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养地制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0285
颗粒名称:
二、养地制度
分类号:
S344
页数:
1
页码:
1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三个养地制度:地力培养、土壤耕作、改土造田的情况。
关键词:
邢台县
耕作制度
养地制度
内容
1.地力培养:建国前,本县培肥地力的方法主要有自然养地法(如“轮作轮休”法、“留晒麦地”法和“撂荒地”法等),绿肥肥田法(割青草近肥上地法和种植绿肥“压青”法等),种养地作物法(种植苜蓿、豆类、花生等作物固氮肥田),过腹还田法(以牲畜粪、人类尿肥田)。50年代以后,又大力推广了桔杆还田法(以农作物桔杆沤肥肥田法,50年代末曾推广“高温积肥”肥田法),作物渣肥田法(用花生饼、豆饼、棉籽饼等渣类)和化肥肥田法。70年代初,在水利条件好的地块曾推广过每亩地施百斤化肥、百筐粪,另加适量饼肥的方法。到80年代,所有农作物全部用上了化肥。化肥种类有氮肥、磷肥、钾肥,还有复合肥及钼、硼、锌等多种微肥。
2.土壤耕作:建国前本县对土壤耕作均为捋耕、镐刨、锌翻、耕、耙和锄划、滚轧等。一年一熟制耕地,通常当年秋后耕一次,名曰“晾乏”,翌春耕耙一次以松土保墒,耕层一般不足5寸。中耕以锄划为主,亦有耖锄。50年代中后期,提倡深耕细作,推广了七寸步犁和双轮双铧犁,1956年开始使用拖拉机耕地,土壤耕层通常在7寸左右。1959年曾提倡大搞深翻土地,有的深翻二、三尺,劳民伤财没有效益。到70年代,平原和丘陵区80%以上的村庄基本实现耕地机械化。
3.改土造田:从50年代开始,在平原、丘陵区兴起了平整土地高潮,山区开始搞打坝垒堾修造梯田。60年代初,由于三年生活困难,广大农民为增加口粮,一度出现“开荒热”,使不少闲散荒地变成耕地。1964年“农业学大寨运动”兴起,山区“开山造田”、“客土造田”、“围滩造田”逐步形成高潮。平原区的河曲、李道村一带的农民对“四大洼”进行了治理,使之成了旱涝保收的丰产田。1981年,河北省第一次太行山开发研究工作会议在本县召开。从此,河北林学院、河北农大等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深入本县,使本县的治山治水、修地造田活动进一步科学化,涌现出前南峪、桃树坪等一批科学治山治水先进典型。1984年11月3日,本县被国务院水土协调组授予“水土保持先进县”称号。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