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1937.7—1949.9)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0744
颗粒名称: 三、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1937.7—1949.9)
分类号: D221.22
页数: 3
页码: 364-3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发展历史。
关键词: 邢台县 共产党 发展

内容

邢台沦陷后,八路军于1937年11月上、中旬,先后派出三支部队和地方干部来到邢西,负责开辟抗日根据地,发展党组织,领导人民抗日。
  11月20日,八路军总部派遣周桓、高扬等率领的十八集团军东北抗日第一游击纵队,从山西到达浆水,25日即在浆水帮助建立了邢台抗日救国临时政府和浆水抗日游击队,并建立了邢台抗战工作委员会(县委前身)。随后,在临时政府和游击队中,以及浆水、冯家沟、坡子峪等村中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党支部。与此同时,冀西民训处邢台工作团物雨民、李艺林等,经过半个多月的准备,帮助建立了宋家庄抗日区政府,并在杜树、土门等村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党支部。12月12日在一二九师先遣支队张贤约、张南生的擀助下,在营头建立了邢台抗日县政府和县独立营,先遣支队民训股负责党的组织发展,先后在西黄村、营头等村发展了一批党员并成立了支部。
  上述三个地区,一边建立政权和抗日武装,一边发展共产党员。至1937年底共发展党员200余名。
  1938年1月,中共邢台县委在浆水正式成立(对外称八路军工作团),高扬任书记,李都任副书记。县委成立后,首先说服动员浆水、营头两个政府合并,宋家庄区政府也归邢台县抗日政府领导,从此,统一了全县的党政领导。在县委领导下,全县党政军民团结一致粉碎了日本侵略军的两次“扫荡”,取缔了反动的武装会道门“红学”,县、区、村普遍建立了群众救亡团体,迅速打开了邢台抗日局面。
  是年8月,邢台县委在菜树沟召开县委扩大会议,决定在根据地大量发展党员,健全党的组织,深入发动群众,开展“除旧换新”运动。这一运动壮大了党的组织,加强了根据地建设,使根据地出现了一派生气勃勃的新景象。年底,县委下辖6个区分委,197个支部,2758名党员。
  1939年2月27日,以鹿钟麟为首的国民党河北省政府及河北民军经不起冀南日军的“围剿扫荡”,落荒逃到邢西抗日根据地里避难。接着,大批国民党军队接踵而来,驻满邢台四道山川。他们到来之后,不但不与根据地军民合作抗日,反面积极执行国民党五中全会确定的“防共、限共、溶共”等反共政策,寻找各种机会,制造事端,进行摩擦。摩擦的核心问题是夺我政权。当时正值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又有国民党大军压境,从而造成了斗争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县委坚决贯彻党的“又联合,又斗争”方针,通过公开的隐蔽的,上层的下层的复杂而反复的斗争,粉碎了顽固派多次阴谋,战胜了国民党的各种进攻。
  经过近一年的艰苦斗争,1940年初,鹿钟麟仓慌南撤,反摩擦斗争取得了最后胜利,保卫了抗日政府,保卫了人民利益,坚守了阵地,而且锻炼壮大了党组织。全县原有200多个党支部中,有62个支部在斗争中更加坚强了,120多个支部坚持斗争,巩固下来了,只有18个支部在顽军和封建势力打击下被迫解散,29名党员叛变,37名党员不敢承认自己是党员。但是在斗争中又发展了一批党员,到1939年底,全县有225个支部,3828名党员。
  鹿钟麟南撤后,留给邢台人民的是饥饿和疾病,正当春耕紧张之际,多数群众断炊。于是,县委一面组织医生给病人治病,一面领导全县人民开展借粮斗争,向地富老财借粮度荒。但在借粮斗争中,又遇到国民党特务的破坏和地富的对抗,引起广大人民的愤怒。这时全县正在开展反特务斗争,两个斗争自然结合起来。群众起来后打死一些罪大恶极的坏家伙,政府也公开逮捕和处理了70多个特务分子。广大人民扬眉吐气,反动势力的气焰很快被压了下去。但反动势力不甘心失败,又伺机反扑。3月,还乡道军师张永祥收买200多名还乡道徒和落后群众,制造了“杀县政府劫监狱”的反革命暴乱。在浆水周围村庄自卫队的支援下,暴乱很快被平息,这就是震惊太行区的“浆水事件”。
  “浆水事件”后,从7月份开始,县委领导开展了建党以来第一次整党运动。虽然在克服组织混乱,纠正工作脱离群众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整党中,强调“反左”和“统战”,夸大党的阴暗面,造成讨厌中农的情绪,又采用简单的“清洗”方法,把一些有错误的党员开除或与之断绝关系,使党支部减少43个,党员减少882名,全县29个区分委干部,开除外调15名,县、区政权群团党员干部也被开除27人,警告8人,还有不少党员干部被降为候补党员。由于过多惩办党员干部,大大损伤了党的元气,打击了群众积极性,造成了工作沉闷局面。同年11月在上级党组织领导下,对整党工作中的错误进行了纠正,各项工作又迅速活跃起来。
  是年8月,邢台县分为邢西、邢东两县,成立两个县委,下属14个区分委,149个支部,2946名党员。两县分开后,邢西县委主要抓了根据地建设,搞大生产运动;邢东县委针对日军对根据地“蚕食”及经济封锁,开展“反蚕食”、“反封锁”斗争。当时敌强我弱,加上连年灾荒,斗争非常艰苦,根据地逐渐缩小,邢东县几乎没有根据地了。在此情况下,根据上级“精兵简政”的精神,于1942年春,邢西、邢东又合并为邢台县。设邢台县委和邢东工作委员会(简称邢东工委)。县委于牛旺召开党的临时代表会议,提出从贯彻土地政策入手,重新发动群众,继续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恢复1939年的斗争精神。从此,根据地的各项工作又出现新局面。县委领导人民一面粉碎了敌人连续两年的大“扫荡”,一面继续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运动,倡导生产互助,兴修水利,捕打蝗虫,建立供销合作社,组织妇女纺花织布,广泛采用代食品、代用品,度过天灾敌祸造成的严重经济困难。县委又总结了前段反“蚕食”斗争的经验教训,贯彻地委指示精神,采取“敌进我进”的方针,派出精干力量,越过封锁线,深入敌占区,建立了南八区北八区两个抗日政权,并组织武工队,捉汉奸、打炮楼,打击敌人,扩大了抗日势力,很快扭转了被动局面。
  1945年3月,为适应抗战大反攻的需要,邢台县再次分为邢西县、邢台(东)县。两个县委分别在其领导范围内掀起参军运动,组织民兵配合八路军攻克敌人据点。9月,又组织两千余民兵和一万五千多农民组成的担架队,配合太行、冀南两支部队,于9月24日解放了邢台城。至此八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年终,两个县委所属16个区委,1878名党员。
  1946年6月,邢西县、邢台(东)县合并为邢台县。县委一方面领导群众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另一方面发动青年参军参战,动员干部南下北上,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同时整顿党风发展党员,1948年2月后,各级党组织党员陆续公开。1949年末,县委辖11个区委,432个支部,4740名党员。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鹿钟麟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邢西县委
相关机构
邢东县委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

浆水事件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