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干部来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0953
颗粒名称: 一、干部来源
分类号: D630.3
页数: 1
页码: 4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的干部来源,本县干部,除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和外地调入者外,其来源渠道是由社会上招录、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和军转干部安置等。
关键词: 邢台县 干部来源 干部队伍

内容

本县干部,除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和外地调入者外,其来源主要有以下3种渠
  道:
  1、由社会上招录。新中国成立后,从农村基层干部和各条战线的积极分子中选拔了一批干部。60年代中期,又录用了一批“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农村积极分子,做为半脱产干部充实到人民公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实行能力考核与文化考试相结合的招干制度,一般不再从文化程度较低的工人、农民中招干。1985至1988年,采取自下而上推荐,人事部门组织统一考试的方法,先后择优录用统计助理员36人、计划生育助理员30人、财政助理员26人、农机助理员32人、林业技术员32人,共156人。
  1984年,本县作为省、地整顿“以工代干”的试点单位,对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以工代干”进行整顿,为906名“以工代干”人员办理了转干手续,占“以工代干”总数的68.4%。
  1987年以后,开始实行干部招聘合同制,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面向社会,广招人才。到1988年底,全县共招聘干部141名。
  2、大、中专毕业生分配:1950年,北京市私立北手高级助产学校毕业生张素莲,做为分配到本县的第一名中专毕业生,派到县医院工作。之后,有农业、林业、畜牧、水利、医药、机械等10余个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相继分配到本县。到1960年,全县共接受大、中专毕业生128名。
  70年代后,大批“工农兵”被保送入学。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本县的数量骤增。这类学员,除部分采取“社来社去”的方式安置外,其余被安置到干部岗位。1984年,为29名“文化大革命”期间毕业的“社来社去”和安置在工人岗位上的大、中专毕业生,补办了转干手续。到1988年,全县累计接收大、中专毕业生3857人,其中,大专1070人,中专2787人。
  3、军转干部安置:1954年,本县首次接受安置军队转业干部38人(其中女1人)。60年代以前,军转干部主要充实基层领导班子和财贸部门。1960年后,主要是到那些缺额大、骨干力量弱而又急需的部门。1969至1975年全县共接受安置军转干部110人,其中有39名按复员安置。1984年,又为上述39名按复员安置的军转干部补办转业手续,恢复干部待遇。1976年后,分配到本县的军转干部逐年增多,营、团职干部比例上升。1976至1988年,共接收安置军转干部388人。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