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国初十七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0745
颗粒名称: 四、建国初十七年
分类号: D221.22
页数: 2
页码: 366-3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后至1965年,邢台县委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邢台县 共产党 发展

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邢台县委遵照“自愿互利,典型示范,由低级到高级”的原则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以及毛泽东主席在火车上会见张玉美县长时所作的指示,在完成土改的基础上,“趁热打铁”积极领导全县人民发展互助合作,使农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53年开始组织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又将全县805个初级社合并为500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按劳分红。紧接着又完成了手工业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度,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同时开展了抗美援朝、“镇反”、“三反”、“肃反”等政治运动,保证了“三改”顺利进行和提前完成。在此同时,也加强了党的建设,从1951年8月到1955年9月,全县用了四年时间,分期分批开展了整党运动,使党组织适应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需要。1955年5月,召开建国后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选举出第一届县委会,健全了党内民主生活。使这个时期成为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
  1957年以后的四年里,由于“左”的思想占上风,党组织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1957年
  6、7月间,党内开展整风运动,主要解决几种错误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在运动中,对少数右派进行了必要的反击,但由于“左”的思想指导,致使这次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把一批知识分子和党的干部错误地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不良后果。1958年,由于县委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所以,持续开展了“反右倾”、“大跃进”、“大办人民公社”、“大炼钢铁”、“大办食堂”等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这些不仅使经济遭受严重损失,造成经济的比例失调,而且使党脱离了群众,破坏了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加上连年干旱,造成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人民生活水平降低,人民群众积极性受到挫伤。
  1961年,县委贯彻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将七个人民公社划分为33个,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纠正了“五风”,经济得到恢复。1963年8月,本县遭受特大洪水灾害。在全国军民的支援下,县委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在“抗险救灾、重建家园”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大灾之年,没有发生饿死人、冻死人以及人口外流现象,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灾后国民经济得到顺利恢复与发展。
  1963年开始的粗线条“四清”和1964年开始的细线条“四清”,在“左”倾思想指导下,错误地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实行“有枣没枣打三竿”,特别是第二批“四清”的后期又与“文化大革命”结合起来进行,加上上级派来“四清”工作团、分团、工作队,基本上取代了县委、公社党委及大队党支部的领导,致使不少党的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有的被迫害致死。全县33个公社党委书记有32个被撤换或调离,县直及29个公社27122名干部中,有19442名干部被定为“四不清”。
  1965年,县委辖34个党委,3个总支,764个支部,16972名党员。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机构

邢台县委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