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勤工俭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113
颗粒名称: 第十一节 勤工俭学
分类号: G522.5
页数: 1
页码: 5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抗日战争时期至1984年的勤工俭学。
关键词: 邢台县 教育 勤工俭学

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本县革命根据地频遭日伪“扫荡”、封锁,加之连年灾荒,人民生活极端困难,学校师生边学习,边生产,兴起勤工俭学事业。
  50年代起,各中小学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勤工俭学。“大跃进时期”,会宁中学办起石子、菌肥、土化肥、缝纫、甘薯综合利用加工厂;浆水中学办起化肥、木工、缝纫厂和农场。1960年,中学基建任务重,会宁、孔桥、东先贤、崔路中学建起砖厂、石灰厂。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各学校开垦闲散土地、种粮种菜,补济伙食,保证教学。1965年,路罗林业技术中学建起全县第一个校办林场,植树37.4万棵,林场面积达1700亩。70年代教育走“五、七”道路,勤工俭学走上极端,劳动教育变成劳动惩罚。1977年,全县校办工厂达31处,农场达665处,种地养牛变为检验学校好差的重要指标,因办厂项目过多,影响了教学,成了学校的负担。
  后经过调整、压缩,全县得以巩固的校办工厂有7处、农场23处、果园4处。每年平均收入33万元。1984年,农林技术中学、县师范学校被评为河北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