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0370
颗粒名称: 第十九章 水利
分类号: TV-092
页数: 15
页码: 200-214
摘要: 本章介绍了河北省邢台县1988年以前水利发展的历史,分别介绍了水利工程管理、蓄水工程、灌溉工程、防洪工程、引水工程、打井、提水机具、县外施工与1963年发洪水情况。
关键词: 邢台县 水利 概况

内容

本县历史上水旱灾害较多,西部常以山洪为患,中部常以干旱为害,东部平原常常沥涝成灾。为抵御水旱灾害,变水害为水利,历代人民曾兴建过一些水利工程和水利设施,如明朝弘治、嘉靖、万历年间城东就修建堤闸,丘陵开凿水井、修建旱井、旱池等。后来这些工程也有过重修和扩建,但都是些零修碎补,没有进行过大的治理,那时,由于战争和灾荒,人民饥寒交迫,更不能大兴水利建设了。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水利建设。五十年代初期疏竣河渠、钻井修闸。五十年代中后期以蓄为主,兴建了大量的水库、塘坝工程。六十年代兴建了较大的骨干工程。七十年代后期完善了灌溉和防洪体系。
  进入八十年代,由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转移到加强对现有水利工程的管理,通过调整配套,加强管理,提高水利工程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1988年底,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349469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0.6%,基本上控制了一般年份的水旱沥涝灾害。
  第一节 水利工程管理
  一、水利工程的兴建和发展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历代人民曾修建过许多水利工程和设施。明朝弘治年间,城东劳动人民就兴建过不少闸堤引泉水灌溉农田,如百泉闸、永济闸、东汪闸、晋祠闸及珍珠堤、流珠堤、小龙泉堰等。在干旱的丘陵地区凿石挖井,如南岗西井、小石头庄井和候兰井等。明代万历年间,在知县朱诰的指导下,北关闸下建立水磨磨面。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城西人民为改变干旱现象,开挖了羊范渠(又名民富渠),引大沙河水灌溉羊范等村万余亩农田。这条渠总长20华里,水利建筑物89处。计:渠口平水石坝1处,拦河坎1处,坝1处,防溢泄水口1处,大磴槽7座,小磴槽6座,大石桥6座,小石桥4座,水眼3处,大闸口6处,支渠闸口43处,滴石水口11处。这项工程之艰巨,设计之精巧,受益之广泛,在当时是空前的。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1942年春,山区人民在抗日政府的领导下修滩垫地,挖井筑池,水利建设从未间断。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支持下,全县人民大兴水利,由几户兴办发展到多村联办,由一乡一社兴办到多乡多社联办。山区以水土保持工程为重点,平原区以河道灌溉为主。1954年修复羊范渠,1955年建成第一座水电站,开通了幸福渠。幸福渠是引野狐泉的水经翟村予让桥向东至北盖宗,全长29华里,灌溉石相、晏家屯两乡一万亩农田,后因大水漫灌,招致土壤碱化而废止。
  本县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是从1957年的“水利大跃进”开始的。当时采用人海战术,声势浩大,村村有项目,社社有工程。平原地区村村搞除涝治碱,打井修渠。李道村还修建了平原水库。丘陵区工程较大,修成羊卧湾水库和“跃进渠”,东川口水库和七一渠以及朱庄渠的第一期工程。山区修成了西黄村的“百库群”,四道山川的护地护村坝及水土保持工程。从1966年开始,经过八年时间,又完成了西水东调三项主体工程(野沟门水库、凤凰山隧洞、总干渠)。这些水利工程的完成,使全县水利面貌大大改观,有力的促进了农业生产。至1988年,全县有中型水库1座(野沟门水库),小(一)型水库2座(东川口、羊卧湾),小(二)型水库7座,中型灌渠2处(朱庄北灌区和野沟门灌区),小塘坝2602座,扬水站(点)440处。各类水井4676眼,其中:大口井1685眼,浅水井2516眼,深机井475眼。另外,八十年代还引进了先进灌溉技术——喷灌及滴灌。
