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疫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036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疫病防治
分类号:
S851
页数:
4
页码:
196-199
摘要:
本文介绍了邢台县对于畜牧业疫病防治发展历程,介绍了历年来发生的牛肺疫、炭疽、马鼻疽、兔瘟等。
关键词:
邢台县
畜牧业
疫病
防治
内容
建国前本县有少量的民间中兽医自由行医。1952年,兽医开始应用西药,走上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在医疗技术上相继出现了肌肉注射、静脉注射、胃管投药、灌肠、洗胃、瘤胃(盲肠)穿刺、瓣胃注射、气管注射及导尿等。并应用了听诊器、温度计等器械,提高了诊断和治疗水平。1965年本县第一次利用外科手术为大牲畜进行剖腹产。1970年开始利用电疗器治疗大家畜结症、风湿、腹痛及进行麻醉等。:1973年建立兽药厂,生产葡萄糖、氯化钠、安痛定、安乃近、樟脑、安那加、磺胺、柴胡等十几种注射液,健胃散、胃肠活,消黄散、清肺散、镇痛散及少量酊剂,缓解了兽药供应紧张的矛盾。1982年用金属探测仪和瘤胃取铁器,对牛胃进行金属探测和吸取,对预防和治疗牛胃铁器创伤性疾病有积极作用。
本县兽用防疫疫苗,首见于1953年。当时有结晶紫猪瘟苗、鸡瘟疫苗、牛瘟疫苗。到1987年已相继使用了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炭疽、口蹄疫、牛肺疫、羊痘、鸡霍乱、鸡痘、鸡气管炎、兔瘟等疫(菌)苗。对彻底消灭传染病起了决定性作用。县境内畜禽主要传染病有鸡瘟(新城疫)、猪瘟、鸡霍乱、猪丹毒、猪肺疫、炭疽、仔猪副伤寒、牛肺疫、马鼻疽、布氏杆菌、马传贫、马媾疫、兔瘟等。其中鸡疫、鸡霍乱、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俗称“传鸡传猪”。80年代以前每年虽进行防疫注射,但以上五种疫病,仍时有流行。1980年,县畜牧局纪春花搞了“鸡新城疫免疫新程序试验”选出Ⅱ系苗滴鼻一次、Ⅰ系苗二次注射的最佳免疫程序。其论文印发全省,得以推广,对控制和消灭鸡瘟起到了作用。1984年河北省畜牧局命名邢台县为基本消灭“二瘟”(鸡瘟和猪瘟)达标县,鸡霍乱、猪丹毒、猪肺疫也得到控制。
一、牛肺疫
1959年春季,会宁公社有牛肺疫流行,一个月后蔓延到石相、羊范、南大郭、南石门等公社。当时,此病没有治疗的好办法,唯一办法是捕杀。此病在本县持续近一年时间,1000头耕牛患病,捕杀360头,其余全部死亡。秋后在平原和丘陵区进行了大规模的防疫注射,才控制了牛肺疫的流行。到1988年本县没有再次发生。
二、炭疽
本县丘陵与浅山区是炭疽老疫区。建国前就有此病发生,中兽医称为“偏次”1952年,南石门乡尹郭村发生炭疽,死亡牲畜8头,羊53只。1953年蔓延到姚平、坂上、火石岗、石坡头、南尚汪、张尔庄、北小庄、后青峪等村。1955年炭疽菌苗在邢台开始试用,对上述疫区及其周围的73个村的牲畜和羊只全部进行了预防注射。1956年,尹郭村羊发病100只,死亡50只。石坡头村也有牲畜和羊只死亡现象。1961年尹郭、后青峪、百户庄、石坡头、崔路、大路村、马河、龙化等村因患炭疽死亡牲畜7头,羊1010只。同年八月畜牧局组织人员对11874头牲畜,10844只羊进行了防疫注射。1962年又因炭疽死亡牲畜39头,羊229只。为防治炭疽病,同年在南石门成立了邢台县灭病办公室。当年防疫牲畜8522头、羊19239只,抢救牲畜31头、猪4头、羊12只。并对567个牲口棚、741个羊圈及24处污染地面,635眼饮水井均进行了消毒处理。1963年防疫牲畜3739头、羊5738只,使此病得到控制。但1978年5月石头庄又有60只羊发生炭疽,死亡17只。此后炭疽在本县仍有零星发生。
