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棉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0293
颗粒名称:
三、棉花
分类号:
S562
页数:
2
页码:
163-164
摘要:
建国前,本县棉田垄大苗稀,管理粗放,俗有,,花见花,二尺八”和“立了秋,大把揪”的说法。1953年以后,棉花栽培制度实行了较大改革,收到良好效果,主要方法有合理密植、整枝打权。
关键词:
邢台县
农作物栽培
棉花
内容
建国前,本县棉田垄大苗稀,管理粗放,俗有,,花见花,二尺八”和“立了秋,大把揪”的说法。1953年以后,棉花栽培制度实行了较大改革,收到良好效果。
1.合理密植:50年代棉花密度一般每亩3500株左右;70年代每亩增至4000-6000株;在旱薄地推广了“高密度,早打顶”技术,亩密度高达6000-10000株。1975年,农业技术员陈振峰在伍仲搞了5亩旱地植棉试验田,每亩为11000株,亩产皮棉60.1公斤。
2.整枝打权:50年代,西大郭、北先贤首先采用“捋裤腿”、“掏耳髓”、“打群尖”管理技术,之后很快推广全县。1964年,本县开始推广“按棉花长势、苗色,提前分批打顶、打群尖,促棉花早熟”整技技术。1984年以后,又推广了用“缩节铉”等化学药品控制棉花“疯长"和用“乙烯利”化学催熟剂催棉花早熟技术。
3.地膜覆盖:1980年,伍仲村首先应用棉花地膜覆盖技术,平均亩增收皮棉20公斤。到1983年,全县棉花地覆盖面积达到4000亩。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