  二、管理机构
  自明朝起,本县即有水利管理机构,据旧志载:“各闸设”老人、小甲并采用公议分水,分期轮灌的办法进行灌溉管理,每闸设老人一名,小甲十名。当时对工程建设用工也做了合理规定。据清康熙年间的《邢台县志》记载:“一家出一夫一股,谓之一张锨,出夫十股谓之十张锨,每岁按锨分刻,按刻分水,其间,强至亲者不得私,至贵者不得霸,至贱者不得缺,祖以是传之父,父以是传之子,子以是传之孙”。
  1951年10月成立邢台县水利委员会,由县政府农建科副科长李文恺兼主任。这是邢台县第一个水利管理机构。由于各项水利建设的需要,1956年9月13日县政府设水利科。
  1957年之后,全县的水利工程实行分级管理,工程范围及受益范围在两乡以上的由县水利部门设置专管机构,如野沟门水库、朱庄北灌区、野沟门灌区、牛尾河灌区等。工程范围和受益范围在两村以上的由乡镇管理,一村的单项工程由本村管理。1988年底水利局下属有野沟门水库管理处、野沟门灌区管理处、朱庄北灌区管理处、牛尾河灌区管理处,同时分设六个水保站,负责管理乡村的小型水利工程和水利设施。
  三、管理和养护
  1.灌区管理。分工程管理和工程维修两项。工程管理包括:制订灌溉用水计划,引水配水,灌溉制度及水费征收;工程维修包括:清淤疏浚,防渗配套,机械的维修与保养。
  2.机井管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土地承包到户,实行生产责任制,各类机井的管理相应改革,有四种管理形式:
  一是以村委会设专人负责对全村机井、电力设备进行统一管理,按用水用电时间,收取用户的水电费。
  二是以机井控制的灌溉范围,联户承包,由几个人或几户管理机井,核算支出,联户负担。
  三是单井承包、单井核算,按实际消耗,加上管理人员报酬,向用户收取费用。
  四是季节性的租用制,由村委会统一管理机泵管带。灌溉季节,由用户向村委会租用,按规定交纳租金,用完归还村委会保存。
  3.水库管理。野沟门水库、东川口水库、羊卧湾水库均设有专业管理人员,已开展的观测项目有大坝位移,沉陷和渗漏,降雨量和水位、库容等方面的记录。
  四、水资源综合管理
  1987年4月,遵照《河北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邢台县水资源综合管理办公室,下设6个站,有管理人员45名。开展的业务项目有审批各水户的用水计划,节水设施,征收各用水单位的水资源费,安装水表,控制凿井数量及开采深度,解决处理水源污染及防止新的水源污染,调解水事纠纷,处理违犯水法事件等。
  第二节 蓄水工程
  新中国建立以来,本县兴建了大量蓄水工程,它对改变本县干旱面貌起了决定性作
  用。
  一、水库
  本县兴建水库是从1957年开始的。至1976年共兴建中、小型水库21座,其中11座水库于1963年被洪水冲垮,包括中型水库1座(东川口水库),小型水库10座(贺家坪、桃树坪、邓庄、黑老婆潭、大石头庄、东井庄、马寨、桐花岭、北会、树森水库)。现有水库10座,按兴建时间分述如下:
  塔西水库:位于塔西村西七里河支流上,建成于1958年春,控制流域面积1平方公里,总库容48万立米,有效库容27万立米,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高16.8米,灌溉面积200亩。
  羊卧湾水库:位于东羊卧村西白马河支流上,开工于1957年12月,建成于1958年8月1日,故又称“八一”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9.5平方公里,总库容795万立米,有效库容506万立方米。大坝有主坝和副坝,皆为均质土坝,主坝高14.5米,顶长240米,底宽47米,顶宽5米,底长90米,上游边坡1:3干砌石护坡,下游边坡1:2.5草皮护坡。副坝长500米,高0.5米,设砌石溢洪道,宽75米,深35米,最大泄量544立米/秒。库区东岸设灌溉放水洞。廊道形砌石结构,宽1.8米,高1.7米。最大泄量3.5立米/秒。左岸有白马河至水库引水渠一条,渠长8.5公里。设计流量1立米/秒,以扩充水库水量为主。水库下游,可灌溉皇寺、会宁、张尔庄3个乡的8千亩耕地。现已纳入野沟门灌区范围。水库自兴建以来,国家总投资71万元。
