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植树造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031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植树造林
分类号: S725
页数: 3
页码: 174-176
摘要: 本文介绍了邢台县自新中国成立到1988年的四十年间,尽管县级主要领导不断更换,但是利用本县山场优势,不断开展植树造林工作始终坚持。
关键词: 邢台县 植树造林

内容

自新中国成立到1988年的四十年间,尽管县级主要领导不断更换,但是利用本县山场优势,不断开展植树造林工作始终坚持。
  建国初期,根据“普遍护林护山、重点育林造林”的方针,和“谁造谁有”的林业政策,1949年秋,县第一届各界人士人民代表会议号召全县人民开展冬季植树造林运动。
  1950年秋,河北省南沙河造林局技术干部田淑敏,在大戈寥村同村党支部书记王魁泽组织造林合作社,实行荒山、劳力入股,收益按“劳八坡二”比例分红,解决了有劳无坡、或有坡无劳的矛盾,全村8000余亩荒山、204名男女群众入社,一举完成荒山播种橡栎、栗子750亩。
  在大戈寥造林合作社的影响和田淑敏、王魁泽倡导下,次年白云山周围的13个编村、19个自然村建立了白云山联村造林合作社。联村社与河北省南沙河造林局签订公私合营造林合同,以白云山公坡为主,进行合作造林,造林收益按劳七资二坡一(如系私有)分红,完成播种油松、橡栎1800亩,从而形成荒山绿化第一个高潮。
  1953年以后,遵照中央“积极保护现有森林,大力造林,合理采伐利用”的方针,合作社内均建立林业队,劳力、荒坡统一使用,农林统一结算分配,促进了造林事业进一步发展。
  1945年初,县林业站从沙河引进速生树种——刺槐,首先在八里岗试栽成功,后于1955年冬和1956年春,在县委书记张玉美、县长何耀明、副县长王永淮等带领下,分片组织万人营造刺槐林运动,完成了以浆水、石槽、前山头为中心的三处刺槐和刺槐、橡栎混交片林,形成荒山绿化第二次高潮。
  1958年在“大跃进”形势下,全县动员13万群众,南和、任县派数千人支援,进行突击造林,形成第三次高潮。现在柳树沟、马鞍山、灵霄山等成片林,都是这个时期营造的。但是在造林中,只注意生态效益,尤其大兵团造林时播种技术和苗木没有跟上,有的在石灰石成土母岩坡上播橡树,幼苗又遇到干旱,加上管理不善,影响了保存面积。
  1963年8月,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后,县委、县人委领导亲自带领导干部调查研究,总结了胡家楼、石槽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按“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方针,提出“一手抓山(造林),一手抓滩(修地)”。于是全县开展起一场大规模的荒山沙荒造林运动。将军墓公社将军墓大队1964年春拿出102亩耕地育苗,当年秋后产刺槐苗107万株。从11月7日开始,每天出动170人,奋战20天,完成了造林5500亩,成了全县第一个当年育苗,当年实现绿化村。石槽大队从1964年开始,按“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方针,两年在沟坡上刨鱼鳞坑30多万个,栽刺槐3200亩,栽桑树35000株,修桑坝梯田120亩,打谷坊坝107道,在河滩上起沙垫地建立了桑、葡萄、苹果、栗子、核桃、杏、桃、花椒、柿子、梨等10个园,实现了全村绿化、美化、成为全国、全省绿化荒山的先进典型。他们的事迹曾在印度的加尔格答国际博览会展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的情况下,山区曾削山填沟,人造平原;伐林修地,大上粮食。全县劳力大部投入修滩造田工程,使林业生产处于徘徊局面。直至1971年全国北方农业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平原区兴起发动群众大搞育苗和植树活动,三年时间全县共完成四旁植树936.61万株,实现了田、林、路、渠、河林网化。“文革”后期,在大面积滩地恢复后,为了保住滩地不再付诸东流,于1976年又组织了一次荒山造林运动。
  1979年后,随着党的政策放宽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林业生产经营进行一系列改革和完善。
  1981年开始在山权不变的情况下,下放自留山51万亩,责任山33万亩,落实荒山承包户65户,承包荒山4.5万亩,由户使用经营;对部分山场,在“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标准,统一时间”的条件下,推行以户或专业队承包治理;对部分难度较大的山场,由集体统一组织治理后分户经营。并且,针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和各村经济实力,采取不同的劳动管理办法:对集体经济薄弱,且造林工程任务大的村,推行劳动积累式摊销基建工;对集体有点经济基础而又不足的村,采取摊销基建工加补贴的方法;对集体收入较高村,采取按工付酬;有的村还实行劳力入股,收益分红,即以现在的投工为入股,参加将来的林果收益分红。
  1982年,推行果园、经济沟经营承包责任制,提出经济、技术、基本建设三项指标,完成全县林业资源调查和在此基础上的林业区划。
  从此,本县进入了多层次、多形式的科学绿化荒山新阶段。
  白虎庄公社北寺沟大队,只有32户,20名劳动力,宜林山场1900亩。在党支部书记李景建带领下,坚持“合理布局,综合治理,质量第一”的原则;采取“以人定坑,以坑记工,限期完成,一保三年,有奖有罚”的办法。从1982年春开始,到1984年结束,三年共计崩大坑(5米长,2.5米宽,1米深)31000个,崩水平沟3100米,崩小坑45000个,打谷坊坝3000道,栽栗树、苹果树13800株,用材林131000株,完成了全部山场绿化。北寺沟被称为80年代工程造林速度快、质量高的典型。
  杨庄公社桃树坪大队,700多户,2400余人,是本县山区最大的村庄。1983年,新组建的领导班子上任后,总结过去单纯抓粮食,忽视山场开发,贫困面貌没有改变的教训,决心带领群众治山致富。全大队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时间、统一施工”原则下,实行谁治理谁栽树谁所有政策,规定每个劳力每年义务投工80个,多奖缺罚。采取一片定工,以户或联产承包治理,组织起152个治理承包体,到1986年6月,治理山场万余亩。其中修高标准梯田710亩,崩大坑4.1万个,栽植栗树21000棵、柿树6000棵、苹果13000棵。此外,打小坑40多万个,全部种植用材林。并且打谷坊坝730条,开盘山简易公路5华里,被誉为80年代小流域综合治理标准工程。
  1984年本县荣获河北省绿化先进县称号。1985年荣获“全国义务植树先进县”称号。1986年命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
  本县林业生产和山区水土保持工作,先后迎来了中央、省及全国部分省、地、县的领导、技术人员以及国际友人的参观指导,并得到高度评价。1982年5月河北省以副省长、高级工程师杨乃俊为首的三十多个单位的专家组成的“河北省太行考察团”来县。1983年国家林业部组织了太行山考察团。林科院部研究员黄中立等人考察了胡家楼寺沟和浆水沟。1983年8月15日,以罗伯特•麦克劳林、丹尼尔、尼非内格尔和尤金安卓凯提组成的美利坚合众国水土保持考察组到胡家楼寺沟和浆水村浆水沟考察。1984年5月27日由国家林业部、国家科委、中国林科院、林学会、国家计委、国家海委、水利部、中国林业画报社考察团,到胡家楼、浆水、前南峪、水门、折户等地考察。1984年7月8日北京林科院副院长、河北农大教授曲泽洲来山区考察果树。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