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创建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086
颗粒名称:
一、创建与发展
分类号:
G629.29
页数:
3
页码:
553-5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小学教育的创建与发展。
关键词:
邢台县
小学教育
创建与发展
内容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知县戚朝卿积极兴办学校,首先改龙岗书院为高等小学堂,招生50人,为本县第一处新式高级小学。嗣后,戚又先后在孔桥、河会、羊范、石相、孝子村、东先贤、召马、霍楼、良舍、心长和城关三个街办起14所小学堂,学生计800人,均为官办公费制。与此同时,一批村办、户联办私立高级小学堂也相继办起。宣统二年(1910),美国基督教会于邢台城建起陶淑女子学堂。
1912年9月,民国政府建立,学堂改称学校,小学教育不断发展。本县劝学所长徐彬积极推行新教育,利用各寺庙财产作学费,先后成立高等小学5所,初级小学300余所。1937年初,县立高级小学达7所,并建立县女子高级小学1所,区立高级小学2所,区立、村立初级小学300余所。城关还有省立第一模范小学,铁路局办的扶轮小学,波兰天主教会办的义德小学,美国基督教会办的陶淑女子小学。但小学毕业普及率不足学龄儿童的30%,高小毕业生数量更少。从辛亥革命到“七•七”事变,近三十年的时间,本县小学校没有达到普及,一些偏僻村庄仍以私塾形式办学,或者根本没有学校。
抗日战争中,敌占区推行奴化教育,向学校派遣了日语教官。1943年,伪教育科在县城外设高级小学9所、初级小学6所。
在抗日根据地,抗日政府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每村都建立了初级小学。抗日政府根据山区经济落后、识字人少、教师困难的情况,政府抽调一些原高小毕业生和识字的人当教员,边教边学,并开设教师训练班,又办了两期师范学校培养师资,基本解决了教师缺乏的困难。为了提高根据地的文化,八路军工作团一到浆水就创建抗日义务小学,后改名为“邢台县第一抗日高小”。1943年,坡子峪抗日高小成立,1945年9月与“一高”合并,仍称“第一抗日高小”。1939年春,在冀家村办“邢台县第二抗日高小”(后迁内阳)。1942年,在北坡村建立抗日高小。这几个抗日高小,在艰苦条件下,为革命培养出大批干部。
1945年9月,邢台县城解放,邢西、邢东抗日县政府接收了敌伪学校,积极恢复全县教育事业,在全县办起了高级小学10所、初级小学250所,入学儿童计8147人,占全县学龄儿童的50%。
建国初,本县9所完全小学,336所初级小学一律转为公办学校。1958年,初级小学达到866所,普及了小学四年制教育。高级小学165所,学生达17066人。1963年,为适应抗涝救灾需要,创建了耕读小学,并确定浆水、会宁、孔桥三所小学为县办重点“小宝塔”学校。
1966年6月,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中小学停止招生,小学毕业生被迫流向社会。1968年学校恢复教学后,较大的小学附设初中班,招收本届及往届小学毕业生,谓“戴帽中学”。1969年1月,农村公办小学下放为民办。1970年实行五年一贯制,取消高小。1974年中共中央提出在农村普及7年教育(小学5年、初中2年),“戴帽中学”大量增加,有的附设了高中班。1979年1月,河北省教育厅确定浆水、会宁小学为省重点小学。1980年,初中与小学分设。1985年全县小学545所,1453个教学班(包括复式班)。入学儿童25995人,入学率99.6%;年巩固率99.4%、毕业率97.6%,99.7%的儿童达到教育部1983年颁发的普及初等教育要求,省人民政府为本县颁发了“普及初等教育合格证书”。1988年全县有小学530所,在校学生41393人。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