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群众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0893
颗粒名称: 第四十二章 群众团体
分类号: D4
页数: 6
页码: 467-4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工人组织、农民组织、青少年组织、妇女组织、科学技术协会。
关键词: 邢台县 群众团体

内容

第一节 工人组织
  一、顺德车站工人俱乐部和顺德铁路工会
  1922年3月,顺德车站以王相全、孙少林为首,成立了“顺德车站工人俱乐部”,属北京劳动组合书记部领导。俱乐部设组织、宣传、教育、交际等部门。当年11月,顺德车站工人代表赴北京香山碧云寺参加全国铁路工人代表会议。会后,“顺德车站工人俱乐部”更名为“京汉铁路工会第八分会”,受长辛店工会领导。八分会北辖内邱、南辖邯郸,设宣传、劳保、交际等部门,会员300余人。工会曾领导铁路工人举行了以“争自由、增工资”为目标的罢工斗争。12月,参加了支援正太铁路工人罢工的斗争。1923年2月1日,顺德铁路工会派王相全、余永辉为代表参加了在郑州举行的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因为大会遭到军阀吴佩孚的镇压,4日,京汉铁路举行全线总罢工。顺德车站工人在工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总罢工,并深入旅客、市民中宣传工人的正义斗争,揭露反动军阀的罪行。二·七“惨案”后,顺德车站4名工人被捕。但工人没有屈服,在工会领导下,一直坚持斗争,直至192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邢台后,才被迫停止活动。
  二、工人抗日救国会
  1938年建立了邢台县工人抗日救国会,在中共邢台县委领导下,团结工人群众,为抗日救亡运动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邢台县总工会
  1951年6月,本县成立总工会,下属工会组织58个,会员1117人。1953年4月,按行业分为教育、牧畜、合作、金融、卫生、农场6个类型。“文化大革命”中,工会组织被冲垮。1967年12月,总工会被工代会所取代。1978年7月,召开了第八次工人代表大会,重新恢复了总工会组织,工作逐步走向正规。1980年,全县78个基层单位建立职工代表大会。1988年,全县有工会组织122个,会员22869人。
  县总工会在中共邢台县委领导下,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总工会一成立,即领导全县职工努力发展生产,提合理化建议,积极投入民主改革和爱国增产运动。1978年,总工会工作摆脱了“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组织广大职工积极参加企业民主管理,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努力提高生产力。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职工生活。1980年开始推广职工代表大会制度。1982年,领导广大工人开展学赶先进活动,受国家表彰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7人,受省表彰的19人,受地区表彰的82人。1982年,本县有7人被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工会工作积极分子,6人被省总工会命名为工会工作积极分子。
  第二节 农民组织
  一、祝村农民协会
  1929年6月,本县第一高级小学教员、共产党员刘万善(祝村人,后脱党)按照中共邢台中心县委的指示,以教农民识字为名,在祝村办起农民夜校,宣传革命思想。10月,祝村农民协会正式成立,为冀南第一个农民协会。开始只有6名会员,后来,夜校30名学员全部参加了协会。不久,会员发展到40多人。1929年冬,根据中心县委的指示,祝村农协选派杨少祖、姚聚堂赴天津法租界开会,秘密带回一批文件和宣传品。他们除组织会员学习外,还到周围村庄和庙会上秘密散发或张贴革命标语,并组织群众斗争批判了地主劣绅。1930年4月,邢台中心县委遭到破坏,国民党驻邢部队包围了祝村,农民协会负责人被逮捕,协会被迫停止了活动。
  二、农民抗日联合会
  1937年11月,冀西民训处派人到本县宋家庄开辟工作,发动农民抗日。1938年初,宋家庄区建立农民抗日救国联合会,各村亦相继建立了农救会。是年8月,邢台县农民抗日救国会成立,王丕绪任主席。当时,全县下设5个区,300多个村,亦先后建立起区、村农民抗日救国会。至1943年4月,发展会员3732人。抗日战争胜利后,该会改称邢台县救国联合会。1950年3月撤消。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农救会组织群众开展大生产、支援前线、反封建、反特务等斗争,起了巨大作用。
  三、贫农、下中农协会
  1960年冬,本县各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普遍建立起贫农、下中农协会和贫协代表小组。1964年1月,619个大队,2647个生产队建立贫农、下中农协会或贫协代表小组,会员达71176人。1967年12月,本县举行了贫农、下中农代表会议,选举了县农代会常设机构。“文化大革命”后停止活动。
  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
  一、青年组织
  1、社会主义青年团南陈村学校团小组
  1924年春,南陈村高小教员张啸宇(社会主义青年团员,由共产党员张仲毅介绍先入团,时间不详),在东由留路家祠堂,秘密介绍学生田占元及教员路兆衡、张绍先入团,并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南陈村学校团小组,张啸宇任组长,这是本县最早的团组织。该小组曾多次领导教师、学生散发传单、游行示威,反对英、日帝国主义惨杀中国人民的暴行,并到邢台城里盘查日货,宣传革命道理,在邢台产生了巨大影响。
  2、社会主义青年团邢台特别支部
