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中等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088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中等教育
分类号:
G639.29
页数:
7
页码:
557-5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的中等教育,分别记述了普通中学、师范教育、职业教育、教育与教学等。
关键词:
邢台县
教育
中等教育
内容
一、普通中学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顺德知府梁丹铭在龙冈书院旧址北(今县招待所处)创建顺德中学堂,为县境内第一所中等学校。1914年,学堂易名直隶省立第十二中学(1939年停办)。1933年,英国基督教会在县城建宏道学堂,设中学部。1939年,义德小学设初中部,后更名义德中学,1947年并入河北省邢台师范附中。
80年代末,本县中等教育属空白。1952年,县创建第一所初级中学——浆水中学,招生三个班。同年,县师范学校招收两个附中班。1956年,县师范学校改建为邢台县第二中学,由邢台市靛市街迁至会宁。当年9月,孔桥、晏家屯、东先贤、崔路、路罗、马河6所完小建“戴帽中学”,各招两个初中班,本年全县有初级中学8所,学生1543人。
1958年,孔桥等6所附中班单独建为中学。第一、二中学增设高中部,晋升为完全中学,分别更名为河北邢台浆水中学、河北邢台会宁中学。是年,会宁中学招收首届高中两个班。1959年,浆水中学招收首届高中两个班。本县初步形成普通中学教育体系。1959年又新建宋家庄、东静庵中学,各公社也相继办起中学。全县县办中学达11所,社办普通中学7所。1961年夏,建羊范、将军墓、孝子村、白岸、百泉、龙门中学,社办普通中学改为农业中学。1961年6月,本县普通中学达17所,在校学生达4081人。1961年7月,整顿普通中学教育规模,羊范、将军墓、孝子村、龙门、百泉、白岸、东静庵中学停止招生。浆水中学停招高中班。1962年按“两种日制”方针,确定会宁、浆水、孔桥、晏家屯、东先贤、马河、路罗中学为一类中学。浆水中学重招高中1个班45人。1963年,崔路中学被邢台专署改建为商业学校。皇寺、宋家庄、东静庵、羊范、孝子村、百泉、龙门、将军墓中学停办。浆水、会宁完全中学被确定为重点中学。至此,本县保留县办中学7所,在校学生2454人。布局为每一工委片1所。1965年,路罗中学改为“邢台县林业技术中学”,孔桥、晏家屯、东先贤、马河初级中学实行双轨制。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学停止正常毕业和招生,红卫兵组织大串联,停课闹革命,学校机构陷于瘫痪。1968年,全县中等学校“复课闹革命”,9月、12月,县办中学66、67、68届毕业生未完成规定课程相继离校,进入社会,这三届学生共2430人。同时,各农业中学的老三届学生也仓促毕业离校。是年,又提出“大办教育”口号,全县采取大队办、大队联办、公社办等方式,一两个月就办起135所初级中学。所有农业中学一律转为普通中学。年底,中学发展到210所,其中县办7所、大队办140所、大队联办63所,中学班286个,总计中学生达9765人。1969年,县办中学(含林中)均改为高级中学,各公社办起高中16所,初中、高中一律改为二年制。
1977年,本县各类中学数量创历史最高纪录,有初中183所,高中73所,同1966年相比,初中增加178所,高中增加71所。1979年对中等学校进行整顿、调整,压缩社办、队办高中34所,初中由2年制改为3年制。1980年,继续调整改革高中,调整提高初中,取消了小学附设初中班,全县初中布点144所。1981年,社办高中全部停办。1983年全县只保留浆水、会宁、孔桥3所高中,并由二年制先后改为三年制。东先贤、马河、晏家屯中学改为初级中学,社办初中原则上小公社办1所,中等公社办2所,大公社办3—4所。
为改变中教结构单一化状态,1983年,路罗中学改为“邢台县农林技术中学”,皇台底中学改为“邢台县师范学校”。1985年东先贤中学增招职业高中班。是年,本县普通中学109所,在校学生18325人。县办有浆水、会宁、孔桥三所完全中学,马河、晏家屯、东先贤三所初级中学和县师范附中班。乡(镇)、村办初级中学102所,其中乡(镇)重点中学33所。1986年学校继续调整,取消了一些乡办初中,至1988年底,全县有中学77所,在校学生15037人。通过逐年调整、改革,使教学逐步走向规范化,每个学校按照教育大纲全开课程,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学质量大有提高。
附:浆水中学、会宁中学概况
浆水中学
浆水中学位于本县西部山区浆水镇,是1952年创建的全县第一所初级中学。校址原在浆水街北完小(原抗日高小),初建时仅有教室两座、宿舍四间,教职员工9人,首届招收初中3个班,学生150人。以后随着班级增多,学校移址街南,占地12亩。1956年易名邢台县第一中学,1958年定名河北省邢台县浆水中学。1959年增设高中班,由初级中学升为完全中学。1965年,该校发展到初中7个班、高中3个班,学生460人,教职员工增至30人,其中专任教师26人。此时,学校贯彻“少而精”、“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提倡“启发式”,废止“注入式”。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连续几年中考升学率均在70%以上,1965年高中四班高考升学率达到75%。
