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教学设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111
颗粒名称: 第十节 教学设备
分类号: G467.2
页数: 2
页码: 569-5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的教学设备,分别记述了教学设备和学校基本建设。
关键词: 邢台县 教育 教学设备

内容

建国初,小学设备极为简陋,除个别学校使用公用桌凳外,绝大部分学生自备桌凳,教具及文体器材大部分靠勤工俭校自筹解决或师生就地取材自己制造。60年代以后,随着教育的发展,一些社队逐渐为学校增添了桌凳及文体用具。1984年本县改变办学条件,全县新添课桌3100张,使90%的学校使用了统一桌凳,大部分学校相应增添了文体教学用具。
  县办中学设备在创办初期就较正规,以后又由双人桌凳发展到单人桌椅。浆水中学、会宁中学从50年代就备有必要的教学仪器及文体器具。“文化大革命后”,各中学设备逐年增加。1980年,省教育厅为浆水中学建立了标准化验室,装备了全部仪器。1983年,县文教局为路罗农技中学建立了物理、化学试验室,配备了大部分仪器。除此以外,文教局还为县办中学和中心校区配备了一批电视收录机和投影仪器,为初步实现电化教学创造了必要条件。
  2.学校基本建设
  民国前,村塾、义学多占用村、族公房或民房。民国时期及新中国建国初期,学校多占用祠堂、庙宇、寺观及土改时没收的地主庄院。1958年以后,公社、大队不断扩建、改建校舍。70年代中期,采取“国家补助、群众集资、勤工俭校”等方法,逐年修建大批校舍及学校活动场地。
  1984年,本县“两条腿走路”,动员全社会力量改善办学条件,乡(镇)、村和群众集资43万元,国家拨款16万元,修建校舍8200平方米,其中新建4200平方米。1985年,为庆祝第一个“教师节”,县人民政府助资6万元,县直各部门与学校挂钩支援6万元,修缮学校危房。永红庄村民赵恩会捐款2.5万元,翻修本村校舍;离休干部王彬(原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本县崔路村人)捐资2万元,修葺崔路学校。年底全县院落化学校达300余所,占总数的50%;教室标准化学校240所,占40%。1987年,西上庄、冀家村、宋家庄、西枣园校区相继建成乡办初级中学新校舍。东小汪、东坚固、路家庄、南石门、祁村、冀家村、西枣园、时村小学建了新校舍。1976年后,各县办中学校舍由传统的土木结构向水泥、砖瓦结构发展,浆水、会宁、路罗、孔桥、皇台底、马河、东先贤中学先后建起教学楼或教工楼、学生宿舍楼。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