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十二章 交通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0448
颗粒名称:
第二十二章 交通运输
分类号:
F512.722
页数:
12
页码:
239-250
摘要:
本文介绍了邢台县交通运输的概况,详细介绍了古道、公路、桥梁、运输、管理机构。
关键词:
邢台县
交通
运输
内容
由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县境内古代就有国家管理的官道、驿站、递铺等。1905年,京汉铁路通车1920年,县内有了公路,后因战乱,交通运输业没有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公路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1950年县内开始兴修公路,1958年路基改造试修柏油路,1972年沥青路面已普及,至1988年底全县有公路100条,全长807.5公里,是建国前的10倍。
县境内的地方公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发展起来。至1988年,有乡路87条(段),总长476.5公里,全县33个乡镇全部通了汽车,28个乡镇有了客运班车,通汽车的村庄占全县村庄总数的84%。
第一节古道
一、官道
公元前16-11世纪,商朝开始用牛马拉车后,相应出现驮运道和大车道。商朝王亥曾自都(安阳)乘车沿太行山东麓北行,经苏(邢台)至有易(易县)经商,可见邢地出现了车道。
西周时代:自燕国(今北京)经邢国(邢台)至镐京(今陕西长安县)有一条大车道。
战国时期,郑国将军蔡仲率军伐邢,至黑龙关被击败。蔡仲受伤被俘,趁混乱之机,挣脱枷锁,往西逃奔至河川北岸井梁店(今将军墓)死去。蔡仲所走的路,即今邢和公路的基本走向。当时信都(邢台)的农业、手工业及商业已较发达,交通随之有了发展,除上述山区通路外,还有干线两条:一条是自赵都邯郸北上经信都(邢台)到燕国的车马大道。另一条是自信都经巨鹿(今平乡)到宗城(今威县)的车马大道。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后,建立以京都为中心的全国驰道网。并规定“车同轨”、“兴六尺”便利交通往来。秦始皇第四次出游从洛阳经邯郸、蓟县到碣石(今昌黎县),所走路线即为驰道之一,信都(邢台)是所经之地。
唐王朝建立后,河北境内食盐、丝织品和邢窑白瓷远销外地,促使道路发展。从首都长安(今西安)通往幽州(今北京)的驿道,途经邢州(邢台),邢州曾设龙冈驿站。自邢州至贝州(今清河县)也有大道。唐代对路政管理工作很重视,“差官巡检,各依旧路,不得轧有耕种。并所在桥路亦令随车修茸。”唐大历元年(776)再次勒令:诸道官路,不得令有耕种及砍伐树木,其有空处均当填补。明文规定不准废路还田,不准乱砍乱伐行道树,并以树木土堆标记道路管理。
宋朝的干线道路,基本沿用唐朝路线,在管理上为适应军事上的需要,由兵部掌管邮驿。除了沿用唐代的“步递”、“马递”之外,创新了以军卒代替民役的“急递”制度。在军事要道上,每隔十里设置一个“急递铺”,传递速度最快的达日行五百里。急递驿白天鸣铃,夜举火把,撞死人不论罪。铺铺换马,邮铺换人,风雨无阻,日夜兼程,就道交换,片刻不停。严格的邮驿制度,改进了交通管理。
到了元、明朝,顺德府(邢台)仍是国家干线道路必经之地。从京都到洛阳的御道,经过顺德府并设有驿站。元代的交通管理又进一步提高。道路桥梁由工部管理,沿路设有急递铺。
