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0855
颗粒名称: 第七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分类号: D652
页数: 3
页码: 446-4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党政要务。
关键词: 邢台县 党政要务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内容

一、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开展了揭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罪行的群众运动。
  1981年10月,县委作出决定,宣布为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而死的王贵长、张克让、秦天花、吴延云、韩林玉、武文安、赵清杰七人平反昭雪;为何耀明、李志宏、李星华、郝景义、袁修礼、杜宝兰、司福魁、徐贵兴、白永涛、孙志宏、冯文芹、李桐生、耿宗信、樊甦、武太峰、郑福恒、赵中兴、张德禄、张振兴、顾正海、王金生、程振国、阎庆禄、刘乙臣、徐庚炎、张素莲、刘志刚等83人公开平反,推倒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把在“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一切材料,按照中央规定,妥善进行处理;对受株连的亲属、子女一律恢复名誉。
  何耀明曾被造反派定为“邢台县头号走资派”,从1965年9月揪出批斗,到1972年从邢台调走,批斗长达七年之久,是全县遭受身心摧残最严重的领导干部之一。
  在抗日战争中,年仅14岁的何耀明就参加了抗日工作。1953年调任邢台县县长后,同县委书记张玉美、县长王永淮等县委一班人密切配合,于1954年首次制订了《农业区域划分方案》,使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有了遵循。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他亲自蹲点,摸索经验,以点带面,使全县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在农田水利建设和荒山造林运动中,亲自勘察现场,制订规划,参加劳动,指挥工作。因而本县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群众赞誉曰“旧社会县长上山用轿抬,新社会县长上山把树栽”。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他坚决贯彻“八字”方针,实事求是,不搞浮夸,总结推行“定额包工”、“三包(包产、包工、包投资)一奖(超产奖励)”等管理办法,加快了农业生产的恢复。1963年水灾后,深入社队,解剖麻雀,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一手抓山(造林),一手抓川(修地)”以及“量坡养羊”等指导思想,使全县掀起重建家园的高潮。
  几年间全县共平反冤假错案2417起,对105人补发工资103,051元;对在“四清”及“文化大革命”中非正常死亡的263人,召开了追悼会;对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诬陷的700多人,作了平反结论;对运动中高划成份的作了复查,339户错定成份作了更正。对在“文化大革命”中犯有各种错误的人,根据本人认识,分别作了处理。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979年2月,县委召开县、社、生产大队三级干部会议,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和《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制定“定额包工”等劳动管理措施。1980年8月,县委、县革委召开农业工作会议,讨论推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此后,“联产计酬”、“全奖全罚”等责任制出现。
  1981年,县委责成农村工作部在东大树、口头、大寨门三个生产大队进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试点。冬季召开县、社、生产大队三级干部会议,开始推行试点经验,到1983年终,全县617个生产大队,除前南峪生产大队实行专业承包外,其余生产队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
  三、太行山区开发研究
  1980年,县委、县革委总结了前南峪、固坊等生产大队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兴果致富的典型经验,研究确定了山区“以林为主,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山区建设方针。
  1981年9月,河北省第一次太行山区开发研究工作会议在本县召开。霍德志副县长在会上汇报了山区开发建设的情况和经验,与会人员还到山上几个点参观指导。最后确定本县为河北省太行山区开发研究重点县之一。
  1982年,河北省安排了酸枣、板栗增产技术研究和“家兔良种选育及提高经济效益研究”三项课题。本县建立“太行山区开发研究领导小组”,召开科技工作会议,组织县科委及林业、畜牧科技人员35名,协助河北农大、河北农科院等承办单位,以加强现有果树资源管理和发展家畜家禽为突破口,确定7个试验点,实施研究任务。当年,试点获得增收效益10,636元,以点带面获得增收效益31万元,合计32万元。
  1983年,省、地新增了苹果、柿子、核桃增产技术研究及玉米制种、旱地谷丰产栽培、食用菌栽培、科学养鸡项目。承办单位增加了河北林专,协助单位增加了农业、水利部门,科技人员增至72名,新增基点30个。县科委、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山区建设办公室联合承担的《邢台县经济沟建设研究》课题试验,1986年列入河北省太行山区开发研究项目。
  到1985年后,河北省、邢台地区安排的林果、养鸡、农业项目先后如期完成了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实现了技术、经济同步增长。试点和以点带面累计获得增收效益1248.95万元,获得一批阶段性的技术成果和管理经验,并先后通过了省级鉴定。通过现场参观、扩大示范区、组织果树修剪推广队、举办山区建设技术学校等形式,把试点摸索出的阶段性技术成果和管理经验,辐射到全县。1982年冬和1983年冬,县委、县政府组织果树修剪推广队。两年时间,培训骨干170人,公社和生产大队培训47,366人,修剪各种果树366万多株。1984年,全县果品总产量达2,083万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
  1985年,由省农科院承担的《低山区连牛田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开始试验。1986年,太行山区开发研究列入河北省“星火计划”。1989年《邢台县经济沟建设研究》通过省级鉴定。
  四、工商企业体制改革
  1985年8月,全县工商企业普遍推行厂长(经理)责任制。1986年6月,县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建立。9月,县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省人民政府有关文件,提出搞活企业的若干规定,将产、供、销、人、财、物等权,放给工商企业,并明确厂长(经理)是法人代表,为企业的自主经营等奠定基础。
  从1987年9月开始,根据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改革工商企业经营机制,推行企业承包责任制。截至年底,全县76家县属工商企业中有65家企业的承包人与县人民政府签订了三年(1988—1990)承包经营合同。
  承包结果,69家企业除1家被兼并外,其余68家(1990年到期61家)三年累计实现利润3188万元,比承包利润27,141万元提高20%,其中39家企业完成或超额完成承包利润,29家企业没有完成承包利润(包括8家企业亏损)。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