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党的建立和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074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党的建立和发展
分类号:
D221.22
页数:
7
页码:
362-36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记述了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初十七年、“文革”十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至1988年的历程。
关键词:
邢台县
中国共产党
建立
发展
内容
一、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1921.7—1927.7)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1919年北京”五•四”爱国学生运动,在邢台人民中,首先是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是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马克思主义在邢台知识界开始传播。1921年下半年,在保定省立高等师范国文专修科读书的张仲毅(本县西郭庄人,保定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利用假期回家机会,在邢台城一些学校宣传革命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首先在省立十二中学(简称十二中学,下同)、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简称四师,下同)及张氏家族中,推荐《中国青年》、《新潮》、《新青年》等革命书刊。
1921年7月,在张仲毅的帮助下,十二中学秘密组织起“读书社”;四师建立“文学会”,后又建立“人生改进社”,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12月,张仲毅同其兄张信卿(大贤高小教员)在大贤村创办夜校,宣传“男女平等”、“平均地权”等革命思想。1922年3月,“顺德车站工人俱乐部”成立,首次领导工人罢工,要求缩短工时,增加工资和支援正太铁路工人反对法国资本家和警察压迫;次年又参加了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1924年4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张啸宇(经其叔张仲毅介绍入团)介绍南陈村高小青年教师张绍先(张啸宇叔父)、路兆衡及学生田占元参加团组织,建立起团小组。1925年初,十二中、四师和省第三女子师范学校(简称三女师,下同),邢台县师范、宏道中学等中等学校,联合成立“邢台学生联合会,,,并参加全国学联,成为邢台党领导学生运动的外围组织。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进步青年团体的建立及革命活动的开展,为邢台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1925年4月,中共北京区委根据党的“四大”关于在全国建立和加强党组织的决定,派遣中共天津地方执委书记于方舟和共产党员张仲毅来邢,发展党员。十二中学学生史天和、薛金吾、吕良弼、高鸣鹿等四人参加共产党,这是邢台第一批共产党员。8月,驻邢国民军骑兵旅宣传队长王环新和杨子江、李长泰等共产党员,受中共北方区委委托到十二中学介绍沈国华、蔺朝杰等入党,并帮助建立邢台第一个党支部即十二中学党支部。11月,沈国华到四师发展党组织,吸收学生王福堂、黄泊梁、史联甲(刘宁一)、王邦彦、刁梦申、冯温等入党,建立了第四师范学校党支部。两个支部均受中共北方区委(原北京区委)领导。至此,邢台已有两个支部,29名党员。
同年12月,根据中共北方区委决定,十二中学党支部改为中共顺德特别支部委员会(简称顺德特支),负责领导邢台、南和、巨鹿、柏乡、隆平、尧山、任县、平乡等八个县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工作,鲍济生任特支书记。
自从邢台有了共产党员和党的组织以后,适应并推动了当地革命斗争的开展。1925年6月,党领导邢台学生联合会,响应上海“五卅”反帝斗争,举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街头讲演,张贴标语,组织募捐,反对英、日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支援上海工人反帝斗争。1926年6月,邢台党组织通过共产党员沈国华为主席的邢台学联,发动邢台各中等学校学生和进步教职员工,又举行了反帝、反军阀内战的游行示威。在斗争中又发展了一批党员,至1926年底,党员发展到30多名。