清代,邢台仍是重要驿站。从皇华驿(北京)起,经顺德府到安阳,仍是御道。1900年八国联军占北京,慈禧太后逃往西安,1901年回北京时,从邢台经过,邢台还为御道龙冈驿。邢台南有南庄铺、康庄铺、石桥铺、荆村铺、崇雅铺等急递铺,邢台通任县、南和也设有辛兴铺、张村铺和静庵铺等急递铺。
从汉朝至清末两千一百年,邢台一直是干线道路驿站。清代黄芳远有驿马诗曰“龙冈驿置几经秋?南接邯郸北内邱,凡马已甘辕下死,孙阳何处问骅骝。”据旧县志记述:雍正七年(1729)知县李相曾重修驿站,在县置西马神庙前,马匹于县城东关,设马86匹,驴20头,马夫42名,兽医一名和其他皂隶共54人,每日支工食银五分四厘。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京汉铁路建成通车,途经邢台县段21公里。从此废除了驿站。
二、车马大道
民国时期县境内主要有十条车马大道,以城关为中心,四面辐射。
1、邢台城关至任县大道:县境内二十五里,经辛庄、祝村石井等村交任县界。
2、邢台城关至任县另一大道:县境内二十五里,经吴家庄、小吕、河曲等村交任县界。
3、邢台城关至南和大道:县境内二十里,经七里桥、袁家店等村交南和县界。
4、邢台城关至沙河县大道:县境内十七里,经五里铺、康庄铺等村交沙河县界。
5、邢台城关至沙河另一大道:县境内十七里,经碾子头、南陈村、西由留等村交沙河县界。
6、邢台城关至山西省辽州(今左权县)大道:县境内二百里左右,经韩滨庄(今韩演庄)、周公村、太常井(今太子井)、龙泉寺、路罗等村后分五条支路西行:一经白岸、大西庄、庄儿角岭至辽州界,一经白岸、清泉、夫子岩岭至辽州界,一经白岸、明水、明水岭至辽州界;一经杨庄至和顺;一经桃树坪至和顺。
7、邢台城关至山西省和顺县大道:县界内一百八十里,经孔村、火石岗、东川口、板桥、浆水等村后分三条支路西行:一经坡子峪、西坪、支锅石岭至和顺县界;一经坡子峪、营房台、冀道岭(清风岭)至和顺县界;一经水门、风门岭至和顺县界。火石岗以西均为驮运路。
8、邢台城关至山西和顺县、乐平县另一条大道:县境内一百九十里左右,经孔村、火石岗、西黄村、放甲铺、将军墓等村后分三条支路西行:一条经折户、王庄、折户岭至和顺县界;一条经冀家村、营里、黄榆岭至和顺县界;一条经冀家村、石板房、马岭至乐平(今昔阳)县界。火石岗以西均为驮运路。
9、邢台城关至山西省乐平县大道:县境内一百六十里,经南大汪、皇寺、张安北、石槽、宋家庄、明水、马岭至乐平县界。皇寺以西为驮运路。
10、邢台城关至内邱县大道:县界内二十五里,经荆村铺(今辛店)至内邱县界。
第二节 公路
民国时期县内已有汽车运输,开始在车马大道的基础上修建简易公路。
民国九年(1920年),华北发生大水灾,华译义赈会在河北省投放赈款24.85万元,整修顺德府(邢台)至定州(正定)御路50公里,用款1万元。县境内从此有了18.1公里的公路。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按照《河北省修治公路条例》和《河北省修治县路、乡路暂行通则》,每年于农闲时征集民夫修治公路。是年修通了三条公路。即平汉公路邢台段,从邢台县城经东郭村——南康庄——沙河县界13.9公里;邢德公路邢台段从邢台县城经辛庄——北康庄——祝村交任县界12.5公里;邢威公路邢台段,从邢台县城——大梁庄——东汪——南和县界12公里。
民国二十七年(1938)秋,日本侵略军强行修复邢德线邢台段&5公里和邢威线邢台县段8公里,并将路基加宽至6米。对平汉线公路邢台县段17.6公里进行修整,沿公路挖了封锁沟,借以保护公路。
民国二十八年(1939),日本侵略军为进攻山区,将邢台县城至大贾乡、邢台县城至皇寺的马车道,改造成简易公路。