  龙门水库:位于龙门村西白马河龙门口峡,开工于1958年4月,竣工于当年9月。水库控制流域面积70平方公里,总库容191万立米,兴利库容67万立米。大坝有主坝和副坝,主坝为砌石溢流单拱坝,拱中心角120。,坝顶弦长70米,溢流堰宽50米。坝高16米,底厚10米,顶厚3米。坝体基础、中部、上部分别以水泥沙浆、水泥、白灰混合沙浆、白灰沙浆砌筑。副坝长100米,高4米,副坝为均质土坝,水库建成后,由于干渠始终未建,淤积严重,故未充分发挥效益,仅能浇地200亩左右,1980年至1988年一直未蓄水。
  东翟沟水库:位于东翟沟村南白马河支流上,建成于1958年,控制流域面积1.2平方公里,总库容8万立方米,兴利库容4万立方米,大坝为均质土坝,高11.3米,灌溉面积130亩。
  丰来峪2#水库:位于丰来峪村西白马河支流上,建成于1958年冬,控制流域面积1平方公里,总库容11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万立方米。大坝为均质土坝,高10米,灌溉面积120亩。
  丰来峪1#水库:位于丰来峪村北白马河支流上,建成于1966年春,控制流域面积
  1.3平方公里,总库容1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万立方米,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高13.5米,灌溉面积100亩。
  东川口水库:位于东川口村东南七里河南支,控制流域面积84平方公里,该库原是1959年1月建成的中型水库,总库容129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000万立方米,大坝为定向爆破堆石重力坝,高42米。1963年8月4日特大洪水超过设计标准,大坝被冲垮,现存水库为1967年8月复修建成(1965年冬开工),总库容928万立方米,有效库容458万立方米,大坝为砌石重力溢流坝,水泥沙浆砌筑,坝长90米,坝高36.3米,坝基宽28.4米,坝顶溢流堰长55米,深6米,最大泄量1260立米/秒。左岸设灌溉发电放水洞,高2.2米,宽1.6米,灌溉耕地面积1.3万亩。建库国家投资80.7万元。
  东候兰水库:位于东候兰村东七里河支流上,建成于1973年春,控制流域面积2.9平方公里,总库容13万立方米,有效库容8万立方米,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高12米。因无放水洞,不能自流灌溉,故未能充分发挥灌溉效益。
  小戈寥水库:位于小戈寥村东路罗川支流上,建成于1976年3月,水库控制流域面积
  1.9平方公里,总库容4万立米,大坝为砌石重力溢流坝,高9.8米。浇地不多,但在养殖甲鱼方面得到较好的收益。
  野沟门水库:大坝位于野河上游宋家庄川、将军墓川汇流处之野沟门村南。开工于1966年冬,建成于1976年6月,水库控制流域面积518平方公里,总库容5040万立米,有效库容2880万立米,兴利库容2810万立米。大坝为浆砌石连拱溢流坝,大坝底长170米,顶长273米,坝高38米。大坝由中间150米长的溢流坝,120米长的连拱坝和30米长的重力坝三部分组成。两端为重力坝,连拱坝段共八个拱圈,每个拱圈跨15米,拱圈底厚5米,顶厚2.5〜3米。迎水面以环氧树脂煤焦油涂抹防渗,溢流坝最大泄量5360立米/秒,相当于5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大坝左侧设放水洞两个,一个是供泄洪为圆洞,直径
  2.5米,最大泄量87立米/秒;另一个是灌溉发电洞,廊道形,宽1.44米,高1.6米。水库以灌溉为主,50%保证率的灌溉面积13.4万亩。坝后电站设计年发电量为150万度,在防洪方面也起一定作用。大坝水泥沙浆砌石18.2万立米,混凝土2.1万立米,水库建设国家投资916万元。野沟门水库的建成对改变邢台县丘陵区的干旱面貌起了巨大的作用。
  二、塘坝
  新中国建立初期,山区群众多习惯用干砌石在河川谷道中临时挡坝引水灌溉。六十年代后随着建筑材料的发展,大多数改用水泥砂浆砌成固定挡水坝,以增长使用年限,提高储水能力。五十年代全县有小塘坝1400座,储水56万立米,灌溉面积2100亩。进入六十年代末期,小塘坝的作用被人们所重视。地处山区的城计头乡总结了马沟村兴建小塘坝群的四大特点:“规模不大用工少,变化较快受益早,技术简单容易搞,就地取材投资小”,随之全乡推广。该乡30个村庄,村村修建小塘坝。在1972年的特大旱灾时发挥了较好作用,1973年3月《河北日报》刊登了城计头乡大搞小塘坝群效果显著的成功经验后,路罗、白岸、杨庄、将军墓、浆水、枣园、宋家庄、河下、马河、西黄村、龙化、太子井等乡镇兴建小塘坝都有了较快发展。至80年代小塘坝已成为山区建设及水土保持的主要工程指标。1988年底,全县有塘坝2602座,总蓄水能力达149万立米。
