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利工程的兴建和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0372
颗粒名称: 一、水利工程的兴建和发展
分类号: TV698
页数: 3
页码: 200-2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水利工程自明朝至1988年以来的兴建和发展历史。
关键词: 邢台县 水利工程 发展 兴建

内容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历代人民曾修建过许多水利工程和设施。明朝弘治年间,城东劳动人民就兴建过不少闸堤引泉水灌溉农田,如百泉闸、永济闸、东汪闸、晋祠闸及珍珠堤、流珠堤、小龙泉堰等。在干旱的丘陵地区凿石挖井,如南岗西井、小石头庄井和候兰井等。明代万历年间,在知县朱诰的指导下,北关闸下建立水磨磨面。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城西人民为改变干旱现象,开挖了羊范渠(又名民富渠),引大沙河水灌溉羊范等村万余亩农田。这条渠总长20华里,水利建筑物89处。计:渠口平水石坝1处,拦河坎1处,坝1处,防溢泄水口1处,大磴槽7座,小磴槽6座,大石桥6座,小石桥4座,水眼3处,大闸口6处,支渠闸口43处,滴石水口11处。这项工程之艰巨,设计之精巧,受益之广泛,在当时是空前的。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1942年春,山区人民在抗日政府的领导下修滩垫地,挖井筑池,水利建设从未间断。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支持下,全县人民大兴水利,由几户兴办发展到多村联办,由一乡一社兴办到多乡多社联办。山区以水土保持工程为重点,平原区以河道灌溉为主。1954年修复羊范渠,1955年建成第一座水电站,开通了幸福渠。幸福渠是引野狐泉的水经翟村予让桥向东至北盖宗,全长29华里,灌溉石相、晏家屯两乡一万亩农田,后因大水漫灌,招致土壤碱化而废止。
  本县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是从1957年的“水利大跃进”开始的。当时采用人海战术,声势浩大,村村有项目,社社有工程。平原地区村村搞除涝治碱,打井修渠。李道村还修建了平原水库。丘陵区工程较大,修成羊卧湾水库和“跃进渠”,东川口水库和七一渠以及朱庄渠的第一期工程。山区修成了西黄村的“百库群”,四道山川的护地护村坝及水土保持工程。从1966年开始,经过八年时间,又完成了西水东调三项主体工程(野沟门水库、凤凰山隧洞、总干渠)。这些水利工程的完成,使全县水利面貌大大改观,有力的促进了农业生产。至1988年,全县有中型水库1座(野沟门水库),小(一)型水库2座(东川口、羊卧湾),小(二)型水库7座,中型灌渠2处(朱庄北灌区和野沟门灌区),小塘坝2602座,扬水站(点)440处。各类水井4676眼,其中:大口井1685眼,浅水井2516眼,深机井475眼。另外,八十年代还引进了先进灌溉技术——喷灌及滴灌。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