1940年“百团大战”时,邢西抗日军民破坏敌占区的平汉铁路5公里,并且填封锁沟、拆桥梁、锯电话杆,挖断通往山区的公路。同时在根据地以浆水为中心发展道路建设,先后整修了邢西至左权、和顺、昔阳的大道;邢台西南经路罗至沙河石盆,北经将军墓、宋家庄至内邱獐幺、临城郝庄的山区道路。从而便利了太行抗日根据地各县的交通。
1945年9月邢台城关解放后,邯郸,元氏、石家庄均为国民党军队占领,他们妄图打通平汉线,卷土重来,政府不得不发动群众破坏了平汉铁路和平汉公路。
194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平津战役的胜利,在大军挥师南下前,邢台人民昼夜奋战抢修县境内的平汉公路,并将路基加宽至6米,使道路畅通,支援了大军南下。
新中国成立以来,本县建成的公路有:
1、京广路 邢台县段长8.3公里,属国道公路。河北省段又称京磁公路(北京至磁县)。建国后进行了多次整修:1957年修建了矿渣路面;1964年又改建成泥结碎石路面;1974年11月10日开始加宽改建,路基由6米加宽到11米,1976年6月17日又完成了沥青路面工程;1977年4月1日至8月24日修建了白马河过水路面1870米(过水段700米),路面宽9米,过水路面建有4孔漫水盖板涵;1983年8月2日被洪水冲毁,后改建成5孔,每孔6米的混凝土盖板涵,并将924米过水段路面改建成20厘米厚混凝土路面。
2、宜沙路邢台县段 属国道公路,宜安至沙铭公路是沿太行山东麓山区南北干线公路(亦称京广西线战备路),县境内北起内邱县界,经石槽、宋家庄、将军墓、浆水、元台磨至沙河市界。境内长63.3公里,横穿邢昔、邢和、邢左三条干线公路。自1970年至1980年分五段完成路基工程,后又于1981年4月至1982年完成油路工程,路基宽7.5米,油面宽6米。
自1970年11月开始施工,至1980年12月9日宜沙公路邢台县段路基工程全部完成,共投资357.9万元。1981年又铺沥青路面,投资254万元,总计投资611.9万元。1983年1月6日经交通部、省交通厅部门联合验收,认定符合设计标准,质量优良,列为三级公路,交付使用。
3、邢都路 由邢台至涉县都当,经本县王村、羊范、固坊到沙河界,境内长9.3公里,是河北省第一条二级公路。1973年11月2日开始施工至1975年6月20日完成了路基工程、沥青路面铺筑工程和建桥(沙河桥)工程,路基宽11米,油面宽9米。
4、邢德路 由邢台至山东德州市,1957年由土路面改建成碎石碎砖铺路,后于1969年铺筑成6米宽的油路面,又于1983年11月将邢台至任县段路基加宽到15米。1985年4月20日开始又将境内8.5公里长的路段铺筑油面。动用路罗、城计头、浆水、将军墓和祝村五个乡镇的600名民工进行施工,竣工于1985年底。1983年及1985年两次施工共投资289.6万元。
5、邢临路 由邢台至山东省临清市,境内长8公里,为邢台县第一段沥青路面,1964年8月12日完成。路基改造后于8月15日正式投入沥青路面试修,同年10月底全部完成油面铺筑。
为解决城市出口处的交通堵塞,1980年11月进行了路基加宽和改线工程。将由邢台市大梁庄经七里桥至东汪磷肥厂段7.5公里,改为由邢台市东兴东路经王家庄至东汪磷肥厂段8.3公里,路基宽12米,9月20日竣工通车。
6、邢和路 由邢台至山西省和顺县,自邢台市起,经南石门、西黄村、将军墓、浆水至和顺县界。这条贯穿冀晋两省的干线公路,是1950年在大车道的基础上改建的,虽多次整修,仍是晴通雨阻。自1972年开始,到1983年,分四段对境内80.7公里路基进行彻底改造,并铺筑沥青渣油路面62.7公里。
7、邢左路 邢台至山西省左权县公路,自邢台市起经南石门、崔路、太子井、龙泉寺、坡底、路罗、白岸过省界达左权县,境内长84.5公里。