  1930年9月,特委派陈存仁到邢台与四师、十二中学、三女师团支部取得了联系,将这3个中等学校的团组织联合起来,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邢台特别支部,由王者俊(即王世农,共产党员)任特支书记兼四师团支部书记,下属四师、十二中学、三女师3个团支部,属直南团特委领导。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邢台各中等学校的学生在团特支领导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学生上街游行,成立清查日货组织,包围国民党县党部,要求抗日,并到处张贴抗日标语。四师学生为反对反动校长胡勤业无理干涉学生会的活动,罢课斗争两个多月,终于赶走了反动校长,营救了被捕学生,取得学潮胜利。1932年10月,直南特委一交通员在邯郸被查失密,致使邢台团特支和各中等学校团支部领导人被捕,团特支遭到了破坏。
  3、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和青年抗日先锋队
  1938年,中共邢台县委为团结广大青年积极抗日,专设了青年干事。当年秋,县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1941年5月,邢西县青救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前南峪召开,与会代表70人,选举产生了邢台县第一届青救会组织。邢东县也召开了代表大会,选举了领导机构。同年,邢东、邢西各村均实行了普选,民主选举村青救会主席,发展会员,健全组织。此后,又建立了青年抗日先锋队。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邢台县委员会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邢台县委员会成立于1949年3月。10月,全县11个区均设立团委。1953年4月,团县委召开第二届代表大会,与会代表336人。1956年7月,随着行政区划的变化,全县设55个乡团委。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县委亦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邢台县委员会。8月,召开了第四届代表大会。1958年8月,全县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建立了7个人民公社团委会。1961年5月,全县划为33个公社,随之设立了33个公社团委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团组织机构陷于瘫痪。团的工作由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群团组负责。1973年1月,召开了第六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共青团邢台县第六届委员会,随后,33个公社相继恢复了团委会。1988年,全县有团员15801人,设基层团委47个,团总支51个,团支部931个。
  团县委组织团员、青年为本县各项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团员、青年积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抗击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有99名青年战士牺牲在朝鲜国土上;在合作化时期,各级团组织带领广大青年踊跃走合作化道路;1955—1956年,团县委发动万名青年组织了722个突击队,养猪1万头,打草357万公斤,造肥277万车,又组织了40个青年专业队,打井3698眼,修旱池46个,修水渠101道,1956年,北小庄乡团总支书记王志英,带领830名青年,在灵霄山上造万亩林,受到了国家林业部奖励;全县还成立了300个青年扫盲队,经几年努力,全县青年均达到小学文化水平。从1963年起,团县委发动青少年持久地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学雷锋、做英雄的新人新事层出不穷。1981年,进一步深入开展了这一运动,全县涌现出学雷锋小组1762个,做好事13万余件,分管老弱病残265户,帮教失足青年2676人,办起“青年之家”等文化活动场所164个,拥有图书13万册,文化娱乐器材2712件。在1984年3月的“文明礼貌月”活动中,修路527条,总长40公里。营造青年林279万余株。成立青年助耕队516个。采集支援甘肃树种7000公斤。至1988年底,全县新建学雷锋小组300个,义务助耕队150个,青年之家413个。王快乡后楼下“青年之家”组织青年修桥补路1500米,路旁植树25万株,献计献策1.3万条,被团省委命名为“红旗青年之家”。山区团员、青年建立316个承包队,治理荒山8万余亩,他们还举办科技培训班2444期,3.75万余人掌握了实用技术,涌现出致富能手2214人。
  5、中华青年联合会邢台县联合会
  中华青年联合会邢台县联合会成立于1949年5月4日。
  1964年3月,孝子村建立青年联合会,设组织、宣传、妇女和文体委员。同年4月,周公村建立青年联合会,入会青年84人。此后,数十个村相继建立了该组织。后因“文化大革命”被迫解散。
  二、少年组织
  1、儿童团
  1939年初,抗日根据地各村始建抗日儿童团。他们站岗放哨、查路条、送鸡毛信、盘查汉奸特务,为抗日斗争做了许多工作。在后来的土地改革运动中,他们斗地主、呼口号,发挥了一定作用。1949年3月,本县建立中国少年儿童团,凡7—12周岁的儿童均可参加,儿童团下设分队、小队。
  2、少年先锋队组织
  1953年,中国少年儿童团改为中国少年先锋队。1955年6月,全县有少先队员3764人。1965年,全县建队学校571所,队员44162人,辅导员1208人。后因开展“文化大革命”被取消,1977年才得以恢复。1984年8月26日,为了支援甘肃省植树造林,全县少年先锋队员发起采集树种支甘活动,大陈庄的10岁少先队员陈立军,在攀上树顶采种时不幸坠地献身,共青团省委、地委、县委分别追授其为“采种支甘好少年”“模范少先队员”“优秀少先队员”。1987年,全国少年工委向本县少先队组织颁发优胜创造杯,表彰本县少年儿童学习科学文化的优异成绩。
  3、红小兵组织
  “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少年先锋队组织被取消,根据上级指示,各小学建立起“红小兵”组织。并发动红小兵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参加教育革命。1977年,该组织被取消,恢复了中国少年先锋队组织。
  第四节 妇女组织
  一、妇女抗日救国会