  三、旱池
  旱池是丘陵区人畜饮用水和抗旱点种的主要水利设施。龙化、太子井、大贾乡、张尔庄等乡村较多。一般为1~4亩大的蓄水面积,池深4~6米,可蓄积雨水2000~15000立米,夏季蓄积雨水,来年春季抗旱点种。近年来修建了野沟门灌区、朱庄北灌区,在灌溉季节还可引渠水灌入旱池。有些村庄的旱池如东候兰、石坡头、南岗西、大贾乡等还引渠水发展了旱池养鱼。全县现有718处旱池,蓄水能力52万立方米,有9700口人和5300头牲畜靠旱池饮水。丰水年能浇地1200亩,抗旱点播8000亩。全县最大的旱池是龙化乡石破头村旱池,蓄水面积为10亩,池深5米,蓄水33350立方米。
  四、水窖
  水窖俗称旱井,在丘陵区西部分布普遍,龙化乡、太子井乡,羊范镇西北部、大贾乡、张尔庄乡、谈话乡的地头村边院内都有水窖。水窖的形状一般是口小(60〜80厘米),肚大(3~5米)、底平,深度为4〜6米之间,可储水35〜70立米,现存的2531眼水窖,多为50年代以前农家修建。水窖工程尽管作用甚微,但技术要求较高,必须是较厚的粘土卧土层,挖好窖洞后,用三七灰土铺底,用白灰掺浆卵石粉抹壁并打实,防止渗漏,井口用条石护砌.留进水道。夏季储蓄雨水,存储一年水质不变,供人畜饮用和担水点种。
  第三节 灌溉工程
  一、灌区
  本县较大灌区有两个,即野沟门灌区和朱庄北灌区。
  1.野沟门灌区:位于本县中北部,以野沟门水库为主要水源。它包括以东川口水库为水源的“七一”灌区和以羊卧湾水库为水源的“八一”灌区,基本建成于1983年底。其渠系布置:野沟门水库到西河口为总干渠,中下游段为4413米凤凰山隧洞。西河口至皇寺村东为北干渠,中途穿过羊卧湾水库,设计流量4.5立米/秒,总长33.23公里,中段为11.87公里的河道。西河口至大石头庄村西北为南干渠,中途穿过东川口水库,设计流量2.4立米/秒,总长29.65公里,其上游为13.45公里的自然河道。干渠以下设支渠12条,即北1—北7支,南1—南5支,支渠总长137.1公里。干支渠渠道均以砌石或混凝土防渗。灌区总控制灌溉面积为21.1万亩,常灌面积16.4万亩。主要受益区为马河、西黄村、谈话、张尔庄、大贾乡、南石门、皇寺、会宁等乡镇。
  2.朱庄北灌区:位于邢台县中南部。以朱庄水库为水源的整个灌区统称朱庄灌区。南侧在沙河市为朱庄南灌区。北侧在本县,为朱庄北灌区。灌区开工于1975年秋,建成于1978年。渠系布置:朱庄水库至喉咽四里沟为总干渠,设计流量4.3立米/秒,渠长15.74公里。喉咽四里沟到西候兰村西为一分干,设计流量2立米/秒,渠长6.12公里,下游段为长3公里的工农隧洞;喉咽四里沟到羊范村东为二分干,设计流量1.7立米/秒,渠长13.33公里。干渠以下设支渠10条,即1分干东支、北支、西支;二分干1〜7支,支渠总长为43.1公里。干支渠全部以砌石或混凝土防渗。灌区总控制灌溉面积11.6万亩,其中常灌面积9.6万亩。主要受益区为龙化、大贾乡,南石门,羊范等乡镇。
  二、扬水站
  50年代后期郝麻村建成扬水站以后,60年代初开始,各地都修建了小型扬水站(点),至1988年底,全县已经有440处,总扬程17600米,扬水能力达15848立米/小时,扬水灌溉面积13500亩,占全县水浇地面积4%,扬水站分为以下四种:
  1.提取坑塘、水库水的扬水站。如小戈寥扬水站、东羊卧扬水站等以坑塘水库为水源,水源比较充沛,按农作物生长的需要适时扬灌。
  2.提取渠道水的扬水站。如龙化、石坡头、祁村、西坚固等沿渠村庄的扬水站,以渠道水为水源,与渠道放水时间同步行进,水源和放水时间没有保证。
  3.提取大口井水的扬水站。如1973年建于南青山村北的群井扬水站,共打大口井11眼,配5~6寸水泵11台。同时提水,群井汇流,经13000米长的防渗渠道,灌溉南青山、苏村、时村、潭村、徐村、郭村等村的6500亩土地。
  4.提取河道水的扬水站。主要配有截流工程及河滩的透河井。这种扬水站在山区较多。
  附:县境内扬水站之最
  △垂直一级扬程最高的扬水站:冀家村乡冀家村扬水站垂直一级扬程为84米。
  △爬坡管道最长的扬水站:张安北乡岳沟扬水站爬坡管道长1700米。