8、邢昔路 邢台至山西省昔阳县,自邢台市起,经会宁、皇寺、张安北、北小庄、宋家庄、崇水峪6个乡镇抵昔阳县,县境内全长64公里。
9、邢朱路 邢台至朱庄水库专用公路,为保证朱庄水库建筑材料的运输而修建。自1970年开始已通客运班车。
10、乡级公路 全县乡级公路87条,总长476.5公里,其中油路20.3公里。修路方法一般采取民办公助和社会集资办法。
第三节 桥梁
一、古桥梁
清末以前修建的桥梁计70座,均为石拱桥和石板桥,桥型风格各异。
豫让桥:建于战国时期,桥型为单孔石拱桥。桥长10米、宽6米、孔径5米。1976年京广公路加宽,修筑沥青路面,将桥改为钢筋混凝土盖板涵。1974年县政府移原豫让桥碑于桥旁。
仙翁桥:建于元朝(1341),位于张果老山下,明崇祯十年(1637)重修。
张村桥:位于张村村北,桥长25米、宽6.8米,高3米,三孔石拱石面桥,桥面两侧各有石栏杆15根,刻有神话图象。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此桥是牛尾河上的较大桥梁,设计合理,造型独特,大孔居中,小孔居两侧,出现洪水利于宣泄,可保证桥梁安全。
如意桥:在北良舍村南,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吕尚才等36人建,系单孔石拱石板桥。桥长24米,矢高5.8米,桥全高8米,桥面宽6.8米。石拱为纵横料石结构,拱圈两侧各由21块40厘米厚网石砌成,桥孔跨径11.5米。桥面为条石铺筑。栏板为雕有图案石板。此桥现仍完好,县政府将此桥列为重点文物保护。
观音桥: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位于上马庄村东,是片石砌筑的单孔石拱桥。桥长28米,高7.7米,矢高2.9米,桥台高3.3米,拱上填土1.5米,为土面石桥。桥面栏板有石雕图象,现在是乡道桥梁。
尚义桥:稻畦村北,建于明朝万历二^一年(1593)。
三岔桥;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位于峰门村西。
升龙桥:建于明万历年(1578),位于皇寺村西,由进士丁土奇建。
清代修建的桥梁有四十六座,现尚存20座,多为石拱石板桥。
义桥:清顺治五年(1648)由王道焕修建。位于北唐村村北,桥长15米,高5米,宽4米,系单孔石拱桥,并立有石碑。
运济桥:清顺治十四年(1657)建于东先贤村西,是单孔拱桥,孔径为5米,拱圈由十一块43厘米的网石砌成,民国十一年(1922)重修。桥长28米,宽4.5米,高4米。
梅花桥:位于尚梅花村南。清永熙四年(1665)创建,康熙十四年重修。
福禄桥:位于时村西,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现完好无损。桥长32米,高7米,桥面宽6.8米。桥面两侧为石板栏杆,是三孔石拱石面桥。
通济桥:位于时村东,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是单孔石拱桥,桥长15米,宽5米,高6米。
清朝还建有:尹郭村的永济桥(康熙八年建),会宁村西的仙源桥(康熙四十五年建),韩梅花村东的左溪桥(康熙年建),时村东的金龙桥和通济桥(雍政四年建),皇寺村北的通济桥和南大汪桥(乾隆五年建),脱锁沟村南的众济桥,城西北的广济桥(建于乾隆十二年),孔村的通济桥、万顺桥,马鞍山东的金泉桥,张安北村东的光裕桥,河会村西的惠济桥(建于光绪五年),鸳水桥(亦称乡水河桥),光绪五年(1879)知府恩立、知县姚定元创建的七里河桥。
查无建筑年代,至今仍有使用价值的古桥还有:会里桥,邢昔公路上的马场沟桥。
