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卫生防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15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卫生防疫
分类号:
R185
页数:
2
页码:
586-58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的卫生防疫,分别概述了机构、传染防治病、地方病防治。另附1954年至1987年中毒事件。
关键词:
邢台县
卫生
卫生防疫
内容
一、机构
1947年县医院成立,兼管卫生防疫工作。1956年8月,正式建立县卫生防疫站,人员编制7名。1968年1月,县防疫站与县医院等机构合并为卫生服务站,有2人主管防疫。1972年5月,防疫站恢复建制,始有5人,站址设在邢台市府前南街。1975年10月,在县医院东侧建成防疫站办公楼。1982年省卫生厅拨款17万元,县自筹10万元,在邢台市石油巷新建办公楼一幢,内设办公室、卫生科、防疫科、检验科、宣传科。先后于1979年、1987年装备救护车、苏制计划防疫冷链车各一部。
县卫生防疫站是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又是全县卫生防疫业务技术指导中心。1988年底,有卫生技术人员50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管医师9名、医师11名。1983年,提前达到1990年计划免疫指标。
二、传染病防治
县医院成立后,即开展种牛豆预防天花。1954年,全县接种牛豆45342人。1955年,完成接种任务2.4万人。
50—70年代,本县发生和流传的传染病有:麻疹、伤寒、脊髓灰质炎、白喉、百日咳、猩红热、流感、痢疾、流脑、乙脑、钩病、肝炎、黑热病、斑疹等。其中麻疹、伤寒、白喉、流脑、流感、肝炎发病面较大。1956年,全县发生黑热病33人,全部治愈。1959年,伤寒病60人,治愈59人、炭疽病38人,死去8人。1961年9月,发生伤寒2191例,经治疗全部治愈。1967年春,全县发现流脑1296例,天津医学院、河北省结核病院、邢台地区人民医院、邢台眼科医院均派出医疗队集中治疗,除45人死亡外,其余全治愈。1983年,共发生传染病4107例,总发病率为1099/10万。1985年7月,马峰村发现结核病13人,省结核医院与本县医务人员深入该村进行治疗,基本痊愈。1988年底,本县消灭了天花、白喉、钩病、黑热病、脊炎等传染病,其他传染病也得到有效控制。
三、地方病防治
本县流行的地方病有:甲状腺肿大、炭疽、布病、梅毒等。甲状腺肿发病率最高。1982年前,被国家列为地甲病县。
甲状腺肿俗称瘦病,全县各地都有发生,山区尤为普遍。1957年,县防疫站在山区普
查296个村庄,发现甲状腺肿患者16013人,占山区人口的20%。当年从河南购进治瘦药,从4月开始治疗,到年终,844人恢复健康,15128人好转。1957年11月12日,县人委、县联社联合发出“关于预防甲状腺肿在山区进行食盐加碘”的通知,进行全面预防。1983年,本县地方病发病率降到20%以下,达到河北省定指标,摘掉了地甲县的帽子。
炭疽病在丘陵区发病率较高。1959年,皇寺、张尔庄公社发病38人,8人死亡。1962年,全县发病192人,治愈184人,死亡7人。1963年8月,南石门、皇寺、西黄村一带炭疽流行,发病102人,死亡7人,死亡牲畜170头。
1987年8月,西青山发生布病11例。市、县有关领导前往查看。县政府召开了专题会议,对防治工作做了具体安排。
附:食品中毒事件
1954年6月29日,会宁村民因食用病死猪肉,致使22人中毒,1人死亡。
1961年9月,明水代销店用装拌碑麦种的麻袋装食盐,致使74人碑中毒,死亡6人,致残5人。
1975年6月,高庄桥集市饭店出售带有沙门氏菌猪下水,使100余人食后中毒。
1981年6月,前楼下群众因食用带沙门氏菌的猪肉,28人中毒。
1982年10月,石相村民食用氟乙酰胺中毒而死的驴肉,导致20人中毒。
1986年4月,北小庄粮站从山西昔阳县购进玉米售给群众,食用该批玉米的人发病率高达94.5%。经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鉴定,确认系禾谷链刀菌和串珠链刀菌所致。
1986年8月,东张马、沙峪14人食病猪肉中毒,1人死亡。
1987年7月,西黄村饭店销售死马肉,致使31人中毒。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