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农村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0707
颗粒名称: 第三十二章 农村建设
分类号: F303
页数: 5
页码: 335-3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农村住宅建设、街道及公共建筑、施工队伍、设备、勘测设计、施工管理、房地产管理、环境保护。
关键词: 邢台县 农村建设

内容

第一节 住宅建设
  旧社会,本县农村因地域不同,贫富有别,住宅建设存在明显差异。广大贫困农户的住宅拥挤不堪,低矮简陋,富豪人家院大宅深,青屋高堂。院落布局,多为座北朝南的“四合院”、“三面房”式的单家独院,也有一些数家贯通的“串心院”,还有少数富户建有前后相通的“连二院”或“连三院”,山区因受地形限制,有相当一部分为“一面房”宅院。房舍结构多为平房,山区也有不少起脊房。屋架均为木制,通常以“弯梁、直柱、圆檩、方椽”为理想用料,平原区还有“杨木梁,榆木檩、柳木方椽”的讲究。墙体多为土坯结构,也有里坯外砖和砖垛坯芯结构,丘陵区还有下石上砖结构,山区均为料石结构。屋顶多用炉碴掺石灰捣制而成,也有一些泥土顶或灰沙顶,山区起脊房均为石板顶,门窗过木多为方木或用条石制作,还有的以青砖发䃠。窗户为棂格式木制窗,门为木板门。在住宅总体设计方面,房与房高低有序,均以上房为高,尤其是富庶之家对上房和街门楼的建筑更是格外讲究,其上房多为“三明两暗出嵌檐,”屋顶后方垒有“女儿墙”,前面伸出约一米宽的嵌檐,下面有两根明柱立于台级之上,柱梁上装有精雕细刻的“云花板”,门窗较其它陪房大些,室内设有各种花棋式木制隔栅,屋地铺设青砖。街门多置于巽(东南)、离(正南)方位,门道多呈“┐”形,俗称卐字门,高门楼、高台阶,上马石,立两边,门里设有影壁墙,精雕细刻很壮观。
  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建住宅的标准逐年提高,窗户逐渐加大,室内间距和套空日益拓宽,土坯墙和砖垛坯蕊墙逐步为砖石结构所取代。70年代以后.水泥在农村建筑中的普及应用,使农村住宅建设出现划时代的变化,新建住宅普遍采用了水泥檩,也有的在墙体上部或下部浇铸钢筋混凝土圈梁,有的屋顶采用了水泥石子浇铸,也有的直接浇铸成钢筋混凝土屋顶,从而大大增强了房屋的坚固程度和防震功能。砖石墙体外表有的用水泥勾缝,也有的全部抹水泥面,内墙全部用砂子灰抹里,用白灰膏罩面,有的还刷有白色或彩色涂料,墙基抹有水泥墙围;室内地面多为灰砂地面,也有部分为水泥地面;门窗过木普遍采用钢筋水泥结构,窗户多为大格木制玻璃窗,也有部分采用铁制玻璃窗,门多为木框装板门,也有部分铁制门或铁板包箱门;上房前脸、街门脸大多抹有水刷石,也有的裱贴彩色瓷砖。有的家庭建有洗澡间,也有的盖起了标准较高的二层楼。总的建筑特点,显现出山区日益近似平原,平原日益近似城市的大趋势。
  附:田麻痒庄园介绍
  田麻痒庄园座落在本县张尔庄乡北尚汪村东北角,始建于1914年,完工于1917年,庄园主姓田,名永全,号麻痒,原为清末的一个走乡串村的卖油郎,后逐步发迹,成为当地颇具实力的石油商。
  一、庄园布局:该庄园呈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布局。从庄园大门向里,是一条50米长,3米宽用条石砌成的南北甬道,甬道两侧各有两处完全相同的四合院(为主宅),甬道的北端(即后门)建有私塾学堂,学堂东西两侧为两座对称的花园。其他设施,如油坊、磨坊、豆腐坊、戏台、马棚、碾棚分列在主宅的东西两侧。
  另外,在正门前设有9米长,中间高,两边低的影壁墙,二门上建有东西设门、南北有窗的保卫楼,西花园后墙处另辟有暗道一条,通往大墙之外的村北河畔。
  每处四合院有房18间,私塾学堂有教室和教职员宿舍50间,其他三坊两棚及下处40间,该庄园总计有房162间,加之东西花园、戏场、甬道等总占地6838.28平方米,折合10.25市亩。
  二、建筑结构:该庄园为以石为主的砖石木混合建筑结构,所有墙体均为经过精细加工的条石结构,房屋墙体上部用青砖封檐,内衬土坯,墙厚达60厘米,外墙用白灰勾成园凸缝。