  1938年8月,邢台县妇女抗日救国会建立,胡凤英任主席。在中共邢台县委领导下,发动抗日根据地里的妇女,反封建、争解放,积极参加抗日斗争。各村相继建立妇女抗日救国会(简称妇救会),村妇救会设主席、副主席、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武装委员、生产委员。1939年4月,中共邢台县委设妇女委员会。8月29日,本县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在浆水召开,代表200人。大会选举产生了县妇女抗日救国会领导机构——邢台县妇女抗日救国会。1940年春,全县各区相继召开妇女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区妇救会领导机构。1941年11月,全县各村妇救会下设妇女小组,是年全县有妇救会员920人。
  解放战争时期,妇女领导工作机构改为妇女救国联合会。
  在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广大妇女在县妇救会的领导下,反对封建,争取解放,积极开展剪发放足,争取婚姻自由活动,并积极参加识字班,提高文化知识水平,进而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做军衣、做军鞋踊跃支援前线。在前沿阵地的妇女,冒死掩护抗日军政人员,救护抗日伤员,并送情报、搞宣传,为抗日斗争做出巨大贡献。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广大妇女还积极参加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等政治活动斗争。并在开展大生产、搞纺织运动中,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折户村郭爱妮为开展抗日根据地的纺织运动,传授纺织技术,作出了特殊贡献,曾荣获太行区二级纺织英雄称号。
  二、民主妇女联合会、妇女联合会
  1949年10月,本县妇女救国联合会改称邢台县民主妇女联合会。1952年3月,县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代表114人,选举了县民主妇女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51人,常委11人。1955年4月,召开了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175人,通过了《1955年妇女工作规划》,选举了县妇联第四届委员会。
  1956年,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改称邢台县妇女联合会,下设区乡妇联会及村妇联会。“文化大革命”中均被取消。1973年2月,举行县第六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769人,选举了新的领导机构。县妇联恢复。1979年11月,召开全县第七次妇代会,代表777人。1980年3月建县托幼办公室。1982年11月,县妇联设立法律顾问小组。1983年6月,召开第八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400人。1986年4月,县第九次妇代会召开,代表239人。
  新中国成立后,全县妇女积极参加生产劳动,认真贯彻婚姻法。在互助合作、拥军优属、拥军支前、教育子女、赡养老人、勤劳致富、科技发家、建设精神文明等项事业中均做出了新的贡献。老英雄郭爱妮再立新功,195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57年参加全国群英会,毛泽东主席曾三次接见过她。烈属模范郭海棠,1952年9月受毛泽东主席之邀请,参加了在怀仁堂举行的国庆招待会及国庆观礼。1955年毛泽东主席对《邢台县妇女工作规划》一文作了批示。1982年9月,在全国妇联基层工作会议上,县妇联主任翟双珠介绍了本县妇女工作的经验。1983年9月,全国第五次妇代会上,专门印发了本县《基层妇代会如何发挥作用》的简报。1985年3月,本县妇女开展“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捐款2000余元。7月,为对越自卫反击战将士制做鞋垫、针线包等1700件。至1988年,本县涌现全国“三八红旗手”4人,“五好家庭”1户,优秀妇女干部1人;省“三八红旗手”9人,“五好家庭”6户,优秀妇女干部5人,女能人12人。
  第五节 科学技术协会
  邢台县科学技术协会(简称科协)成立于1959年1月,与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合署办公,共有3名工作人员。科协成立后,大力推广、普及科学知识,努力提高人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并大力发展科技组织。县直成立了农学、卫生、俱炉、机械、理化等6个学组,会员达700余人。将军墓公社成立了科学普及协会。其它公社也成立了科技小组。“文化大革命”中,县科协及其它科技组织被迫中止工作。1978年9月,县科协恢复成立,仍与科委合署办公,下属科普组织相继成立,不少公社建起科普协会。县直卫生、农学、电力、建筑学会也先后建立。1982年9月,县科协独立办公。1983年1月,县科协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与会代表175人,讨论通过了《同心同德,努力奋斗,为我县四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工作报告,制订了《邢台县科学技术协会章程》、《邢台县公社科普协会组织通则》、《邢台县农村科普协会组织条例》,并选举产生了县科协第一届委员会。4月,全县33个公社全部建起科普协会,并建公社社直学组203个,村科普分会或科普小组421个,共有会员4500人。同年,县板栗研究会和畜牧水产学会成立。全县科协会员共写论文140篇。1985年,县科协协同妇联、团委、科委、工农教育办公室成立“在乡中学生培训领导小组”,对全县在乡知识青年逐一登记,进行技术培训。年底,省科协授予南石门镇和王快村、长信村“科普协会在培先进集体”称号。1986年,全县33个乡(镇)全部建立农业技术服务公司。1987年5月,省科协授予本县“科协科技扶贫先进单位”称号。年底,全县有各种科技学会7个,会员1480人。科普协会33个,会员4700人。研究会26个,会员1100人。该年开展科普活动1200次,推广技术32项,技术培训达15万人次。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