  △输水渠道最长的扬水站:三山一岭(东柏山、西柏山、南柏山、土岭)扬水站为二级扬水站,总扬程131.5米,输水渠道4470米。
  △扬水流量最大的扬水站:皇寺镇南青山扬水站有11眼井同时开动,扬水量可达1800立米/小时(合0.5立方米/秒)
  第四节 防洪工程
  一、牛尾河治理
  牛尾河先后曾进行过三次治理,现分述如下:
  第一次治理。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四月由邢台县政府建设局拟定治理计划,划分工段、配备监工、征派民夫,规定限期竣工,违者处罚。自1934年5月13日开工,5月18日全河工程告竣,用工31,020个。治理标准为:河面三丈宽,河底二丈宽。河之深度分为三段,第一段自河伯祠至先于桥,长762丈,7尺深;第二段自先于桥至武家桥,长2228丈,1丈深;第三段自武家桥至邢任交界处,长1911丈,1.5丈深(深度以河岸为标准)。全河32.34华里长。
  第二次治理。1974年4月8日至5月20日由县组织东汪、祝村、晏家屯、南大树四个公社,4170名劳动力进行牛尾河清淤施工。
  第一段工程:自牛尾桶(即倒虹吸)至前屯大闸,段长8855米,开挖土方169814立米,用工84907个。
  第二段工程:自先于桥至牛尾桶,长4251米,开挖土方62292立米,用工31146个工日。
  清淤工程标准,下游河底宽6米,深度5.5米,河道内坡个别段要调整,一般保持原状,堤顶宽3米,堤外边坡1;1.5,河道上口宽33米,河道纵坡1/1100。上游段河底宽6米,深度4.5米,堤顶宽3米,外坡1:1.5,上口总宽30米,河段纵坡1/700。
  这次牛尾河清淤工程只完成了牛尾桶至前屯段,上段没有按计划完成。
  第三次治理。1977年10月17日至11月6日,县组织东汪、祝村、晏家屯、南大树四个公社,66个大队的10150名群众,将弯曲的牛尾河自北张村开始直线贯通至邢任边界(李道村三闸口),直线距离715公里,完成土方3262万立米,称“牛尾河改线工程”。
  此项工程涉及到任县及南浬河的治理规划,邢台地区水利局没有批准,虽开挖了新河及修建了桥梁,但始终没有起到行洪排涝的作用。
  二、白马河堤防工程
  白马河下游(京广铁路以东)1963年8月洪水横流,一片汪洋,冲了城界,淹了庞马,淤了石相,南岸长信、南北王段、晏家屯一带浸泡在洪水中。洪水过后,1963年冬首先对北岸的王家庄至庞马段进行勘查测量,1964年春组织石相公社群众修筑防洪土堤,全长3450米,堤顶宽3米。1964年汛前,石相公社又组织劳力在城界东南和庞马村东修筑土堤2000米。在石相村西、陈屯村西修筑土堤3100米,让洪水归顺河槽。
  白马河南岸辛店和长信村北由铁道部投资118452元于1964年冬修筑了一条长1405米的干砌石堤,堤顶宽4米,迎水坡比为1:2,背水坡比为1:2.5,迎水面为0.4米厚的干砌石护面,背水面为紫穗槐护面,石堤中间段有213米的土堤,横断面标准与石堤相同。
  三、七里河防洪堤
  由于1963年8月上旬的特大洪水,七里河下游沿岸堤防无一完整,决口漫堤,洪水横流。洪水过后当地人民边重建家园,边修复七里河防洪堤。两岸共筑堤41.1华里,堤顶宽2~3米,内边坡比为1:2~1:2.5,外边坡比为1:1.5~1:1.2,除后楼下750米为石堤外,其它均为土质堤防。
  四、山川河道的护地护村坝
  为护地护村,四道山川及白马河、七里河、野河上游流经的17个乡(镇)共修建护地护村坝563条,全长254.4公里。其中宋家庄川(宋家庄、崇水峪)67条,20.5公里;将军墓川(冀家村、将军墓)83条,51公里;浆水川(浆水、西枣园)82条,41.4公里;路罗川(杨庄、白岸、路罗、城计头)164条,73.7公里;野河上游(百虎庄、河下、龙泉寺、西上庄)49条,11.3公里;白马河(北小庄)55条,33.5公里;七里河(马河、西黄村)63条,23公里。
  第五节 饮水工程
  本县西、中、东部饮用水源差异很大。西部山区以河川基流为主,中部丘陵以拦蓄雨水为主,东部平原则以浅层井水为主。饮用水量差异更大,平原水量充沛,山区次之。但丘陵区视水如油,多年来流传着这样几句话:邢台府西厢,一片旱疙梁,甭说吃粮食,喝水也饥荒。
