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农作物栽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0290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农作物栽培
分类号: S31
页数: 1
页码: 163-164
摘要: 本县传统的农作物栽培,通常以“粪大水勤,不用问人”,“垄大苗稀桔杆壮”为准则,管理粗放,因此产量不高。建国后,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对各种农作物的栽培管理日趋科学化。
关键词: 邢台县 农作物栽培

内容

本县传统的农作物栽培,通常以“粪大水勤,不用问人”,“垄大苗稀桔杆壮”为准则,管理粗放,因此产量不高。建国后,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对各种农作物的栽培管理日趋科学化。
  一、小麦
  50年代以前,小麦栽培形式多为大垄稀苗,行距为1.8尺,下种量每亩一般在4公斤左右,为节约粮食,多选瘦小麦粒作种。1953年后,开始推广合理密植,行距改为0.8尺;下种量,水浇地每亩10公斤左右,旱地为每亩7.5公斤左右。1973年开始推广“三密一稀”和大小垄种植方式,既能充分利用光热和地力,又便于农田管理,为下茬玉米播种奠定了基础。
  在管理方面,50年代以前,除锄划之外,少见其它管理。小麦产量低而不稳,1949年全县小麦平均亩产仅42.5公斤。从60年代开始,在全县逐步推广了培育冬前壮苗和春季管理技术,如,施底肥、精细整地、种子精选、适时早播、足量下种、浇满月水和冻水、及时锄划,以及适时追返青肥,浇返青水,根外喷磷,防治病虫害,适时浇“扬花水”、“灌浆水”等。1979年,全县小麦平均亩产达175.5公斤,较1949年增312.9%。80年代后,开始推广小麦综合性模式化栽培管理技术,根据全县不同的地力条件,分别制定了亩产350公斤、250公斤、150公斤三套栽培管理模式加以推广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986年,全县小麦平均亩产达到240公斤,较1979年又增36.8%。
  二、玉米
  传统的玉米栽培方式是稀植、粗管,一般每亩1000株左右,俗有“棒子地里卧下牛,还嫌稠”的说法。1949年,全县玉米平均亩产为65公斤。1953年开始推广合理密植,每亩一般为2000株左右。1962年又开始推广杂交玉米种,每亩又增至3000-3500株。同时,还推广了“一苗一锹粪”,培土防倒,隔行去雄,人工辅助授粉,喇叭口期撒颗粒剂防治玉米钻心虫等技术。80年代初,又推广了按玉米叶龄追肥技术。1984年全县玉米平均亩产达285公斤,较1949年增338.5%。1988年将军墓农业技术站在山区推广玉米模式化栽培管理技术,年创经济效益159万元,荣获河北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棉花
  建国前,本县棉田垄大苗稀,管理粗放,俗有,,花见花,二尺八”和“立了秋,大把揪”的说法。1953年以后,棉花栽培制度实行了较大改革,收到良好效果。
  1.合理密植:50年代棉花密度一般每亩3500株左右;70年代每亩增至4000-6000株;在旱薄地推广了“高密度,早打顶”技术,亩密度高达6000-10000株。1975年,农业技术员陈振峰在伍仲搞了5亩旱地植棉试验田,每亩为11000株,亩产皮棉60.1公斤。
  2.整枝打权:50年代,西大郭、北先贤首先采用“捋裤腿”、“掏耳髓”、“打群尖”管理技术,之后很快推广全县。1964年,本县开始推广“按棉花长势、苗色,提前分批打顶、打群尖,促棉花早熟”整技技术。1984年以后,又推广了用“缩节铉”等化学药品控制棉花“疯长"和用“乙烯利”化学催熟剂催棉花早熟技术。
  3.地膜覆盖:1980年,伍仲村首先应用棉花地膜覆盖技术,平均亩增收皮棉20公斤。到1983年,全县棉花地覆盖面积达到4000亩。
  四、谷子
  本县传统的谷子留苗方式为“留墩苗”,每墩留苗10余株,苗的长势粗细不匀,高低不齐。1949年,全县谷子平均亩产73.5公斤。1954年后,开始推广“手剔亩”留苗方式,由原来的“撮撮苗”改为“羊拉屎”,产量逐年增高。1956年,军营村8亩麦茬谷亩产达530.75公斤,创当时河北省最高纪录。1957年,开始推广谷子沟播防倒技术,较合理地解决了增株与壮棵,增粒与秕粒的矛盾,一般可增产20—30%。1979年,全县谷子平均亩产达151.5公斤,较1949年增106%。1980年以后,又推广了清垄除草、顺垄追肥浇水,中耕培土,根外追肥等技术。
  五、甘薯
  1948年,本县开始引种甘薯,品种为“胜利百号”,当时种植面积很小。50年代,甘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人们对甘薯栽培管理也愈来愈重视。1953年,东先贤、北先贤采取“温床育亩”获得成功。以后又推广了合理密植(春种每亩3500-4000株左右,夏种每亩5000株左右)、高垄栽培、根外喷磷等技术,有的还运用了草木灰灌根技术。1976年,霍楼、赵家屯农试场为节约薯种,连续二年进行“薯蔓越冬”试验,获得成功,一度轰动省内外。但因费时耗力,技术要求太严,未能推广。1988年,本县又推广了甘薯模式化栽培管理技术。
  六、花生
  建国前,本县花生管理粗放。1950年,邢台专区农场技术推广队首先在冀家村一带推广花生根瘤菌拌种技术,平均增产20%以上,1953年普及全县。1954年开始推广花生合理密植,每穴5粒,每亩500穴左右。1960年以后推广了“培土迎针”、“清棵蹲苗”技术,1982年开始推广钼酸铵等微肥拌种技术。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