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林业科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031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林业科技
分类号: S725
页数: 9
页码: 177-185
摘要: 本节介绍了邢台县林业科技:良种引进与选育、用材林营造技术、果树丰产技术推广、蚕桑生产技术推广、其他科技成果。
关键词: 邢台县 林业科技

内容

一、良种引进与选育
  1.用材林树种:
  本县主要优良乡土树种有:栓皮栎、槲栎、蒙古栎、侧柏、家榆、臭椿、国槐、小叶杨、旱柳、毛白杨(大叶杨)、栾树、揪树、中国泡桐、苦楝、黄檀等20余种。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从外地引进树种40多种。1951年河北省南沙河沙荒造林局引进油松在白云山直播成功后,在中山区普遍推广。南沙河沙荒造林局引进速生用材林树种——刺槐试栽成功后,在全县大面积营造。1971年平原农村干部到河南省兰考县等地参观学习粮桐间作,引进泡桐模系,进行根插无性繁殖苗木,在全县大量栽植,成为绿化四旁的优质速生用材林树种之一。同时,还引进北京杨、大官杨插条繁殖,在全县大面积推广。但至80年代,该树种病虫害严重,成材率低,生长不良,逐年退化,到80年代末已基本淘汰。
  在引进优良速生用材林树种的同时,还从本县乡土树种中选出优树种7个,计有国槐、白榆、毛白杨、小叶杨、栓皮栎、木橑、栾树。
  2.果树品种:
  本县果树品种有34种。其中,中国苹果有沙果、槟子、绵苹果,梨有秋梨、安梨、鸭梨、屯子梨、香椿梨、马蹄黄梨、复梨、兔头梨、狗头梨、平梨、土纯梨、红霄梨、酸梨,桃有五月鲜、六月白、秋桃、红鸭嘴,板栗有大明栗、红油皮栗、墨油皮栗、毛栗,核桃有绵核桃、夹核桃,柿子有大台柿、小台柿、火柿、绵柿、牛心柿、黑柿,大枣有大紫枣,铃枣,杏有麦黄杏、关爷脸、小巴旦,花椒有秋椒,狗椒。这些品种中有以王村秋梨、香椿梨,徐村五月鲜桃,黑垴、折户的绵柿、牛心柿,八方的关爷脸杏,柏山的秋椒为本县乡土优良品种,享有盛誉。相传王村的鸭梨、黑垴的牛心柿曾为“贡品”,但因管理较差,品种退化,产量低而不稳。
  本县从六十年代开始进行果树优良品种的选育。到1981年选育优株板栗5100株,核桃104棵,其中板栗39个单株和核桃25个单株进行了鉴定,前南峪三号板栗品质居全县第一位,参加了省优种板栗决选实验,并在遵化、青龙、宽城、迁西等县嫁接、进行四年对比实验,结果很好。
  板栗是本县重要果树资源。1978年河北省昌黎果研所王金章与县林业局协作,在前南峪建立起太行山第一个板栗品种择选圃,拥有全国各省优种103个单系,还建立了1100株的种穗繁殖圃。通过连续五年栽培观察,找到了比较优质高产的16个品系。1981年又在该村东沟建起了河北省23个优种板栗前南峪决选圃。其中,在邢台县表现最好的是前南峪3号、后汉庄20号、杨家峪3113、西沟7号、2399等五个品种。
  1956年开始引进优良品种。截止1988年末,全县共引进果树新品种120种。
  二、用材林营造技术
  1.整地。本县造林传统作法是穴播或移栽,1956年开始推行刨鱼鳞坑整地,植苗造林或种子直播造林。1975年县林业局技术干部在折户村试验自制炸药,爆破整地。1984年河北林专在前南峪推广高标准沟状梯田,栽植果树。这些整地方法改善了造林立地条件,促进了造林成活率和林果树生长。
  鱼鳞坑(小坑),主要设置于坡面上部,作用是减缓坡面径流,用以栽植用材林和防护林。土质较好的坡面,采取人工直接刨坑,用石头砌或培土埂。无松散土层的风化石质片麻岩坡面,采取炸药爆破崩坑。一般要求一坑为一米见方,炮眼深60至70厘米,装药0.5公斤。放炮后,用石头砌塔,渣土留坑内,每亩80至100个,呈品字形排列。