1927年2月,根据北方区委指示,顺德特支改为“中共顺德临时地方委员会”(简称临时地委),领导范围与顺德特支相同。3月,临时地委根据上级指示,派冯温、刁梦申、张梦莹、李文明等四人,到武昌参加毛泽东主办的“中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后来这四名党员编入贺龙领导的第三教导团,参加了南昌起义。4月12日,国民党右派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被破环。这时临时地委决定抓农民武装,成立冀南武装农民办事处,领导武装农民占领了平乡、巨鹿、南和、尧山等县城,最后又占领了冀南重镇邢台城,但仅6天时间,即被跟随蒋介石叛变革命的山西军阀镇压,冀南武装农民运动办事处被捣毁,顺德临时地委也遭破坏,被迫转入地下活动。
二、土地革命时期(1927.7—1937.7)
1928年6月,国民党控制了华北各省,鹿钟麟部队程希贤师进驻邢台。随之同来的有国民党平汉线战地党务指导委员会成员韩振生、李梦同等。他们一到即在邢台开展“清党运动”,到处杀害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在白色恐怖下,跨党党员何子箴、赵西山、张其功、王玉宾等叛变,参加了国民党的“登记”,地委书记沈国华被国民党清洗,又遭军方通缉,被迫出走,脱离革命。顺德临时地委解体,完全停止活动。
1929年1月,中共顺直省委派朱林森来邢,筹建中共邢台中心县委,与党员张信卿接上关系,党组织又恢复活动。后来朱林森因父病危离邢,冯温接替其工作,继续筹建中心县委。同年4月,中共中央特派员陈潭秋由顺直省委农民部长郝清玉陪同来邢,在西郭庄张信卿家召开直南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传达了中央“六中”全会精神,部署了直南党的任务,正式成立了中共邢台中心县委。冯温任书记,负责领导邢台、南和、任县、隆平、大名、永年、磁县、清丰、南乐、濮阳、肥乡等十几个县党的组织工作。中心县委机关秘密设在南瓦窑村一个面房里。6月23日,为纪念冀南武装农民运动两周年,中心县委组织了反军阀的游行示威,10月,中心县委派共产党员刘万善在祝村组织起“农民协会”。1930年初,又在城东的祝村、城西的西郭庄建立两个农村党支部,又派人到驻邢部队组织兵变,派人到山区发动群众搞暴动,工作搞得非常活跃。
正当革命斗争出现新局面之际,1930年4月,驻邢军队及警察从中心县委机关搜出县委记录本,中心县委书记王近瑞被捕叛变,致使邢台中心县委领导干部和打入国民党军队中的干部十多人被捕,中心县委遭到破坏,停止活动。
同年6月,中共直南特委和直南团特委在磁县同时成立。为恢复邢台工作,直南特委确定调任县县委书记陈存仁到特委负责邢台一带党团工作。陈于9月到邢台后,与省十二中、省四师、省三女师等学校党团负责人取得了联系,根据需要将三所学校的团组织联合起来,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邢台特支,李世农任特支书记。从此,邢台各中等学校学生在团特支领导下,积极开展学潮,进行各项斗争。1931年4月,省四师学生为反对反动校长胡勤业无理干涉学生自治会活动,举行罢课斗争,坚持两个多月,终于取得学潮胜利。“九一八”事变后,邢台各中等学校学生,在团特支领导下,又掀起声势浩大的救亡活动。学生上街游行示威,检查、没收日货,包围国民党党部并要求抗日等,轰轰烈烈。
1932年4月,中共邢台中心县委在南和东郝庄成立(亦称南和中心县委),因为领导南和农民清算八厘公债和永定河借款,并领导邢台各中等学校学生举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纪念“9•18”事变一周年,引起反动派的注意。10月,驻邢国民党32军,用两连兵力破坏了南和中心县委。同月,直南特委交通员在邯郸被查失密,致使邢台团特支书记王常珍(张玺),四师党支部书记王含馥、十二中学党支部书记周庠等被捕,邢台党、团基层组织均遭破坏。此后,一些党、团组织仍坚持地下活动。直至1937年10月邢台沦陷,才全部停止活动。党、团员则分赴抗日根据地,参加抗日斗争。
三、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1937.7—1949.9)
邢台沦陷后,八路军于1937年11月上、中旬,先后派出三支部队和地方干部来到邢西,负责开辟抗日根据地,发展党组织,领导人民抗日。
11月20日,八路军总部派遣周桓、高扬等率领的十八集团军东北抗日第一游击纵队,从山西到达浆水,25日即在浆水帮助建立了邢台抗日救国临时政府和浆水抗日游击队,并建立了邢台抗战工作委员会(县委前身)。随后,在临时政府和游击队中,以及浆水、冯家沟、坡子峪等村中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党支部。与此同时,冀西民训处邢台工作团物雨民、李艺林等,经过半个多月的准备,帮助建立了宋家庄抗日区政府,并在杜树、土门等村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党支部。12月12日在一二九师先遣支队张贤约、张南生的擀助下,在营头建立了邢台抗日县政府和县独立营,先遣支队民训股负责党的组织发展,先后在西黄村、营头等村发展了一批党员并成立了支部。
上述三个地区,一边建立政权和抗日武装,一边发展共产党员。至1937年底共发展党员200余名。
