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 军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0985
颗粒名称: 第五编 军事
分类号: E296.93
页数: 21
页码: 505-525
摘要: 本编记述了邢台县军事,分别概括了军事组织、兵役、民兵和战事等。
关键词: 邢台县 军事

内容

第四十九章军事组织
  第一节地方武装
  一、清代地方武装
  自明朝开始建立地方武装,清代即有完整的建制。清光绪三十年(1905),县城南关设巡警局,有管带1名,马兵8名,马8匹,步兵25名,其经费由府、县及各商户共同承担。
  二、民国时期地方武装
  1、邢台县侦稽队,保卫团
  民国十七年(1928),境内土匪猖獗,经地方绅士倡议,县公署成立了侦稽队,共有队员20余人。是年,又成立保卫团,团长由县长孙永彬兼任,除原侦稽队划归团总部管辖外,还分别在七个区域成立保卫团分队,每分队有队长1人,团丁20余人。
  2、保甲自卫团
  民国年间,成立保甲自卫团。按照保甲制度,实行以户为单位的保甲编组,10户为1甲,10甲为1保。凡年满18〜40岁男性,均编为团员。民国二十九年(1940),本县共设449保,4623甲,共有团员19337人,缨枪1896杆,土枪1720支,大刀1152把。
  三、人民武装
  1937年11月,八路军一二九师派周桓、高扬率领十八集团军东北抗日第一游击纵队来到浆水,帮助建立邢台抗日临时政府,下设武装部,随即建立起由共产党领导的本县第一支地方人民武装——浆水抗日游击大队。该队下设3个中队,180余人,刘振邦任大队长,王新三任政委。1938年3月,该大队被编入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独立团。
  1937年12月12日,在八路军一二九师先遣支队的帮助下,又在营头成立了邢台县抗日政府,下设武装部。随后,一二九师先遣支队第五大队改建为邢台县独立营,营长由县长胡震兼任。浆水、营头两个抗日政府的地方武装当时归一二九师领导。
  1938年4月,浆水、营头两个抗日政府合并为邢台县抗日政府。1939年7月成立“中共邢台县军事委员会”,县武装部为军事委员会的办事机构。
  1940年8月,邢台县抗日政府又分为邢东、邢西两个县政府。邢东县成立独立营(后编入八路军太行军区42团);邢西县成立“人民武装抗日自卫委员会”(简称“武委会”)
  1942年4月至1946年,邢东、邢西两县几经分合,“武委会”也随之分合。1946年以后,“邢台县人民武装抗日自卫委员会”改称“邢台县人民武装委员会”。
  1949年8月,“邢台县人民武装委员会”改称“邢台县人民武装部”,隶属县委、县政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邢台军分区双重领导。之后,按照行政区划,分别在11个区设立了基层武装部,并配置专职武装干部。
  1951年,县人民武装部正式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邢台县人民武装部,设部长1人,第一政委由县委书记兼任。
  1954年,县人民武装部改为县兵役局,下设组织动员科、征集科、预备役民兵科、预备役士兵科、预备役军官科。1959年,县兵役局又改称县人民武装部,下设军事科、政工科。后又改设组织科、作(战)训(练)科、政工科。1975年又改设军事科、政工科、动员科。
  1961年以后,全县3个工委、33个公社及县直党委均设人民武装部,并配置专职干部。1986年,县人民武装部恢复地方建制,其工作人员纳入地方编制;内部机构设办公室、军事科、政工科。
  附:日伪邢台县警备队(团)
  该队成立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是日本占领军豢养的地方汉奸武装。名义上属伪邢台县公署领导,实际上受驻邢日军调遣。其主要任务是配合日军警戒放哨,镇压抗日力量。警备队成立初期,仅有1个中队,到1941年,其编制为1个大队,3个中队,9个小队,另有教育队,修械队,共有警官、警兵364人,大小枪支308余支,汽车3辆。其所用经费由商、民各半摊纳,月金额8448元。1942年警备队扩编为警备团,辖有3个大队,9个中队。
  第二节驻军
  一、古代驻军
  邢台“依山凭险,形胜之国”,“当四方之冲,广衍平旷,为百战之场”。邢台城乡历代均有军兵驻防。明末,西黄村一带有驻军千余人,清初为五百人。清朝乾隆时邢台驻军有顺德营,邢台汛和西黄村汛。顺德营属大名协标辖,负责顺德府范围的防卫任务。营设守备1员,千总1员,把总2员。雍正十年守备改为都司,十三年又改为游击,设中千总1员,外委千总3员,外委把总5员,守兵562人。邢台汛和西黄村汛负责邢台县境内的防卫任务,每汛设外委千总1员,邢台汛守兵65人,西黄村汛守兵23人,同时分别在城北五里铺、白塔、荆村铺、沙窝、兰羊岗和城南五里铺、十里铺、康庄铺设墩台8处,每墩台有马兵2人,步兵3人,共40人。
  此外,邢台西山多险隘,明、清时期,每逢秋冬之季便派军兵把守。马岭关、黄榆岭、清风栈、王山铺、货郎神等关隘,旧时均筑有敌楼、官厅、营房,直至民国时期,阎锡山还派部队在马岭关旧营房驻扎过,今已废。明朝诗人陈万言曾写诗,对黄榆岭兵防情景作了生动描述:赵北引旌旗,黄榆挂铁衣,茄声秋寂历,烽火夜稀微,百二关重险,三千客待帏,年来通宛马,不杀是关威。
  二、民国驻军
  民国时期,境内驻军变换频繁。1925年,冯玉祥的国民军陕西骑兵第一旅驻邢。1927年,晋军卢丰年师攻占邢台城后,即驻邢台一带。1931年7月,国民党第三十二军军长商震率黄光华、高鸿文两个旅及河北军政学校学员共9000余人,在讨伐石友三之后,驻扎邢台一带,军部驻邢台城。商震驻邢期间,整军经武,扩充队伍。到1932年,该军扩编为3个师,1933年初,开赴平保备战。1936年,三十二军一三九师(师长黄光华)率部复驻邢台。另外,1939年〜1940年,国民党军石友三部、朱怀冰部、鹿仲麟部先后在邢台山区驻扎过。
  三、人民军队
  1、东北抗日游击纵队一大队
  该大队又称“八路军工作团”,是一支由八路军军事干部和东北青年学生共40多人组成的抗日武装队伍。1937年10月邢台沦陷,11月中旬,八路军东北抗日游击纵队第一大队受一二九师派遣,在周桓、高扬的带领下进驻浆水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帮助建立起邢台抗日临时政府。该大队在邢台共驻两个多月。
  2、一二九师先遣支队
  1937年11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先遣支队在张贤约的带领下来到邢西,先后在西黄村、营头一带转战一年有余,并在营头帮助建立了邢台县抗日政府及抗日地方武装。
  3、一二九师司令部、政治部
  1938年春,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的率领下,进驻西部山区,司令部设在路罗川道沟村,政治部设在七林,月余后移往涉县。
  4、一二九师三八六旅
  1938年〜1941年,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陈赓
