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畜禽品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034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畜禽品种
分类号: S813.9
页数: 4
页码: 190-193
摘要: 本文介绍了邢台县马、牛、羊、猪、兔、鸡等建国前与建国后品种引进改良的历程。
关键词: 邢台县 畜禽品种 介绍

内容

新中国建立前,本县畜禽品种单一,良种很少,主要靠半混群杂配繁殖。建国后,引进大量新品种,采用新的生产技术,畜禽业得到发展。
  一、马属家畜
  新中国建立前,马属品种主要是蒙古马、渤海驴和太行山地驴,缺乏优良品种。建国后,县食品公司、县生产资料公司及畜牧部门引进了优良品种,使马属家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发展。1959年县食品公司从新疆引进良种苏重挽种公马一匹,放到营头岗畜牧场进行配种改良。这是第一次引进新品种,很快使群众认识到新品种的优越性。
  1963年又从张家口引进苏高血4匹、苏纯血2匹、苏重挽2匹。1965年、1973年和1976年从张家口、邯郸、西安引进张北种公马2匹、渤海种公驴1匹、关中种公马2匹。为了推广优良品种,县在营头岗、将军墓成立了两个国营配种站,并不断进行技术革新。1972.1973年两次改进精子稀释液(由原来的葡萄糖液改为蔗糖液,又由蔗糖液改为奶粉液),增加了精子的存活时间。另外在检查精子活力、母畜发情鉴定、孕期检查和防治母畜生殖系统疾病防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技术,并利用苯甲酸求偶二醇、乙稀雌酚、三合
  激素、孕马血清等药物进行母畜催情,使母畜受胎率大大提高。1968年以前全县母畜受胎率只40%,1988年提高到80-85%。
  二、牛
  建国前,平原和丘陵地区多饲养冀南黄牛、南阳牛和鲁西牛。山区多饲养太行山地牛。这些本地牛虽然也有肥壮的,但多数瘦小难养,发展缓慢。
  建国后,引进了大批优种牛。
  六十年代,县食品公司和县生产资料公司引进了大量蒙古牛,由生产队购回役用。从河南、安徽、云南、四川、新疆等地引进南阳牛、犏牛、川牛等。1964年开始对黄牛进行改良,特从湖北五三农场引进纯种南阳牛84头。1973年又先后从河南引进南阳种公牛16头。1975年开始发展肉牛和奶牛,从临西引进肉用短角种公牛1头,从北京西郊牧场引进黑白花奶牛32头。
  实践证明,对本地黄牛进行改良,是加快发展速度,提高牛的质量和商品率最有效的方法。1975年推广和学习山西省和顺县黄牛改良经验,采用肉牛冷冻精液,直肠把握输精的方法,在路罗、白岸、杨庄、将军墓等公社开展了把本地黄牛改良为肉役兼用牛的实验。同时又采取三个措施:一是由路罗工委组织牛群在山西和顺县寄养、放养、配种,并代培技术人员。当年在山西改良配种407头,受胎236头。二是在将军墓配种站进行试点改良,组织推广。1976年推广到山区17个公社,1977年普及到全县。三是县畜牧水产局建立了“黄牛改良站”1975-1977年先后从和顺、石家庄、北京、新疆等地,分别引进海福特、安格斯、夏洛来、短角西门塔尔、南阳、秦川、黑白花等肉、役、奶牛的冷冻精液24000粒,对本地黄牛进行大面积改良,共改良配种4400头,受胎2640头,产改良牛犊2564头。对冀南黄牛、南阳牛还进行了提纯复壮、选优配种,收到良好效果。1976年国家畜牧总局局长邢崇智来邢视察牛改工作时说:“邢台县的黄牛改良是长城以南首屈一指的。”1978年受到邢台专署的嘉奖。
  为了进一步发展黄牛改良工作,1975-1987年,本县先后举办了28期黄牛改良技术员培训班,培训550人次,系统地学习了冷精的运输、保存、稀释、解冻、输精及母牛的发情、怀孕鉴定等理论与实践知识,并健全组织,全县国营配种站和各乡兽医站都配有1—2名黄牛改良技术员。1976年利用避孕2号、三合激素搞同期发情试验成功,同期发情率达96%,受胎率由40%提高到80%,显示了杂交优势,在同等饲养条件下,改良牛初生体重比本地牛高48%,1岁龄高27%、3岁龄高30%。1984年河北省确定本县为商品牛基地县。1985年河北省首次举行商品牛“金牛怀”赛,本县获得第7名。1987年夺得第1名。同年全县累计改良配种29000头,产改良牛犊21750头。累计出栏肉牛16570头,创经济效益921万元。
  三、羊
  养羊主要在山区、浅山区。建国前主要品种是武安山羊,小尾寒羊。山羊毛色有黑、白、青和沙毛之分,多数有角。3岁龄体重在35公斤左右。出肉率35%。每只羊年剪毛0.25公斤,抓绒0.12公斤。小尾寒羊多为白色,2岁龄体重35公斤。每只年产粗毛0.5公斤左右。
