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科技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12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科技研究
分类号: G31
页数: 6
页码: 573-5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科技研究,分别记述了科研活动与成果、科技奖励等。另附几项科技成果简介。
关键词: 邢台县 科技研究 科技奖励

内容

一、科研活动与成果
  境内的科研活动,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相传,赵襄子曾在境内贫水区开凿一眼水井,名曰“太子井”。该井用至今日,其水仍盛,为本县水利史上一个奇迹。元代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精心设计并组织实施了达活泉水利工程,又向元世祖忽必烈“面陈水利六事”,受到元世祖赏识。他编写的《授时历》和设计制造的简仪、仰仪、高表、景符、正方案等被世人称为“臻于精妙”之作。明代,本县在防腐研究方面也取得重大成就,1957年在大梁庄发掘的明代古墓中男女尸体各一具,时隔四、五百年,仍完整无腐,至今仍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民国二十七年(1938),县建成面积80亩的南康庄苗圃场,有了第一个苗木繁育基地,
  先后在此进行了成功的侧柏育苗和刺槐引种繁育试验。
  新中国成立后,县委、县政府把科学试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50年代,全县掀起了一个以农业技术改革和新型农机具研制为重点的科学试验和科技推广热潮,在广大农民中涌现出一批“革新迷”、“土专家”。截至1957年,先后取得了“甘薯温床育苗”、“小麦丰产栽培”、“麦茬谷丰产栽培”、“小麦套播玉米”、“水楼研制”、“玉米桔(饲料)青贮”、“梨瘤蜂、梨星毛虫防治”等科技成果。军营村于1956年进行的麦茬谷丰产栽培试验,亩产530.75公斤,创当时全省最高纪录;王快村农民首创的“小麦套播玉米技术”也在华北地区得到推广。
  1958年,县科委成立以后,科学试验和技术推广延伸到了各个行业。1959年,县委、县政府作出“鼓励广大科技人员和工农群众献计献策”的决定,在全县开展了大规模的技术革命运动。此期间共收到合理化建议8793条,其中被采纳5134条,共研制改造各种机器88台(件),改造工具233(种)件,创直接经济效益16.64万元。1960年,本县成立了“双革”(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办公室,组织工业战线的科技人员与有经验、懂技术的老工人组成了若干个技术会战小组,开展技术攻关。60年代,全县农村普遍建起了“试验场”、“样板田”,开展了农作物栽培、良种繁育、植物保护等一系列农技农艺实验。到1977年,20年中先后取得了“沼气发电”、“定向爆破筑坝工程”、“喷灌试验”、“电动打场机研制”、“丘陵贫水区开凿深井”、“铉木油炸药研制”、“棉花丰产栽培”、“小麦高产栽培”、“康单一号”玉米和“康选一号”小麦良种选育、“木制玉米脱粒机研制”、“16斤巨大卵巢囊肿切除”、“柴油机长腿简易拖拉机研制”、“六行谷物播种机研制”、“姜石防癌研究”(为阶段性成果)、“邢先一号小麦良种选育”、“JD—1型地震应力仪”、“冷冻精液改良黄牛”等20余项科技成果。1958年将军墓搞的“小麦高产栽培试验”,亩产达1031斤,该项成果曾在全国农展馆展出;1959年在苏联专家指导下进行的东川口水库定向爆破筑坝工程,通过中央水利部的鉴定验收;1975年县元件厂研制的JD—1型地震应力仪通过了国家地震局鉴定;1977年陈振峰在伍钟大队进行的1.8亩棉花高产栽培试验,亩产皮棉达100.3公斤;康庄铺农场选育的“康单一号”玉米种,在1979年全省优种联合评比中荣获第二名。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以后,本县科技事业进入了全面振兴的阶段。特别是1981年河北省第一次太行山开发研究会议在本县召开,本县提出了“紧紧围绕搞翻番、奔小康”的宏伟目标,狠抓两个改进(改进工作方法,改进工作作风),实行三个结合(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相结合、技术进步与管理进步相结合),搞好四项管理(科技计划管理、科技人才管理、科技条件管理、科技成果管理),不断加强科技组织建设,努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的指导思想,制定了一系列科技管理政策,建立了一整套科技项目管理程序,并以技术“商品化”为突破口,实行了科技体制改革。在科技研究方面,本县以太行山开发研究为重点,优先安排了一批投资少、见效快、能够发挥当地优势的项目。截至1988年,10年间共取得近百项科技成果,其中有20项通过了省级鉴定,11项通过地、市级鉴定。