  解放前劳动人民为了生存,根据不同的水源和水量,兴修了大量引水工程。诸如丘陵干旱区的旱池水窖,平原区的土井、砖井,山区的透河大口井等。但人畜饮水仍很困难,尤其是丘陵地带,遇到旱年,饮水成为最大问题。丘陵区有一碑文记载:“每当夏日暑时,村妇荷担挑水于他乡,日不一二返,渴视滴之水,不啻仙掌之露”。在龙化、太子井、大贾乡、张尔庄乡一带,遇到旱天,担水须跑四五里路。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群众饮用水的问题,水利部门将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列入水利建设的重要项目,详细调查,长远规划,年年投资,并不断提高广大群众饮用水质量和饮水工程标准。
  自1950年至1965年,本县各地基本仍沿用古老的方法兴建旱池270个,水窖410个,大口井和砖石井3958眼,以拦蓄地表水及开发浅层水。但遇连年干旱,仍有部分乡村如安子垴、范家垴、奚家垴、东柏山、西柏山、南柏山、土岭、东坚固、许坚固、中坚固、西坚固等村,人畜饮水十分困难。
  1962年首先在崔路村打成一眼157米深的机井,水量大,水质好,从而探索出一条在丘陵区打机井的途径。1966年2月地区水利局钻井公司在南石门公社尹郭村凿成了一眼250米深的机井,更坚定了开发丘陵干旱区深层水的决心。至1979年共钻成200米至300米深的机井35眼,丘陵干旱区的人畜饮水基本得到解决。
  进入80年代,人畜饮用水在保量的基础上又向保质的方向发展。1985年以来,广大农村群众积极筹集资金,安装自来水。在水利部门的指导下,全县修建饮水工程300多处,其中钻深机井12眼,大口井49眼,扬水站点46处,建水塔、水池、水柜72座,到1988年有350个村庄25万口人吃上了洁净卫生的自来水,占全县总人中的62.5%。
  经过四十年来的努力,多数村庄人畜饮水的问题得到解决。但由于天气变化无常,进入80年代以来,连年干旱,河水断流,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致使已经解决了饮水困难的村庄,又发生水荒,总的看来饮水问题仍是一个需要长期解决的困难问题。
  第六节 打井、提水机具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提水机具也在不断更新。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初步阶段(1949-1959年)。开始仍沿用古老的栲栳、辘轳、水刮子等提水工具,日浇地0.2-0.5亩,后期制成马拉水车、手摇水车、双轮双管水车及风力脚踏水车,1958年8月全县大搞滚珠轴承化,使提水机具效率提高一大步,浇地效率比以往提高了50%。
  1954年4月,邢台专署水利局在本县晏家屯乡南王段村用人工架打成全区第一眼木管机井,井深166.5米,出水量每小时45立方米,同月在河北省水利厅技术人员指导下,第一次在后楼下村北打成第一眼自流井。此后石相、南大树、晏家屯、祝村等乡镇相继展开了人工架钻井,当时有8盘人工架活动在上述农村。打成木管浅井130眼,每小时每眼出水量45-60立米,此时又购进了离心泵和锅驼机,日浇地8-12亩,效率提高了4倍。
  发展阶段为1960-1977年。1960年10月县农机局钻井队,有300型回转钻两台,在平原区打了些浅井,后因设备陈旧,收不敷支,于1963年撤销。
  1966年2月邢台地区水利局钻井公司,在南石门公社尹郭大队凿成两眼岩溶深井,深250米,出水量每小时20立米,从而打破了丘陵区“钻井禁区”的观念。
  1970年4月,邢台县钻井队复建,最初只有两台钻机,后发展到10台钻机、千米钻,650型油压钻取代了300型旧钻机。
  1975年购进大锅锥20台,集中了县社的冲击钻9台,人工架7盘,采取集中机具、人力、时间、物力的办法组织平原浅井大会战,此间钻成浅井415眼。
  1975年春,邢台地委决定开发百泉水东调,改邢台县渠灌为井灌。自1975-1977年在王快、东汪、祝村三个公社打成浅井854眼。
  在这个阶段钻成机井3124眼,其中丘陵区深井102眼,平原区浅井1934眼,山区和丘陵区大口井1088眼。
  巩固提高阶段(1978-1988年)。因连续干旱少雨,塘池干涸,河道断流,水井水位下降,导致原配的机泵,失去提水能力。于是离心泵、深井泵被新型的提水机具——潜水电泵所取代。自1986年开始,丘陵深井区均更换成扬程160-200米的潜水电泵。截至1988年底,本县有各类机井4676眼,其中深机井475眼,浅井2516眼,大口井1605眼。有水泵5429台,井灌面积达27.4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8%。