三、马鼻疽
本病主要感染马属牲畜,发病缓慢,呈散发性流行。没有疫苗预防,只有捕杀或送到鼻疽管理区实行保守治疗。1954年界家屯发现1匹开放性马鼻疽,1964年南会发生4匹马患鼻疽,1969年小石头庄发现1匹马患鼻疽。为防止传染均执行了枪毙,对剩余的马属牲口送到柏乡县鼻疽管理区,并责令发病村三年不准喂马属牲畜,对周围五公里以内的乡村进行检疫。1975-1976年发生鼻疽的有:大路村马8匹、王村马8匹、北唐村马1匹。1978年王村发生马6匹、驴1头。1980年以后制订了严密检疫制度,采取果断的灭病措施,至1988年本县未发生过马鼻疽。
四、兔瘟
1986年9月郝麻村发生兔瘟,死亡家兔100余只,很快蔓延到全县。到1987年底,全县因兔瘟死亡的家兔有一万多只。1987年8-12月,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兔瘟的预防注射,得到防疫的家兔八万多只,使兔瘟得到控制。
第四节 水产
本县水生植物主要有芦苇、藕、荸荠。水生动物主要是鱼类,有草鱼、鲫、鲤、鲶、黄鳝、泥鳅等。还有少量的虾、鳖、蟹等。1959年以前,鱼类主要生活在四道山川、白马河、七里河以及百泉等河川、泉坑内,靠浮游微生物维持生命,品种多为野生鱼,靠自行交配繁殖后代。1958年,开始在羊卧湾水库人工养鱼。1960年,七里河和东汪一带也开始人工养鱼,品种多从邢台地区鱼种场引进,有鲢鱼和草鱼,水面面积共有10亩,亩产50-75公斤。1970年本县开始放养鲤鱼,1975年全县养鱼单位发展到20多个,品种有鲢鱼、草鱼、鲤鱼、鲂鱼,养殖范围扩展到水库。水面有134亩,鱼最高亩产量达100公斤。在饲养技术上,开始给池塘鱼类投喂饲料。1978年本县养鱼单位发展到82个,水面5500亩,鱼总产量32.3吨。同年在塔西利用2亩水面的鱼种池,自己培育鲢、鲤和草鱼等鱼种3万尾。1982年又在塔西搞网箱育种试验成功,育成鱼种规格达到2.5寸以上。此项技术1983年推广到百泉和野沟门水库。同年还引进了荷元鲤鱼和尼罗罗非鱼。在投喂饲料技术上,采取定时、定量、定质、定点的“四定”措施。1983年,全县养殖水面达5850亩,是本县建国以来养殖水面最大的一年。
1984年池塘养鱼最高亩产200公斤,1985年最高亩产为250公斤。1986年达470公斤,1987年达585公斤。1986年开始投喂混合饲料,使用增氧机等科学养鱼技术,路家庄还制成颗粒饲料。1986年全县鱼类总产量40吨,是历史上最高产量。1987年在路家庄利用1亩池塘水面,搞了微流水养鱼高产试验。该项目属国家农牧渔业部“丰收计划”的一部分。试验结果亩产达4350公斤,受到河北省畜牧水产局表扬。路家庄的经验在全县推广,1987年鱼林沟、白崖、白岸等村先后建池30多亩。
元鱼在路罗川河流中有自然生长。1986年以来,广州、北京等地高价收购元鱼,调动了当地农民捕抓元鱼的积极性,大量元鱼通过商贩上市。1987年以来农民已着手建池搞元鱼人工养殖。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