1968年学校停招初中班,改为高级中学,1977年被邢台地区定为3所重点中学之一、河北省30所重点中小学之一。1978年学校恢复为完全中学以后,由于学校发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80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重点中学。进入80年代以后,浆水中学发展为初中双轨制、高中四轨制的完全中学。截至1988年,学校增加到18个教学班、学生1000余人,教职工110人,其中专任教师60人。作为省重点中学,该校在原基础上不断增设、更新教学设施,已具备一定规模的实验室、图书室以及音、体、美等教学设施,其中物理、化学、生物等3个实验室,能进行教学大纲要求的全部实验。新建的教学楼、办公楼、教职员工家属院及学生宿舍等,总建筑面积达6888平方米。
浆水中学继承“抗大”传统,发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精神,以其优良的教学质量、朴素严谨的校风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自1952年建校以来,培养出初中毕业生3200人、高中毕业生4500人。仅1980年到1988年的9年中,就为国家输送大专生400名、中专生270名。
会宁中学
会宁中学是县重点中学。该校前身是邢(台)内(邱)联师,1950年由新兵营(今市一中处)迁往孔桥,更名邢台县师范学校。1951年,县师迁到市内靛市街(今市二中处),翌年始招初中班。1965年5月,更名为邢台县第二中学,7月迁到会宁村。1958年12月,邢台市、县合并,县二中定名为会宁中学。当年学校有8个初中班,学生436人,同期招高中2个班,学生90人。1961年,首届2个班高中毕业,升入大专院校25人,是建国后本县第一批大学生。
1968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干扰,会中老三届高、初中852名学生离校,新招2年制高中班,学校变为高级中学。1970年,红星汽车制造厂从北京迁到邢台,占用了会宁中学原校址,该校在会宁南岗重建校园,四年内边建设边招生,于1975年校园初具规模,有高中8个班、初中5个班。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拨乱反正,教育教学逐年发展,分别于1979年、1982年恢复初中三年制、高中三年制。1985年,有初中班7个、高中班18个,学生1800人,教职工180人,为全县最大规模的学校。
新建校址占地180亩,设有标准化教室81间、教师办公室14间、实验室20间、教研室14间、教职工家属院115间以及食堂、学生宿舍等各种建筑375间,设计面积达10740平方米。
会宁中学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立志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该校在实践中培养了一支品学兼优的教师队伍,任课教师中有大专毕业的52人、中师毕业的40人。建校以来培养出9280名初、高中毕业生,仅1980年到1988年9年中间,为国家各大专院校输送大专生601名。会宁中学在抓文化课教学的同时注重体育教育,学校备有30亩规范化的体育比赛场地及各种运动项目设施。1979年,该校被评为省级体育先进单位,1980年被省体委命名为田径业训点。1980年以来,学校有8名运动员选入河北体工队,有56名运动员升入体育院校。
二、师范教育
1922年,教员讲习所在县城东门里成立,招高小毕业生一个班共50人。1925年迁至卫衙街,更名为“邢台县乡村师范”,1931年易名“邢台县简易师范”,附设女子部。1936年,该校并入新成立的邢台县师范学校。同期,县第四高小附设师范讲习所1个班,共办三期,于1931年停办。
1944年8月,县简易师范在安上村西南香水寺恢复,意在为抗日学校培养师资。
1947年2月,县短期师范学校在邢台城成立。1948年9月,改建为太行行署第一专区第一简易师范,建制两个班。1950年更名为“邢台县师范学校”,迁址孔桥寺,翌年易址邢台市靛市街(现市二中处)。9年间,师范学校培养教师近406名。1956年,师范学校改为县第二中学。1958年8月,在东先贤成立县师范学校,设一年制速师1个班,招收在职小学教师;二年制中师2个班,招收初三学生;三年制初师2个班,招收高小毕业生。在校学生250人,教职工20人,1962年停办。1970年后,本县在会宁中学举办了两期学制一年的师范班。
1983年,皇台底中学改为“邢台县师范学校”。学制2年,招收3年以上教龄有任用证书的民办教师。首届学员80人,两个教学班。之后,民办教师班为单轨制。
附:驻县的师范学校
(1)省立邢台师范学校,其前身系直隶省第四师范学堂。创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校址在北关外河伯祠。1933年,易名“河北省立邢台初级师范学校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占领邢台后停办。1940年复办,本部设西门里,分校有两处,一处在拴牛橛,一处在文庙。1945年邢台解放,该校迁于文庙(今邢台地区行署处),改名河北省邢台师范学校,受邢台专署领导。1985年改建为邢台师专。
(2)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创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全称“直隶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校址在文庙。1933年易名“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1937年日军侵占邢台后,部分师生南下河南省南阳,组织“河北流亡学校”,不久即解散。
三、职业教育
1、中等专业学校
