,据县农村经济调查队对山区、丘陵、平原50户农民家庭抽样调查,该年平均每人纯收入109元,比1949年增长1.3倍。人均消费支出84元,其中吃49元,占58.3%;穿19元,占22.6%;烧6元,占7.1%;用8元,占9.5%;文化生活支出2元,占2.5%;平均每人使用房屋面积13.5平方米。同时,耐用消费品也大量进入农家,平均每百户拥有自行车60辆,缝纫机40架,收音机30台,手表10只。
  3、1978~1988年
  1978年后,农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恢复了自留地、自留山和集市贸易,全县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收入显著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据县农村经济调查队对百户农民家庭的收支抽样调查,1988年,平均每人纯收入374元,比1978年增长2.43倍;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5元,比1978年增长3.23倍。
  吃的方面:1988年每人平均主食消费71元,比1978年增长32%;每人平均副食消费50元,比1978年增长6.21倍。主食中粗粮比例减少,细粮增多,每人平均占有细粮152公斤,比1978年增长90%,比例由1978年的39%上升到74.5%;营养价值高的副食品数量增加。品种增多,每人年平均油脂3.4公斤,比1978年增长1.83倍;每人平均肉类2公斤,比1978年增长1.11倍。每人平均蛋类2.2公斤,比1978年增长2.14倍;每人平均食糖1.1公斤,比1978年增长2.67倍。农民的食品由温饱型向营养型转化。
  穿的方面:化纤、呢绒、绸缎消费量不断上升,1988年,每人平均消费化纤布2.14米,比1978年增长2.21倍,每人平均消费棉布4.2米,比1978年下降23%;成衣消费逐渐增加,西装、羽绒、皮革等优质服装也开始流行于农村。农民穿衣由低档、实用、朴素型向高档、时髦、美观型发展。
  住的方面:1988年,每人平均住房面积18.2平方米,比1978年增长33%;农民用于新建房的支出每人平均为43.5元,比1978年增长123倍;在新建房屋中,砖、木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代替了土坯、荒石、木质结构,同时也十分讲究造型美观,少部分农民还建造了楼房。
  用的方面:有“老四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又有“新四大件”(收录机、电视机、洗衣机、电风扇)。1988年,百户农民拥有自行车137辆,比1978年增长1.28倍;拥有缝纫机92架,比1978年增长1.3倍;拥有收音机53台,比1978年增长77%;拥有手表136只,比1978年增长12.6倍;拥有收录机11台,电视机48台,洗衣机4台,电风扇26台。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