二、民国时期的桥梁建设
民国四年(1915),创建姚坪村南的“马地沟桥”,督工修建人翟兴歧(有碑)。
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重修东先贤的“广济桥”。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在豆尔庄东二里许,跨济沟两岸建“济沟桥”。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在邢昔大道上修建了水磨沟石桥,并立有石碑,刻有“龙川富力”四个大字。
.民国二十九年(1940)重修“会龙桥”,后更名“和平桥”。
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二月二十五日重修了邢昔大道,同时,将“掉桥沟桥”重修,立有石碑。碑文刻着“为民福利”和“马岭古道重修,昔邢人民要求,为使交通永久,行人必须爱护”的大字。,
此外并在谈话村西北建“鹊公桥”,北良舍村南建“北良舍桥”(系村人李明德修建)。这九座桥梁皆为石拱桥和石板桥梁式桥,仍沿用古代建桥形式和技艺。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公路桥梁
新中国成立后,共修公路桥13座,其中五孔以上的大桥有大沙河桥、野河桥、浆水桥、将军墓桥、元台磨桥、白马河桥6座。
1.野河大桥 位于野沟门水库上游,是宜沙公路和邢和公路的必经桥梁。开工于1967年6月24日,竣工于1968年8月1日,有原浆水、将军墓、冀家村、西枣园、宋家庄、龙化、太子井七个公社的1200名民工参加建设,投工21.6万个,总投资68万元。野河大桥为河北省修建的第二座悬砌拱桥,共九墩十孔(每孔二十米),桥长240米,高15米,桥面宽7米。荷载汽-15,挂-80。
2.元台磨桥(亦名路罗桥) 是宜沙公路的重要桥梁。兴建于1970年2月——1971年9月,是7孔(每孔20米)石台石拱桥,桥长162米,桥面宽7米,由隆尧县承担修建,投资38.1万元。
3.大沙河桥 是邢台——都党公路跨大沙河桥梁,建于1975年9月,由河北省交通
厅公路工程三队设计施工,桥型为36孔-10,现浇空心铰微拱桥,投资180万元,荷载汽-15,挂-80。
4.石槽桥 是邢昔公路上的重要桥梁,建于1975年10月,为1孔——30米石台石拱桥,长41米,由北小庄公社自行设计和施工,投资10万元。荷载汽-15,挂-80。
5.庞会桥 位于庞会村西,是邢左公路上的重要桥梁,自1974年9月20日开工,1976年11月14日竣工。设4孔,每孔50米,全长243.2米,高22米,桥面净宽7米,两侧各有0.75米宽的人行便道。桥型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桥、轻型结构,美观大方,荷载汽-20,挂-100。总投资125万元。
6.七里湾桥 位于放甲铺西的邢和公路上,兴建于1976年11月。桥型为1孔20米空腹石拱桥,桥长30米,投资18万元,荷载汽车-15,挂-80。
7.温暖河群英桥 为乡村道路上的较大桥梁,兴建于1979年9月。桥型是1孔30米石拱桥,长49米,由谈话公社自筹资金,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荷载为汽-12,挂-60。
8.马踏河桥 位于邢和线八里岗东。单跨20米双曲拱桥,由县交通局设计并施工。共投资17万元,荷载汽-15,挂-80。
9.龙王庙桥 位于大贤村南邢临公路上,又名“大贤桥”,开工于1979年11月,竣工于1980年8月,桥型为3孔,每孔10米,桥面宽12米,桥长42米,为钢筋混凝土灌注基础空心T型梁板桥。投资20.9万元。荷载汽-20,挂-100。