1934年前县商会办职业商科学校,校址在县城马路街。只办一届即停办。1940年日伪政府曾在城内北长街举办河北省立邢台农业职业学校,学制3年,6个教学班,邢台解放后停办。
1958年“大跃进”时期,大办教育,曾建起一批专业学校,计有医士学校、艺术学校、农业大学、畜牧大学、工业学校等14所。这些学校虽“牌子”很大,实则仅具初等或中等专业学校水平,遂于1960年调整、压缩教育规模时相继停办。
1976年9月,县创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校址在长信林场,其专业设政教、农技、林技、畜牧、水利、电力、农机、卫生8个教学班,学制不一,短则数十天,长则一年,首届学员290人。年终移址皇台底,1979年停办。1984年7月,县在柳树沟创办“邢台县农民中等专
业学校”。为邢台地区第一所成人正规学校。学制二年,专业设果林、农学4个教学班,招收在乡高中毕业生。毕业后国家承认其中专学历,择优录用60%,旨在培养有中等专业水平的农林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农民学校教师。首届学员175人,1986年7月毕业。
2、职业教育
本县首批农业中学建于1957年8月。计有北屋、东静庵、大贤、双楼、上马庄、时村、大贾乡、龙化、北张村9所。1958年中央号召各地大办农业中学,把不能进入普通中学的高小毕业生培养成具有生产知识的技术人才,为青少年回乡务农创造条件。是年,县农业中学发展到38所,学生1396人,教师75人。1960年,25处社办普埠中学一律转为农业中学,并又新建5所农中,全县农中数量达81所。1963年,为充实农业第一线,农业中学大量压缩,全县仅存上马庄、大贾乡、先于、树森4所。
1965年,贯彻“两种教育制度”,农业中学又迅猛发展,全县创办农业中学50处,在校学生2750人,教师136人。路罗中学改为县林业技术中学。基本上形成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行的中等教育结构。但“文化大革命”中“两种教育制度”被批判,职业中学被摧残殆尽,农中学生全部被迫离校。邢台中等教育又呈单一化状态。
1971年4月,孔桥中学建附设机电班,首届招生92名,学制二年,编2个教学班,设机械、电力、修配3个专业。“社来社去”不包分配。1977年第三届学生毕业后停办。
1983年,河北省要求每县改办一所条件较好的国办中学为重点农业技术中学,路罗中学又恢复“邢台县农林技术中学”。当年该校设10个农林专业班,学生528人,实习农场30亩,实习林场1700亩,年收入可达5000元。农林中学的学生可对口升入省内大专院校和中专学校。未升校学生,乡村优先安排当各种技术管理人员。
四、教育与教学
1、普通中学
1960年前,初、高中分段,学制均为三年。1961年、1968年,初、高中分别实行过“三、二”分段和“二、二”学制,1981年恢复3年制,初中高中“三、三”分段。普通中学执行上级教学计划,课程有语文、算术、植物、史地、时事、外语及音、体、美等10门课。1957年增设政治、农业基础知识等。1958年增设劳动课。1960年,初中代数取代算术课。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教学秩序混乱,1968年10月才陆续恢复教学,但无常规课本,毛泽东思想课为主课。1969年至1982年期间,中学先后使用地区自编课本,河北省编、北京市编教材,教育部10年制全国统编教材以及新编12年制中小学通用教材。1984年暑期后,中学统一执行1981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本县教学质量自1963年不断提高,1965年浆水中学的高4班,会宁中学的高10班,75%的毕业生升入大专院校,创历史最高记录。“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学停课闹革命,教学质量急剧下降,至1976年才着手理顺教学规律。1979年大抓教学质量,1980年、1981年本县高考初选率在邢台地区连续夺魁。1977年一1988年,本县有3757名初、高中毕业生考入全国、省属大专院校及中等专业学校,占毕业生人数的16.4%。1980年至1988年9年中,全县升入大专学生1276名,中专939名。西上庄乡左庄村王爱妮,是个寡妇,有3个孩子,她节衣缩食,供给孩子上学,培养出2个硕士研究生、1个本科大学生,乡政府赠匾“良母育英才”以示表彰。前南峪郭成家章5个孩子,有4个大学毕业、1个中专毕业。滑子村仅百余户,就有大、中专毕业生42人。
2、专业学校和职业中学
专业学校和职业中学的教学工作与普通中学大体相同,只在课程设置上取消外语,加设专业课,相应减少普通文化科目和授课时数。师范学校加授教育学、心理学及教材教法;农业中学加设农业技术课和会计、珠算、毛笔字等课;林业技术中学文化课同高中理科,专业课有农业气象、植物生理、土壤肥料、作物栽培、植物保护、作物遗传与育种、果树栽培、畜牧兽医等。职业高中班学习高中课本,商业班专业课有商业计算技术、供销会计、商品知识、商办工业会计、供销财务、统计知识等;电子科专业课学习收音机、电视机和其它家用电器维修。农民中专课程与农林中学类似,文化课设政治、语文、数学、化学、体育;果林专业加授果林储藏加工学,农学专业加授农业经营管理学。
各专业学校在教学活动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专长能力培养。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重视学员职业道德教育和劳动就业教育。
1980——1988年全县升入全国中等、高等院校学生一览表
说明:小中专自1983年开始,各年录取人数为:1983年41人,1984年67人,1985年60人,1986年134人,1987年155人,1988年180人。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