  亲率七七一、七七二团多次转战邢台、内丘、沙河一带。
  1938年4月.陈赓部先后转战驻扎于路罗、龙泉寺、南会、姚平、龙化、皇寺、将军墓等地,历时月余。此间,该旅解除了路罗一带的反动武装——“红学”,歼灭了龙泉寺一带的伪军,袭击日伪占领的邢台城,拆毁平汉铁路数百米,摧毁了铁路附近的维持会,配合徐向前部顺利完成转战津浦线的战略任务。
  5、一二九师十一旅
  一二九师十一旅,又称太行区第一军分区,是以冀西游击队、边纵二大队和冀西军分区游击大队为基础改编而成的武装队伍。司令部设在下坡子村。旅长尹炳先,副旅长兼参谋长秦基伟。1941年初,秦基伟升任旅长兼第一军分区司令员,高扬任政委(兼),下设三十一、三十二和三十三团。该旅参加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和冀西的多次战斗。
  6、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1940年1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由延安迁至浆水一带,总校设在前南峪,政治部设在浆水,供给处驻河东,卫生处驻安庄、医院驻在桃树坪。滕代远任副校长,何长工任教育长,张际春任政治部主任。
  抗大在邢期间,坚持边学习、边作战、边生产的办学方针,圆满完成了第六期后期教学、结业分配工作,第七期的全部教学任务,以及第八期学员的初期教学任务,并在梁元店成立了抗大附属陆军中学,先后在此培训军政干部2156人。1943年1月,除“抗大”六分校学员和陆军中学的师生继续留浆水教学外,其余千余名师生返回延安。
  7、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105疗养院
  1952年春,中国人民志愿军三兵团机动医院从朝鲜战场回国,驻白塔、辛店一带,1953年移驻邢台市羊市道,更名志愿军后方医院,1954年正式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105疗养院,1958年该院集体转业。
  8、中国人民解放军0207部队
  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0207部队由抗美授朝战场回国后驻防邢台,在会宁、孔村、张东、北召马、贾庄、南大汪等村征地1262亩,建起4座营房和1处荣军疗养院。60年代,该部代号改称4593部队,1968年移防山西。
  9、中国人民解放军1588部队
  196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1588部队从江苏移驻邢台,接替4593部队。1971年代号改为15011部队。1988年该部队参加了中越边界自卫反击战。
  10、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111医院
  196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111医院,在长信村西南建成。该医院是综合性医院,设备较好,医护人员有150多人。1980年奉命撤销,人员全部调走。
  附:日伪驻军
  1、日本占领军
  1937年10月16日,日军步兵第108旅团侵占邢台之后,在铁路西侧(今邢台市一中处)建兵营。石井少将任司令官,后由佐佐木大佐接任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路军战线拉的太长,兵力不足,驻邢日军缩减为一个团。1943年,司令官由伏见中佐担任,司令官邸始终在邢台城内西仓巷北头路东(今西仓巷小学)处。文庙街原河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东仓巷和城北关原河北省第四师范学校分别被日军工兵营、汽车连、步兵营占据。此外,城西苏村、谈话、梅花等地均有日军的碉堡和据点。
  2、日伪特工部队
  日军驻邢期间,曾有日本宪兵队驻在邢台县公署东院(今县水利局、供电局处)。另有“长江部队”、“劳工研究所”分别设在邢台火车站北边和东大街东头路北。
  3、皇协军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二十九军被日军击溃。该部少校副营长崔培德率残部在邢、邯一带收集散兵游勇,纠集土匪团队,投靠日军,自称“皇协军”,于1939年进驻邢台城南关。当时该部名义上是3个团,实际只有1个团兵力。后来扩充为3个旅(实际只有3个团兵力)。再后,因其与伪邢台县商务会长金绍南发生纠葛,该部驻在城南关的两个旅被日本宪兵队缴械解散,只剩下驻在沙河三王村一带的高德林旅,因其有所防卫,解散未成。
  4、华北治安军高德林部
  皇协军所属两个旅被日军宪兵队缴械后,该军余部高德林暗中与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军事督办治安军司令齐燮元勾结,改称华北治安军第一。二集团军,接受治安军总部领导。该集团军为一个旅编制,下设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团,高任司令。1941年,其司令部迁至河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高德林公馆设在邢台城内南长街南段路西,三十二团也随之驻防邢台、沙河一带,接替日军部分防务。后改称剿共第二路军。
  第五十章兵役
  新中国成立后,本县先后实行志愿兵役制和义务兵役制。1978年后,实行以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役制和志愿兵役制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第一节志愿兵役制
  新中国成立初,实行志愿兵役制,由适龄青年自愿报名,经组织批准应征入伍。1951年4月,全县深入开展抗美援朝参军运动,11558名青年报名参军,其中1070名赴朝作战。1952年1月,全县9792名青年积极报名参军,有950名条件合格者应征入伍。其中共产党员196名,共青团员608名,父母送子参军者104名,妻送郎参军者31名,兄弟争相参军者310名。
  第二节义务兵役制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草案)》颁布后,实行义务兵役制。在新兵征集期间,由县委、县政府和人民武装部(兵役局)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新兵征集方法是:广泛动员,自愿报名,经过体检、政审合格后,由征集办公室批准,应征入伍。1955~1988年,本县先后进行了34次义务兵征集工作,累计征兵15000余人,其中,1968年征兵数量最多,达1400人。1976—1988年,本县先后5次被上级誉为征兵工作先进县。
  第三节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制度