10.将军墓大桥 位于将军墓村西的宜沙公路和邢和公路上。于1980年4月10日至10月27日修建。此桥为7孔,每孔16米石墩混凝土预制块拱桥,桥长140.5米,净宽7米,两侧各0.75米宽的人行道。总投资38.7万元。荷载汽-15,挂-80。
11.浆水大桥 位于宜沙干线浆水村南。垣肋拱桥,长127.6米,宽7米,高4.74米。桥型为7孔,每孔16米,荷载汽-15,挂-80,投资49.06万元,于1980年5月1日开工,当年10月30日竣工。
12.西黄村桥 位于邢和线上西黄村村西。石拱桥,全长45米,净宽9米。3孔,每孔10米,荷载汽-20,挂100,投资11.99万元。开工于1982年4月1日,竣工于同年10月底。
13.白马河桥位于京广公路跨白马河处。原为过水路面,1982年8月12日被洪水冲毁,是年11月改建成5孔、每孔6米的钢筋混凝土梁板桥。桥长30米,桥面宽9米。荷载为汽-20,挂-100,投资25万元。
第四节 运输
一、人担、人背、牲口驮
人担、人背、牲口驮,是旧社会乡村民间和长途运输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山区的山货进城、日用工业品进山,全靠这种形式运输。
人担,俗名挑扁担,是用国槐、椿木做成的六尺长、二寸宽的扁担,两头用麻绳系在井字形盐架上,盐架放置货物。一般一人能挑百斤左右,日行七、八十里,是农村中一项家庭副业。现在山区田间仍有此种运输。
人背,是用木质做一梯形柴架,系两根麻绳或带子,靠两肩背在背上,将运送物品捆上,一般成年人可背150斤左右。
牲口驮,俗名赶牲口或赶脚,是旧社会农村一种重要副业。做一木质桥形驮架。把要运输的货物用绳扎在架子上,抬放在骡、驴的背鞍上。一般骡、马能驮二百斤左右,驴能驮120斤左右。一人可赶两头牲口,乡里和邻村自愿结合,搭伙承包运输。
二、人力车
又名独轮车。是平原区、丘陵区旧时的主要运输工具。早年是木轮木辐,车轮架于轮轴上,载物推行时发出吱嘎的声音,1958年改用胶轮和装配滚珠轴承,由一人推行。如遇载货过量或道路泥泞,车前有一个人拉行。建国初广大农村用于短途货运和田间运送等。战争年代,运送弹药、军粮,支援前线,起过重要作用。1955年发动农民参加短途运输,日出动人力车800多辆。1956年抗洪救灾,抢修堤埝和修筑公路出动人力车达千余辆。到1958年的水利大跃进及1963年以后的根治海河工程,人力车这种古老的运输工具起到提高工效的作用。六十年代后期被双轮的排子车所替代。排子车载重量大,或人力、或畜力,推拉均可,已成为农户的必备运输工具。据统计,1988年底全县有农用排子车62515辆。
三、畜力车
主要是指马车和牛车,木轮木辐外包铁皮,两根辕杆、两帮、底盘构成全车,套马套牛均可,载重量在500-1000公斤,是长途运输的主要工具。建国后大部分改装胶轮,轻快省力,载重量大,在没有或机动车少的时期,畜力胶轮大车是唯一长途交通工具。1949年全县只有36辆,1952年增加到65辆,1957年成立运输社时胶轮大车已有300辆。到1960年民间胶轮大车已发展到1369辆,进入70年代中期,胶轮大车被汽车和中小型拖拉机所代替。
另一种畜力车是客运车,称马拉花棂轿车,轮网直径大,木轮木辐辐条细长,车盘上装有轿蓬。两侧留有窗棂并装上玻璃。轿蓬前有布帘,是当时较高级的客运马拉轿车,只有官府和绅士商贾才有。平原区娶媳妇,新郎新娘也有乘花棂轿车的。
四、民间客货栈
民国时期城乡物资的交流,是靠民间的客货栈和马车店进行的。如北路的皇寺、宋家庄,中路的姚坪、西黄村,南路的李村、羊范及山区的将军墓、浆水、路罗等较大集镇,都有客栈、货栈或马车店。客货栈的业务范围较广泛,栈内设有客房、食堂、库房,同时办理代购、代销、代运、代储事宜。货栈均雇用私人马车、牲畜力驮子,供来往客商运送货物。
