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校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17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学校体育
分类号: G812.922
页数: 2
页码: 591-5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的学校体育,分别记述了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业余体校及业余训练和人才培养等。
关键词: 邢台县 体育 学校体育

内容

一、体育课
  民国初期,本县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均开设体育课,以体育游戏和基本体操为主要内容。县立南长街小学开辟专用操场1个。
  1937年,抗日学校诞生。学校体育执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教学计划,体育课年增至50个课时,内容以队列、军事体育、体操、球类为主。
  1951年,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学校体育课以体操、球类、田径为主要内容。
  1954年5月,国家体委颁发《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各学校予以贯彻执行,大力推行“少年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
  1956年,教育部颁发《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体育教学走向正规。
  1960年生活困难时期,“劳逸结合”砍掉了部分体育课。1961年后,各学校恢复体育教学,并采用1960年出版的中小学体育教材,将我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纳入教学内容。“文化大革命”中,各学校组织军训,体育课改称“军体课”。1976年恢复体育课,各学校以教育部重新制定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教材进行授课。从80年代初开始,各学校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体育课以队形、队列基础知识为主,结合国家“体育锻练标准”进行田径、球类、体操、武术等训练及活动性游戏。1988年,学校体育教学已初具正规化,县办8所中学教学质量较高。
  1988年,县办中学有专职体育教师22人,其中专科毕业的2人,中专毕业的18人,高中毕业的2人,乡(镇)中学和农村中小学专职、兼职体育教师134人。
  二、课外体育活动
  1936年,民国邢台县政府教育科在将军墓举办小学体育观摩会,近30所学校约1000名学生参加了队列、体操表演。1942年冬,邢西县抗日政府教育科在将军墓、浆水、宋家庄分片举行学生队列、体操比赛。50年代初期,早操、课间操在各级学校形成制度。冬季改早操为课间操。1954年,学校开展以“劳卫制”为中心的体育锻炼。同时,开展了国防体育运动。1960年初,各中学以民兵组织为基础,建立了国防体育俱乐部。:1972年1月4日,县文教组通令各学校:“开展多形式的体育活动,不断增强师生身体健康水平”,中断数年的正常课外活动得以恢复。1978年,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体委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要求推行《国家体委体育锻炼标准》。各学校都建立了学生体育达标登记卡,并列入学籍簿。每周2节体育课,两操(早操或课间操,每周2次课外活动),保证学生平均每天有1小时的锻练时间。80年代开始,文教局、体委连年在各中小学举行达标比赛。全县中小学达标率1980年为33.9%,1988年为72%。三、业余体校及业余训练
  1、业余体校
  1975年浆水中学附设武术班,招生30人,1977年停止招生。1976年,会宁中学附设体育班,招生40人,开设田径、篮球、乒乓球等科目。1978年停止招生。1979年,县业余体校在会宁中学办班,首届招收初中毕业生35名,学制3年,每周4节体育课,以篮球、田径等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1982年后停办。
  2、业余训练
  县办各中学都有体育代表项目,以田径、篮球为主。各队有固定训练时间,利用早操时间单独训练,或利用假期搞短期集中训练。1981年,国家教委学校处和国家体委群体司负责同志,在省、地教育局和体委的陪同下,到会宁中学观看,指导了课外体育活动和业余训练。
  四、人才培养
  50年代后期,本县先后有一批运动员达到等级标准。随着体育形势的发展,运动水平的提高,仅1985、1986年,就有83人达到等级运动员标准,其中二级运动员2名,三级运动员31名(女14名),少年级50名(女29名)。1973年以来,100余名优秀运动员被输送到高一级的运动队或体育院校,其中大专35名,中专60名,省运动队4名,并输送到部队10余名。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