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劳动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0258
颗粒名称: 一、劳动力
分类号: F304.6
页数: 1
页码: 1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自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劳动力的发展历程与各时期经济组织的劳动管理主要形式。
关键词: 邢台县 劳动力 农业

内容

新中国建立初期,农村劳力少土地多。1949年全县劳力73260个,其中男劳力44259个,全县耕地728508亩。当时女劳力下地少,每个男劳力平均耕种16.1亩,劳力处于紧张状况。因此在农业合作化时期,不断完善和发展劳动管理制度,强调把劳力集中到农业生产上,防止外流,把劳动管理列为四大管理(生产、劳动、计划、民主)之一,坚持评工记分政策,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各时期经济组织的劳动管理主要形式:在互助组时期实行评工记分、清工制度。开始是每天晚上评工记分,后来发展到使用晌票,参加劳动的当天就发给晌票,每月清工、齐工。
  初级社时期,开始是临时派工,死分死记,后改为“死分活记”、“按件记工”等,并奖励劳动模范。
  高级社时期,实行“包工制”、“定额管理”和“三包一奖”制度,(即包产、包工、包投资,超产奖励),并且划分耕作区,建立健全作业组和检查验收制度,推行“一年早知道”等政策。
  人民公社时期,推行土地、劳力、耕畜、大型农具“四固定”,投工、投资、投肥“三投”计划以及“三包一奖”、“定额包工”等制度,一度还实行过工分加奖粮的分配办法。并开展评选和奖励“三八”模范干部、“五好社员”等活动。
  为了缓解劳力紧张的困难,各时期均强调发动妇女参加田间劳动。从建立初级社开始,全县就推广了折户村郭爱妮首创的托儿互助经验,把广大妇女从家务中解放出来,参加田间生产劳动。1955年后又落实了毛泽东主席为邢台县妇联《关于发展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妇女工作的规划》一文写的按语,加强领导,使妇女劳动力在同工同酬的原则下,参加到农业劳动中去。
  从70年代起,农村劳动力急剧增长,1970年农村劳动力达12.25万个.1985年增至15.8万个,到1988年一跃为17.56万个。但是土地却相应大大减少,到1988年减少到57.6万亩,每个劳力只耕种3.2亩土地,加上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劳力出现剩余现象。为解决劳力出路问题,本县采取诸多办法,除到县办厂矿当临时合同工外,乡(镇)还办了一批工矿企业,农村也办了一批工副业、养殖业以及厂矿,安排了一批劳力。并且还组织劳力输出,1988年首次向科威特送去27名农民,当建筑工人。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