  1978年以后,根据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兵役制问题的决定》,将义务兵役制改为义务兵役制与志愿兵役制相结合的兵役制度。战士服役期满,经自愿申请,领导批准,可由义务兵转为志愿兵,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志愿兵政治、物质待遇。
  第四节预备役制
  从1955年开始,按照《兵役法》规定,本县结合征兵和民兵组织整顿,每年均进行预备役登记,对18~40岁的男性公民,14〜40岁有技术的女性公民,凡身体、政治合格者,均登记编入第二类预备役;每年由部队退出现役的军士和士兵,经县兵役局登记,身体、年龄符合服兵役条件者,编入第一类预备役。全县经过登记,列入预备役的复员退伍军人18781名。
  1957年9月,根据中央军委对预备役登记工作的新规定,停止了对第二类预备役的登记工作。
  1958年,吸收预备役军人编入基干民兵。
  1962年,对1950年〜1954年期间转业的副排级以上干部和1955年〜1962年期间
  授予准尉以上军衔的转业干部,全部进行了预备役军官登记。
  1981年,对在部队服现役期满和服现役一年以上,年龄在28岁以下的退伍军人进行预备役登记。1984年,新《兵役法》规定,实行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制度,明确编入民兵组织或者经过登记服预备役的称预备役人员。本县预备役分为2类:一类预备役含基干民兵(18〜28岁)和28岁以下进行了预备役登记的退伍军人;二类预备役为经登记的29~35岁的退伍军人,以及其他符合士兵预备役条件的男性公民。一类预备役士兵29岁转入二类预备役;二类预备役士兵35岁退出预备役。1981年,登记在册的预备役人员共10778名。截至1987年,全县在册的预备役人员5023人。
  第五十一章民兵
  第一节民兵组织
  本县民兵组织创建于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日军入侵,邢台沦陷,民不聊生,浆水高小教员李梦萍组织当地进步青年,在浆水高小召开23编村代表会议,在浆水建立起本县第一个民兵性质的武装组织——浆水抗日游击队,全队80人,冯文绍任队长。
  是年底,浆水、营头两个邢台县抗日政府相继成立,设独立营。翌年,抗日政府所辖各区成立区干队(亦称英勇队、解放队),多数村成立自卫队,共发展自卫队员1300余人。1946年,全县10个区普遍成立武委会。凡年满18〜45岁的贫下中农,只要身体好,全部参加了自卫队。是年底,自卫队员发展到70000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1949年,县武委会改为武装部,开始试行民兵制,部分区、村分别成立基干民兵连、排和普通民兵连。1950年,全县普遍实行民兵制,各行政村普遍成立民兵队。凡年满18〜35岁的男性公民,只要身体好,政治可靠,自愿报名,经领导批准,均参加民兵组织。
  1953年,根据华北军区《关于建立民兵入队出队制度的决定》,本县开始实行“凡年满18〜35岁男性公民可以以村为单位集体参加民兵组织,超过35岁可退出民兵组织”的民兵入队、出队制度,并规定了入队誓词。
  50年代末、60年代初,认真执行毛主席“大办民兵师”的指示,规定凡年满16岁〜50岁的男女公民,除政治、身体不合格外,全部编入民兵组织;凡年满16岁〜30岁的男性公民和具备条件并自愿参加的女性公民,编为基干民兵。同时,还规定,农村各公社和城市4000人以上的单位均建民兵师,1000人以上(不足4000人)建民兵团,300人以上,不足1000人建民兵营;各生产大队建民兵连,生产小队、车间建民兵排,排以下分编男、女基干民兵班和普通民兵班;在民兵师的基干民兵中编炮兵、装甲兵、防空兵、通讯兵、防化兵连或营。1960年,全县13个公社,即城郊、东汪、晏家屯、南石门、皇寺、西黄村、将军墓、路罗、沙河城、裕槌镇、新城、渡口、册井等公社组建成13个民兵师,895个民兵连(团、营数不详)。基干民兵发展到25000名。特业民兵发展到5500名。1961年,结合整风整社,进一步整顿了民兵组织。全县配备排以上专职民兵干部9996人,其中女民兵干部达2525名。
  1962年,根据毛泽东关于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的指示,本县对民兵组织进行了调整(当时,本县和沙河县、邢台市均恢复原来建制),将南石门、东汪、王快、晏家屯、羊范、皇寺、会宁7个公社编为民兵师;将南康庄、祝村、石相、南大树、贾乡、龙化、太子井、张尔庄、张安北、谈话、西黄村、建新、西上庄、马河、北小庄、白岸、杨庄、将军墓、宋家庄、枣园、浆水、冀家村、崇水峪等24个公社编为民兵团;将河下、白虎庄2个公社编为民兵营。民兵师、团、营长均由公社武装部长担任,政治委员、政治教导员由公社党委书记兼任。
  1969年,又一次整顿民兵组织。全县民兵编为1个师,31个团,2个营,688个连,2411个排,其中666个基干民兵排,74053个班。共有基干民兵52561人(男31211人,女21350人),普通民兵37825人(男22721人,女15104人);退伍军人5659人(干部901人,战士4758人);战时最大兵员动员量可达10400人。共有各种武器1964件(步枪1730支,冲锋枪136支,轻机枪77挺,重机枪14挺,迫击炮7门)。
  1978年10月,对全县832个民兵连进行整顿,9133名青年被编为基干民兵,为4760名超龄民兵办理了出队手续,对864名排以上民兵干部进行了调整。同时,将全县武装民兵编为一个独立团。
  1980年,全县民兵整编为1个师,35个团,16个营,720个连,共有民兵113999人,其中基干民兵64597人。武装基干民兵编为1个团,16个营,共有武装基干民兵11603人。
  1981年,对民兵组织进行了较大调整,男性普通民兵年龄由原来的16〜45岁改为18〜35岁;基干民兵年龄由原来的16—30岁改为18—28岁;女性民兵只编基干,不再参加普通民兵;基干民兵连、排长和技术兵年龄可延长到35岁。民兵组织层次,由原来的普通、基干、武装基干民兵3种改为普通民兵和基干民兵2种,取消了机关、学校、厂矿、科研以及一些人员较少的单位的民兵组织。1982年底,全县共有民兵42000人,其中基干民兵20000人(含女基干民兵2000人),共编为1个基干民兵团,33个基干民兵营,179个基干民兵连(含通讯、重机、高机、侦察、75和82无后坐力炮连各1个),556个基干民兵排(含60迫击炮排2个),1987个基干民兵班(含打坦克爆破班24个)。
  
  1985年11月1日,中共中央提出了“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抓住重点,打好基础”16字民兵工作方针。据此,本县取消民兵基干团,把民兵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各乡(镇)和较大的厂矿企业,突出抓了基干民兵和专业民兵分队建设。到1988年底,全县共有基干民兵6960人(含女民兵477人),编为666个民兵连,230个独立民兵排,733个独立民兵班。