  邢台县几个年份机井砖石井发展情况表
  单位:眼、台
  第七节 县外施工
  自1958年至1982年9月,先后进行了五次较大的县外水利施工。
  一、1958年4月:邢台专署为开发百泉水源,扩大灌溉面积,调动邢台、南和、隆尧、平乡等县两万名民工开挖百泉坑、狗头泉、黑龙潭、达活泉、野狐泉。扩大牛尾河灌区、百泉灌区输水干渠7条,在泉区打自流井250眼,泉涌水量明显增加,最多时达到19立方米/秒。
  邢台县主要负责泉区打自流井的任务。
  二、1965年9月为响应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在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统一安排下,本县民工参加了海河施工。邢台县自1965年9月至1970年9月五年时间内,先后参加了滏东排河、滏锡新河、大清河、独流减河等海河工程的施工和测量。
  三、1970年9月至1982年9月,组成邢台县朱庄水库民工团,参加朱庄水库施工。初期有羊范、龙化、太子井、南康庄、王快、晏家屯6个公社3000名民工担负着水库的三通工程,即:施工异流洞凿通,邢台至朱庄的公路修通,长征变电站至朱庄的35千伏输电线路架通等工程,为水库大规模施工奠定基础。
  中期又增加了南大树、营头、路罗、白岸、杨庄、城计头等6个公社,参加施工的达12个公社,6000名民工,主要担负着基坑开挖,大坝砌筑,石料开采,混凝土浇注等工作。1975年10月朱庄北灌区工程开始兴建,羊范、龙化两个公社撤回,仍有10个公社坚持在朱庄水库工地施工,至1982年9月全部完成建库工程。
  四、邢台地委于1975年春组织邢台、任县、南和、巨鹿、隆尧、宁晋、新河、沙河等八个县三万名民工第二次开挖百泉,首先进行了顺水河、小林渠、溜子河的疏浚开挖,其次是泉坑开挖及建桥,同时开凿自流井。邢台县出动4000名民工,担负着2.2公里13万立方米土方的顺水河开挖任务。1976年出动200名民工负责三座桥梁的施工。1977年出动250名民工负责跨越百泉120米长的双曲拱大桥施工。1978年常年有30名民工负担泉坑的建桥扫尾工程。
  五、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地震,遵照省、地委的指示,邢台县组成赴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水利局钻井队钻机10台,调集汽车15部,大拖拉机20台,民工410名,于8月11日赶赴唐山地区滦县焦庄乡支援机井恢复建设,只用了三个月时间,打成新机井250眼,水利恢复到震前水平,受到滦县和唐山地区的好评。于本年11月15日完成支唐救灾任务,全部人员携机具返回本县。
  附:1963年发洪水情况
  一、雨情
  1963年全县各地降雨量均在1000毫米以上。邢台市区1260毫米,大贾乡最高为2111.8毫米,这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本县最大降雨量。平原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38毫米,而1963年为1269毫米,是正常年的2.3倍;丘陵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01毫米,1963年为1442毫米,是正常年的2.4倍;山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71毫米,1963年为1819毫米,是正常年的2.7倍。
  雨量集中在8月份,仅8月1日一10日的降雨量就占全年降雨量的60%以上。邢台市区上旬降雨量736.7毫米,占全年的58%。全县各地均以8月4日或5日降雨量为最大,邢台市区4日为231.7毫米。西黄村4日高达476毫米,冀家村5日为329.2毫米,浆水5日为291.7毫米,路罗5日为317毫米。
  1963年特大暴雨有三个特点:一是降雨时间长,雨量大,自8月1日一10日连续降雨,历时8-9天,旬降雨量在700-1200毫米;二是雨区稳定,面积大,移动缓慢,全县各地均为降雨天气,而且稳定少动,连绵数日,这是有记载以来很少见的灾害天气。三是降雨强度大。如邢台市区为56.5毫米/小时,立羊河为31.5毫米/小时,东川口水库为27.3毫米/小时。
  二、水情
