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用材林营造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0323
颗粒名称: 二、用材林营造技术
分类号: S725
页数: 2
页码: 181-1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用材林的营造技术:整地、播种、苗木等技术方法概况。
关键词: 邢台县 林业 营造技术

内容

1.整地。
  本县造林传统作法是穴播或移栽,1956年开始推行刨鱼鳞坑整地,植苗造林或种子直播造林。1975年县林业局技术干部在折户村试验自制炸药,爆破整地。1984年河北林专在前南峪推广高标准沟状梯田,栽植果树。这些整地方法改善了造林立地条件,促进了造林成活率和林果树生长。
  鱼鳞坑(小坑),主要设置于坡面上部,作用是减缓坡面径流,用以栽植用材林和防护林。土质较好的坡面,采取人工直接刨坑,用石头砌或培土埂。无松散土层的风化石质片麻岩坡面,采取炸药爆破崩坑。一般要求一坑为一米见方,炮眼深60至70厘米,装药0.5公斤。放炮后,用石头砌塔,渣土留坑内,每亩80至100个,呈品字形排列。
  果树坑,也叫大坑,主要设置在山腰、山脚,起截流蓄水保土作用,用于栽植果树。果树坑多采取爆破方法,炮眼深80厘米,用药1.5公斤,分两次放炮,放第一炮后,清理出松动渣土,再在坑底打眼放第二炮。然后用石头砌堾,回填渣土。每亩设坑20至25个,每坑4至5平方米。
  沟状梯田,每带宽2米,长150米,控制面积约1亩,带间距2米,用于植栽果树。首先用水准仪测出等高线,沿等高线每隔2米打一炮眼,每亩75炮,用药50公斤。放炮后筑埂回填。
  果林梯田和果树坪,是本县传统植树整地方法,按坡面因地设置,宜宽则宽,宜窄则窄,一般每亩20至30个(块)。规格为4×2.5×1.5米。不论果林梯田或果树坪,都要求用石头砌垒地堵,宽0.8米,地面呈里低外高,里角留溢洪道口。
  2.播种:
  本县播种造林技术推广始于1951年,当时河北省林业厅南沙河沙荒造林局在大戈寥村,发动群众首次进行油松人工直播造林试验成功后,在山区普遍推广,从而改变了油松移栽传统做法。
  1964-1965年,西黄村林业站技术人员在八里岗一带试验推广“客土造林”成功,为旱瘠薄石质山区造林开辟了一条路子。
  3.苗木。
  本县由国家、集体共同培育苗木,供应荒山绿化和四旁植树。邢台解放后,政府接收了建于1938年的敌伪康庄苗圃站。该站总面积80亩,除继续培养侧柏苗木外,1954年进行了刺槐育苗。1963年以后开始培育苹果、桃、花椒、核桃等果树苗,并引进毛白杨、杂交杨、泡桐等。该站成为本县优良树种苗木试验繁殖基地。1982年被邢台151电厂征用。1958年又成立了黄寺公社苏村苗圃站,经营面积277亩,1975年转为国营苗圃,主要培育侧柏苗、杂交杨、泡杨、毛白杨及各种果树苗木。此外,长信林场也建有80亩苗圃,培育各种树苗。
  1951年大戈寥、北口等村试验山地林间油松块状育苗成功。1955年群众性造林运动兴起,本县贯彻“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的三自方针,村村都有固定苗圃地,最高纪录达12000亩,年平均4000亩,苗木除满足本县需要外,还支援了外县。1972-1974年,在山区推广了迁西县油松营养钵育苗法,在姚平试验了侧柏营养钵育苗,后因用工多又和农活有冲突,故没有继续推广。七十年代推广山东省冠县毛白杨嫁接育苗办法,以小叶杨、杂交杨条作砧木,毛白杨作接穗,采用劈接或炮接方法成功,开始大量繁殖毛白杨苗木。同时推广地膜覆盖法育苗,效果很好。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