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市场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0727
颗粒名称:
三、市场管理
分类号:
F123.82
页数:
2
页码:
344-3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市场管理的历史及现状。
关键词:
邢台县
工商行政
市场管理
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对沦陷区的粮食、棉花等控制很严。强令按分配亩数种植,棉花分派收购数量,强迫农民按低价交售。对粮食通过征收、派收方法掠夺,并以“专卖”为由,垄断市场,强制收买粮食或屯粮“贯仓”,控制粮食。在销售上,市场上的棉花、面粉、煤炭、食盐等物资,实行“配给制”,除指定商之外,禁止他人经营。凡“良民”购买物品,须到贩卖专制委员会领取物品购买许可证。同时,须受经济警察之检查。日军还规定重要物资实行搬运许可证、贩卖证、出入城门证。日用品、食品、军需品等,严禁运往抗日根据地,因而市场萧条。
在抗日根据地,工商管理的重点是开展以粮食、贸易与货币相结合的对敌经济斗争。根据政府之有关规定,实行出入境货物税制,寓禁于征;从1942年开始,禁止粮食出口敌占区;在主要集镇设立山货行店,所有出口货物由行店收购,统一出口;一度禁止市布、纸张入口,以发展根据地纺织和造纸工业。在县境内实行贸易自由并免税;群众可自由出售粮食;领有营业证之粮贩,可在县境内自由购买,到指定之粮食调济所或集市出卖;一度实行粮食专卖等。
在根据地,还积极组织集市贸易,活跃经济。动员军民,广泛利用代用品,如以火镰代替火柴,土布代替市布,硝盐代替海盐,植物油代替煤油,中草药代替西药等,渡过了极其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
新中国建立初期,市场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私营工商业户。
1951年、1952年间,针对一些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投机倒把,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不法分子,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
自1953年起,国家对粮、棉、油实行统购统销,粮票、布票,絮棉票开始使用。
1957年1月,邢台县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当前开放粮食自由市场的指标》,全县很快恢复起集市七处,建立合作货栈、交易所九处,集市贸易开始活跃。
1959年,由于“大跃进”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市场商品奇缺,供需矛盾突出,物价上涨,投机倒把活动猖獗。市场管理部门同商业、供销、粮食、税务等部门紧密合作,又开展了打击投机倒把活动,加强生活必需品的采购供应;一些紧俏的日用工业品,首次实行高价出售.从而缓和了供需矛盾,稳定了市场的物价。
“文化大革命”期间,关死粮、棉、油市场,1975年推广“社会主义大集”经验,使集体和群众的正常交易受到很大限制,农村集市贸易再次冷落。
1979年以后,纠正了经济工作中“左”的错误,集市贸易和物资交流会转上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建立信息服务站15个,同省内外58个单位进行信息交流;建筑室内市场59064平方米,搭建顶棚980平方米。截至1988年末,全县集市贸易上市商品由1975年的六大类增至15大类;成交总额由1975年的99万元增至6896万元,增长69.6倍。
同时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对国家规定的违禁商品,禁止上市;对缺尺短秤,以次充好等不法行为,进行检查处理;对倒卖国家重要生产资料和紧俏商品以及走私贩私,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活动,依法处理,打击经济犯罪活动,保护合法经营和消费者利益,维护市场秩序。1975——1978年,共查处投机倒把、制造或出售假冒商品等案件21517起,罚没款额54.88万元。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