1938年1月,中共邢台县委在浆水正式成立(对外称八路军工作团),高扬任书记,李都任副书记。县委成立后,首先说服动员浆水、营头两个政府合并,宋家庄区政府也归邢台县抗日政府领导,从此,统一了全县的党政领导。在县委领导下,全县党政军民团结一致粉碎了日本侵略军的两次“扫荡”,取缔了反动的武装会道门“红学”,县、区、村普遍建立了群众救亡团体,迅速打开了邢台抗日局面。
是年8月,邢台县委在菜树沟召开县委扩大会议,决定在根据地大量发展党员,健全党的组织,深入发动群众,开展“除旧换新”运动。这一运动壮大了党的组织,加强了根据地建设,使根据地出现了一派生气勃勃的新景象。年底,县委下辖6个区分委,197个支部,2758名党员。
1939年2月27日,以鹿钟麟为首的国民党河北省政府及河北民军经不起冀南日军的“围剿扫荡”,落荒逃到邢西抗日根据地里避难。接着,大批国民党军队接踵而来,驻满邢台四道山川。他们到来之后,不但不与根据地军民合作抗日,反面积极执行国民党五中全会确定的“防共、限共、溶共”等反共政策,寻找各种机会,制造事端,进行摩擦。摩擦的核心问题是夺我政权。当时正值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又有国民党大军压境,从而造成了斗争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县委坚决贯彻党的“又联合,又斗争”方针,通过公开的隐蔽的,上层的下层的复杂而反复的斗争,粉碎了顽固派多次阴谋,战胜了国民党的各种进攻。
经过近一年的艰苦斗争,1940年初,鹿钟麟仓慌南撤,反摩擦斗争取得了最后胜利,保卫了抗日政府,保卫了人民利益,坚守了阵地,而且锻炼壮大了党组织。全县原有200多个党支部中,有62个支部在斗争中更加坚强了,120多个支部坚持斗争,巩固下来了,只有18个支部在顽军和封建势力打击下被迫解散,29名党员叛变,37名党员不敢承认自己是党员。但是在斗争中又发展了一批党员,到1939年底,全县有225个支部,3828名党员。
鹿钟麟南撤后,留给邢台人民的是饥饿和疾病,正当春耕紧张之际,多数群众断炊。于是,县委一面组织医生给病人治病,一面领导全县人民开展借粮斗争,向地富老财借粮度荒。但在借粮斗争中,又遇到国民党特务的破坏和地富的对抗,引起广大人民的愤怒。这时全县正在开展反特务斗争,两个斗争自然结合起来。群众起来后打死一些罪大恶极的坏家伙,政府也公开逮捕和处理了70多个特务分子。广大人民扬眉吐气,反动势力的气焰很快被压了下去。但反动势力不甘心失败,又伺机反扑。3月,还乡道军师张永祥收买200多名还乡道徒和落后群众,制造了“杀县政府劫监狱”的反革命暴乱。在浆水周围村庄自卫队的支援下,暴乱很快被平息,这就是震惊太行区的“浆水事件”。
“浆水事件”后,从7月份开始,县委领导开展了建党以来第一次整党运动。虽然在克服组织混乱,纠正工作脱离群众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整党中,强调“反左”和“统战”,夸大党的阴暗面,造成讨厌中农的情绪,又采用简单的“清洗”方法,把一些有错误的党员开除或与之断绝关系,使党支部减少43个,党员减少882名,全县29个区分委干部,开除外调15名,县、区政权群团党员干部也被开除27人,警告8人,还有不少党员干部被降为候补党员。由于过多惩办党员干部,大大损伤了党的元气,打击了群众积极性,造成了工作沉闷局面。同年11月在上级党组织领导下,对整党工作中的错误进行了纠正,各项工作又迅速活跃起来。
是年8月,邢台县分为邢西、邢东两县,成立两个县委,下属14个区分委,149个支部,2946名党员。两县分开后,邢西县委主要抓了根据地建设,搞大生产运动;邢东县委针对日军对根据地“蚕食”及经济封锁,开展“反蚕食”、“反封锁”斗争。当时敌强我弱,加上连年灾荒,斗争非常艰苦,根据地逐渐缩小,邢东县几乎没有根据地了。在此情况下,根据上级“精兵简政”的精神,于1942年春,邢西、邢东又合并为邢台县。设邢台县委和邢东工作委员会(简称邢东工委)。县委于牛旺召开党的临时代表会议,提出从贯彻土地政策入手,重新发动群众,继续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恢复1939年的斗争精神。从此,根据地的各项工作又出现新局面。县委领导人民一面粉碎了敌人连续两年的大“扫荡”,一面继续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运动,倡导生产互助,兴修水利,捕打蝗虫,建立供销合作社,组织妇女纺花织布,广泛采用代食品、代用品,度过天灾敌祸造成的严重经济困难。县委又总结了前段反“蚕食”斗争的经验教训,贯彻地委指示精神,采取“敌进我进”的方针,派出精干力量,越过封锁线,深入敌占区,建立了南八区北八区两个抗日政权,并组织武工队,捉汉奸、打炮楼,打击敌人,扩大了抗日势力,很快扭转了被动局面。
1945年3月,为适应抗战大反攻的需要,邢台县再次分为邢西县、邢台(东)县。两个县委分别在其领导范围内掀起参军运动,组织民兵配合八路军攻克敌人据点。9月,又组织两千余民兵和一万五千多农民组成的担架队,配合太行、冀南两支部队,于9月24日解放了邢台城。至此八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年终,两个县委所属16个区委,1878名党员。
1946年6月,邢西县、邢台(东)县合并为邢台县。县委一方面领导群众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另一方面发动青年参军参战,动员干部南下北上,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同时整顿党风发展党员,1948年2月后,各级党组织党员陆续公开。1949年末,县委辖11个区委,432个支部,4740名党员。
