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会重建家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0405
颗粒名称: 南会重建家园
分类号: F205
页数: 1
页码: 2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国土整治典型南会,位于本县西黄村镇,全村310户,1119人,960亩耕地。是本县60至70年代修滩垫地重建家园的先进典型。河北日报曾以《脚踏南会,胸怀全局》和《改天换地一杆旗》通版报道他们的先进事迹。河北省展览馆曾以《乱石滩上换新天》和《南会在前进》为标题展出他们的先进事迹。
关键词: 邢台县 国土整治 南会

内容

南会,位于本县西黄村镇,全村310户,1119人,960亩耕地。是本县60至70年代修滩垫地重建家园的先进典型。河北日报曾以《脚踏南会,胸怀全局》和《改天换地一杆旗》通版报道他们的先进事迹。河北省展览馆曾以《乱石滩上换新天》和《南会在前进》为标题展出他们的先进事迹。
  1963年8月4日,东川口水库塌坝决口,这里遭受了一场特大的洪水灾害,全村960亩耕地,水冲、沙压699亩,冲走了半个村子。420亩“眼珠子”地,冲走了349亩,灾害惨重。在灾害面前,人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
  此时,县委书记何耀明来到南会,与全国劳动模范村党支部书记王志棋共商共渡难关,重建家园之计。他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克服种种困难重建一个新南会。他鼓励大家;“地冲了,再修。房冲了,再盖。只要有共产党在、人在、滩在,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全队男女老少都参加了修地造田活动。大家表示:“不能添斤也要添两,人人都要为南会出把力。”修地造田的战场拉开了,铁姑娘、硬汉子、老参谋、能工巧匠层出不穷。
  修一亩地,首先得起沙石6000担,再垫土12000担。每人每天拉土往返行程150里,脚起泡了,腿跑肿了,谁也不叫苦。他们上工见星星,下工点了灯,经过一冬一春,修起160亩水地,筑起了一条四华里长的水渠和两条750米长的护地坝,还盖起了60间新房。
  1964年冬天,为提高治山治水的质量,王志棋领着大队全体干部到本县胡家楼大队的寺沟参观。河北省劳动模范马聚山给他们介绍了治理经验。他们认识到,光修滩垫地不行,就重新进行规划,从治理卧牛山下手,从山顶到山脚搞了“三道防线”。即山顶造林、山腰挖水平沟、修水平梯田、山脚修缓水坝。他们在卧牛山上共植树25,000棵,打鱼鳞坑45,000个,修水平梯田坝348道,缓水坝2,000米。
  1965年春,他们修了两条4华里的长渠,均为水泥浆砌,坚固耐久。这两条渠保证了全村400亩“眼珠子”地长年用水。打了一大口井,引水上高山,140亩变旱地为水地。为了确保新修地的安全,他们修了两条两米半高,两米宽,2000米长的青石水泥浆砌护地坝。
  南会苦干三年,动用土石16万方,把1963年洪水冲毁的699亩农田全部修复了。新修地的粮食亩产都超过千斤。1968年全村农林牧副齐发展。粮食总产量由灾前的10万公斤增加到22.5万公斤,大牲畜由120头增到133头,猪只由37只增到120只,副业收入由10000元增加到534000元,盖新房460间。从此,南会年年都有新贡献,成为全省农业一面红旗,劳模王志棋被选为全国十届人大代表。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