  第二节民兵装备
  抗日战争时期,本县民兵武器装备的来源,主要靠从敌军缴获、八路军补给和自己制造。武器型号不一,种类杂乱。枪类主要有“汉阳造”、“捷克式”、“金钩式”、“水连珠”、“三八式”、“冀南造”、“小毛瑟”等,还有自制的大刀、红缨枪、土枪、手榴弹、土地雷等。牛庄村民兵张玉山自制各种石雷400多个、手榴弹500多枚,先后被邢台县政府、太行区、太行六分区授予“一级战斗英雄”、“杀敌英雄”和“武器能手”称号。此间,民兵的武器装备均由各区武委会、游击队统计管理,由持枪人个人保管使用。
  1949年,县武装部成立后,民兵武器装备实行了统一管理,在登记造册的同时,向民兵发放了持枪证。1954年以后,本县建立了民兵武器装备保管制度和武器擦拭、检验制度,1963年以后,民兵武器装备实行了以大队为单位集中保管和“定人、定枪、定位”的管理制度。1978年,县武装部对全县武器装备进行两次普查,全县共有武器4672件,基本达到“四有、四无”(有武器库、有枪柜、有管理制度、有人看管;无丢失、无损坏、无锈蚀、无霉烂变质)标准。1981年,民兵武器装备全部实行以公社为单位的集中管理,全县共建成民兵武器库61间,落实看守人员94人,基本做到昼夜有人看守。1985年,县武装部在翟村建成民兵武器装备库,民兵武器装备实现全县统一保管,除留用部分训练枪支外,其余武器装备全部实行技术处理后封存。1986~1988年,经省军区三次检查验收,本县民兵武器库均保持了“县级标准化仓库”称号。
  第三节民兵活动
  一、训练
  民兵训练,分为政治训练和军事训练。
  1937~1946年,本县民兵训练一般由各区武委会和村自卫队组织实施。通常利用战斗间隙和早晚时间,采取小型、就地、分散的形式进行。县独立营则利用战斗间隙和早晚时间,组织较为集中、正规的专门训练。训练内容:政治方面,主要针对日军侵华罪行,广泛开展阶级教育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军事方面,主要开展土地雷制作、炸药包捆绑、枪械使用、保养和埋雷、射击、投弹以及站岗放哨、巡逻、队列、战术等训练。
  1947年以后,在解放区逐步建立起民兵训练制度,区武委会每月组织1次“大会操”,村自卫队以2〜3村为编组,每半月集中训练1次。
  1950年以后,民兵训练步入正规化。县武装部按照训练大纲要求,首先对民兵干部、骨干进行统一训练,尔后以其为教员,由各乡、村组织所属民兵训练。训练时间为5〜8天。训练内容主要是射击、队列、投弹、单兵战术动作和时事政治教育等。1954年下半年,本县开始按照预备役训练计划,分别对一、二类预备役人员进行训练,训练方式、内容基本同前。
  1958年.恢复以民兵建制为组织形式的训练。训练时间一般为15〜20天。政治训练内容是对民兵进行国防教育和民兵职责教育等。1960年以后,本着“少而精”和“学用结合”的原则,重点抓了特业民兵和持枪民兵训练。训练内容,主要是“民兵工作条例”、射击学理论”、“三防知识”、“手榴弹、战术动作”等。年训练人数达28000余人。
  1970年以后,县训民兵连长,公社训民兵排干部,大队组织基干民兵普训,对民兵进行了全面训练。年受训人数达50000余人。遵照总参谋部关于“调整、改革民兵训练”的要求,确定两年为一个训练周期,主要对民兵连长、排长,基干团和专业技术分队进行训练。训练内容,主要是射击、地雷爆破、单兵战术以及40火箭筒、重机枪、60、80迫击炮、82、75无后坐力炮、高射机枪、侦察、通讯等科目。自1981年4月〜1982年4月,全县完成第一个周期训练,共训武装基干民兵连、排长204名。1983年,完成第二周期训练任务,共训4150人。
  1984年,县武装部在翟村征地59.94亩,于翌年10月建成民兵训练基地。该基地有宿舍楼1栋,教室兼餐厅1座,武器弹药库10栋,靶场1处。到1987年底,该基地共训民兵干部和专业技术民兵1086人。
  1987年,根据兵役法规,实行民兵经费统筹,由社会均衡负担,主要用于民兵参训的误工补贴和伙食补助。
  二、支前参战
  抗日战争时期,本县民兵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特别是在广泛开展的“杀敌立功”活动中,涌现出郎守业、王俊生、张桂林、樊生林、宋二伏、李庆亮、黄聚友、张玉山等“杀敌英雄”和“武器能手”。
  解放战争中,邢台县民兵踊跃支前、参战。三年间,先后派出民兵30000余人,参加县内外大小战斗数百次。仅1945年,解放邢台城的战斗中,就有2000名民兵和15000名担架队员参战。1946年8月至1947年,有两个民兵连先后投入了解放元氏、赞皇、获鹿、石家庄的战斗。1948年6月至1949年5月,有8100余名民兵,组成10个担架运输队,在县武委会主任樊风书的带领下,先后参加了解放山西榆次、太原、太谷、徐沟等战斗。曾被解放军八纵队二十四旅授予“一等模范队”称号,荣获“人民之光”奖旗1面;被解放太原的某部后勤部授予“二等模范队”称号,荣获“参战先锋”锦旗1面,并奖获六零小炮3门、机枪6挺、各种步枪百余支及子弹、衣物等战利品
  新中国成立不久,全县有11558名青年民兵自愿加入志愿军,其中有1070名赴朝参战,桃花村马维华在朝鲜战场荣立一等功。1987年,邢台驻军51011部队赴云南老山地区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县政府成立支前领导小组,在全县广泛开展了支前募捐活动。此间,共捐款20000余元,捐献鞋垫、衣物等1700余件。永红庄民兵连指导员赵恩惠自愿捐赠挂历3000本(价值20000元),被参战部队誉为“支前模范”。会宁民兵连还与部队留守人员开展了军民联防活动,被县武装部誉为“军民联防先进单位”。此次支前活动中,本县被邢台市政府命名为“先进支前单位
  三、社会保卫
  本县民兵组织自创建以来,一直承担着维护社会治安的重任。1944年3月18日晚,敌谈话、梅花据点出动日伪军200余人,包围了西黄村,3名民兵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全村群众危在旦夕,马河、北东山等村民兵闻讯救援,迫使敌军仓惶逃窜。1945年麦收季节,本县民兵对邢东各日伪据点实行了连续数日的围困,保证了麦收顺利进行。
  1946年3月,境内汉奸恶霸与国民党特务相勾结,妄图趁国民党向解放区大举进攻之机实行反攻倒算。为此,广大民兵开展反特反霸运动,挖出隐藏在地主恶霸手中的长短枪千余支。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民兵积极配合公安部门打击反动分子、惩治犯罪。1957年本县民兵先后协助政法部门破获杀人行凶案2起、抢劫案2起、偷盗案21起。1962年,本县民兵开展了反特活动。1984年3月20日,崇水峪乡马峰村发生一起行凶报复案。该村民兵王海路见义勇为,光荣献身,被中共河北省委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被河北省政府命名为革命烈士,省军区为其追记一等功。1980年以后,本县先后有3名民兵在维护社会治安活动中荣获二等功,有10名民兵荣获三等功,有36名受到县人民武装部通令嘉奖。
