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制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0284
颗粒名称: 一、种植制度
分类号: S344
页数: 2
页码: 161-162
摘要: 本节介绍了邢台县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种植制度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种植制度改革。
关键词: 邢台县 耕作制度 种植制度

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受水利条件的限制,本县绝大部分耕地实行一年一熟的连种制和倒茬轮作制,东南部平原和西部山区部分水利条件较好的村也有采用一年二熟、二年三熟、一年三熟的复种轮作制。全县粮食复种指数通常不足1.24,土地利用率很低。种植形式分单作、混作、间作、套作4种。其中单作较多,混作、间作次之,套作很少。茬口配置方式:一年一熟的倒茬轮作制,一般为头年小麦,成熟后,留晒麦地,第二年种春谷、春玉米、豆类等大秋作物,第三年小麦;一年二熟的复种轮作制,通常是前茬小麦、后茬绿肥,或前茬小麦、后茬谷子、黍稷、绿豆等生育期较短的秋粮作物或瓜菜类作物,然后再种小麦;二年三熟的复种轮作,多为前茬棉花,后茬油菜,第二年种谷子;一年三熟的复种轮作制仅为前茬小麦、第二茬线麻,第三茬白萝卜,然后再种小麦。间作、混作制,通常采取高粱与豇豆豆,棉花与芝麻,花生和芝麻,玉米和黄豆(黑豆、绿豆),玉米和谷子,芝麻和豇豆,白萝卜和胡萝卜、蔓菁间作等。其中除与玉米有关的为间作外,其他多为混作。套种,一般为棉花套种油菜、小麦套种玉米。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业科技的进步,广大农民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在继承传统种植制度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种植形式。在轮作方面,大力提倡深根与浅根作物轮作,耗地作物与养地作物轮作,密度小与密度大的作物轮作,喜磷钾肥作物与喜氮肥作物轮作。在间作混作方面,逐步以“条带式”的垄行间作取代了“漫天撒”的混合间作。在套作方面,更具有突破性进展:一是品种配置显现出多样化,出现了小麦套种玉米、小麦套种谷子、小麦套种豆类、棉花套种小麦、白菜套种小麦等多种配置形式;二是套种方式日趋合理化,五十年代中期,王快村农民首先试验成功在平播麦垄等行距套种玉米技术,后推广到冀南各县。1974年,南石门、伍仲、后楼下农业试验场(简称农试场,下同)又试验成功小麦、玉米大小垄套种法。之后,本县又对套种时间进行了反复试验总结,得出一般在前茬作物收割前10天左右套种为宜的结论。到七十年代末,套种已成为本县主要种植制度,套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的85%以上。到1988年,全县农作物复种指数达到1.78。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