  1963年8月4—5日,县境内的四川三河均发生特大洪水。宋家庄川北坡段为3640秒立米,将军墓川板桥段为4020秒立米,浆水川老庄窠段为3410秒立米,路罗川柏垴处为2730秒立米。据朱庄水文站实测记录,8月5日的大洪峰流量为9840秒立米,洪峰数7.46立米/秒。仅8月2日一10日的9天时间,洪水量达13.66亿立米。
  白马河南,青山段大洪峰流量为3500秒立米,京广铁路白马河铁路桥洪峰流量达4800秒立米。8月4日上午10时30分,因东川口水库倒坝,七里河中游之坂上村南最大洪峰流量为12000秒立米。京广铁路七里河桥被洪水冲毁,进入平原区,水面扩散,柴庄,百泉、北陈村、北场、前后楼下、孔桥、王快、东汪、大贤等处顿成泽国,平地三尺水。8月4日晨大石头庄小水库倒坝,洪水顺入小黄河直进邢台市马路街,平地积水1—1.5米。
  三、险情
  暴雨连降,河水猛涨,库溢坝垮,河漫堤决,滩地被冲,梯田坍塌,泥石流(水炮)到处可见。
  8月4日晨东川口水库上游的东井庄、庄窠、王尔庄三座小水库相继倒坝,大量洪水倾入东川口水库,入库流量由150—200秒立米骤增到1239秒立米,库水位迅猛上涨。至4日上午9-10时,东川口水库开始坝顶溢流,将坝背坡的爆破堆石冲成大坑,继续溢水,背坡的冲刷坑逐渐扩大,坝体失去稳定,于10时30分,一声巨响,大坝溃决。当时的蓄水量为2060万立米,溃坝瞬间的最大泄量为21700秒立米,30分钟即泄空水库。
  8月5日,马寨水库倒坝,浆砌石坝的北会水库改道,定向爆破筑成的贺家坪、黑老婆潭、老道旮旯水库均倒坝;后又有四里营、郑家庄等水库倒坝。
  因东川口水库垮坝,七里河水势迅猛,防不胜防,倾刻间,洪水冲掉了牛庄和南会的半个村落。黄店地处七里河的弯道段,洪水渲泄受阻,形成回漩,将村落全部吞没。洪水奔出黄店至姚坪村西北弯道段,将七一渠最大的建筑物“七一渠渡槽”的桥墩和槽身全部冲毁,只剩一根埋在岩石里的钢梁,也拧成麻花形。自姚坪村以下,河道渐宽,水势稍缓,皇台底村地势较低,大部被淹,村东的小庙只见屋顶,洪水携带的淤渣挂上树梢。洪水继续东流至京广铁路,路基被冲,七里河铁路桥被冲毁,柴庄、道口、北陈村、百泉、北厂、西楼下、后楼下、孔桥、王快、华庄、晋祠、武家庄、东小汪、东汪、大贤、河会、景家屯等沿河村庄被洪水浸泡,房屋内全部进水,群众有的躲在高地,有的爬上房顶,有的爬到大树上。
  东汪村西老五闸处(七里河故道)洪水改道泥沙淤积良田,淤沙量达3-5米,面积300亩,顺水河堤防全线溃决漫溢,全部农田被淹绝收。
  白马河犹如野马脱疆,洪水漫滩。上游的龙门水库于8月4日开始坝顶溢流,土副坝已超过设计水位。至8月6日库水位时涨时落,主坝漏浆,副坝浸润,主坝溃决直接威胁龙门村,副坝决口田家庄将遭灭顶之灾,当县委听到险情汇报后,急速组织人员赶赴现场,安抚群众,组织转移,全力保坝。经奋力抗洪,才保住水库,安全无恙,度过险期。
  白马河上游的羊卧湾水库,在暴雨中,最大入库流量达1110秒立米,比设计流量大一倍,经水库拦蓄后,仅下泄400秒立米,削减洪峰58.4%,减轻了下游的洪水灾害。但水库本身险象横生,输水洞进口坍塌,库区岸边滑坡,大有洪水改道之势。经邢台驻军4593部队指战员奋力抗堵,才避免了一场难以想象的洪水灾害。
  白马河下游京广铁路以东,王家庄、城界、庞马、石相村被洪水淹没,城界全村房屋均被洪水浸泡,群众全部撤离村庄,在村西北高地避水。8月7日洪水退落,才返回村庄。
  8月4日上午10时,牛尾河上游大石头庄水库倒坝,36万立米洪水倾泄邢台市区,地区石油库、邢台县粮库、火车站被洪水淹没,马路街水深1.5-2.0米,沿街两侧的机关、商店、居民住宅全部进水。下游河段的堤防全线溃决,洪水滔天。南北张村、蔡屯、东郭庄、北小吕、大色、辛兴铺、大吕、河曲、李道村、前屯、后屯等村均遭洪水冲击。
  四、灾情
  1963年本县所遭受的特大洪水灾害,是有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水冲耕地66983亩,沙压耕地59059亩,死于洪水的群众328人,大牲畜468头,猪1996头,羊28263只,房屋倒塌162803间,损环房屋108795间,其它生产工具,家庭财产无法统计。
  受灾最严重的是西黄村公社黄店村。8月4日上午10时,东川口水库出现险情,黄店村未能听到鸣枪警号,所以没有及时转移,村庄被突来的洪水吞没,全村150多人,103人被洪水淹死,房屋全部被冲垮。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