  1955年本县首次从新疆引进考力代半细毛羊850只,分放到张尔庄、大石头庄、谈话、羊卧等村进行饲养,改良本地羊,改良一代年产毛3.5-4公斤。1957年利用考力代种公羊人工授精,当年产改良羊420只。同期,引进莎能奶山羊,利用其种公羊改良本地奶羊,形成了莎能羊的杂交后代。到1979年全县奶山羊发展到7021只,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奶山羊基地县。
  1980年从唐山、西安等地引进莎能母奶羊256只,种公羊43只。1981年从唐山和山西引进莎能羊190只,当年奶山羊存栏11381只,可繁母羊6028只。1982至1987年,从唐山、西北农学院及开封引进莎能羊690多只。引进的同时,在会宁、贾乡建成两个种羊场,并在丘陵建10个羊改站,购进人工授精器械12套,培训人工受精技术人员12名,利用莎能种公羊对本地奶羊进行杂交。当年还从山东引进羔皮用羊-青山羊2000只。1986年从承德御道口引进苏系美利奴细毛羊122只。在保持纯繁的同时,对小尾寒羊进行了杂交改良。
  四、猪
  建国前主要品种是宁晋白豆猪和定县猪。这种猪耐粗饲,瘦肉率高,但生长较慢。体小肉少,一般体重75-85公斤。
  1955年县供销社从新乐县引进巴克夏猪900头,约克夏猪400头,长白猪和定县猪各100头,分放到个体农户饲养。1959年县食品公司引进新金猪200头。1974年县供销社从湖北引进500头内江猪。该猪性情温顺,易管理,耐粗饲,适应当时饲料不足的条件,受到群众欢迎。1975年本县首次进行猪的人工授精。同年引进北京黑猪60头。1978年又引进北京黑猪30头1986年从天津、北京引进杜洛克猪44头,其中种公猪6头。同年石相乡养猪专业户杨士敏利用引进的2头杜洛克种公猪,进行人工授精,到1987年底改良配种范围达3个县、9个乡、14个村,配母猪282头,受胎率98.1%。繁殖瘦肉型改良仔猪1900头。1986、1987两年还引进了部分芦花、芦白、北京黑和瘦肉型长白、杜洛克等优良猪种。并进行纯种繁殖和杂交改良,使本县猪品种向瘦肉型发展。
  1987年,畜牧师王士洲在东良舍养猪专业户刘援朝猪场,利用23头杜洛克、北京黑、长白和内江的二三元杂种猪搞了“提高商品猪瘦肉率杂交组合”试验,经济效益都比较高。平均每头猪比对照组(内江×内江)多生产4.88公斤瘦肉,每头增值27.46元。1988年4月,本县被省政府确定为商品猪基地县。
  五、鸡
  建国前本县鸡的品种主要是华北柴鸡,个体小,耐粗饲,适应性与抗病力均强。年产蛋110-120枚,蛋重44克左右。
  从1955年开始;本县不断引进优种鸡。是年前炉子等村引进来亨鸡13813只,1964年长信林场从天津引进白洛克肉鸡种蛋1000枚,孵化雏鸡980只,四月龄平均体重6.5公斤。同时小商贩们也不断向本县输送红育鸡、澳洲黑、九斤黄、芦花鸡等新品种。
  1980年以后,为鸡的良种引进的鼎盛时期,既有蛋用型的星杂288、W36、尼克、京白Ⅲ系、星杂579.13,又有肉用型的白洛克、星布罗、海赛克斯、AA等鸡。1982年从北京引进288鸡2万只、来亨鸡3000多只,从平山县引进白洛克鸡200只。1984年从北京畜牧局引进W36种蛋3000枚,孵雏鸡1600只,从常州市引进海赛克斯种蛋3000枚,孵雏鸡1800只,从石家庄引进尼克鸡800只。1985年从石家庄、北京、河南引进星布罗鸡500只,白洛克鸡1100只。1986年从北京引进星杂579鸡15000只,京白Ⅲ系1万只,尼克3500只。1987年从邢台市肉鸡场引进AA鸡3500只。引进的这些良种蛋鸡一般放在重点村,并从技术上给以帮助。良种蛋鸡平均年产蛋210枚,蛋重55-65克。肉鸡二月龄体重平均1.5公斤以上。
  为促进良种鸡的推广,建立了县种鸡场,饲养父母代种蛋鸡、种肉鸡。
  六、兔
  建国前本县仅有极少量的青紫兰兔和本地白兔。
  建国后群众通过集市零星引进青紫兰兔、本地白兔、长毛兔和极少数的黑优兔。1960年县供销社曾引进青紫兰兔1000只,长毛兔300只。
  1982年县畜牧局承担了河北省太行山《家兔良种繁育及养殖技术推广应用》的研究课题,从易县阳谷庄试区引进比利时兔500只,坚持本品种选育,严防乱交配,保持了该品种生长迅速的特点。同时在原品种黄褐毛色的基础上,通过分离、横交,培育出白色比利时兔种。由于办法得当,比利时兔在本县生长很快,三月龄普通家兔体重平均超过2公斤,为大力发展养兔事业创造了条件。1987年在会宁建成以比利时兔为主的县种兔场。1982年以来,比利时兔不仅在本县得到普及发展,还支援了内丘、临城、威县、武安、柏乡、涉县、磁县、大名以及山西、山东、湖北三省部分地区。此项课题研究获得河北省一九八五年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