  屋架为全木结构,圆梁圆檩,方椽方过木,都经过精细加工和刨光,屋顶为苇薄柴泥炉灰顶,房内墙白灰抹面,房外墙为清水墙,青方砖铺地,,长条石台阶。主宅房上周围有城墙垛或拦马墙相连,东西宅通道有“保卫楼”联接。
  东西宅所有门窗、明柱、挑檐、隔扇、屏风、门楼、过梁等木质材料均以油漆分色涂刷并绘制精美的图案。
  三、建筑工艺:
  1.头道门是方形木板搭门、简瓦起脊帽,正面有不同的字匾,迎面立有影壁墙,并有雕砖神龛凸出,上盖有简瓦起脊帽。
  2.二道门是经过精细雕刻的简瓦起脊挑檐式通天门楼,下铺条石台阶,石雕门墩。
  3.内门是亭式门斗,简瓦起脊挑檐顶,下设圆木柱,石雕狮子柱墩。
  4.正面过厅为三明两暗,前廊宽两米,明柱下有石雕墩座,上部为木刻垂柱和雕绘檐板。卐字不断头的花式木棂窗,两侧房间以木隔扇分开,各房门上方均有题字,左右有木板画和寿字花窗,正中设木板雕刻屏风,通往后院。
  5.四个四合院北屋(即上房)门左侧,均设有整石錾凿和精刻的天地神龛一个,玲珑剔透,精致美观,是技艺精湛的工艺品,据资料记载每个天地神龛的工料费要花去当时的300块银元。
  第二节 街道及公共建筑
  旧时,各村一般都有一条或数条大街与多条胡同相交织,俗有大街小巷之说。大街小巷多依自然地势而建,大街走向较直、宽窄差异不大;小巷则宽窄不一,弯曲不畅,无论大街或是小巷,均为土石路面,往往是“晴天满街土,雨天一街泥”。70年代后,“文明”村建设大发展,大部分村进行了统一规划,在拓宽旧街道的同时,又建成了一些新的宽敞街道。不少村对街道两侧旧有厕所、猪圈进行了清理,部分街道铺设了柏油路面或水泥路面。
  旧社会,农村的公共建筑主要是庙宇、戏楼、祠堂等。上述建筑,除部分祠堂外,均为砖、石、木结构的瓦房抱厦。较大村庄的村口大多建阁(当地读(gǎo),阁呈城门状,上有箭楼,下有大门洞。新中国成立以后,庙宇、祠堂等大多改建为学校、仓库、办公室等,村阁、戏楼已被大部拆除或自然塌落。各村镇新建了一批学校,影剧院(多为露天),医疗所、办公室、供销门市部、面粉加工厂、幼儿园、敬老院等公共设施,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为振兴教育事业,部分村还建起了标准较高的教学楼。
  从60年代初开始,电力事业逐步在农村得到普及。到1988年底,全县所有行政村都通了电,绝大部分行政村都通了有线广播和电话,不少村庄安上了自来水。
  第三节 施工队伍、设备
  建国前,本县没有专业建筑队伍,农村建筑均为一些泥瓦匠临时搭帮修建,修建住宅多为泥瓦匠合伙帮工。这种临时搭帮和合伙帮工的建筑组织形式至今仍有沿用。
  50年代以后,本县陆续成立了一批专业建筑队伍。70年代以后,有不少村的泥瓦匠自发结合,组成一大批临时性、季节性的建筑队。到1988年,全县共有专业建筑企业35家,其中国营三级建筑企业1家,集体四级建筑企业2家,五级建筑施工队9个,乡镇建筑队12个,个体建筑队11个,专业施工队伍总人数达2897人,临时性、季节性施工队伍人数无考。此外,还建成4个建筑预制构件厂,计有工人250人。
  传统的施工设备仅为一些简单的手工工具,如泥瓦匠用的瓦刀、抹子、石匠用的锤、钎,木匠用的锯、斧、刨、凿,以及打地基用的石夯等。
  60年代以后,逐步使用了电夯、振动器、磨地机、搅拌机、提升机、浇注模具、以及电锯、电刨、凿眼机等,脚手架也改用钢管。1988年,仅县属3个建筑公司就有搅拌机21台,沙浆搅拌机28台,卷扬机22台,打夯机8台,脚手架钢管100吨,钢模板140吨,其他设备无计。
  第四节 勘测设计
  旧时,农村建筑尤其是一些富豪人家的宅院和庙宇、戏楼等,多由风水先生勘测设计,此类设计,多带有迷信色彩,对建筑物的位置布局都很讲究。如:一座宅院建在什么地方,与周围环境有否影响,院落内哪面房高、哪面房低,门窗设在什么位置,哪间房住人,哪间房做饭,哪间房做仓库,哪里喂牲口,哪里设厕所,就连街门口朝哪儿开均有说道。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倡破除信迷,请风水先生勘测设计者已为数甚少,建筑位置因地制宜,建筑布局陈陈相因,仅有少数住宅和一些较大公共建筑聘请专业人员设计。1978年12月“邢台县建筑设计室”成立,为县建设委员会的下属单位。该室共有8人,其中有专业设计人员4人,业务活动以无偿、半无偿服务为主,年设计能力约4万平方米。该设计室自成立以来,先后设计的建筑工程有邢台地区工商局住宅楼、邢台市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南宫市纺织品公司百货大楼、邢台县委、县政府办公楼和新华电影院等112个工程项目,设计建筑面积为22万平方米。1987年该室被省建设委员会批准,定为丁级设计室。
