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粮油储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056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粮油储运
分类号:
F762.1
页数:
2
页码:
286-28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1988年以来粮油调运、粮油仓储的历史及现状。
关键词:
邢台县
粮油储运
内容
一、粮油调运
粮油调运,分调拨、运输两个环节。实行国家“统一调拨,合理运输,好粮外调,安全运输”的原则。
粮油调运方法:1953—1954年,实行计划调拨。粮油统归中央管理,按各级拟定的计划安排调运,分夏、秋两季制订粮油收购、入库屯运方案。1955—1957年,实行“就库取粮”的办法,掌握“三集”(集体划拨、结算、取粮)、“三定”(定品种与价格、定数量、定取粮时间)、一准(双方称过准)的原则调运。
1958—1959年,粮食调运任务繁重。县粮局成立调运指挥部,坚持“统一调拨,先外后内”的方针,大力开展直线运输,减少了搬运环节,缩短了运输时间,节省了费用开支。1960年执行“全国一盘棋”方针,大搞群众运动,设置接收点,集中突击运输,采取调运由专人负责,一包到底的方法,节约了运杂费。
1964年以后,实行粮油调运“定额包干”管理制度;1978年县粮食局汽车队成立,扭转了全部依靠社会力量搞调运的被动局面。同时,1982年,议价粮、油调运也纳入正常运输轨道。对专业运输队,实行责、权、利相结合,层层包干,分级核算,严格奖惩的管理办法,促进了粮油调运任务的完成。
安全运输。新中国成立前,本县粮油运输依靠人担牲口驮及木轮、铁轮畜力车;50年代多用胶轮马车兼牲口驮运;60年代和70年代,用汽车和民间马车;1978年始,由县粮食局汽车队承担粮油运输任务。但在县内短途运输中,还兼用民间大、小拖拉机。安全运输的主要方法1953—1955年,以村编队运输。人背牲口驮,由村民兵连护送。1956—1961年,实行合同运输,粮食局与各农业社签订安全运输合同,将征购粮入库。1959年以后,处于“低指标”时期,群众生活困难,河北省个别地区在调粮途中,发生盗粮事件,本县也加强了安全措施。1962—1977年,实行以生产大队为单位集中运粮,生产大队治保主任为安全指导员,负责粮食入库安全事宜。并强调“防污染、防雨湿、防霉变、防丢失、防撒漏”的五防工作。1978—1988年,主要由县粮食局汽车队承运,具体规定了安全行车及奖惩制度,安全、准时地完成了运输任务。
二、粮油仓储
1.粮仓
清乾隆光绪年间,县衙门先后在开元寺(邢台市内)、王快、庞马、先贤、尹郭、北小庄、龙泉寺、西黄村、放甲铺、香炉寨、龙门、浆水等10余处设有社仓、义仓,清末废弃。
1953年,本县设1个县局直属库、6个区粮库。靠古庙、祠堂或租占民房储粮,仓址分散,条件简陋,可储粮2000吨。
1958年在晏家屯、路罗、浆水粮站建仓44间,容量580吨,年末计全县有仓房608间,容量4435吨。
1963年8月初,本县22个储粮单位全部受灾,倒塌仓房113间,灾后,上级批准11个单位复建仓库。
60年代,基于备战、备荒,结合灾后复建,东汪、晏家屯、石相、南大树、南石门、羊范、大贾乡、皇寺、西黄村、马河、北小庄、路罗、白岸、浆水、宋家庄、冀家村粮站共建仓9785平方米,库容量10810吨。
70年代,平均年入库粮食15000吨,仓库建设十分迫切。1971年始,各粮站本着自力更生精神修建土园仓10座,仓容200吨,因质次没有几年便损坏报废。
1975年“国代队储”已达8320吨,县局便集中力量建设仓库,10年间,全县相继建仓16933平方米,容量达21615吨。
1984—1986年,在铁路沿线集中产粮区6个粮站建仓5000平方米,容量为18545吨,缓解了仓储之急,到1988年,本县粮仓达34791平方米,总容量5万吨。
2.保管方法
粮食保管主要有四种方法:(1)通风储存法。(2)密闭储存法。(3)缺氧储存法。(4)低氧低剂储存法。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