  果树坑,也叫大坑,主要设置在山腰、山脚,起截流蓄水保土作用,用于栽植果树。果树坑多采取爆破方法,炮眼深80厘米,用药1.5公斤,分两次放炮,放第一炮后,清理出松动渣土,再在坑底打眼放第二炮。然后用石头砌堾,回填渣土。每亩设坑20至25个,每坑4至5平方米。
  沟状梯田,每带宽2米,长150米,控制面积约1亩,带间距2米,用于植栽果树。首先用水准仪测出等高线,沿等高线每隔2米打一炮眼,每亩75炮,用药50公斤。放炮后筑埂回填。
  果林梯田和果树坪,是本县传统植树整地方法,按坡面因地设置,宜宽则宽,宜窄则窄,一般每亩20至30个(块)。规格为4×2.5×1.5米。不论果林梯田或果树坪,都要求用石头砌垒地堵,宽0.8米,地面呈里低外高,里角留溢洪道口。
  2.播种:本县播种造林技术推广始于1951年,当时河北省林业厅南沙河沙荒造林局在大戈寥村,发动群众首次进行油松人工直播造林试验成功后,在山区普遍推广,从而改变了油松移栽传统做法。
  1964-1965年,西黄村林业站技术人员在八里岗一带试验推广“客土造林”成功,为旱瘠薄石质山区造林开辟了一条路子。
  3.苗木。本县由国家、集体共同培育苗木,供应荒山绿化和四旁植树。邢台解放后,政府接收了建于1938年的敌伪康庄苗圃站。该站总面积80亩,除继续培养侧柏苗木外,1954年进行了刺槐育苗。1963年以后开始培育苹果、桃、花椒、核桃等果树苗,并引进毛白杨、杂交杨、泡桐等。该站成为本县优良树种苗木试验繁殖基地。1982年被邢台151电厂征用。1958年又成立了黄寺公社苏村苗圃站,经营面积277亩,1975年转为国营苗圃,主要培育侧柏苗、杂交杨、泡杨、毛白杨及各种果树苗木。此外,长信林场也建有80亩苗圃,培育各种树苗。
  1951年大戈寥、北口等村试验山地林间油松块状育苗成功。1955年群众性造林运动兴起,本县贯彻“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的三自方针,村村都有固定苗圃地,最高纪录达12000亩,年平均4000亩,苗木除满足本县需要外,还支援了外县。1972-1974年,在山区推广了迁西县油松营养钵育苗法,在姚平试验了侧柏营养钵育苗,后因用工多又和农活有冲突,故没有继续推广。七十年代推广山东省冠县毛白杨嫁接育苗办法,以小叶杨、杂交杨条作砧木,毛白杨作接穗,采用劈接或炮接方法成功,开始大量繁殖毛白杨苗木。同时推广地膜覆盖法育苗,效果很好。
  三、果树丰产技术推广
  本县果树栽培历史悠久,尤以板栗、柿子、酸枣、核桃为自然资源一大优势。但解放前管理粗放,任其生长,“望天收”,缺乏科学技术管理,产量低而不稳,果品质量差,经济价值低。1953年县技术推广站在悟思、卧庄指导梨树修剪,防止梨星毛虫、梨瘤蜂(梨狗)以及施肥技术,从此克服了大小年,鸭梨首次大丰收,群众誉为“梨神”。1956年将军墓林业技术站在石板房村找到了“核桃黑”的发生原因是核桃“举肢蛾”为害所致,并根据害虫的习性,进行综合防治,当年消灭了“核桃黑”,全村核桃产量由1000公斤提高到3500公斤。连续防止4年,到1960年总产达到24000公斤。国家林业部组织晋、冀、豫三省果树联防委员会来参观推广。1962年至1969年,河北林专讲师安建昌在石槽推广果树综合管理技术,使果树连年增产。1967年河北省昌黎果研所指导冀家村公社马壮沟大队山揪子嫁接核桃成功。1975年县林业局组织前南峪、大鱼等村林业技术人员到迁西学习板栗嫁接技术,从此开始板栗良种嫁接。1977年,羊范公社固坊大队聘靖山东技术员高传庭指导苹果增产技术1978年4月,河北省昌黎果研所技师王金章到浆水公社前南峪大队指导板栗增产技术,使板栗连年增产。1982年开始实施河北省太行开发研究项目。本县板栗、酸枣、柿子、核桃、苹果等先后列入低产变高产科学研究课题,选定试验基点,县林业局技术干部承担了这些项目,坚持蹲点钻研,边实验,边推广。