  四、政治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本县民兵除对日伪实施军事打击外,还向敌人发起政治攻势。1942年秋冬季节,在两次对敌政治攻势中,民兵共深入敌后宣传演讲7500余场次,召开伪保、甲长会30多次,瓦解效忠日军的维持会56个,瓦解伪职人员7名,处决死心塌地的汉奸26名。另外,还把一些被捕伪职官兵经教育后放回,使他们在敌军内部建立秘密组织,为抗日效力。
  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政治活动。50年代,他们积极投入“三反五反”、“镇压反革命”运动。60代初,又深入开展了学习雷锋活动,涌现出一大批“无名英雄”。60年代中期,大张旗鼓地开展“四好”、“五好,运动,全县评出许多“四好”民兵连、排和一大批“五好”民兵。80年代,又广泛开展了“双文明”活动和“帮战友”活动。据1987年统计,全县共成立“帮战友”小组220个,帮助军烈属管理责任田四千余亩。
  第四节战备
  1960年4月1日,本县成立人民防空委员会,并于1962年建立了两个防空机动武装连,县直、各公社分别建立了人民防空专业小分队,共计武装人员755人,装备机枪16挺、步枪558支、子弹6060发,着重对白马河、七里河大桥,羊范862库、羊卧湾水库、东川口水库等37个重点目标进行防护保卫。1973年4月22日,又成立了邢台县战备办公室,根据毛泽东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全县共挖地道14760米,建造了30个人民防空工程,总面积达5946平方米,辖战斗村49个,其中南石门公社大、小石头庄等村已初步建成了地道网式的战斗村。
  附:历代战备工程
  勤劳勇敢的邢台人民为抵御外来侵犯,历来有建城堡、筑关隘、修长城等筑建战备工程的传统。早在后赵石勒称帝于邢时,就在邢台城周围建起了厚度为6丈的土城墙,后经历代修葺,到明代万历年间已筑成砖石表砌结构,并开挖了深丈余、宽五丈的护城河,历有“冀南雄镇”之称。(详见《城乡简况》章)。
  
  
  在边塞要地,邢人多筑关隘。明代,还曾沿今县境西部与山西省交界的太行山脊建起长城,称“明长城”。今仍有长城残段及马岭关残堡可见。其余关隘,今虽多废,但仍有黄榆岭关、凤门岭关、吉道岭关、大锅岭关、灰峡岭关、王山铺关、洺水岭关、夫子岩关、黑虎关、货郎神关等多处关隘遗址。
  第五十二章战事
  第一节历代战事
  周惠王十六年(前661),狄大举犯邢,邢求救于齐,邢齐共战狄军,狄败退。周惠王十八年(前659),狄再次犯邢,齐、宋、鲁诸军于聂北救邢,6月,邢侯迁都于邢西夷仪山下,新建夷仪城。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卫文公率军伐邢,邢国灭。
  晋永嘉六年(312),晋将王浚率兵五万进攻襄国,石勒奋力抗敌,大获全胜。冉魏永兴二年(351),冉闵率步骑十万攻襄国,讨石祗,姚襄、石琨帅军救之,大败冉魏军。
  唐武德四年(621),唐淮安王李神通发邢州等六州五万兵马,大战刘黑阙于饶阳,唐军败,刘乘胜南下,攻陷邢州。翌年,唐王李世民战败刘黑阙,收复邢州。唐建中二年(781),魏博节度使田悦拒命反唐,遣部将康惜率兵八千围攻邢州,邢州刺使李共坚壁拒守。7月,河东节度使马燧、昭仪节度使李抱真奉旨合兵八万讨田,遂解邢州之围。唐光启二年(886),雁门节度使李克用割据太原,连年进攻孟方立,邢州烽火不息,战乱不止,百姓半为俘诚。唐龙纪元年(889),李克用又攻邢州,孟方立自杀,其弟孟迁求救于同华节度使朱全忠,共守邢州。翌年,李克用再攻邢州,孟迁食尽力竭,举城投降。唐景福元年(892),李存孝背叛李克用,妇顺朝迁,被封为邢、洛、磁节度使。翌年,李克用引兵围攻邢州,李存孝坚守年余弹尽粮绝,被迫投降。唐光化元年(898)五月,朱全忠遣大将葛从周攻邢,邢州刺使马师素弃城而逃。朱遂以葛从周为昭义军留后,守邢、洺、磁三州。之后,李克用连年攻邢,均未成功。后汉天福十二年(947),高祖遣郭从义率兵攻邢,击败援邢辽军,辽邢州守将刘铎举城降汉。
  宋宣和七年(1125),金太宗完颜晟以两路大军攻宋,其南京路都统宗明遣步将大皋率军围攻信德府城,经激战府城失守。翌年,金又伐宋,金将阿里刮攻陷信德府。两年后(金天会六年)金挞赖遣将攻陷信德府城。金兴定四年(1220)蒙军进攻邢州,金安国军节度使李复享率军力战,战败自杀。
  明崇祯八年(1643),后金军从山东入侵直隶,大举进攻顺德,顺德守军千总李如龙、张自谦率军民顽强抵抗,以身殉职,守城军民三千七百余人壮烈牺牲,城陷。
  清同治七年(1898)西捻军张宗禹部攻打顺德,王榕吉率军截击于七里河畔,捻军败北。光绪二十六年(1900),顺德城乡纷纷起义,发起义和团反清抗洋运动。
  民国初,北洋军阀混战,直、奉、皖、晋等军阀和冯玉祥轮番占据邢台,连年战乱不止。民国十五年二月,晋军旅长商震攻打驻邢的冯玉祥,国民军经过两天的攻坚战,邢台城破,国民军800人全部交械投降。民国十五年六月,邢台周围数县武装农民2000余人,赶走奉军,占领了邢台城,仅6天时间,晋军卢丰年师从山西赶来,用大炮轰开邢台城,武装农民死百余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被镇压下去。民国二十年七月,石友三在邢台宣誓反蒋,北上攻打张学良,邢台仅留一个营的兵力,中央军旅长刘峙从河南赶来,将城团团围住,大炮轰、飞机炸,连打了13天,将城攻陷,石友三部队全部被歼。另外,民国二十二年,土匪刘桂堂从山区经过,从沙河入境,途经路罗、浆水、将军墓和宋家庄,出境窜往内邱,在境内半月有余,一路烧杀奸淫,无恶不作。当地“红学”进行过多次阻击,但因力量弱、武器差,伤亡很大。
  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占领邢台城。翌年1月22日,日军出动一个联队的兵力,分南北两路进攻邢西抗日根据地,分别遭到八路军一二九师先遣支队和八路军三八五旅、浆水抗日游击队截击,日军伤亡数十人,被迫逃回邢台城。是年4月4日,华北日军以一0八师为主,出动兵力3万,分九路合击太行抗日根据地,在将军墓一带遭到八路军和地方武装的截击,被迫撤退。1940年8月,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邢西县委书记陈光率领自卫队三万余人,配合八路军平汉纵队,向日军发起大规模的破击战,取得辉煌战果。1942年5月,驻邢日军岗田大队与驻太原日军共3万余人,从东西两面夹击邢西抗日根据地,进行最为残酷的“扫荡”,遭到八路军一二九师和青年纵队的多次袭击和群众的多次.打击,被迫退出根据地。1944年7月,八路军太行军区六分区部队在邢台、沙河一带向日军发起猛攻,激战7天,攻克日伪据点12处,摧毁了日军在邢台、沙河设置的五道封锁线。1945年8月,太行军区一、六分区和冀南军区二、四分区部队及本县地方武装,进行解放邢台城战役,首先扫清了邢台城外围各日伪据点。9月23日,太行、冀南军区各部在本县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向邢台城发起总攻,邢台人民从此获得解放。
  第二节历代战例
  襄国保卫战