四、建国初十七年
新中国成立后,邢台县委遵照“自愿互利,典型示范,由低级到高级”的原则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以及毛泽东主席在火车上会见张玉美县长时所作的指示,在完成土改的基础上,“趁热打铁”积极领导全县人民发展互助合作,使农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53年开始组织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又将全县805个初级社合并为500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按劳分红。紧接着又完成了手工业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度,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同时开展了抗美援朝、“镇反”、“三反”、“肃反”等政治运动,保证了“三改”顺利进行和提前完成。在此同时,也加强了党的建设,从1951年8月到1955年9月,全县用了四年时间,分期分批开展了整党运动,使党组织适应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需要。1955年5月,召开建国后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选举出第一届县委会,健全了党内民主生活。使这个时期成为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
1957年以后的四年里,由于“左”的思想占上风,党组织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1957年
6、7月间,党内开展整风运动,主要解决几种错误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在运动中,对少数右派进行了必要的反击,但由于“左”的思想指导,致使这次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把一批知识分子和党的干部错误地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不良后果。1958年,由于县委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所以,持续开展了“反右倾”、“大跃进”、“大办人民公社”、“大炼钢铁”、“大办食堂”等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这些不仅使经济遭受严重损失,造成经济的比例失调,而且使党脱离了群众,破坏了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加上连年干旱,造成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人民生活水平降低,人民群众积极性受到挫伤。
1961年,县委贯彻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将七个人民公社划分为33个,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纠正了“五风”,经济得到恢复。1963年8月,本县遭受特大洪水灾害。在全国军民的支援下,县委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在“抗险救灾、重建家园”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大灾之年,没有发生饿死人、冻死人以及人口外流现象,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灾后国民经济得到顺利恢复与发展。
1963年开始的粗线条“四清”和1964年开始的细线条“四清”,在“左”倾思想指导下,错误地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实行“有枣没枣打三竿”,特别是第二批“四清”的后期又与“文化大革命”结合起来进行,加上上级派来“四清”工作团、分团、工作队,基本上取代了县委、公社党委及大队党支部的领导,致使不少党的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有的被迫害致死。全县33个公社党委书记有32个被撤换或调离,县直及29个公社27122名干部中,有19442名干部被定为“四不清”。
1965年,县委辖34个党委,3个总支,764个支部,16972名党员。
五、“文革”十年