  本县采取三种形式,把基点的适用技术辐射到面上。一是组织现场参观,让果农学技术,看成果,见人见物。仅1984-1985年,有计划地组织现场会50余次,受教育乡村干部和农村技术人员20000余人次。二是扩大示范区,把基点获得的阶段性技术成果,扩大到示范区,进行较大范围的示范、推广。1983年,本县把酸枣3个基地,扩大到北小庄等8个乡示范区。1984年又把板栗3个基地扩大到宋家庄等三个乡。三是组织果树技术推广队。1982年冬组织林果工程师、技师、技术员等为骨干的百人果树修剪技术推广队,在基点进行培训后,分赴各乡培训乡村技术人员800余名,树下培训并参加修剪的群众20550人,一冬一春修剪果树152万株。1983年采取同样方法,县培训170人。乡培训26016人,50天修剪各种果树214万株。
  本县采取多种措施对各种果树技术管理进行研究。
  1、酸枣丰产技术研究。1978年开始,县林业局、科委、药材公司联合进行酸枣丰产技术研究。1982年列入太行山开发研究项目,以前马厂、翟沟为基点,试验推广了3项技术:①加强土肥水管理,修整树坪,狠抓催芽水、助花水、保果水,以提高座果率。②改劣换优,在选优基础上,通过嫁接增加产量,提高酸枣质量。③合理整形修剪,加强病虫防治,保花、保果,花期环剥,喷清水和微肥提高座果率。此项技术推广到全县,使产量大大提高。1966年至1977年,每年平均产酸枣188.25万公斤,产枣仁9.25万斤,1983年酸枣年产达到187.5万公斤,枣仁12.5万公斤。
  2、板栗丰产技术研究。1982年列入太行山开发研究项目,由河北昌黎果研究所王金章、县林业局梅九堂主持。基点在浆水镇前南峪村。经过试验,总结出“五改一加强”综合技术管理措施,即:改粗放管理为水肥管理,改不整技为精细修剪,改劣种为优种嫁接,改稀植为合理密植,改青打堆贮为适时拾实采收沙藏栗实,加强病虫测报及防治。由于采取该项综合配套技术措施,板栗连年增产,总产由过去的2万公斤1987年达到6万公斤。该项科研成果1987年2月通过省级鉴定,荣获河北省林业厅科学进步二等奖。
  3、柿子丰产技术研究。1983年列入太行山开发研究项目,由县林业局张金富主持。基点在宋家庄乡西峪村。研究内容有为修剪效果反映,刨坪松土效果调查,追肥效果调查,防治柿毛虫效果调查,柿绵蚧危害与防治调查,防止落花效果调查,叶面喷肥试验,花期喷硼试验,幼树旺花期环剥效果调查,台柿结果部位调查,结果母枝长度与座果关系,结果枝粗度与结果的关系,柿果采收方法等。通过四年实验总结出“四普(修剪、刨坪、施肥、治虫)、三做到(叶面喷肥、主干环剥,保护好预备枝)”的技术,使西峪村柿子年产量由1982前的2万公斤1984年达到12.45万公斤,株产由9.7公斤增到69公斤。该项研究1985年通过省级鉴定,并获得省科学进步二等奖,县林业局也获得河北省柿树丰产技术推广应用(协作)科技进步二等奖。
  4、核桃丰产技术研究。1983年列入太行山开发研究项目,由县林业局王仲林主持。基点在冀家村乡郑庄。研究内容为核桃物候期观察,人工辅助授粉试验,施肥试验,喷KH2PO4对树体影响试验,加强病虫害防治和保花保果等。郑庄核桃产量由1981年的1933公斤,1984年达到6500公斤,1985年达8259公斤,当年并通过省级鉴定。
  5、苹果丰产技术研究。1983年列入太行山开发研究项目,是与保定市科委协作项目,由河北农大和县林业局主持。基点在南大树乡西大树村、晏家屯乡辛店村、南石门镇皇台底村、大石头庄村。研究内容为疏花疏果产量对比试验,幼旺树辅养枝环剥与提早结果的关系,叶面喷尿素增产效果,叶面喷KH2PO4(1/400)对增产成花的关系,喷B对苹果早结实及提高果品质量的试验,土法沟藏苹果保鲜试验,红星苹果涂腊保鲜试验,喷NAA(萘乙酸)防止采取落实试验等。该技术采取刨坪、灌水、施肥、修剪、叶面喷肥、防止病虫害等综合管理措施,提高了产量,该项成果1987年通过省级鉴定,并荣获保定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自1980年以后,先后在西大树、羊范、固坊、北唐村、武家庄、火石岗等地建立苹果密植园,应用密植管理技术,取得明显效果。西大树村科技示范户李成群,1982年建立苹果密植园3.4亩,株行距为2×5米,亩均68株,第三年结果,第四年亩产平均1755公斤,为稀植苹园的5倍。
