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业余剧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038
颗粒名称: 二、业余剧团
分类号: J825
页数: 1
页码: 5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业余剧团清末民初至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衰败,至1988年底,坚持活动的剧团已寥寥无几。
关键词: 邢台县 戏剧 业余剧团

内容

业余剧团起于清末民初,主要剧种有丝淮调、河北梆子、武安落子、坠子、秧歌等6个剧种。以后又传入豫剧、京剧等。其中丝淮调、河北梆子在全县山区平原流传很广。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政府组织和八路军、抗大文工团的影响下,山区根据地先后成立业余剧团180个,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内阳抗日高小剧团、抗日公学烽火剧团、崇水峪剧团、清沙坪絃子腔、将军墓秧歌、河东淮调、孟家庄落子、前南峪淮调、桃树坪淮调等。这些剧团不仅在本地演出,农闲时还到沙河、内邱、山西省昔阳、和顺等地演出。由于这些剧团的活动,“唱大戏”成了解放前农村主要文化娱乐形式。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乡镇经济条件不断改善,农村业余剧团逐年增加,仅在1958年前几年中,农村业余剧团就增加到300个。“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戏受批判,业余剧团烧毁戏装、制景设备,停止活动。粉碎“四人帮”以后,文艺振兴,恢复传统戏,部分剧团重新成立。但随着电影、电视的发展,业余剧团逐年不景气,至1988年底,坚持活动的剧团已寥寥无几。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