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驻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099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驻军
分类号: E289.22
页数: 4
页码: 507-5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的驻军,分别概述了古代驻军、民国驻军、人民军队等。
关键词: 邢台县 军事组织 驻军

内容

一、古代驻军
  邢台“依山凭险,形胜之国”,“当四方之冲,广衍平旷,为百战之场”。邢台城乡历代均有军兵驻防。明末,西黄村一带有驻军千余人,清初为五百人。清朝乾隆时邢台驻军有顺德营,邢台汛和西黄村汛。顺德营属大名协标辖,负责顺德府范围的防卫任务。营设守备1员,千总1员,把总2员。雍正十年守备改为都司,十三年又改为游击,设中千总1员,外委千总3员,外委把总5员,守兵562人。邢台汛和西黄村汛负责邢台县境内的防卫任务,每汛设外委千总1员,邢台汛守兵65人,西黄村汛守兵23人,同时分别在城北五里铺、白塔、荆村铺、沙窝、兰羊岗和城南五里铺、十里铺、康庄铺设墩台8处,每墩台有马兵2人,步兵3人,共40人。
  此外,邢台西山多险隘,明、清时期,每逢秋冬之季便派军兵把守。马岭关、黄榆岭、清风栈、王山铺、货郎神等关隘,旧时均筑有敌楼、官厅、营房,直至民国时期,阎锡山还派部队在马岭关旧营房驻扎过,今已废。明朝诗人陈万言曾写诗,对黄榆岭兵防情景作了生动描述:赵北引旌旗,黄榆挂铁衣,茄声秋寂历,烽火夜稀微,百二关重险,三千客待帏,年来通宛马,不杀是关威。
  二、民国驻军
  民国时期,境内驻军变换频繁。1925年,冯玉祥的国民军陕西骑兵第一旅驻邢。1927年,晋军卢丰年师攻占邢台城后,即驻邢台一带。1931年7月,国民党第三十二军军长商震率黄光华、高鸿文两个旅及河北军政学校学员共9000余人,在讨伐石友三之后,驻扎邢台一带,军部驻邢台城。商震驻邢期间,整军经武,扩充队伍。到1932年,该军扩编为3个师,1933年初,开赴平保备战。1936年,三十二军一三九师(师长黄光华)率部复驻邢台。另外,1939年〜1940年,国民党军石友三部、朱怀冰部、鹿仲麟部先后在邢台山区驻扎过。
  三、人民军队
  1、东北抗日游击纵队一大队
  该大队又称“八路军工作团”,是一支由八路军军事干部和东北青年学生共40多人组成的抗日武装队伍。1937年10月邢台沦陷,11月中旬,八路军东北抗日游击纵队第一大队受一二九师派遣,在周桓、高扬的带领下进驻浆水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帮助建立起邢台抗日临时政府。该大队在邢台共驻两个多月。
  2、一二九师先遣支队
  1937年11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先遣支队在张贤约的带领下来到邢西,先后在西黄村、营头一带转战一年有余,并在营头帮助建立了邢台县抗日政府及抗日地方武装。
  3、一二九师司令部、政治部
  1938年春,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的率领下,进驻西部山区,司令部设在路罗川道沟村,政治部设在七林,月余后移往涉县。
  4、一二九师三八六旅
  1938年〜1941年,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陈赓
  亲率七七一、七七二团多次转战邢台、内丘、沙河一带。
  1938年4月.陈赓部先后转战驻扎于路罗、龙泉寺、南会、姚平、龙化、皇寺、将军墓等地,历时月余。此间,该旅解除了路罗一带的反动武装——“红学”,歼灭了龙泉寺一带的伪军,袭击日伪占领的邢台城,拆毁平汉铁路数百米,摧毁了铁路附近的维持会,配合徐向前部顺利完成转战津浦线的战略任务。
  5、—二九师十一旅
  一二九师十一旅,又称太行区第一军分区,是以冀西游击队、边纵二大队和冀西军分区游击大队为基础改编而成的武装队伍。司令部设在下坡子村。旅长尹炳先,副旅长兼参谋长秦基伟。1941年初,秦基伟升任旅长兼第一军分区司令员,高扬任政委(兼),下设三十一、三十二和三十三团。该旅参加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和冀西的多次战斗。
  6、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1940年1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由延安迁至浆水一带,总校设在前南峪,政治部设在浆水,供给处驻河东,卫生处驻安庄、医院驻在桃树坪。滕代远任副校长,何长工任教育长,张际春任政治部主任。
  抗大在邢期间,坚持边学习、边作战、边生产的办学方针,圆满完成了第六期后期教学、结业分配工作,第七期的全部教学任务,以及第八期学员的初期教学任务,并在梁元店成立了抗大附属陆军中学,先后在此培训军政干部2156人。1943年1月,除“抗大”六分校学员和陆军中学的师生继续留浆水教学外,其余千余名师生返回延安。
  7、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105疗养院
  1952年春,中国人民志愿军三兵团机动医院从朝鲜战场回国,驻白塔、辛店一带,1953年移驻邢台市羊市道,更名志愿军后方医院,1954年正式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105疗养院,1958年该院集体转业。
  8、中国人民解放军0207部队
  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0207部队由抗美授朝战场回国后驻防邢台,在会宁、孔村、张东、北召马、贾庄、南大汪等村征地1262亩,建起4座营房和1处荣军疗养院。60年代,该部代号改称4593部队,1968年移防山西。
  9、中国人民解放军1588部队
  196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1588部队从江苏移驻邢台,接替4593部队。1971年代号改为15011部队。1988年该部队参加了中越边界自卫反击战。