  第五节 施工管理
  随着城乡建筑业的发展,建筑规模愈来愈大,建筑规格愈来愈高,为确保施工质量,加强施工管理,1978年县建委设立施工管理科,他们会同县政府有关部门逐步建立了一整套施工管理制度和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施工管理制度,主要由施工管理科监督实施,其中包括“建筑市场管理”、“建筑质量管理”、“施工安全管理”、“施工队伍资质审查和技术培训”以及“管理费的征收”和“施工许可证发放”等。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是:基本建设计划必须由县计划委员会和县审计局审批;建筑用地必须由县土地管理局审批;工程造价预决算必须由县建设银行审批;施工手续必须由县建设委员会审批办理。上述程序缺少任何一项均不得开工。
  从1984年开始,对一些较大工程的施工队伍采用了招标形式,由县招标办公室统一安排。进入80年代以来,建筑施工管理日趋正规,较大的公共建筑项目,基本上扭转了无证设计,无证施工的混乱现象。
  第六节 房地产管理
  旧社会,房地产权属于私有,通常按照血统关系的远近,依次在家族内部继承。房地产权可以自由买卖或典当,也有富豪人家依仗权势对贫困农户的房产实行强行霸占或变相霸占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斗地主,分土地、把剥削阶级的房产平分给贫困农户,从根本上扭转了贫者“上无片瓦,下无立足之地”,富者“数院相通,家产万贯”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实现土地公有制,新建住宅用地通常由大队(村)酌情安排。70年代以后,大部分村庄都制定了统一的建设规划,新建住宅用地一般需经大队(村),公社(乡)审批。80年代中期,县政府组织各村镇对所有宅基地进行了统一的丈量登记,向所有农户发放了宅基地使用证,并规定了宅基地限制面积和有偿使用办法。此后,新建住房用地的最终审批权统一归县土地管理局。
  建国后,本县无县城,驻邢台市区的县属行政事业单位的职工住宅,多由县房管处统一调济解决,房租由户主交纳,单位给予部分补贴;企业单位的职工住宅大多由本单位自行筹建。80年代以后,随着住房改革的深入,职工住房开始向“商品化”方向过渡。1987年,县政府首先采取县财政和单位、个人共同集资的方法,建造了高庄桥家属楼,共解决职工住房近200户。此后,不同形式的集资建房和个人建私宅的情形越来越多。
  第七节 环境保护
  本县环境污染,主要来自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殖、废物,其中尤以化工企业的排放物污染为主。污染种类,主要有水污染、大气污染、农药污染和噪声污染4大类。据1987年统计,全县共有工业企业8600个,其中有污染问题的230个,占企业总数的3%,此外邢台市的工业企业也对本县部分地域造成污染,其中对牛尾河的污染最为严重。
  1980年,本县始建环境保护机构,购置了环境保护监测仪器,逐步开展了对“悬浮物”、“硫化物”、“化学耗原量”、“PH值”、“色度”等5个水质常规项目的监测和烟尘黑度的监测,先后取得了360多个监测数据。同时,还投资200多万元,完成长征汽车制造厂的消烟除尘,红星汽车制造厂的喷漆工艺改造,县化肥厂利用生物膜技术处理含氧废水,县五金厂采用电解法处理含铭废水等7个较大的环境治理项目。为了防治农药污染,近年在农村推广了高效低毒农药、微生物肥料和农业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为杜绝新的污染源产生,对新建厂矿实行了“三同时制度”。即“新建、改建基本建设项目从设计、施工到投产,均必须经县环境保护部门审批验收,保证做到主体工程与环境保护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运行。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