五、汽车货运
1950年邯郸汽车运输公司邢台分公司在县内办理货运业务。1951年邢台分公司在本县浆水、宋家庄设立联运栈点,主要办理山货物资运送。1953年将联运栈改为邢台县运输站,邢台分公司三辆汽车常驻本站,承办货运业务。1956年县手工业联合总社购进加拿大汽车,1957年增至三辆,1960年增至49辆(包括企事业单位的汽车),此间首创汽车运输“一条龙”的方法(即联运),就是专业运输与部门的汽车统一调度,往返无空车.来回有货运,效益显著。1959年粮棉入库时间缩短了两个月,山区的土特产提前四十五天上市。
1973年成立了交通局汽车队,拥有货运汽车18辆,年货运量3.75万吨。
1985年11月成立邢台县运输公司,购进日本产15吨载重汽车18辆。县内还有邢台地区运输公司驻县货运汽车10辆,全年货物运输量3万吨。
六、汽车客运
民国二十二年(1933),南宫“德南长途汽车公司”首次开运南宫——邢台的长途客运。
民国二十五年(1936),南宫、威县、任县私营客车每年冬春往返于邢台东大街客栈,夏秋两季道路泥泞停驶。
邢台沦陷期间,日伪“顺德自动车营业所”开营邢台至任县、南和、内邱、皇寺等客车。
1945年9月24日邢台城解放,太行运输公司接收日伪汽车八部,同年12月成立裕华股份有限公司,经营以载货汽车代运旅客,后由邢台运输公司经营.长途线路是邢台——德州、邢台——南宫。
1956年邢台至浆水通运客车,后延伸到山西和顺。1959年邢台通皇寺客运班车,1968年延伸到北小庄、宋家庄和崇水峪。
1960年以后相继有邢台——营头、邢台——羊范、邢台——南大树通车。在县境内并设有浆水、路罗、崇水峪、将军墓、皇寺、放甲铺、西黄村、杨庄等8个汽车分站,102个停车站点。
至1988年底,邢台汽车站每日往返县内各站有18个车次。加之京广、邢临、邢德等各线经过境内的客车多达300个车次。年客运量,1956年为7万人次,1988年达43万人次。
市内公共汽车公司于1971年开通了邢台——红星汽车制造厂(4路)班车,运行24个车次,年客运量43万人次。
1976年又相继开辟了邢台——长征汽车制造厂(7路)班车,日运行12个车次,年客运量达25万人次。邢台——留村,邢台——东庞煤矿(9路)两路班车也同年开运。
1978年又开通邢台——棊村铁矿,日运行8个车次,年客运量15万人次。
1986年新开辟邢台——张果老山旅游区,日运行4个车次,年客运量8万人次。
个体客运汽车到1988年已有23辆.车座616座,主要是长途客运:邢台——石家庄,邢台——太原,邢台——德州,邢台——临清等。
第五节 管理机构
县交通管理机构始建于1950年,县政府设“农建科”兼管交通运输工作。
1951年改为“建设科”。1955年县人民委员会设立交通科,并于1956年成立邢台县运输站,下设皇寺、张东、羊范、放甲铺运输组(业务属邢台运输公司领导)。1958年9月交通科改为“邢台县交通运输局”,下设机构基本健全。1962年8月撤销“邢台县交通运输局”建立“邢台县工交科”,1963年工交科又分成“工业科”和“交通科”。
“文革”期间机构瘫痪,至1968年12月30日建立了“邢台县交通运输革命委员会”。1972年11月又改名为“邢台县革命委员会交通运输局”1980年4月改称“邢台县交通局”,工作走向正轨,工作机构健全起来。下属单位有“公路管理站”、“公路工程队”、“汽车队”、“石灰石料厂”、“汽车大修厂、、“运输管理站”、“运输公司”、“养路费征收稽查站”、“交通招待所”等。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