  附:几项科技成果简介
  板栗“五改一加强”丰产管理技术:1978年,昌黎果树研究所果树技师王金章和县林业局以浆水公社前南峪大队为基点,通过开展板栗丰产管理技术研究,总结出“改粗放管理为水肥管理,改自由生长为实膛修剪,改实生繁殖为优种嫁接,改稀植为合理密植,改打蓬堆沤脱籽为拾籽沙藏和加强病虫害防治”板栗综合配套管理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987年,前'南峪的板栗产量由1977年的2.1万公斤增至6.3万公斤。该项目1987年2月通过省级鉴定,获河北省林业厅科技进步2等奖。
  小流域治理及提高经济效益研究:1982年由河北省林学院主持,县林业局、山区建设委员会、科委、水利局协作,承担了“真炭沟、浆水沟、麻峪沟水土流失综合因子调查及综合治理试验研究”课题。内容包括:小流域综合治理,人工促进刺槐更新及爆破整地效益;石质山栽培板栗早期丰产、稳产及嫁接砧木年龄的关系,苗与嫁接山地人工栽培;红果嫩枝扦插;板栗优种比较;玫瑰花育苗栽培;核桃、柿子、板栗主要害虫防治;苹果腐烂病综合防治等9个课题。该项技术为综合治理山区、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浆水沟、麻峪沟2个课题分别于1986年、1987年通过省级鉴定。
  提高蛋鸡成活率及经济效益研究:1983年由畜牧局承担课题,主要内容为:引进繁育优种、采取科学育雏、改造鸡舍、推广平面架养和笼养、实行强制换羽、发展配合饲料等。由于诸项技术的实施,使蛋鸡成活率接近90%,高达95%,只鸡年产蛋平均达到210枚以上,多达250枚。该课题1985年通过省科委鉴定,1986年荣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邢台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75—1简易应力仪:1976年11月,由县无线电元件厂研制成功。该仪器根据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地应力理论,采用电阻元件的压阻效应测量地震前水平地应力变化,从而提高了地震监测效果。1977年1月2日通过国家地震局鉴定,被认为是一种“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干扰因素少”的地震监测仪器。当年生产5000台,除国内使用外,赠送伊朗1台。
  GSJ—100B型,GSJ—500B型饲料加工机组:1983年10月,由县机械厂与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联合试制。1984年8月通过河北省机械电子厅主持的技术鉴定,被认定达到了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1985年获省经委优秀新产品二等奖。1986年评为省优质产品,并获农林渔业部生产推广许可证和金牌。
  结晶氧化钡:1982年9月,由县化学试剂厂台中杰任课题负责人,承担了中国电子器件总公司委托的“电真空技术新型材料一结晶氧化钡”研制任务。经反复试验,于1985年5月29日,试制出与联邦德国同类产品非常相似的氧化钥。经南京741厂对照联邦德国产品里行多次模拟生产试验,均获得非常接近的各种数据。1985年12月13日通过省级鉴定,被确认为“填补国家空白,是我国电真空技术、黑白和彩色显象管所需的新型材料”,当年荣获河北省新产品开发一等奖。国家计委拨款40万元,省经委拨款15万元,地、市工商银行安排贴息贷款30万元,支持该厂迅速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1986年5月25日,结晶氧化钡工业性试验又通过了国家计委的鉴定,并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委《科技成果公报》(总第80期)作了公布。
  二、科技奖励
  本县科技奖励分为两种,1984年以前多系科技工作奖,之后多为科技成果奖。
  1、科技工作奖:1983年,县委、县政府召开科技工作表彰大会,36个科技工作先进集体,236名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受到嘉奖。1984年,县委、县政府对12个科技工作先进集体、130名先进科技工作者进行表彰。其中县化学试剂厂台中杰获特等奖,奖金1000元;另有5人获一等奖,16人获二等奖,108人获三等奖。2、科技成果奖:截至1988年,本县共
  有40项获科技成果奖,其中省(部)级15项.地(市)级25项。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