1966年5月,中央发布“五•一六”通知,8月,又发布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从此,“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各中等学校的“红卫兵”和县直机关“造反派”组织相继建立。9月,开始揪斗县委领导,此时,县委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尚能坚持工作。10月,学生开始“停课闹革命”,到处进行串连,任意冲击机关,揪斗干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形成高潮,斗争矛头直指县的党、政领导,致使各级领导机构陷于瘫痪,党员也停止组织生活,社会陷于一片混乱。1967年1月,县委机关“造反派”联合县直50多个“造反派”组织,非法夺了县委、县人委的领导权,接着县直各单位、各公社党委及大部分生产大队党支部也被夺权。与此同时,“造反派”组织逐渐形成势不两立的两大派,打、砸、抢、抄、抓时有发生。坏人乘机作祟,动辄“揪出”、“批斗”、“打倒”,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损失,党员干部遭受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摧残。
1968年1月,邢台县革命委员会建立(简称县革委),统揽党、政、财、文大权。3月,县革委提出“砸烂黑公检法”、“斩断文艺黑线”等口号,紧接着县革委又发动“大刮十二级台风”、成立“群众专政委员会”,开展“斗、批、改”、“清理阶级队伍”运动,对大批干部非法批斗、毒打、关押,致使不少干部致死、致残,制造了大批冤、假、错案,最后大批干部被赶进“五七干校”进行劳动改造。在农村工作中,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忽视多种经营,把社员正当家庭副业当作“资本主义”尾巴砍掉,结果出现了“高产穷队”。
1969年7月,在县革委领导下,进行“开门整党”,“吐故纳新”。由于各级党组织尚未恢复,民主生活极不正常,结果又使一批老党员挨整、被“吐故”出党,一批“造反派”被“纳新”入党。
1971年4月,县第二次党代会召开,选举出第二届县委会,中断四年之久的县委恢复建立。接着公社党委先后恢复。之后,县委进行“批陈(陈伯达)整风”、“批林(林彪)整风”、“评法批儒”和“反击右倾翻案风”。同时,全县开展了“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财贸单位学大庆、学大寨”运动。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十年“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1976年,县委辖34个党委、17个总支、895个支部,17546名党员。
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正本清源,拨乱反正。
一是开展揭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祸国殃民的罪行,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清算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影响,落实干部政策,平反冤假错案。
二是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首先改革了农村经济体制,1980年推行“联产计酬”,、“全奖全罚”等形式的生产责任制。1982年推行“以户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3年,全县除一个大队实行“专业承包”责任制外,其余生产队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进行了农业资源普查和农业区域划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依靠科学技术,开发山区资源,发展商品经济。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带动下,1985年,工商企业实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1987年推行企业承包责任制。
这些措施的实施,促进了全县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随着明显提高。
三是不断加强县委自身建设。在政治上、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召开县第三次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三届县委会;在全县范围内分批进行整党,加强了党的思想、组织与作风建设。同时,开展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纠正腐败作风,打击经济犯罪和刑事犯罪,实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1987年,县委辖40个党委,27个总支,103个支部,21558名党员。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