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的饲养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0356
颗粒名称: 一、猪的饲养管理
分类号: S815.4
页数: 1
页码: 194
摘要: 本文介绍了邢台县对于猪的饲养管理方法的改进历程与经济变化。
关键词: 邢台县 饲养

内容

本县猪的传统的饲养方法是“两头细、中间粗,粗细结合,以粗为主”,即对仔猪和临出圈前的猪喂精料多一些,中间阶段(架子猪)以粗料为主。由于粮食紧张,饲料不足,饲喂方法落后,养猪业发展缓慢。1949年全县猪存栏只有5462头。
  1958年,毛泽东主席发出“猪为六畜之首”的指示,号召农民“大养其猪”把养猪业推上了新高峰。五十年代末,本县先后办起北关、东沙窝、孝子村、北王段等养猪场,各饲养百头左右。同时推广了小球藻喂猪技术。1960年后由于经济困难,饲料不足,猪场下马,全县猪只存栏由1959年的49754头,到1961年下降为14437头。经过国民经济调整,允许开垦小片荒地作饲料地,养猪量开始回升,1964年底猪存栏回升到42489头。
  “文化大革命”时期提倡集体养猪,几乎每个生产队都办有养猪场。当时精饲料不足,只好以草代粮,养猪场还搞了山药秧青贮,办起粉坊、豆腐坊、油坊,利用其副产品,扩大饲料来源。1965年在孝子村、石相搞中曲发酵、庆曲发酵、无曲盐水发酵,并在全县推广,提高了饲料的适口性和消化率。1971年在武家庄、前晋祠搞了水葫芦、水花生、水浮萍的养殖试验。其中水葫芦的养殖得以推广。还引种了含蛋白质较高的苦麻菜、聚合草、苜蓿草等。这一时期全县养百头以上的集体猪场有:武家庄、孝子村、北王段、翟村、前晋祠等。到1976年全县猪存栏16万头,达历史最高水平。但由于只顾数量,饲料不足,技术跟不上,死亡率高,出栏率仅有27%。1978年南康庄办起了县内第一个半机械化养猪场,养猪370头,种母猪近百头。采用前后有窗半封闭式猪舍,配备了抽水机、刮粪机、自动乳头吸水器等。还建起一座粉房,所产粉渣全部供喂猪使用。该场肥猪一般喂养六至七个月,猪体重均达90公斤以上。1980年以后,土地承包到户,粮食连年丰收,农民基本上解决了吃饭问题,剩余的粮食开始向肉蛋奶转化。养猪专业户在农村开始出现,并将单、一饲料,改变为配合饲料,将传统的饲养法改为“一条龙”的快速育肥饲养法,开始重视含蛋白质较高的饼类饲料的利用。1981年以前,每头猪,喂养一年体重仅达到65公斤左右,改变饲养方法后,每头猪饲喂10个月,体重可达到90公斤以上。东良舍养猪专业户刘援朝养猪百余头,实行快速育肥法,喂配合饲料,肥猪六月龄体重均达90公斤以上。1988年全县猪存栏73005头,百头以上大户22个。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