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九节 教育经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110
颗粒名称:
第九节 教育经费
分类号:
G467.2
页数:
2
页码:
568-5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清朝以前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经费。
关键词:
邢台县
教育
教育经费
内容
清朝以前,县儒学经费由学田课银供给。清初,学田60顷,征银300两,地22亩5分,租银1两5钱7分5厘。清末,儒学经费银296两5钱零8厘。义学、村塾或书院经费由村、族公产负担或由学生均摊。家塾、私校经费由校方筹措。经费形式或银两或钱,或柴、米、油、盐、布匹等实物。民国初年。国办学校经费由县地方财政开支,每年约3600元(银元),其中学田租285元,其余部分由商行大户捐资补充。县办8所高小经费由城区羊市街皮毛商行负担。1937年,教育经费减为2400元。民办学校如旧制。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高小经费由县地方经费统筹,不足部分由学校勤工俭学补充,小学经费由村筹款或群众捐资供给。据《新华日报》(1942年,太行版)载:本县根据地每年高小经费472元,初小2627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本县执行“两条脚走路”方针,多渠道集资办学。1950年,公办学校经费由县随国家公粮征收地方附加公粮解决1958年后,教育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不足部分靠社队集资和勤工俭学解决。
教育经费的使用。清以前私校用于教师薪俸和饮馔杂用,县儒学用于教授束修、廪生补助和科举盘费。民国时期的经费用于教师工资及县立高小的公务开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拨款教育经费用于公办教师的工资、补助工资、福利费及离休、退休教师生活费、民办教师补助费、县办学校公用费、农村中小学公用费补助和学生助学金等项。乡村集资用于民办教师工资及所属中学、小学公用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拨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公用部分所占经费比例却逐年递增,教育经费开支一直紧张。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