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040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发展概况
分类号: F427.22
页数: 3
页码: 226-228
摘要: 本节介绍了河北省邢台县工业发展的概况。
关键词: 邢台县 工业 发展概况

内容

本县工业发展最早的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手工业,如烧瓦、制陶始于西周,冶铁始于战国,制砖始于秦,大理石的利用始于东汉,瓷器始于三国和晋。
  据《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时即有“邢州土贡文石”、“邢州土贡刀”、“邢州土贡瓷器”。史书载,宋代名产有,“邢州贡解玉砂”、“邢州贡白瓷盏”。“邢州酒沙醅金波”。可见唐、宋时期邢台的手工业已很发达。
  元代,陶瓷业、砖瓦业、冶铁业、酿酒业、加工刀石业等范围更加广泛。
  明万历年间(1573-1620),皮毛加工业兴起,产品运销各地。并曾出口。
  民国年间,纺织业有了发展。民国四年初(1915),直隶省举办出席巴拿马赛会的博展会,邢台县元青仿汴绸获银牌奖。据《河北通志稿》记载,民国二十二年县城有织毯、织带、织巾、织袜、织绸、制革、制胰、制鞋等加工厂40处。
  到“七·七”事变时,除上述行业外,还有:
  铁制品业(烘炉)。分布于南石门一带,加工制造农用家具、生活用具,从业者五千余户,一万多人。
  石灰、石料业。主要分布于皇寺、会宁、南石门、大贾乡、羊范一带,产品供邢台地区各县使用。
  苇席编织业。遍及七里河下游东汪、王快一带,有“男耕女编”之说,从业者约三千余户。
  旧鞋钉补业。主要分布于皇寺、潭村、苏村、时村一带,从业者五百余户,八百多人。
  这些行业,多是农忙务农,农闲务工。当时名牌产品有:大色簸箕、辛庄栲栳、石井圈椅、东小汪钢锹、寺北坡槐木楼、北屋草编、七里桥和伍仲鞭炮、南会“双赵镰”等。
  日军入侵后,抗日部队在路罗川相继建起杜旮旯胜利造纸厂、大鱼皮革厂、清泉造枪厂、明水火炮厂、南就水枪械厂等,在抗日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建国初,工业得到恢复。
  从1953年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本着名牌、盛产、需要、便于集体生产的原则,组织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到1956年全县371户个体手工业,除少部分转入务农外,多数户分别参加到东汪、南大树、北大郭、羊范、皇寺、马河、营头、路罗、浆水、将军墓、宋家庄等12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手工业社退了股金,取消了分红制,按行业合并,改建为工厂,形成县级集体所有制工业。
  新中国建立后,在巩固、发展集体所有制工业的同时,逐步发展起全民所有制工业。1958年“大办工业”上了一批工厂。1961年将部分工厂如地毯厂、砖厂、张东石灰厂、化工厂、炼铁厂、竹货加工厂等交给邢台市。1970年,县革委副主任王永环亲自抓,大办“五小”工业,全县县级工业形成一定规模。
  1974年,开始创办社队工业(乡镇工业)。到1975年底,社队工业摊点发展到45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乡镇、村、联营、个体、五级工业一齐上,促进工业迅速发展。1983年后,乡镇工业企业猛增。到1988年底,全县五级工业共达1632个。其中县级集体所有制工业19个,乡镇工业摊点(包括村办、联办、个体)1579个。总产值22177万元,其中县级全民所有制工业7354万元,县级集体所有制工业3767万元,乡镇工业11056万元。总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58%(1987年始,全县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实现利税4395万元。与1949年相比,工业企业的数量增16.7倍,总产值增821倍,年利税为纯增。到1988年,全县五级工业按产值计算,各占的比重是:县级工业,产值11121万元,占50%;乡镇工业,产值2995万元,占13.5%;村办工业,产值5337万元,占24%;联营工业,产值849万元,占3.9%;个体工业,产值1875万元,占8.6%。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