  10、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111医院
  196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111医院,在长信村西南建成。该医院是综合性医院,设备较好,医护人员有150多人。1980年奉命撤销,人员全部调走。
  附:日伪驻军
  1、日本占领军
  1937年10月16日,日军步兵第108旅团侵占邢台之后,在铁路西侧(今邢台市一中处)建兵营。石井少将任司令官,后由佐佐木大佐接任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路军战线拉的太长,兵力不足,驻邢日军缩减为一个团。1943年,司令官由伏见中佐担任,司令官邸始终在邢台城内西仓巷北头路东(今西仓巷小学)处。文庙街原河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东仓巷和城北关原河北省第四师范学校分别被日军工兵营、汽车连、步兵营占据。此外,城西苏村、谈话、梅花等地均有日军的碉堡和据点。
  2、日伪特工部队
  日军驻邢期间,曾有日本宪兵队驻在邢台县公署东院(今县水利局、供电局处)。另有“长江部队”、“劳工研究所”分别设在邢台火车站北边和东大街东头路北。
  3、皇协军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二十九军被日军击溃。该部少校副营长崔培德率残部在邢、邯一带收集散兵游勇,纠集土匪团队,投靠日军,自称“皇协军”,于1939年进驻邢台城南关。当时该部名义上是3个团,实际只有1个团兵力。后来扩充为3个旅(实际只有3个团兵力)。再后,因其与伪邢台县商务会长金绍南发生纠葛,该部驻在城南关的两个旅被日本宪兵队缴械解散,只剩下驻在沙河三王村一带的高德林旅,因其有所防卫,解散未成。
  4、华北治安军高德林部
  皇协军所属两个旅被日军宪兵队缴械后,该军余部高德林暗中与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军事督办治安军司令齐燮元勾结,改称华北治安军第一。二集团军,接受治安军总部领导。该集团军为一个旅编制,下设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团,高任司令。1941年,其司令部迁至河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高德林公馆设在邢台城内南长街南段路西,三十二团也随之驻防邢台、沙河一带,接替日军部分防务。后改称剿共第二路军。
  第五十章兵役
  新中国成立后,本县先后实行志愿兵役制和义务兵役制。1978年后,实行以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役制和志愿兵役制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第一节志愿兵役制
  新中国成立初,实行志愿兵役制,由适龄青年自愿报名,经组织批准应征入伍。1951年4月,全县深入开展抗美援朝参军运动,11558名青年报名参军,其中1070名赴朝作战。1952年1月,全县9792名青年积极报名参军,有950名条件合格者应征入伍。其中共产党员196名,共青团员608名,父母送子参军者104名,妻送郎参军者31名,兄弟争相参军者310名。
  第二节义务兵役制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草案)》颁布后,实行义务兵役制。在新兵征集期间,由县委、县政府和人民武装部(兵役局)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新兵征集方法是:广泛动员,自愿报名,经过体检、政审合格后,由征集办公室批准,应征入伍。1955~1988年,本县先后进行了34次义务兵征集工作,累计征兵15000余人,其中,1968年征兵数量最多,达1400人。1976—1988年,本县先后5次被上级誉为征兵工作先进县。
  第三节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制度
  1978年以后,根据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兵役制问题的决定》,将义务兵役制改为义务兵役制与志愿兵役制相结合的兵役制度。战士服役期满,经自愿申请,领导批准,可由义务兵转为志愿兵,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志愿兵政治、物质待遇。
  第四节预备役制
  从1955年开始,按照《兵役法》规定,本县结合征兵和民兵组织整顿,每年均进行预备役登记,对18~40岁的男性公民,14〜40岁有技术的女性公民,凡身体、政治合格者,均登记编入第二类预备役;每年由部队退出现役的军士和士兵,经县兵役局登记,身体、年龄符合服兵役条件者,编入第一类预备役。全县经过登记,列入预备役的复员退伍军人18781名。
  1957年9月,根据中央军委对预备役登记工作的新规定,停止了对第二类预备役的登记工作。
  1958年,吸收预备役军人编入基干民兵。
  1962年,对1950年〜1954年期间转业的副排级以上干部和1955年〜1962年期间
  授予准尉以上军衔的转业干部,全部进行了预备役军官登记。
  1981年,对在部队服现役期满和服现役一年以上,年龄在28岁以下的退伍军人进行预备役登记。1984年,新《兵役法》规定,实行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制度,明确编入民兵组织或者经过登记服预备役的称预备役人员。本县预备役分为2类:一类预备役含基干民兵(18〜28岁)和28岁以下进行了预备役登记的退伍军人;二类预备役为经登记的29~35岁的退伍军人,以及其他符合士兵预备役条件的男性公民。一类预备役士兵29岁转入二类预备役;二类预备役士兵35岁退出预备役。1981年,登记在册的预备役人员共10778名。截至1987年,全县在册的预备役人员5023人。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