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普通中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089
颗粒名称:
一、普通中学
分类号:
G639.29
页数:
4
页码:
557-5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普通中学的发展历程及浆水中学、会宁中学概况。
关键词:
邢台县
普通中学
教育
内容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顺德知府梁丹铭在龙冈书院旧址北(今县招待所处)创建顺德中学堂,为县境内第一所中等学校。1914年,学堂易名直隶省立第十二中学(1939年停办)。1933年,英国基督教会在县城建宏道学堂,设中学部。1939年,义德小学设初中部,后更名义德中学,1947年并入河北省邢台师范附中。
80年代末,本县中等教育属空白。1952年,县创建第一所初级中学——浆水中学,招生三个班。同年,县师范学校招收两个附中班。1956年,县师范学校改建为邢台县第二中学,由邢台市靛市街迁至会宁。当年9月,孔桥、晏家屯、东先贤、崔路、路罗、马河6所完小建“戴帽中学”,各招两个初中班,本年全县有初级中学8所,学生1543人。
1958年,孔桥等6所附中班单独建为中学。第一、二中学增设高中部,晋升为完全中学,分别更名为河北邢台浆水中学、河北邢台会宁中学。是年,会宁中学招收首届高中两个班。1959年,浆水中学招收首届高中两个班。本县初步形成普通中学教育体系。1959年又新建宋家庄、东静庵中学,各公社也相继办起中学。全县县办中学达11所,社办普通中学7所。1961年夏,建羊范、将军墓、孝子村、白岸、百泉、龙门中学,社办普通中学改为农业中学。1961年6月,本县普通中学达17所,在校学生达4081人。1961年7月,整顿普通中学教育规模,羊范、将军墓、孝子村、龙门、百泉、白岸、东静庵中学停止招生。浆水中学停招高中班。1962年按“两种日制”方针,确定会宁、浆水、孔桥、晏家屯、东先贤、马河、路罗中学为一类中学。浆水中学重招高中1个班45人。1963年,崔路中学被邢台专署改建为商业学校。皇寺、宋家庄、东静庵、羊范、孝子村、百泉、龙门、将军墓中学停办。浆水、会宁完全中学被确定为重点中学。至此,本县保留县办中学7所,在校学生2454人。布局为每一工委片1所。1965年,路罗中学改为“邢台县林业技术中学”,孔桥、晏家屯、东先贤、马河初级中学实行双轨制。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学停止正常毕业和招生,红卫兵组织大串联,停课闹革命,学校机构陷于瘫痪。1968年,全县中等学校“复课闹革命”,9月、12月,县办中学66、67、68届毕业生未完成规定课程相继离校,进入社会,这三届学生共2430人。同时,各农业中学的老三届学生也仓促毕业离校。是年,又提出“大办教育”口号,全县采取大队办、大队联办、公社办等方式,一两个月就办起135所初级中学。所有农业中学一律转为普通中学。年底,中学发展到210所,其中县办7所、大队办140所、大队联办63所,中学班286个,总计中学生达9765人。1969年,县办中学(含林中)均改为高级中学,各公社办起高中16所,初中、高中一律改为二年制。
1977年,本县各类中学数量创历史最高纪录,有初中183所,高中73所,同1966年相比,初中增加178所,高中增加71所。1979年对中等学校进行整顿、调整,压缩社办、队办高中34所,初中由2年制改为3年制。1980年,继续调整改革高中,调整提高初中,取消了小学附设初中班,全县初中布点144所。1981年,社办高中全部停办。1983年全县只保留浆水、会宁、孔桥3所高中,并由二年制先后改为三年制。东先贤、马河、晏家屯中学改为初级中学,社办初中原则上小公社办1所,中等公社办2所,大公社办3—4所。
为改变中教结构单一化状态,1983年,路罗中学改为“邢台县农林技术中学”,皇台底中学改为“邢台县师范学校”。1985年东先贤中学增招职业高中班。是年,本县普通中学109所,在校学生18325人。县办有浆水、会宁、孔桥三所完全中学,马河、晏家屯、东先贤三所初级中学和县师范附中班。乡(镇)、村办初级中学102所,其中乡(镇)重点中学33所。1986年学校继续调整,取消了一些乡办初中,至1988年底,全县有中学77所,在校学生15037人。通过逐年调整、改革,使教学逐步走向规范化,每个学校按照教育大纲全开课程,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学质量大有提高。附:浆水中学、会宁中学概况