  晋永嘉六年(312)春,石勒采纳张宾的主张,攻取了襄国,并以其为根据地,开始了他扫荡各个割据势力,进而统一北方,建立统一封建政权的宏图霸业,这无疑对西晋幽州剌使王浚等割据势力是一个不小的威胁。是年底,王浚“遣督护王昌及鲜卑段疾六眷、末杯、匹殚等部队五万余以讨勒”,想乘石勒立足未稳而灭之。在此严峻时刻,石勒认真分析了敌我双方势态,认为:我方“城堑未固,储粮不多,外救不至,敌众我寡”;敌方虽“鲜卑之众,段氏最为勇悍,而末杯尤甚,其锐皆在末杯所”,但“其大众远来,战守连日,以我军势寡弱,谓不敢出战”,从而产生了懈怠、麻痹心理。于是,石勒“令孔苌督锐卒自突(北)门出击之,城上鼓噪以助其势”。孔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攻末杯帐,不能克而退,末杯逐之,入其垒门,为勒众所获,疾六眷等军皆退走。苌乘胜追击,枕尸三十里,获铠马五千匹,疾元眷收其余众,还屯渚阳”。石勒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大获全胜,为其在襄国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中心,进而王图霸业,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李克用围攻邢州城
  唐景福元年(892),李克用之义子李存孝背叛李克用,以邢、洺、磁三州归顺朝廷,被唐昭宗命为三州节度使。翌年2月,李克用为讨伐李存孝,引兵攻邢。当他发现邢州有镇州节度使王熔遣兵营救,便调兵先攻镇州。王熔惧敌妥协,向李克用献粮20万石、帛2千匹,由抗李救邢变为助李攻邢。李克用亲率大军兵临邢州城下,但因邢州城高池深,坚不可摧,克用便采取围困战术,在城四周挖沟筑垒,迫使存孝孤城待毙。李存孝虽亲自率兵多次突围,但终因封锁严密,不得成功。结果固守年余,弹尽粮绝,存孝被迫举城投降,后被克用车裂而死
  商震打邢台城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河北中南部为冯的势力范围。但时间不久,奉军、直军和直鲁联军联合一起,向冯玉祥的国民军进行讨伐。
  正当国民军三面受敌,困难重重的时刻,山西军阀阎锡山,也倒向张、吴反对冯玉祥的国民军。2月,阎锡山接吴佩孚的密谕,决定出兵袭击京汉线上的国民军,为直军北上开路。1926年3月初,阎派旅长商震任前敌总指挥,率李培基团和二十八团王华堂部以及炮兵连,共4500人,直下顺德,首先占领城西和城西北白塔一带有利地形,向驻邢的国民军第二军郑恩成部发动进攻。
  当时驻在邢台的国民军只有800余人,均是步兵,装备又差。军长郑恩成见商震来势凶猛,内心恐慌,留下师长孔庚全权指挥,自己坐着汽车向东南逃跑。师长孔庚指挥不佳,且实力不足,又没重武器,仅凭占据城墙居高临下之优势,死守城池。而晋军武器好、火力强,采取攻坚战术,第二天,便用大炮从白塔一带连续向城西北角轰击,城墙上的玉皇庙被炸平。从早上打到下午3点,打得国民军抬不起头来。国民军师长孔庚亲临城西北角指挥,但无能为力。下午3点半晋军用梯子从城西北角爬上城墙,冲进城里,国民军800人全部缴械投降,师长孔庚躲进天主教堂,也被晋军搜捕活捉。战斗仅两天,商震获得全胜。
  武装农民占领邢台城战斗
  1927年3月,中共北方区委派贾湘农、王新邦、马锦波、刘韵裳、李虎臣等人和军事干部张剑公、刘髯公来邢,协助顺德临时地委组织发动冀南农民暴动,并建立了“冀南武装农民运动办事处”,以迎接北伐军。
  当时冀南各地会道门盛行,其成员多是仇大苦深的农民,并拥有一定数量的武装。临时地委决定:利用武装的会道门实施暴动,分头到大名、武安、任县、隆平、尧山等十几个县进行联系。通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准备,五月份各会道门全部组织起来,开始行动,先后占领了平乡、尧山、南和、任县等县城。6月16日各县武装农民2000多人,持大刀、长矛和土枪等武器,浩浩荡荡集结到邢台城周围。守城奉军和县长见势不妙,弃城北窜,武装农民顺利占领了邢台城。
  占领邢台城后,“冀南农运办事处”设在三女师,公开办公。武装农民改编为正规军,称“国民革命军先遣第一支队”,拟挥师北上,追逐奉军。不料在进城的第六天晚上(6月22日),晋军卢丰年师突然包围了邢台城,先用大炮向城里狂轰滥炸,后又组织部队架梯攻城。城内武装农民在军事干部张剑公率领下,仓促迎战,激战一夜,由于农民未经严格训练,又缺乏武器,黎明时分,城被攻破。城破之后,农民武装在大雨中被迫从东门撤出,死伤百余人。清风楼前、南北长街、西关街、尚德坊和东城门洞里,尸体遍地,惨不忍睹。
  讨石之战
  1931年7月,在阎锡山支持下,石友三在邢台宣誓就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并于7月15日致电广州汪精卫“国民政府”,公开声明附汪反蒋。同日将其所属部队扩编为九个军,誓师北上,向易帜拥蒋的张学良进攻(张学良当时驻北平,石家庄以北均为东北军势力范围),企图攻占平津。邢台只留下一个营的留守部队。
  石友三北上不几日,即攻破石家庄、保定等城。这时蒋介石和张学良联合组织“讨石之战”。东北军于学忠率部在清苑方顺桥与石友三决战;中央军刘峙部奉命率4500人开至邯郸,并继续北进;王树常部也从津浦路向石家庄进攻;背叛阎锡山声明拥蒋的商震也出娘子关抵达石家庄。石友三完全陷于包围之中。
  正当保定一带战斗吃紧的时候,刘峙部队将邢台城团团围住,先占领南关,天天出四、五架飞机向城里进行轰炸,夜里又架梯攻城。驻邢石友三部队,人少武器差,固守城池,等待支援。一直坚守12天,援兵未到。这时石友三的部队在保定一带被中央军和东北军合击,大部缴械,余部向山东溃逃。此时,商震率领一个旅开至邢台,与刘峙部队联合一起,采取攻坚战术,仅半天时间,即攻破邢台城,石友三部全部被歼。
  土匪刘桂堂两次骚扰
  1932年5月,土匪刘桂堂率部2000余人,从武安窜入本县白岸、路罗等村杀戳、抢掠。浆水、将军墓、宋家庄三道山川“红学”道徒听到消息后,立即组织阻击。5月29日早晨,刘桂堂的军队到达宋家峪时,群众全部逃跑,“红学”道徒口念咒诀,手持大刀、红缨枪进行阻击,被匪军开枪打死数人,宋家峪被抢劫一空。匪军人马开至下店村南河滩时,折户“红学”大师兄刘志生等十几名青年,手持大刀突然冲到跟前,砍死匪军两名,其他村道徒也蜂拥杀来,匪兵机枪步枪齐开火,当场打死道徒四人,大师兄刘志生腿上挂彩,随即率领道徒向浆水村撤退,匪军随后追赶。道徒从西沟逃往北川。匪兵在浆水村驻扎两天,见人就杀,见物就抢,共杀大人小孩31口。
  刘桂堂部继续北行,到达内阳村时,刘志生又组织折户、内阳、稻畦、牛庄等村道徒,在内阳北岗上进行阻挡,又被打死四、五人。将军墓道徒在村西与匪军对峙,被打散后纷纷往村里跑,贼兵穷追不舍,道徒谢二混见已逃脱不及,急回头砍死一名匪军,匪兵气急败坏,到村后乱砍乱杀,共杀死16名道徒。并将谢二混的头砍掉,安上一个猪头,墩到村口。将军墓村的店铺被抢劫一空,各家的锅碗瓢勺全部被砸毁。宋家庄川的“红学”见匪军势大,不敢抵挡,遂与群众一起逃往山里。但村庄被洗劫,损失惨重。刘桂堂军从武安入境,窜入内邱,前后半月时间,过本县三十多个村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时称“千古奇劫气
