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人口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0198
颗粒名称: 第十章 人口发展
分类号: C924.252.2
页数: 5
页码: 121-125
摘要: 本章详细介绍了邢台市邢台县的人口来源、旧中国与新中国的人口变化、人口分布情况。
关键词: 邢台县 人口 发展

内容

第一节 人口来源
  本境土壤肥沃,气候宜人。据尹郭、百泉出土文物考证:万年前,本土即有人类生息繁衍。七千年前就有原始部落集聚,到殷商时代本境已是桑麻遍野,人丁兴旺,名扬华夏的富庶地方了。后来由于兵事频繁,地域变化较多,历代常有外地人迁移来邢。
  据《晋书•石勒载记》西晋永嘉六年(312),石勒入据襄国。开始了“定河北、王天下”之大业,多次迁徙外地人口来襄。西晋建兴二年(314),“徙降人二万余户于襄国”。翌年,“徙茬平路人二万余户……刘哆等部落三万余户于襄国”。建兴四年,石勒攻陷乐平、阳曲,又“徙乐平、阳曲大批民户于襄国。”
  《资治通鉴》载:东晋大兴元年(318),石勒攻克平阳,迁汉国、巴、氏、羌降民七万余户至襄国。次年,石勒军攻陈川,“徙川部众五千余户于襄国”。
  据史书载:元末明初,河北人民长期陷入兵祸和灾疫之中,人口大减,土地荒芜。而山西汾河一带,风调雨顺,连年丰收,人丁兴旺。明朝政府为了恢复生产,巩固其统治,实行了移民屯田之策,遂有六次向河北移民之举。明永乐二年(1404),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曾有大批移民来邢。故本县民谣有:“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洪洞古大槐树公园内至今仍保存当时的移民碑,记载着移民的详细情况。
  1972年后,本县在邢台市周围建设了一批厂矿企业,年年有外县人来本县工作。
  第二节 人口变化
  一、旧中国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天灾、人祸、兵乱、瘟疫肆虐,本县人口发展缓慢,有时甚至减少。元史《刘秉忠传》载:“邢州旧万余户,兴兵以来,不满数百,凋零日甚。”明弘治年间(1488~1505),全县4519户,45340人。明正德年间(1506~1521)为5239户,54537人,16年间仅增加了720户,9197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全县5629户,58995人,45年间只增加了390户,4458人,每年平均增加约为8.06户,99.06人。
  明末清初,征战连年,本县人口下降。清顺治三年(1646),全县47583人,比80年前的明嘉靖朝还少11412人。之后,形势稳定,人口逐年增多。清嘉庆十三年(1808),本县注册36550户,258030人。162年中增加了210447人,平均每年增加1299人。清道光年间(1821~1850),政权腐败日甚,道光二十年(1840),列强乘机发动了侵华的鸦片战争,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慈禧垂帘听政后,国情更加恶化。光绪年间(1875~1909),本县户数虽然上升为53280户,人口却减少为255731人,百年间减少2299人,年平均下降约22.99人。
  清末民初,军阀混战,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本县人民深受其苦。民国九年(1920),全县人口下降为225027人,十余年间下降30704人,每年平均下降3000余人。此后元气回升,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全县59139户,307783人,其中男167968人,女139815人。15年间增加了82756人,每年平均增加约5517.09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十月,日本侵略军入侵本县,人民空前遭劫,加之连年天灾,全县人口再度急剧回落。民国三十四年(1945),全县64461户,267645人。8年间增加5322户人口却减少了40138人,每年平均减少5017人,平均每户减少0.62人。
  二、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人民生活逐步改善。1949年底,全县53970户,222421人(1945年,邢台城改为邢台市,本县划出9391户,45224人)。之后,人口死亡率逐年降低,增长率直线上升。1949~1963年,人口出生率由20.29%。上升为37.32‰,为人口高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自然增长型阶段。为了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1965年,政府号召实行计划生育,本县人口自然增长率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由1965年的35.93‰,逐步降低到1976年的12.20‰。1988年,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8.9‰。自然增长率为12.9‰。1949〜1988年,净增人口191615人,平均年增长率为1.61%。
  1949年以来,本县进行过4次人口普查。1953年第1次人口普查时全县共57544户,230827人。1964年第2次人口普查时,全县68430户,293267人,与第1次人口普查时相比,11年间共增加62440人,增长27.1%,平均每年增加5672人,年平均增长率为2.2%。1982年第3次人口普査时,全县90481户,360641人,与第2次人口普查时相比,18年共增加67374人,增长23%,平均每年增加3743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2%。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时,全县108567户,426445人,与第3次人口普查时相比,8年间增加65804人,增长18.25%,平均每年增加8225人,年平均增长率为2.12%。
  第三节 人口分布
  境内人口分布不均匀。1949年,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5.8人。此后区划几经变动。1988年,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07.8人,其中平原人口密度较大,每平方公里712.8人,王快乡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1008.8人,为全县之首。丘陵区每平方公里296人。山区人口密度较小,每平方公里108人,白虎庄乡人口密度为全县最小区,每平方公里68人。
  据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数据,本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5人,比1982年人口普查时的182人增加33人,增长18.03%。各乡(镇)人口密度差异较大,按由大到小排列,每平方公里超过500人的有王快、东汪、祝村、晏家屯、南大树、石相6个乡;每平方公里在200-499人之间的有南石门、羊范、会宁、大贾乡、张尔庄、皇寺、龙化、太子井8个乡(镇);每平方公里在100-199人之间的有谈话、西黄村、将军墓、浆水、张安北、冀家村、马河、宋家庄、西枣园9个乡(镇);每平方公里100人以下的有城计头、路罗、杨庄、北小庄、崇水峪、西上庄、龙泉寺、白岸、河下、白虎庄10个乡(镇)。全县人口密度最大的仍为王快乡,每平方公里1077人,比1982年第3次人口普本时增多218.9人,增长20.32%。白虎庄乡人口密度仍为最小区,每平方公里65人,比1982年第3次人口普査时增多6人,增长9.23%。
  按户口性质分,1949年,全县农业户口216050人,占总人口数的97.14%;商品粮户口6371人,占总人口数的2.86%。1954年,商品粮户口增至11898人,占全县总人口数的5%。1961年精简职工,压缩商品粮户口。1962年,全县商品粮户口为4312人,占总人口数的1.54%。1969年,全县商品粮户口下降到2544人,占全县总人口数的0.78%。1972年后,商品粮户口人数又明显增长,1975年为11951人,占全县总人口数的2.91%。1988年,全县商品粮户口为12746人,占全县总人口数的3.08%。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