  四、蚕桑生产技术推广
  清代(1807年)黄家台王文起,从河南鲁山县采来黄鲁桑接穗条,开始在黄家台、西口、许家村、上坡子一带嫁接当地明桑,开始养蚕。为此,当时知县曾给王文起赠匾一块,匾文“桑梓”。在水门、坡子峪等村曾放养柞蚕。
  1953年春,河北省农林厅家蚕工作站派技术人员来本县西口、马蜂、水门等村,推广江苏省优良杂交蚕种232张,传播了消毒防病、催青、多回育等科学养蚕技术,当年获得丰收,比土种增产3倍多。1954年全山区52个村全部沟汰了土种,改换饲养优良蚕种578张,通过举办技术训练班,登门串户指导养蚕技术,蚕茧产量达到14250公斤。西就水村养蚕60张,产茧1800公斤,获中央农业部颁发的“金日成奖章”。1956年县林业局从浙江引进湖桑等大叶良桑,在胡家楼,前山头、水门、西口栽植成功。1958年育桑苗2600亩,栽桑4万亩3900万株,并办起了县桑种场一个,社队蚕种厂4个,烘茧站3个,成立了蚕桑学校一处,推广当年栽桑、当年养蚕,一年6次养蚕高温快速养蚕法先进技术。到1960年全县250个大队和社办蚕种厂养蚕1150张,产蚕23500公斤,创历史纪录,受到中央农业部的表扬。1959年许家村试验养原蚕90张,制蚕种2000张成功。1960年石槽大队孙清贵在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技术员指导下,带领群众建设桑树垴,搞桑树上山成功,受到中央和省领导的表扬。其事迹曾在印度国际博览会展出。1964年全县14个公社、159个大队养蚕690张,产茧21465公斤。在平原、丘陵社队还利用蓖麻叶、臭椿叶饲养蓖麻655盒,产蚕22000多公斤。1975年,河北省林业厅组织本县桑蚕干部到四川、江苏等地参观学习发展蚕桑生产的经验后,推广了桑树倒劈接、冬季室内袋接、蚕桑生产又有了新发展。进入八十年代,在石槽、龙门、北屋、李道村大队,建立了无干密植桑园1080亩,推广先进栽桑养蚕技术,实现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出现了四个产桑叶3000公斤以上的大队。1984年,全县蚕茧产量又增加到23500公斤。1985年后,由于蚕茧销路受阻,价格下降,养蚕生产又一次受影响,1987年只产茧3000公斤。石槽、龙门、北屋、李道村、先于等村的密植桑园全部刨平,停止养蚕。
  五、其它科技成果
  1982-1985年,县林业局朱俊杰在对过去更新洋槐方法调查的基础上,在王庄、后马
  厂、前掌村搞了“刺槐林皆伐迹地人工促进更新试验”找出了适合本县刺槐更新的最好方
  法,通过更新改善了林相,提高了林木质量和保持水土作用。该项成果1985年通过省级鉴定。1986年荣获河北省科学进步四等奖。
  1983年开始,县林业局刘裕农承担了中国林业区划研究会下达的“森林生态效益观测研究”课题,通过6年来观测研究写出了六篇论文,受到较高评价,1988年获国家林业部科技进步奖。
  1984-1987年,县林业局、路罗林业站、南石门林业站承担了“河北省加速太行山绿化造林技术研究”的油松、侧柏造林技术研究课题,为加速绿化太行山提供了新的经验。
  1983-1985年,林业局承包河北省经贸厅下达的“板栗黄叶的土壤阻碍因素及营养矫正技术研究”课题,以冀家村乡东庄为重点,城计头乡梨水等10个村为副点。经研究,找出主要阻碍性土壤因素是土壤碳酸钙过多,pH值偏高,土壤有效锰过少,导致树体锰铁含量比例失调,造成叶片组织内活性锰、活性铁含量较少,锰铁缺乏的生态病症。这种矫正的技术措施是喷MNSO和FEO混合液或柠檬酸锰、铁混合液,比喷单一铁、锰液有更为明显的叶色复绿和增产效果。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