  1936年春,刘桂堂部又从内邱山区入境,从北向南穿本县西部山区而过,由于群众全部逃跑,损失不大。
  10•16歼机战
  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华北大部,继而南进。15日,国民党32军奉命集结于邢台。16日上午,日军出动数架飞机向集结地轮番低空扫射。一些国民党军官由于害怕暴露自己阵地,宁可束手挨炸,也不准对空射击。当日下午4时许,2架敌机又一次对141师723团2营实施低空扫射,营长张尊光不顾上级禁令,命令全营集火射击,使一架敌机中弹坠毁,飞行员仓慌跳伞保命,2营战士将飞行员团团围住,拳打脚踢。两名军官阻止,高喊:“不要打死,上交有赏”(按当时规定,击落敌机,活捉飞行员,赏金万元)。战士们边打边喊:“我们不要赏钱,我们要解恨、要报仇”!飞行员被打死。此次歼机战,受到该军军长商震的高度赞赏。
  
  土岭之战
  1939年6月反“扫荡”结束后,境内日伪军大部撤回邢台城。伪军第三旅七团仍盘据在土岭一带,企图对太行抗日根据地设立第三道封锁线。
  8月,八路军三八五旅旅长陈锡联率部到邢台后,决定消灭这股伪军,其战斗部署是:七六九团三营及迫击炮连、特务连负责消灭驻扎土岭的伪团部及其二营、三营,该团一营负责消灭驻扎在东牛峪的伪军一营。
  24日夜11时,总攻开始,七六九团三营首先出击,一举消灭了敌人的警戒部队。该团一营除以部分兵力围困东牛峪之敌外,抽出部分兵力增援三营。拂晓前,七六九团控制了各个要点,对敌形成重重包围。经过一场激战,敌人伤亡惨重。七六九团又发起政治攻势.俘获包括伪旅长袁金卿在内的全部驻土岭伪军。随后,又让袁金卿信告东牛峪守敌,迫使伪军一营缴械投降。
  这次战斗,生俘包括旅长袁金卿和正、副团长在内的伪军官兵1000余人,缴获枪支1000余支,军马100多匹。龙泉寺、营头之敌闻讯后急忙逃回邢台。
  邢沙战斗
  1939年夏初,日伪军兵分两路向县境西部山区抗日根据地发起进攻,一路由沙河经路罗,一路由龙门川经宋家庄、将军墓,会师浆水,直逼抗日县政府。县长胡震率部占据浆水北山迎击北路之敌,毙敌3名;八路军先遣支队张贤约率部追踪南路之敌,行至下湾以东,与敌激战多时,毙伤敌伪六、七十人,缴获战利品无数。数日后,敌伪700余众进驻龙泉寺一带,企图对抗日根据地构成封锁。是年秋,遭到八路军三八五旅的围击,700余伪军投诚,缴获长短枪支700余。
  张尔庄遭遇战
  1940年7月,冀西游击队在本县北坡子整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十一旅之后,即开赴敌占区前沿开展工作,打击敌人。
  一日拂晓,十一旅独立营宣传队在张尔庄一带征集公粮4000余公斤,途经窦庄(今景刘庄)运回抗日根据地。在张尔庄通往尚汪庄的山口处,突然与企图偷袭张尔庄的日伪军遭遇,宣传队被包围,当即伤亡四五人。驻在附近的十一旅三十一团闻讯火速救援。此时,另一股敌军占领了猫山,妄图将三十一团压在中间地带。经过激战,三十一团一鼓作气攻克猫山。与此同时,独立营又穿过“青纱帐”,绕到南路敌人之后,对敌人形成了反包围。这次战斗打死敌人20余人,其余逃回据点。
  “百团大战”在邢台
  1940年8月,八路军在华北发动了“百团大战”。根据总部的要求,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和太行一、六军分区,以及新四旅、新八旅在地方武装配合下,组成了强大的破路集团,在沙河——赞皇铁路沿线展开大规模的破袭战,战斗重点是邢台——临城地段。
  18日,战斗开始,八路军向铁路以西的敌人据点、炮楼发起攻击,将其封锁线全部摧毁,并包围了邢台城,袭击了火车站。邢(台)沙(河)两县动员群众2万余人,配合主力部队扒掉该段铁路路轨,拆除了枕木,捣毁了路基,炸毁了桥梁,使铁路中断。
  19日,日军200余人由内邱向驻岗西的三八五旅发起攻势,被该旅击退。21日,日军又出动300余人再次出击,又在马寨、寺沟一带受到八路军伏击,使之伤亡惨重,狼狈而归。到23日,战斗胜利结束。
  此次战斗,八路军共发起大小战斗45次,摧毁日伪军的封锁线218华里,拆毁铁路140余华里,克敌碉堡52座,击毙日伪539人,俘获敌人380余人。
  解放邢台城
  抗日胜利后,国民党河北省第二十二区督导员任晓民网罗附近县的汉奸、地痞、伪兵3000余人,自称司令,盘踞邢台城。为夺回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彻底摧毁日伪残余反动势力,由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平汉战役的第一仗,于1945年9月在邢台城打响。
  是月中旬,八路军太行第一军分区十团、五十团和六军分区四十二团组成太行一支队,攻占了新兵营和火车站。随后又进驻柴家庄一带,选择南关为突破口攻打邢台城。16日拂晓,攻城部队首先从牛市街打开缺口攻入南关。敌人见势不妙,放火烧毁民房,企图阻止太行支队前进。太行支队一面救火,一面追击,奋战数时,南关告捷。
  20日,冀南二、四分区派出部队协助攻城。攻城总指挥由太行一军分区司令员秦基伟担任。攻城的总部署是:由太行一支队主攻北门,冀南四分区从西门突破,冀南二分区佯攻东门和南门。
  邢台城城防坚固,城高2丈6尺,护城河2丈多宽,水深7尺有余;城内弹粮充足,并筑有明碉暗堡,城外设有鹿寨、铁丝网。面对敌人的坚强防守,攻城部队组织了登城演习和爆破试验,并动员民兵10000余人,组成担架队,协助部队挖地道、造云梯。
  23日夜11时,总攻开始,迫击炮弹纷纷射向城头,机枪声响成一片,敌人惊慌失措,乱作一团,攻城部队趁机飞速运动到各自的预定地点。
  太行一支队十团到达北门附近后,先由三连九班10名战士身披湿棉被,冒着枪林弹雨,迅速将炸药包送往事先在城门附近挖好的爆炸室,一声巨响,炸飞了整个城楼。随之,十团战士蜂拥而至,冲入敌阵。与此同时,位于北城墙西段的四十二团指战员,在6挺机枪的掩护下,架起云梯,先由八连连长朱迎春带领“尖刀排”,每人手提一篮手榴弹,攀梯登城,后续部队相继猛攻,经过半个小时的激战,登城获得成功。
  此时,东门,南门也相继攻克,敌人纷纷逃向西门。西门被他们自己用沙袋堵死,一时难以打开,城上又有冀南四分区居高临下的扫射,2000余名敌人全部被困到西门里大街。值此,攻城部队发起政治攻势,在一片“缴枪不杀,优待俘虏”的呼喊声中,敌人缴械投降。24日凌晨3时,战斗全部结束,邢台城获得解放。
  此次战斗,除任晓民等少数头目逃跑外,守敌悉数被歼,俘虏伪县长李振铎等以下官
  兵2300余人,缴获重机枪33挺、迫击炮1门、长短枪2100多支、汽车10辆、战马百余匹。
  附:日本侵略军在邢台县制造的惨案简介
  洛村惨案
  1937年10月21日,在洛村通往孝子村的大道上,两个日本兵追逐着3名妇女。洛村村民高桂林、高全牛见状,忍无可忍,手持钢叉、铁锹,上前搭救,阻截中一名日军被打死,另一名抱头逃窜。
  第二天下午,大批日军突然将洛村包围。日军借机行凶,进村入宅,不分老幼妇孺见人就抓。黄昏时,被抓的人越来越多。这些无辜的群众被日军赶到村西一个大场上,不准吃饭,不准走动。有个日军把一块馒头扔到地上,让反捆双手的王壮命跪地去啃。壮命不甘受辱,坚决不啃,被日军掐住脖子按在地上,碰得鼻口出血。