浆水中学
浆水中学位于本县西部山区浆水镇,是1952年创建的全县第一所初级中学。校址原在浆水街北完小(原抗日高小),初建时仅有教室两座、宿舍四间,教职员工9人,首届招收初中3个班,学生150人。以后随着班级增多,学校移址街南,占地12亩。1956年易名邢台县第一中学,1958年定名河北省邢台县浆水中学。1959年增设高中班,由初级中学升为完全中学。1965年,该校发展到初中7个班、高中3个班,学生460人,教职员工增至30人,其中专任教师26人。此时,学校贯彻“少而精”、“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提倡“启发式”,废止“注入式”。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连续几年中考升学率均在70%以上,1965年高中四班高考升学率达到75%。
1968年学校停招初中班,改为高级中学,1977年被邢台地区定为3所重点中学之一、河北省30所重点中小学之一。1978年学校恢复为完全中学以后,由于学校发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80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重点中学。进入80年代以后,浆水中学发展为初中双轨制、高中四轨制的完全中学。截至1988年,学校增加到18个教学班、学生1000余人,教职工110人,其中专任教师60人。作为省重点中学,该校在原基础上不断增设、更新教学设施,已具备一定规模的实验室、图书室以及音、体、美等教学设施,其中物理、化学、生物等3个实验室,能进行教学大纲要求的全部实验。新建的教学楼、办公楼、教职员工家属院及学生宿舍等,总建筑面积达6888平方米。
浆水中学继承“抗大”传统,发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精神,以其优良的教学质量、朴素严谨的校风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自1952年建校以来,培养出初中毕业生3200人、高中毕业生4500人。仅1980年到1988年的9年中,就为国家输送大专生400名、中专生270名。
会宁中学
会宁中学是县重点中学。该校前身是邢(台)内(邱)联师,1950年由新兵营(今市一中处)迁往孔桥,更名邢台县师范学校。1951年,县师迁到市内靛市街(今市二中处),翌年始招初中班。1965年5月,更名为邢台县第二中学,7月迁到会宁村。1958年12月,邢台市、县合并,县二中定名为会宁中学。当年学校有8个初中班,学生436人,同期招高中2个班,学生90人。1961年,首届2个班高中毕业,升入大专院校25人,是建国后本县第一批大学生。
1968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干扰,会中老三届高、初中852名学生离校,新招2年制高中班,学校变为高级中学。1970年,红星汽车制造厂从北京迁到邢台,占用了会宁中学原校址,该校在会宁南岗重建校园,四年内边建设边招生,于1975年校园初具规模,有高中8个班、初中5个班。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拨乱反正,教育教学逐年发展,分别于1979年、1982年恢复初中三年制、高中三年制。1985年,有初中班7个、高中班18个,学生1800人,教职工180人,为全县最大规模的学校。
新建校址占地180亩,设有标准化教室81间、教师办公室14间、实验室20间、教研室14间、教职工家属院115间以及食堂、学生宿舍等各种建筑375间,设计面积达10740平方米。
会宁中学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立志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该校在实践中培养了一支品学兼优的教师队伍,任课教师中有大专毕业的52人、中师毕业的40人。建校以来培养出9280名初、高中毕业生,仅1980年到1988年9年中间,为国家各大专院校输送大专生601名。会宁中学在抓文化课教学的同时注重体育教育,学校备有30亩规范化的体育比赛场地及各种运动项目设施。1979年,该校被评为省级体育先进单位,1980年被省体委命名为田径业训点。1980年以来,学校有8名运动员选入河北体工队,有56名运动员升入体育院校。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