  日军在村里一直折腾了两天,第三天下午四点多钟,把抓来的群众分男女集中到两个地方。女的锁在场边一个院子里,年轻妇女越墙逃走,四个跑不动的老人跳井自尽。几十名男人被关在村西一座北屋里,院内架着机关枪,一群日军端着大枪围着门口。日军翻译对屋内喊:“太君有令,谁有贵重东西和洋钱交出来,就放你们回家”。屋里谁也没有答腔。翻译又打开屋门叫喊了一阵,景家屯一个人把两块银洋交给翻译。日军军官向翻译打个手势,翻译把交钱的人叫出去,命令他跪在门口,被日军军官一刀砍去脑袋。接着又被叫出十几个人,全被砍杀在院子里。这些人有的被剖腹破肚,有的被砍掉脑袋,有的被腰斩两截。一时院内尸首堆压,污血遍地,杀人成性的日军却在一边哈哈狞笑。
  野蛮的屠杀激起屋内人们的愤怒。他们背靠背解开捆着的绳索,大喊着“跟鬼子拼哪!”一齐冲到院内与日军展开搏斗。终因人少势单赤手空拳,在日军层层剌刀砍杀下,死的死,伤的伤,全部倒在血泊中。日军又冲进屋,当他们发现屋内无人,就把死伤的群众和柴草木料堆在一起,泼上汽油,点火燃烧后才扬长而去。被关押的群众中只有东羊村赵二庙父子躲进炕洞幸免一死。
  洛村惨案被杀群众53人。除洛村村民外,还有其他到洛村走亲戚几个人。
  前河岔惨案
  1938年4月13日,邢台日军四百余人进犯西山区,参加日寇对太行根据地的“九路围攻
  前河岔村“红学”团长霍景全听到日军要路过该村的消息,将全村老小妇女送到深山躲避,随后集合“红学”徒众说:“日本鬼子住到咱村,人要不多,咱就夜间收拾他们,鬼子要多,咱就设法保住老幼家眷”。当他带领徒众撤到长富岭时,看到日军很多,但一些打过溃兵的人不甘心逃跑,纷纷议论要打日军。霍景全一时拿不定主意,便请道内佛祖化身的“马皮”作神训,盲目迷信道门神功的“马皮”霍魁生,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借神训下令与日军硬拼。于是,七、八十名“红学”道徒,脱去上衣,吃符念咒,举枪舞刀,一路呐喊着到村西迎击日军。
  日军行至野河边遇到“红学”道徒,先是喊话,威胁道徒后退。道徒当即与日军交涉条件,当日军知道对方是道门武装时,便首先开枪射击,机枪、小炮一齐开火,当场有30多人被打死。剩下的道众见“符咒”不灵,四散奔逃。日军趁势冲到“红学”阵地,一连刺死8名受伤的道徒,尔后便进村挨户搜查。不能走动的呆痴人霍景小被日本兵刺死在炕上。70岁的李丹老大娘年老有病,被日军从街中暗水道搜出,用铡刀铡成三截。日军在村中杀人行凶后,临走放火烧毁房屋多处。
  这次惨案,前河岔村300余口,被杀45人,重伤7人,其中19家成为绝户。
  南就水惨案
  1941年,八路军兵工部梁沟兵工厂在路罗川南就水设立分厂,生产步枪、机枪子弹。1942年5月,日伪军“扫荡”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为使兵工厂免遭损失,工厂组织工人和民兵、自卫队,把工厂设备和库存子弹全部掩藏到周围的山沟里,并发给自卫队员、民兵每人1支枪和1枚手榴弹,做好保护工厂的战斗准备。
  5月22日上午,日伪军进抵南就水后,首先在村内和村周围搜查,除在庙沟挖出一个铁轮子外,其他什么东西也没有找到。敌人恼羞成怒,便放火烧了村中的工房和民宅。
  当天中午,日伪军开始搜山。当一群日军钻进工人们隐蔽的老牛巷山沟时,突然遭到自卫队长王臣富和副队长孙立祥的袭击。敌人发现自卫队员,扭头就追过去,工厂的工人借机转移到后山。在掩护工人转移过程中村民孙老六、安永富、翟守贵三人不幸落入敌手。日军把他们三人带回南就水,遍问工厂设备藏在哪里,三人同声回答“不知道”。敌人把他们绑在门板上严刑拷打,始终没得到一个字。三人被打得浑身是伤,关押在一间黑屋里,孙老六乘夜逃出,安、翟二人被押往东北当了劳工。
  5月26日中午,日伪军再次大举搜山,突然包围了黑龙背,从三面把隐藏在山头的几十名群众逼到悬崖边上。凶残的日军端着剌刀对着手无寸铁的群众,逼问他们兵工厂的掩藏地点。人们谁也不说一句话。一伙日军拉出冯聚保、孙光义等10名青壮年,用枪逼着他们给带路。10名青壮年面对群敌,昂首挺胸,临危不惧。日军凶相毕露,扯下他们的衣服蒙住他们的头脸,先用机枪扫射,后又把10人一个个从几十丈高的山崖上扔下来。
  日军从青壮年身上没找到什么,又扑到老少、妇女跟前,摸摸小孩头顶,拍拍老人肩头,企图引诱他们说出工厂的地点。然而,他们得到的却是一阵唾骂。日军无计可施,便狂叫着对一群老小妇孺下了毒手。白岸村王成林母亲被刺刀穿透胸膛,王成林妻子被剥光衣服用刺刀挑下悬崖,黄家台王景信母亲怀里抱着的婴儿被一刀砍开脑壳,王景信10岁的儿子被划开了肚子。当场有36人惨遭杀害,仅有7名群众钻进山洞免遭毒手。
  在日军疯狂搜查中,当时只有31户、125口人的南就水,就有15户、30口人惨遭杀害,其中孙伏锁、孙金锁、甄修顺三户人家15口人全部遇难。全村240间房子被烧毁218间,全村变成一片废墟。
  大寨山惨案
  1942年5月中旬,邢台和山西平定、昔阳的日军在大批伪军配合下,分别从东、西两面夹击我邢西抗日根据地。县抗日政府接到情报,立即动员各村“空室清野”,并在敌人到来之前组织群众向深山转移。
  5月21日,日伪军进驻将军墓,次日抵达浆水。敌人在村里没搜查到人和粮食,就到村外搜查,接连搜查了五、六天,始终没找到目标。于是,他们便逐步向深山区进攻,一步一步逼近浆水、将军墓两川交界的大寨山。5月30日,日伪军顺折户西南的岳沟窜到大寨山脚下,被躲在山腰的折户村民兵姚青训推下两块大石头,当场砸死、砸伤日军各一名。
  第二天下午,隐蔽在大寨山上的部分群众认为敌人已撤回村庄,便从石缝、山洞钻出来,男人下山担水,女人点火做饭,老人小孩在一边歇息。就在饭快做好的时候,突然从山北边的窟窿岩上奔来30多名日军。由于情况突然,躲避不及,除下山担水的青壮年,其余40多名群众全被包围起来。
  敌人抓住群众后首先进行搜身。寨沟村公所财政委员王天增身上装着几张“冀南票”,被搜出来当场撕碎扔掉,气得王大爷大骂。一个日军举起剌刀背朝他头上猛磕,顿时鲜血顺脸流下。敌人没搜出其他东西,便把十几个年青妇女拉到山洼轮奸。接着,日军让小孩、大人排成一串,赶往大寨山北的蜿蜒小道,当走到一个陡壁拐弯处时,喝令小孩停下,对后边的大人下了毒手。他们先把一个老人推下山崖,紧接着日军一哄而上,先后把20多名老人、妇女推到山下。日军对老人妇女施行各种残暴手段,刀挑、石砸、脚蹬等。内阳村姚枝妮见婆婆小姑遭到毒害,自己不甘受辱,竟抱着小孩跳崖自尽。敌人把老人妇女推下崖以后,又把剩下的20多个小孩押到一个陡坡嘴上,一个个被提腿掐腰甩下悬崖。又投下几颗手榴弹,炸得坡下血肉横飞。河东村13岁的张珠妮和12岁的杨皂生没被摔死,却被手榴弹炸得头断肚破,当即丧生。
  6月1日,日伪军继续搜山,又从山上抓住20多名群众,当场杀死寨上、河东、内阳村4名村民,打伤多人。当天下午,日军把两天抓住的30多人,一齐赶到安庄村刘秋喜的院子里,将男人锁进南屋,把女人锁进北屋楼下进行奸污。次日早,日军又将寨上村村长郑好平妻子王金妮拉到村边,推进坑内用刀刺死。随后,把关起来的青壮年押到井隆当劳工。日伪军血洗大寨山,仅寨上、寨沟、河东、折户、内阳五村,就有近百名村民被抓,其中有42人惨遭杀害,20人摔伤致残,19人被押往外地当劳工。寨沟村17户90口人,就被害死21人,王景录一家13口就被杀死6人。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